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882年初,张之洞出任山西巡抚时,已经45岁,而这之前的张之洞,对于洋人、火器、洋务都是极端的抵制,看过他前45年的经历,根本就不敢想象他居然会成为洋务派举足轻重的人物。
张之洞的籍贯虽是河北南皮,但是他生于贵州长于贵州。他那个时代的贵州,包括整个中国,所延续的依旧是中国千百年来的传统模式,而他那个时代的世界,却正在发生着翻天覆地的大变革。
到张之洞出生时,以英国为代表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在蒸汽机的带动下,英国成为世界霸主,其领地遍布全球。在亚洲,英国占有印度,入侵缅甸,控制新加坡、马来西亚;在大洋洲,澳大利亚和新西兰全部被英国占据;在非洲,塞拉里昂、尼日利亚和黄金海岸相继沦为英国殖民地;在美洲,美国虽然独立,但是加拿大依旧在英国的控制当中,中美洲也是英国的势力范围。英国所占有的领土,远远超过当时清朝的领土。
借助工业的力量,各资本主义国家在军事上也完成了变革。到1840年英国向中国开战时,英军的装备较清军而言已经有质的提升。英军士兵已经全部装备火枪,而清军士兵还以冷兵器为主;英军的火炮不仅比清军的火炮威力更大,机动性和射程也占有优势;在战术方面,英国的对外扩张已经持续了数百年,在这个过程中,英军的战术不断完善,尤其是经历过北美独立战争和拿破仑战争之后,英军的战术更加成熟,清军则不同,其战术思想依旧停留在冷兵器时代,根本无法适应新形势的战争。就整体而言,清军已经远远落后于英军。
在经济上,当时的中国经济总量并不在英国之下,但是,就经济成分的具体构成而言,中国却远远落后于英国。当时的中国依旧维持着农业社会的生产模式,主要以手工劳动为主,效率低下、产品单一,中国的经济总量是建立在庞大的人口基数上的。英国则不然,在纺织业,英国全面引进机器生产,机器的使用极大地提高了生产效率,英国生产的布匹在满足本国需求的同时,还可以大量出口,占据着世界市场;而此时中国的纺织业依然停留在手工阶段,生产的布匹甚至都难以满足本国需求。在冶金行业,尤其是钢铁方面,英国是当时的世界之最,钢铁产量占全世界的一半,钢铁行业的发达为英国工业的发展提供了有力的保障,而且英国在冶金技术上也处在领先地位;而当时的中国只有极为简易的铁匠铺,根本就谈不上产业。
可是,外部世界的巨大变化却没有给中国造成任何影响,即便是1840年的中英之战,也没能让中国的统治阶层有所警醒。当时在位的道光皇帝在战争结束后,没有反思中国失败的原因,更没有试图进行变革,他做的第一件事居然是要裁减军队以减少军费开支,而战争中主战的林则徐被发配新疆。当然,并非所有的中国人都像道光皇帝那样保守不前,经历过这次战争的林则徐、魏源等人已经开始意识到中国的落后,魏源提出“师夷之长技以制夷”等在当时堪称先进的思想,希望当时的清政府能够鼓励工业发展。然而,寥寥数人的先见之明根本无法撼动整个国家的故步自封,魏源的观点并没有得到朝廷的重视,中国社会依旧延续着已经被世界抛弃的发展模式,中国与世界的差距也越来越大。
张之洞长于西南内陆,那时魏源等开明人士已经开始放眼世界,可是,魏源的先进思想连京城的皇帝都无动于衷,身处偏远内陆的张之洞怎么可能会受到这些先进思想的影响呢?所以,在张之洞早年,他对外部世界的了解和当时绝大多数中国人是一样的,在他的印象中很可能根本就没有洋人的概念。
洋人第一次给张之洞带来震撼是在1860年。当年8月1日,英法联军18000人在天津沿海登陆,并向内陆进军。10月13日英法联军攻入北京。在这两个半月的时间内,清廷虽然不断派出军队抵抗英法的进攻,但是,清军在装备、战术、士气等方面都落后于英法联军,在人数上处于劣势的英法联军凭借这些优势步步逼近,并最终攻破北京城。
为了教训中国,英法联军在占领北京后,又放纵士兵大肆烧杀抢掠,皇家园林如圆明园、清漪园、静明园(玉泉山)、静宜园(香山)、畅春园等均被付之一炬。圆明园大火持续了三天三夜,被困在园内的数百人葬身火海。
这一年,张之洞23岁,他原本要到北京参加科举考试,只是因为他的族兄张之万是考官而被取消了考试资格。在英法联军攻陷北京之前,张之洞已经离开京城回到南皮,短短几个月的时间,北京沦陷。这一消息震惊全国,堂堂天朝大国的京师,竟然被一伙洋夷攻破,这简直是奇耻大辱。张之洞听闻此事后,更是悲愤,他为此作诗《海水》一首,以表国耻之痛,这其中更是哀痛如在其身。
海水
海水群飞舞蜃螭,甘泉烽火接令支。
牟驼一旅犹言战,河上诸侯定出师。
地孽竟符苍鸟怪,天心肯使白龙危?
