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4074400000005

第5章 农牧村改革的进行和城镇改革的起步(2)

第四节 商贸流通价格改革与城乡个体经济的发展

以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核心内容的农牧村经济体制改革,不仅突破了“一大二公”、政社合一的人民公社体制,重塑了农牧村经济的微观组织系统,恢复了农牧民的生产自主权,充分调动了广大农牧民的积极性,而且把商品经济观念引人农牧村经济,在生产、流通、分配、消费等诸多方面,逐步按商品经济的要求实行资源重组,推动了农牧产业结构的调整和优化,为长期在波动与徘徊间寻觅出路的农牧村经济注入了生机和活力,促进了农牧村经济的不断发展。农牧村改革的成功,为城镇经济改革打下了基础和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甘南州在积极推行农牧村家庭承包责任制的同时,根据中央和省上的有关政策,逐步放宽经济政策,鼓励农牧民发展多种经营,广开副业门路,允许发展小商店、小饭馆和搞运输,同时进行价格和商贸流通改革,恢复集市贸易,大大推进了商品流通,丰富了城乡市场商品供给,满足了人民群众的生产生活需要,也培育了个体经济的发展和多种经济成分的形成。

1979年起,全州逐步实行国家定价、国家指导价和市场调节价等3种价格形式。同年,国家开始大幅度提高粮食、油料、生猪、肉牛、肉羊、鲜蛋、水产品、甜菜、黄牛皮、棉花、大麻、牛奶、酥油、甘蔗、木材等18种主要农副产品收购价格,还扩大了粮油超购加价幅度,由加价30%扩大到50%。其中粮食统购价格每50公斤平均由11.76元提高到14.32元,提高21.77%。油料收购价格每50公斤由28元提高到36元,提高28.57%,粮油统购实行全省一个价格。生猪收购实行“出肉率定筹,毛斤计价”办法,全州收购价每50公斤平均由46.3元调整为60.7元,提高31.1%。肉牛实行分等含皮计价办法,每50公斤平均由58.2元调整到84.6元,提高45.4%。肉羊实行分等论价、皮肉分开计价办法,收购价每50公斤平均由53元调整为67.6元,提高幅度为27.6%。同年12月又调整了酥油收购价格,碌曲、玛曲每公斤收购价由1.48元调整为1.92元,卓尼、迭部、临潭由1.64元调整为2.14元,全州平均提高30.06%。上述主要农副产品的收购价格提高后,按当年商品量算,自治州农牧民当年人均增加收入4.5元,全州农牧民直接受益188.8万元。

1979年11月起,全国统一提高猪肉、羊肉、蛋、禽、水产品、蔬菜、牛奶等8种主要副食品及其制品销售价格,全州平均提高38.9%,这次调价全州平均每人每月多支出1.56元。同时国家也给职工给予食品价格补贴,并给40%的职工增加工资,保证绝大多数职工和城镇居民生活水平不下降。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集市贸易的性质和地位得到肯定。全州各县除恢复县城集市外,还增加和恢复了夏河县的完尕滩、博拉、阿木去乎,碌曲县的郎木寺,迭部县的电尕,舟曲县的插岗、立节等小集市。对临潭县原有旧、新城市场进行了整顿和加强,在旧城西河滩、新城东门外还增设了牲畜专业市场;新辟陈旗的三、八集,冶力关二、七集。新城将端午节庙会扩大为物资交流大会,卓尼县定于每年7月定期召开物资交流大会。

临潭县于1980年8月下旬举办了城关地区物资交流会。参加物资交流的有江苏、山西、陕西和本省的工商企业单位49个,有3000多种商品和1500多头大牲畜投入了市场。物资交易成交额达50万元,其中国营和集体企业成交额42万元,占82.7%;集市贸易成交额8万元,占17.3%。在物资交流会前,各地都派出大量采购人员到四川、浙江等地和省内各地采购商品,组织货源。一些长期紧缺的名牌烟酒、电器和民族特需品都能敞开供应。在物资交流会上,还安排了丰富多彩的文娱、体育活动,广大农牧民群众穿着节日的盛装,喜气洋洋地从几十里远的地方赶来参加物资交流会,购买所需用品,感受改革开放的新气象。

