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差不多每天面对家长朋友们的困惑。
那次,全国网上家长学校举办的“好爸好妈大讲堂”,请我做关于青春期孩子心理与家庭教育的讲座。互动过程中,我再次真切地感受了家长朋友的困惑。
一位母亲这样诉说自己的困惑:
如今的孩子,怎么越来越不好管了。就说我们女儿,小时候挺乖的,什么话都对我们说。自从上了中学,就对我们没话了,还常常一脸心事的样子。你问她,张口就是:别管我,说了您也不懂。您说,为什么如今孩子会这样?
一位父亲这样诉说自己的困惑:
如今的父母,真是越来越不好当了。就说我们十几岁的儿子,刚刚要长大,父母的话就不灵了,常常和我们对着干。我大学毕业,自我感觉还是有一定修养的,却也为孩子着急上火。您说,为什么如今教育孩子这样难?
翻开本书,我们会从中看到家长朋友们更多的困惑:
为什么孩子每到该考试的时候总是闹病?
为什么孩子与父母的亲子战争不断升级?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却羡慕安眠地下的人?
为什么好好的孩子却陷入网瘾难以自拔?
为什么童星男孩却过早地星光黯淡了?
为什么勤学女孩却总是偷同学的书?
为什么亲子之间容易出现冲突和障碍?
为什么好好的女孩却总是要故意犯错?
为什么好好的男孩却总说自己身上有臭味?
为什么有的男孩女孩容易陷入恋师迷情?
……
家长朋友们为什么有这样多的“为什么”?
说到这里,我想起一则寓言:一把沉重的铁锁挂在大门上。一个人走过来,拿一根铁棒连撬带砸,不管用怎样的力气,都打不开锁。另一个人走过来,拿出一片小小的钥匙,放进锁孔轻轻一转,“咔嚓”一声,锁开了。等两个人走了,迷惑不解的大铁棒问小钥匙:“为什么我用那么大力气都打不开锁,你却轻轻一下就可以打开呢?”小钥匙回答说:“因为我能深入它的内心。”
原来,家长朋友们之所以有那么多困惑,都是因为没能深入到孩子的内心,都是因为没能读懂孩子的心。
那么,面对青春期的孩子,我们怎样才能读懂孩子的心?
一是靠直接经验,就是多回忆一下自己的想当年,多唤回一些自己的青春期。激活了自己想当年内心的直接经验,就容易读懂孩子。一是靠间接经验,就是多读书,多读读有关青春期孩子心理的书,多读读有关青春期孩子家庭教育的书。书中的间接经验,也会帮我们读懂孩子。
现在,翻开这本书,正好帮家长朋友们读懂青春期孩子的心。
作为心理咨询师,我知道了太多心理求询者的亲子故事。正是其中的典型案例,让这本书有了鲜明的特点:书中有问题,有案例,有故事,具有可读性;书中有解析,有诊断,有探究,讲究科学性;书中有建议,有方法,有对策,突出实用性。当然,按照通例,故事中隐去了当事人的真实姓名、住址等信息,对有些内容做了必要的技术性处理。全书按亲子心理的内容分为几个部分,每部分有若干话题。最后一部分,还提供了一组家庭教育的亲子心理自测量表。
好,让我们一同深入进去,深入青春期孩子们的内心,读懂孩子们的心。
马志国
癸巳初春于空心斋
第一章 代序 怎样走进孩子的心灵——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知名心理咨询师马志国访谈录
特约记者 常艳春
许多做父母的都有这样的体会,孩子年幼时乖巧、听话,到10多岁时变得越来越不听话:大人说东他偏要说西;大人认为应该这样做,他却偏偏要那样做。这个年龄的孩子很少和父母交流,父母多说几句就嫌唠叨,有了心里话只跟同学、朋友诉说,不愿对父母讲。许多父母为此苦恼不已。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情况?家长应该如何应对?就这些问题,记者请教了中国教育家协会理事、知名心理咨询师马志国。
记者(以下简称记):调查显示,目前不少青少年存在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作为心理问题专家,你是怎样看待这个现象的?
马志国(以下简称马):我是一名心理咨询师,接待了许多来访者,发现确实有不少青少年存在心理问题,有的还相当严重。我把所接触的个案分为学业心理、人际心理、青春期心理、亲子心理四大方面。从我接触的来访者看,学业心理问题最严重,约占来访人数的50%,其次是青春期心理,约占20%,人际心理和亲子心理约占30%。这个问题应该引起广大教育工作者和家长的警醒。
无论青少年存在哪一类心理问题,都需要老师家长给予及时的引导帮助,才能使他们尽快走出“情感的沼泽地”。就人才的标准而言,成才必须先成人,因为成功的人生必定基于健康的心理。让孩子成为一个心理健康的人,是最成功的家庭教育。
记:你认为造成青少年心理问题的主要原因是什么?
