擦落耳鼻:头发瓶盛,泥固煅过,研末,以擦落耳鼻乘热蘸发灰缀定,软帛缚住,勿令动,自生合也。【《经验良方》】
耳痛不可忍:用磨刀铁浆滴入耳中,即愈。
《北山经》:宪翼之水,其中多元龟,其状如龟而鸟首虺尾,其名曰旋龟,其音如判水,佩之不聋。【《山海经》,下同】
《西山经》:符禺之山,有木焉,名曰文茎,其实如枣,可以已聋。
阴山之中,多雕棠,其叶如榆叶而方,其实如赤菽,食之已聋。
针灸
《素问》曰:暴聋气蒙,耳目不明,取天牖。
邪客于手阳明之络,令人耳聋,时不闻音,刺手大指次指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各一痏,立闻;不已,刺中指爪甲上与肉交者,立闻。其不时闻者,不可刺也。耳中生风者,亦刺之如此数,左刺右,右刺左。
耳聋刺手阳明,不已,刺其通脉出耳前去者。
邪客于手足少阴太阴是阳明之络,此五络者皆会于耳中,上络左角。五络俱竭,令人身脉皆动而形无知也,其状若尸,或曰尸厥。刺其足大指内侧爪甲上,去端如韭叶;后刺足心;后刺足中指爪甲上,各一痏;后刺手大指内侧,去端如韭叶;后刺手心主少阴锐骨之端,各一痏,立已;不已,以竹管吹其两耳,鬄其左角之发方一寸,燔治;饮以美酒一杯,不能饮者,灌之立已。
肝病者,虚则目(目巟)(目巟)无所见,耳无所闻,善恐,如人将捕之,取其经厥阴与少阳,气逆则头痛耳聋不聪颊肿,取血者。
肺病者虚则少气,不能报息,耳聋嗌干,取其经太阴足太阳之外、厥阴内血者。
《灵枢经》云:人之耳中鸣者,何气使然?岐伯曰:耳者宗脉之所聚也。故胃中空则宗脉虚,虚则下溜,脉有所竭者,故耳鸣。补客主人,手大指爪甲上,与肉交者也。
又云:上气不足,耳为之苦鸣,补足外踝下留之。
又云:髓海不足,则脑转耳鸣,审守其输,调其虚实。
又云:手太阳之筋,其病肩髀引颈而痛,耳中鸣,其痛转筋者,治在燔针劫刺之,以知为度,以痛为输。
手太阳之脉所生病者,耳聋目黄颊肿,视盛虚热寒陷下调之也。
热病身重,骨痛,耳聋而好瞑,取之骨,以第四针,五十九刺。骨病不食,啮齿耳青,索骨于肾,不得索之土,士者脾也。
《甲乙经》曰:手太阳厥逆耳聋,治主病者。
耳中有干擿,禁不可灸。
耳门耳中有脓,禁不可灸。
颈痛项不得顾,耳目不明,风池主之。
肩背痛暴聋,气蒙耳目不开,天牖主之。
热病汗不出,耳鸣聋无所闻,阳谷主之。
耳聋鸣,窍阴主之。
暴病头痛身热痛,肌肉动耳聋,束骨主之。
头风耳后痛,完骨主之。
癫疾多言耳鸣,实则聋,偏历主之。
耳鸣,取耳前动脉。
聋而不痛,取足少阳;聋而痛,取手阳明。
耳鸣,百会及颔厌、颅息、天窻、大陵、偏历、前谷、后溪皆主之。
耳痛聋鸣,上关主之,刺不可深。
耳聋鸣,下关及阳溪、关冲、液门、阳谷主之。
耳聋鸣,头颔痛,耳门主之。
头重颔痛,引耳中,憹憹嘈嘈,和髎主之。
聋耳中癫溲,癫溲者,若风,听会主之。
耳聋填填如无闻,憹憹嘈嘈若蝉鸣,頞颊鸣,听宫主之。下颊取之,譬如破声刺此。
聋,翳风及会宗、下关关 原作「空」,据《甲乙》卷十二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改。主之。
耳聋无闻,天窗窗 原作「空」,据《甲乙》卷十二手太阳少阳脉动发耳病第五改。主之。
耳聋嘈嘈无所闻,天容主之。
耳鸣无闻,肩贞及完骨主之。
耳中生风,耳鸣耳聋时不闻,商阳主之。
聋及耳中不通,合谷主之。
耳聋两颞颥痛,中渚主之。
耳浑浑焞焞无所闻,外关主之。
卒气聋,四渎主之。
《千金方》曰:耳痛,耳聋嘈嘈,上关、下关、四白、百会、颅息、翳风、耳门、颔厌、天窻、阳溪、关冲、液门、中渚。
耳聋嘈嘈若蝉鸣,天容、听会、听宫。
耳暴聋,天牖、四渎。
耳前痛,少商。
耳痛,曲池。
浑浑焞焞,聋无所闻,外关、会宗。
耳鸣,前谷、后溪。仍取偏历,大陵。
颔痛引耳,嘈嘈耳鸣无闻,腕骨、阳谷、肩贞、窍阴、侠溪。
风聋鸣,商阳,刺入一分,留一呼,灸三壮,左取右,右取左,如食顷。