从1983年开始,全州进行国营供销、商业体制改革。1983年全州供销合作社围绕恢复由全民变集体这一中心,进行全面改革。至1985年,除州供销合作社外,各县供销合作社全都由“公办”的全民所有制变为“民办”的集体所有制,重新建立了民主管理制度,即社员代表大会制度,建立健全了章程和规则。积极动员农牧民和职工人社,吸收新社员,1983年底新老社员达6.3万人,约占全州农牧村人口的16.2%。1984年全州国营商业进行体制改革,甘南州商业局对系统内46个门店分别实行“转、改、粗”等形式,另有41个商店与国有公司脱钩。到1985年,全州零售商业机构中,集体商业从1980年的38个发展到289个。

1984年金巴州长在州九届人大二次会议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要疏通流通渠道,安排好城乡市场。国营商业在重点集镇下延伸批发机构,大力组织适销对路商品,做好农牧业机械和日用工业品的供应。在完成派购任务后,允许群众多渠道经营,长途贩运。根据全州牧区、边远山区商业网点不足、人员缺乏的实际,实行多渠道、少环节的流通体制,鼓励城镇个体户到牧区、边远山区开展购销活动,解决农牧民“卖难”、“买难”的问题。有条件的县要建立贸易中心,组织产销见面,积极开辟农牧村市场。

1985年2月,州委、州政府发出《关于主要畜产品购销办法的规定(试行)》。规定从1985年起,全部畜产品退出指令性计划,取消统购、派购,按照不同情况实行合同定购和市场收购。同时也取消了粮食统购任务,实行合同定购。并进行农畜产品价格改革。小麦、青稞等4种原粮合同收购价较原统购价格提高35.1%,油料提高30%。取消统购价和超购加价,实行按“倒三七”固定比例计价,并实行购销同价,解决了粮食价格长期倒挂的不合理状况。7月1日,放开了生猪、肉牛、肉羊等副食品价格,实行指导性价格。肉牛、肉羊、生猪、牛奶等商品价格放开后,指导性收购价格比1984年平均收购价格提高23.9%,其他畜产品提高78.5%。

畜产品价格开始由市场调节,随行就市,自由购销,牧民群众的收入明显增加。

私营个体经济的发展

1981年9月,甘南州州委发布了《关于发展城镇非农业个体经济的几个问题》,规定凡有城镇正式户口的待业青壮年、退休职工,都可以申请从事个体经营。经申请,由当地工商行政管理部门批准,就可发给营业执照。可以从事来料加工、自产自销、经营代销、摆摊设点、走街串巷、流动售货等,也可从事城乡运销。在税收、价格、铺面(摊点)方面给予照顾。这些措施鼓励了城镇个体商贸经济的发展,也为城镇待业青年找到了新的就业出路。

为了贯彻党的十二大精神,进一步解放思想,放宽政策,搞活经济,在1982年12月召开的省委常委扩大会议上,提出了甘肃“放活经济的十个方面”。有关发展个体经济的就有六条:(1)允许社员个人或联户合作经营商业、饮食服务业、旅游业。(2)除粮、棉、油实行统购,猪、蛋、“三皮、一毛、一绒”和牧区的牛羊实行派购外,其余农副产品都可以上市;统购、派购的产品以户为单位完成任务后,也允许上市。(3)允许社员个人或联户合作经营可以上市的农副产品,并允许长短途贩运。(4)允许社员个人或联户购置农机具、拖拉机和汽车。(5)个体工商户和从事开发性种养业的能手,允许请帮工、带徒弟。(6)允许有文化和技术专长的个人或联合开办医疗所、学校、托儿所、电影院、戏院、书店等文化事业。

这些政策,为城乡个体私营经济打开了广阔的发展空间,也大大促进了全州农贸市场的活跃和个体经济的快速发展。

在“六五”期间,全州积极恢复发展农贸市场和个体经济,引导广大农牧民发展商品生产,进入流通领域,活跃农牧区经济,使全州农贸市场呈现出一派繁荣景象,个体私营经济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80年,全州只有集市7处,很多地方由于缺乏交易的场所,群众“买难”、“卖难”矛盾十分突出,给生活带来不便。到1985年底已开设农贸市场22处,上市商品品种也由1980年的100多种增加到1000多种,从而使全州商品流通从以往的少品种、少渠道、多环节,变为少环节、多品种、多渠道,繁荣了城乡市场。