马:我认为,孩子心理问题的根源往往在父母身上。大量的心理咨询个案越来越深刻地印证这样一条儿童心理规律:孩子身上出现的心理问题,比如人格障碍、性心理障碍等,其根源都能追溯到家庭生活特别是早期家庭生活中,追溯到父母的身上。
有一次,一个男孩的父亲找到我,说他的孩子从小就大把大把地花钱,穿的用的都是名牌,可孩子还是不满足,而且他的学习也很糟糕。这位父亲问我孩子的病根出在哪里,我直言相告:孩子的病根在大人身上。男孩的父亲连连点头:“您说得对,都怪他妈妈。”我们暂且不论父母的责任该怎样分担,孩子的病根在父母身上是肯定的。因此,我经常提醒家长要对自己的家教进行反思。
记:既然这样,那么家长应该怎样做才能避免孩子产生心理问题?
马:首先,家长必须相信:尽管孩子有这样那样的缺点,但他们都有一颗向善向上的心。这是每一个人的天性,正因为如此,我们这个世界才充满希望,才会越来越美好。曾经有一位母亲含着眼泪,向我讲述了女儿偷钱的恶习,女儿为此遭受了打骂和羞辱。经诊断,我认为这个女孩属于病理性偷窃,也就是“偷窃癖”,其中一个重要的诱因是,女孩的母亲是个“花钱大王”,女孩耳濡目染也把钱看得很重。跟这位母亲交流之后,我又与女孩进行了直接沟通。我说:“你是心理上出了点毛病。其实,马老师知道你也有很多优点,比如学习好,考入了重点中学,还当过班干部,工作挺积极。只要你努力改正缺点,就是好女孩。”女孩惊奇地望着我,使劲地点头。我知道,此时此刻她向善向上的心潮在涌动。作为心理咨询师,我坚信每一个孩子都有向善向上之心,都有想成为好孩子的心。所以,我们需要的是善待每一个孩子,帮助孩子拂去萦绕在心头的阴云,让孩子那颗向善向上的心不断得到家长的鼓励。
其次,家长必须相信:孩子都有心理自救的潜能。在家教心理咨询中,大多是孩子出了心理问题后父母才来咨询。孩子心灵的成长难免要走过一段或长或短的弯路,给孩子的心灵留下阴影。然而,孩子的心灵之树不会被生活的风雨连根拔起,家长只要积极地帮助孩子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及时地提供心理帮助,孩子的心灵会变得越来越纯洁。有这样一个个案:有一个高中女生,她长着高高的个子,脸上却充满着稚气。我与她的父亲沟通后发现,女孩的心理成熟度与年龄反差太大。通常,这个年龄的孩子已经基本完成由依赖性向独立性的过渡,可以离开父母独自生活了。但是,这个女生的心理发展水平没有跟上生理发展水平,她的心态比她的年龄幼稚得多,形成了对家庭和父母强烈的依恋情结。由此产生的情绪障碍就是对自己没有信心,把自己当成病人等,这就是“长不大”的心病的症状。她的病因在哪里?正是家庭对孩子的过分照顾和保护,引发了女孩对家庭和父母的依恋情结,使她没能适时地走向独立。通过和家长沟通,我们取得了共识:要让女孩学会自救自立。经过大约半年时间的心理自救,女孩终于摆脱了依赖性,养成了独立性,她的学习、生活面貌得到了改观,后来又顺利地考入了大学。所以,我对每一个孩子,包括出现了心理问题的孩子,都怀着殷切的希望。
再次,为人父母最需要的是读懂孩子的心。在家教问题上,最大的遗憾就是许多父母不懂孩子的心。他们不明白孩子为什么总是忘不了玩,为什么要与父母为敌等。一位母亲曾对我说:“不知怎么回事,我成了儿子的仇人。”随后我了解了发生在他们母子之间的一系列“战争”故事。原来这对母子正各自处于一个特殊的年龄段,“战争”的根源是母亲的更年期遭遇了儿子的青春期。母亲在更年期容易情感失控,儿子处于青春期又有些躁动不安,两人稍有冲突就引发“战火”。本来孩子高考失利情绪正处在低谷,加上与女友关系紧张,很多的情绪重负需要有人为他分担;可母亲又对此全然不顾,只紧紧盯住孩子的学业不放,使儿子非常不满。于是,母子之间的“战争”不断升级。许多亲子关系的障碍,都是源于父母不懂儿女的心。我希望有更多的父母了解孩子的心,读懂孩子的心,这是家教少一些麻烦和失败、多一些顺利和成功的前提。
记:走进孩子的心灵之后,家长应该怎样做才是科学的?
马:我的观点是,走进不是占据,要给孩子留一块独享的天地。父母即使想尽天下一切办法,也不可能让孩子毫无保留地把心全掏出来,而且这样做也没有必要。独享一块心灵绿地,是每个人的基本需求。孩子大了,应该有一块自己的天地,而父母把这块天地留给孩子,正体现了父母对孩子的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