《医学纲目》曰:耳聋耳鸣,或疼或痒,或聤耳,听会主之。穴在耳珠前陷中,泻八吸。
翳风针入半寸,泻七吸;或合谷,或三里。
又法:翳风在耳前陷后,按之引耳中,令病人先以钱二十四文,口咬侧卧,取之针透,令病人闭口摇头,其怒气从耳出。
听会、中渚、临泣,针法如前。
耳虚鸣,肾俞、太溪。
灸耳暴聋,苍朮长七分,一头切平,一头削尖,将尖头插耳中,于平头上灸七壮,重者二七壮,觉耳内热即效。
《景岳全书》曰:风聋,灸上星七壮,令气通耳中,即愈。
耳聋痛,翳风,灸七壮。
耳聋,合谷灸七壮;或外关、听宫、肾俞、偏历。
《东医宝鉴》曰:耳鸣,取液门、耳门、中渚、上关、完骨、临泣、阳谷、前谷、后溪、阳溪、偏历、合谷、大陵、太溪、金门。
耳聋,取中渚、外关、和髎、听会、听宫、合谷、商阳、中冲。
导引
《养性书》曰:以手摩耳轮,不拘遍数。所谓修其城郭,以补肾气,以防聋聩也。
养耳力者常饱。
《保生秘要》曰:定息以坐塞兑,咬紧牙关,以脾肠二指捏紧鼻孔,睁二目,使气串耳通窍,内觉哄哄有声,行之二三日,窍通为度。
时常将两耳返听于归元取静,或存息闭口鼻气,意想从耳出,又收返听,耳自然聪。耳病凡搓掌心五十度,热闭耳门空观,次又搓又闭又观,如此六度,耳重皆然,兼以后功,无不应验。
用意推散其火,男则逆收藏于两肾间,女则逆归于两乳下,或耳中。或按耳门,内若蝉鸣,咽津液降气,自安。
耳痛,想火烧两肾,又升肾水洗之,或按耳户,使鸣数次,咽津液,气下即安。
耳病以意散其火,逆归藏于两肾内,或耳中有物,即以意取出之。
《景岳全书》曰:凡耳窍或损或塞,或震伤,以致暴聋,或鸣不止者,即宜以手中指于耳窍中轻轻按捺,随捺随放,随放随捺,或轻轻摇动,以引其气。捺之数次,其气必至,气至则窍自通矣。凡值此者,若不速为导引,恐因而渐闭,而竟至不开耳。
医案
《丹铅续录》云:王万里时患耳痛,魏文靖公劝以服青盐、鹿茸煎雄附为剂。且言此药非为虚损服之,曷不观《易》之坎为耳,坎水藏在肾,开窍于耳,在志为恐,恐则伤肾,故为耳痛。气阳运动常显,血阴流行常幽。血在形如水在天地间,故坎为血卦,是经中已着病证矣。竟饵之而良愈。
沈存中云:予为河北察访使时,病赤目四十余日,黑睛旁黯赤成疮,昼夜痛楚,百疗不瘥。郎官丘革相见,问予病目如此,曾耳中痒否?若耳中痒,即是肾家风。有四生散疗肾风,每作二三服即瘥,闾里号为圣散子。予传其方合服之,午时一服,临卧一服,目反大痛,至二鼓时乃能眠,及觉目赤稍散,不复痛矣,更进三四服,遂平安如常。是时孙和甫学士帅镇,闻予说,大喜曰:吾知所以自治目矣。向久病目,尝见吕吉甫参政云:顷目病久不瘥,因服透冰丹乃瘥。如其言修合透冰丹一剂,试服了二三十服,目遂愈,乃知透冰丹亦疗肾风耳。
《圣惠》曰:有人耳痒,一日一作,可畏,直挑剔出血稍愈。此乃肾脏虚,致浮毒上攻,未易以常法治也,宜服透冰丹,勿饮酒啖湿面蔬菜鸡猪之属,能尽一月为佳,不能戒无效。
《墨客挥犀》:虫之类能入耳者,不独蜒蚰,如壁虱、萤火、叩头虫、皂荚虫皆能入耳为害。余有外亲曾为虫入耳,自谓必死,乃极家其所有恣情耗荡,凡数年,家业遂破。虫出疾愈,验之,乃叩头虫也。又有人为蜒蚰入耳,遇其极时,不觉以头撞柱,至血流不知,云痒甚不可忍。蜒蚰入耳,往往食髓,至冬又能滋生。凡虫入耳者,惟用生油灌之为妙。
《薛己医案》曰:先君尝睡间,有虫入耳,痛瞀。将生姜擦猫鼻,其尿自出,取尿滴耳内,虫即出而愈。
百户张锦谓予曰:耳内生疮,不时作痛,痛而欲死,痛止如故,诊其脉皆安静,予谓非疮也。话间痛忽作,予度其有虫入耳,令回,急取猫尿滴耳,果出一臭虫,遂不复痛。或用麻油滴之,则虫死难出。或用炒芝麻枕之,则虫亦出,但俱不及猫尿之速也。
文选姚海山耳根赤肿,寒热作痛,此属三焦风热也。但中气素虚,以补中益气,加山栀、炒黄芩、牛蒡子治之而愈。
一儒者因怒耳内作痛出水,或用祛风之剂,筋挛作痛,肢体如束,此肝火伤血也,用六味丸料,数服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