过去甘南州城镇居民吃菜,全靠几家国营菜店供应,菜源没保障,群众吃菜比吃肉难。自国家允许个人从事长途贩运以来,甘南州蔬菜贩运户和毗邻地区菜农积极购运蔬菜瓜果,投放全州各地市场,出现了蔬菜、瓜果上市早,品种多,价格合理的喜人景象。1985年在集市成交的蔬菜瓜果达233万公斤,保证了城镇居民按季节吃到了各种新鲜蔬菜。“六五”期间全州农贸市场各类商品成交额达到2443.5万元,与1980年相比翻了三番多。

甘南州“六五”期间个体工商业得到迅速发展,特别是农牧村个体工商户发展更快。到1985年底全州共有个体工商业4433户,从业人员6870人,拥有资金582.9万元。个体工商户数与1980年相比增加了9倍。在“六五”期间,全州个体工商业实现营业额达3953.9万元。仅1985年就实现营业额1000万元,相当于1981年全年营业额的8倍。尤其是甘南州一部分藏族群众,开始树立商品生产观念,务工经商,进入商品流通领域,已有300多户藏族农牧民从事个体工商业。

第五节 改革开放初期甘南州经济社会发展成就

改革开放初期,甘南州坚决贯彻执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路线、方针、政策,认真贯彻甘南州第五次党代会确定的目标措施,在一系列重大问题上拨乱反正,不断清除“左”的错误的影响,巩固和发展安定团结的政治局面,实现了工作重点的转移,国民经济在调整和改革中走上了健康发展的道路,各条战线的工作都取得了新的成绩。在1983年7月召开的州第九届人代会第一次会议上,州长金巴所作的政府工作报告进行了总结,主要表现在以下几方面。

一、农牧业生产在改革中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全州认真贯彻中央和省委关于发展农牧业的有关精神,总结经验,确定了“以牧为主,牧农林结合,因地制宜,综合发展”的生产方针,调整农牧业内部结构,农牧区普遍推行了大包干到户的生产责任制,调动了各族农牧民群众的生产积极性,农牧业生产得到较快的恢复和发展。1982年底全州农牧业总产值达到10765万元,比1978年上升了26%。各类牲畜存栏256万头(只),四年来平均每年牲畜总增37万头(只)。林业生产,认真贯彻党中央、国务院制定的一系列保护和发展林业的方针政策,在迭部县搞了“以林为主”试点,在全州各林区实行了林业“三定”和划定“三荒地”。截至1982年底,全州已划护村林23.6万亩,在国有林区落实护林责任区97万亩,给社员划定“三荒地”39万亩。由于林业政策的逐步落实,调动了群众护林造林的积极性。四年中,全州共植树1.91万亩,迹地更新1860亩,四旁植树600万株,育苗2092亩。水利电力建设,随着农牧业大包干责任制的推行,水利建设逐步转向维修现有工程、积极推行水利管理责任制方面,加强维护管理,提高了工程效益。在一些地方病比较严重的缺水地区,重点抓了病区改水和人畜饮水工程,全州1978年只有人畜饮水设施14处,到1982年底建成人畜饮水设施190处,病区改水6处,解决了7.4万人、37万多头(只)牲畜饮水问题,改善了这些地区人民的生产生活条件。为解决合作地区的能源问题,从1982年5月起,集中资金,开始兴建临合110千伏输电线路工程,这也是甘南州有史以来最大的输电工程。

二、工交战线经过调整和整顿,经济效益有所提高,工业结构逐步趋向合理

轻工业的产值比例由1978年的52.2%提高到1982年的67%。有37家工业企业得到整顿,加强了领导班子,建立健全了各项规章制度,建立了生产责任制,经济效益有所提高。1982年底,全州工业总产值达到1875万元,比1979年增长9.75%,实现利润比1979年增长了10倍。交通运输方面,加强了路政管理,推行民工建勤,整修了县社公路,在主要河流上架设了13座公路桥梁和36座吊桥,建成了玛曲黄河大桥和齐哈玛黄河渡口工程,解决了群众“过河难”问题。