春秋王道宏无外,狭量迂儒那得知?
诗中,张之洞以“海水群飞”来比喻时局的动乱,“蜃螭”则比喻外寇。甘泉是汉代皇帝行宫,离汉都长安约300里,用烽火传递信息很快就能到达长安;令支在河北滦县、迁安一带,春秋时齐桓公灭令支。这一句是说北方将有战事。牟驼冈在北宋汴京城外,北宋末,金军侵宋,将大营设在这里,宋军出兵偷袭,张之洞以这两句感慨当时无人能应对外敌的入侵。苍鸟即鹰,白龙即兴灾之龙,在这两句诗中,张之洞盼望平定外寇的心意表露无遗。最后一句则批评无能之辈误国。诗中虽然有忧国之情,可是也只是停留在感情层面,并没有思考中国为什么会这样。此时的张之洞一心想的还是科举,这一事件只是让他对洋人增添了不少敌视和痛恨,洋务对他来说更是无从谈起。
面对第二次鸦片战争的失败,尤其是京师沦陷,清朝统治阶级中终于有人开始反思中国失败的原因。1861年初,恭亲王奕等人给朝廷上奏折,提出了以富国强兵为目标的洋务运动,曾国藩、李鸿章、左宗棠等重臣也积极响应,着手操办洋务。但是,这批人办洋务的初衷主要是在强军上,尤其是经历过太平天国战争之后,他们明显感受到了西方军事装备的优势,因而更加热衷于新式武器的引进。
太平天国在广西起义时,根本就接触不到新式武器;在占领南京后,他们同外界的接触开始增多,尤其是西方的新式武器给他们以极大震撼。随后,太平天国开始大规模从国外采购新式武器。当时两江总督怡良曾查获过向太平天国走私武器的外国船只,仅在一艘船上就发现了6000支洋枪。曾国藩在与太平天国作战期间,也缴获了大量新式武器,洋枪洋炮一应俱全。到后期,太平天国将领李秀成的部队则装备了更多的新式武器,李鸿章说李秀成部装备的洋枪是最多的。左宗棠曾说他的部队从太平天国那里缴获过上万支洋枪。而据萧一山《清代通史》记载:1862年4月上海一家洋行供给太平军步枪3046支,野炮795尊,火药484桶,子弹18000发。
面对太平天国大量的新式武器,清军不得不加速更新装备。曾国藩刚开始创办湘军时,就重视对新式武器的使用。但是,曾国藩对新式武器抱有戒心,他担心一旦大规模使用新式武器,可能会导致中国的大变故。因而湘军在装备新式武器的进度上很有限,新式武器只占到全部的20%左右。李鸿章则没有曾国藩的担忧,他的淮军有80%都装备了新式武器。但是,这些新式武器无一例外都是购自海外,不论是枪支还是弹药,都受到列强的控制。在中国人打内战的时候,洋人向各方出售武器,坐收渔利。可是,当中国人拿起枪炮抵御洋人入侵时,洋人就立即对中国实施武器禁运。这些问题曾国藩等人已有所察觉,所以,在镇压太平天国战争进行到最后阶段的时候,曾国藩等大臣便有了自己办洋务的想法,并付诸实施。
1861年下半年,此时距离彻底平定太平天国还有3年,在紧张的战事中,曾国藩在安庆创办了安庆内军械所,这是一家军工企业,也是洋务运动时期创建的第一所近代企业。安庆属安徽,紧邻长江,位于武汉与南京之间,当时是清军镇压太平军的重要据点。曾国藩在此时此地创办这样一座兵工厂,直接目的就是服务于镇压太平军的战争。安庆内军械所主要生产子弹、火药、炸炮、劈山炮和火轮船。在用人方面,安庆内军械所坚持不用洋人,各项技术都由中国人负责。虽然在技术上不如洋人,但是依旧取得了不少成果,除了制造弹药之外,他们还制造了中国的第一台蒸汽机和第一艘木壳轮船。