三、财贸工作认真贯彻“发展经济,保障供给”的总方针,城乡市场活跃,商品供应比较充裕,农副产品上市量增加

1982年社会商品零售额达到5294万,比1978年增长27.5%,平均每年增加286万元。油品收购连续三年超额完成任务,1982年的收购量比1978年增长了三倍。财政收入连续四年超额完成了任务。1982年上市的商品成交额达332万元,比1979年增长了三倍;个体工商户1982年达到1300多户,从业人员1900多人,比1979年增长五倍多。

四、随着生产的发展,城乡人民生活有了改善

1982年全州农牧民平均收入76.49元,比1978年增长7.16%。同时,调整了职工工资,企业实行奖金制度,职工收入普遍增加。1979年到1982年四年间,全州城镇职工住宅竣工面积9.7万平方米,职工居住条件有了很大改善。农牧民治穷致富迈开步子,生活条件有所改善,城乡人民购买力提高,储蓄额逐年增加。1982年全州城乡储蓄金额达到1834万元,比1978年增长1.4倍。四年中还安排了2726名待业青年就业。

五、民族教育文化卫生事业进一步得到恢复和发展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教育战线经过拨乱反正,贯彻调整方针,调整了学校布局,制定了《甘南藏族自治州中小学试行工作条例》,壮大民族师资,在230多所中小学开设了藏语文课。在边远山区和牧区,建立了一些寄宿制小学,创办了四所藏族中学,改办了65所民族小学。加大了教育投资,1982年达到783万元,四年增长了33%。文化方面:广泛开展群众性文艺活动,州上成立了藏戏团,举行了藏戏调演。广播电视也有了发展,大部分县建立了电视差转台。民族卫生工作:建立了县藏医院两所,成立了甘南州藏医研究所,州卫校开设了藏医专业。整顿了大队医疗站,1982年底全州已恢复和整顿大队医疗站420个,占应建数的73%。地方病的防治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初步查清了全州地方病的分布情况和患病人数,制定了防治规划和关于食盐加碘的决定,在91个病区公社实现了食盐加碘,使地甲病基本得到了控制。计划生育工作,根据州实际,确定了“一、二、三”的生育指标。经过广泛宣传,提高了干部群众实行计划生育的自觉性,扭转了人口无计划增长的局面。

同类推荐
  • 谋商

    谋商

    无商不奸,无奸不商,商者,贱业也,从其业,谋其财。一个不得志的美术生,阴差阳错穿越一个落魄商户之家的庶子。扫地出门本想做点买卖好好养家,却到最后不小心掀了封建礼教,斗了龙头老大做成了大商。“喂!扯什么犊子,老子就是奸商,怎么地!有条大腿,快来抱!”商场诡谲,尔虞我诈,看他祸害一下官府,偶尔逛一逛钱庄。这是一个小子,如何翻云覆雨,在商场中逍遥的故事。
  • 长城边的中国

    长城边的中国

    《长城边的中国》以长城边的中国社会为观察主体,这是一个很现实的话题,因为它关乎新时代的社会发展进程,关乎社会的和谐与进步,关乎社会的公平与正义。在这个远离现代工业、商业和现代物流业的地域,在这个曾经战火纷飞、而又曾经被过度开垦的地域,人们依然以俭朴的农耕或牧业作为群体和家庭生活延续的重要手段。这个长城边的社会、这个在大城市里生活的人们不会想到的人群,是现实中国的另一个样本。
  • 大唐李白传

    大唐李白传

    李白,谪仙人,古今第一‘网红’者是也。君不见有歌曰:要是能重来,我要选李白,至少我还能写写诗来澎湃,逗逗女孩;龙巾拭吐,御手调羹,贵妃捧砚,力士脱靴,天子堂前,亦可走马。是醉酒仗剑吟诗作赋,是求仙问药光怪陆离;是滚滚红尘绝世红颜,是茫茫众生神机妙算;我的李白,不应有憾……且随我梦回大唐,走进不一样的李白,走进李白惊叹号的人生。如有雷同,纯属史实;如有不同,纯属虚构。
  • 鏖斗三国

    鏖斗三国

    汉末金戈起,神舟铁马急,傲视群雄万人英,骁勇垂汉青
  • 三国无双传之赵云

    三国无双传之赵云

    百战不败,誓要扫平天下,然而扛不住时间的摧残,终老而亡,曾今立下的誓言未能实现,好不甘心啊!时空轮转,却又重生了过来,那就继续完成这个誓言吧!
热门推荐
  • 毒女倾城

    毒女倾城

    她是名满京城的宰相府长房嫡女,她才华绝伦,拥有追随者无数。可她,偏偏只选中了他。八岁立下誓言,六年苦心辅佐,换来的是锥心算计,几近灭门。容颜被毁伤痕累累,她却不敢死。她要复仇,要为亲人正名,要枉死的人们灵魂有所依托。归来。她才冠天下,复仇之路漫漫,是否能有一人拨开荆棘走到她的面前,以爱她之名,为她倾尽一切。
  • 快穿之逆命

    快穿之逆命

    为了收集爱人的灵魂碎片吴琼辗转于各个空间。无奈女主太废材,唯有逆天改命。坑爹的是,要得到灵魂碎片非得让男主爱上她。渣男?没问题。废材?也没问题。神仙?Noproblem恶鬼?OMG,问题大发了!这就是由一个个小故事串连起来逆天改命的故事,看吴琼如何在找灵魂碎片中虐渣男,斗白莲。快穿,爽文!记得收藏哦,么么哒~~
  • 夜夜惊魂:冥王老公轻一点

    夜夜惊魂:冥王老公轻一点

    支教回校的路上,我接连做了两场诡异的梦。村里的神婆却说,那不是梦,是鬼招魂。从此,我身边多了个时时想把我扑倒的帅气冥夫。我也踏上了不断遭遇灵异鬼怪的漫漫长路……
  • 终极修武

    终极修武

    丹道宗二天尊,魂罗天尊,一心追逐丹道绝巅,在冲击传说中那个境界时,不幸陨落。但其在陨落时,竟窥得一丝完美修武之秘,带着满腔不甘与修武之秘,魂罗天尊于三十年后重生,化作东离国流云宗弟子,开启了五域大地君临天下,霸道无匹的终极修武。修武五大秘境,基础秘境、真源秘境、元力秘境、燃星秘境、生死秘境。
  • 亲子性格的力量:听小嘉老师讲亲子性格色彩

    亲子性格的力量:听小嘉老师讲亲子性格色彩

    性格色彩因材施教,就是用简单、直观的方法教会家长了解孩子的性格,领会孩子的需求,满足孩子的成长需要,用适合孩子的方法教育孩子。家长首先解放了自己,与孩子形成相对独立的关系,摆脱过去既束缚孩子又难以脱身的身心疲惫的局面。同时,孩子的天性也得到释放和尊重,能够更大程度地发挥自己的天赋潜能。达到皆大欢喜的目的。读懂亲子性格色彩,孩子以天生性格成长,才会长成“茁壮的树”。
  • 木兰奇女传

    木兰奇女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孕前三个月怀孕准备期

    孕前三个月怀孕准备期

    本书详细介绍孕前夫妇的身体检查方案、孕前心理调整方案、孕前良好生活习惯、最佳孕育环境和孕育所需的物质基础,从而创造最佳状态迎接宝宝的到来。
  • 温暖一生的关爱

    温暖一生的关爱

    本书通过一个个教育实践案例,写出了教师对学生的关爱,故事中蕴含着慈爱、和谐、人性的教育方式,对教师会有所启发,同时也适合学生阅读。
  • 旋风少女凝之梦

    旋风少女凝之梦

    新书《十年时光,悄然已过》已发,欢迎大家去看。以梦为马,不忘初心。2015年盛夏,白兔夫妇带给我们的感受,永不忘记。
  • 天煞孤心之千千结

    天煞孤心之千千结

    上古神兽经-耗然历雷暴结,幻化成人后却保留原始生理结构(雌雄同体)。由于成人形,不能生活在南国(兽族居住的地方),只能移居到北国(人类居住的地方)。大母耗然为了延续自己后代,挑选具有灵气之地的乔雨林作为后代栖息之地。他诞下7子,然而七子中只有一个(阎平)拥有特殊的生理结构,然而其他孩子成人后无法与人类女子产生后代。大母为了延续自己后代,立下誓言所有族人誓死保护耗然真身。南国所有的凶兽族都想抢夺耗然,拿到耗经进化成人。他们正在策划一场惊心动魄的抓捕行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