在安庆内军械所创办一年之后,李鸿章在上海也办起了制造军火的洋炮局。与曾国藩不用洋人不同,李鸿章一开始就聘用洋人来主持技术工作。在聘用洋人的同时,李鸿章还有意培养自己的技术人才,他派人跟洋人技师学习制造技术,并希望把这些新技术在中国推广开来。上海洋炮局主要生产炮弹和火药,每月生产炮弹六七千枚,交淮军各部使用。当时,买一颗从英国炮船上偷来的很普通的12磅炮弹要费30两银子,而清朝六品官员一年的俸禄也不过45两白银。这一兵工厂的创办,无疑为李鸿章节省了一大批开支。
后来,洋务派创办的军工企业不断增多,如江南制造局、福州船政局等。进入19世纪70年代,又创办了不少民用企业,如轮船招商局、开平矿务局、天津电报局、唐山胥各庄铁路、上海机器织布局、兰州织呢局等。办洋务的大臣除了曾国藩、李鸿章之外,还有左宗棠、崇厚、沈葆桢等人。
在洋务派开始大办洋务之时,张之洞先是考中了探花,之后又担任学政,主抓地方教育,这期间他和洋务始终没有什么联系。1876年底,张之洞回到京城任职,由此,他开始和洋务有了联系,不过,这时的张之洞完全是站在洋务派的对立面。张之洞回京时,曾国藩已经于4年前去世,此时大权在握的洋务派重臣是李鸿章。李鸿章办洋务多年,对于中国与列强在工业上的差距心知肚明,他希望尽量维持与列强的和平局面,为中国争取一个安定的环境来发展工业,所以他在外交上主和。与李鸿章不同,“刚正不阿”的清流党反对和洋夷议和,他们坚决要求对外开战,维护天朝国威。因而,李鸿章主和的外交政策遭到了清流党的攻击;同时,早期洋务派耗费了大量资金,但是洋务的效果并不明显,这也导致了清流党对洋务的批评。
作为清流党中最为激进的一位,张之洞对洋务的攻击也是最猛烈的。崇厚与沙俄签订辱国条约,他就上书要求杀崇厚;他弹劾李鸿章,说李鸿章花费大量资金办军工厂就是为了他自己的淮军;对于洋务效果不明显,张之洞则指责他们浪费资金、谋取私利。虽然张之洞等人对洋务猛烈攻击,不过,这并没有对洋务派造成实质影响,当时的洋务派手握大权、位居高官,还在镇压太平天国时建立起了自己的武装,就连慈禧太后也需要拉拢他们,仅凭清流党几张嘴,是无法撼动洋务派的。也正是从这个时候开始,张之洞和李鸿章开始结怨,彼此对对方多有不满,在许多重大事件上他们意见相左,互不相让。张之洞骂李鸿章像秦桧,李鸿章则称张之洞空有一身书生气,却不懂大势。李鸿章去世时,张之洞既没有挽诗祭文,也没有挽联,仅仅送了个祭帐,当中只有一个“奠”字。可见两人的关系之冷淡。
早期的张之洞和洋务派处在这种尴尬的关系之中,那么,张之洞究竟是怎样转变为一个洋务派重要人物的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