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乎每个父母都知道爱和管教在教育中是缺一不可的。然而,“爱”和“管教”同我们掌握的其他艺术一样,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换句话说,父母懂得“爱”和“管教”,把握好度,孩子的成长之路才会是一次宽松而美好的体验。
爱和管教缺一不可
几乎每个父母都知道爱和管教在教育中是缺一不可的。人因爱而生,也因爱而活。对于孩子而言,爱的问题就是他们各方面成长的一个背景,这就好比植物需要土壤,爱就是孩子成长的土壤。爱是土壤,爱是阳光,爱是孩子的一切,所以,爱,是必须的;孩子天性自由散漫,如果不加以限制和管教,任其发展下去可不一定都会朝着好的方向,所以,管,是必须的。
但是,“爱”和“管教”同我们掌握的其他艺术一样,它是需要学习才能掌握的。换句话说,每个父母必须通过学习并付出努力才会懂得“爱”和“管教”。现实例子已经证明:真正会爱和管教孩子的父母,他们的孩子在各方面的发展都非常出色。比如,对父母的依恋程度小、独立性强、思维开阔、自信、记忆力好、解决问题能力强。然而,在这个问题上,几乎每个父母都会认为管教要比爱孩子难得多。确实,爱孩子常常是一种身不由己的本能,而管教孩子却往往要逆着这样的本能去限制孩子。
比如,许多父母可能会有这样一个错觉,觉得“我越爱孩子,孩子就越依恋我”。然而,事实上,越爱孩子的父母,孩子就越不会依恋父母。那种持久的爱的行为使孩子自己得出,无论父母到了哪里,爱是稳定不变的,所以在陌生的环境中,他们适应环境的能力反倒更快,更容易产生安全感,也更容易得出自己的经验,而不是别人教给他的。原因就在于他们已经建立起了安全感,有了这个基础他也容易对别人建立安全感。
再比如,许多父母对孩子的成长一无所知,他们总是从自己的成长经验或是从自己的利益出发,从不从孩子的利益出发,事实上,这样做,只会使孩子大量的自发行为被成人所制止,长期下去,很多孩子的成长权利就会被父母剥夺,心智的发展机会也越来越少。很多人常说现在的独生子女都是“小皇帝”,我不赞同,皇帝是要受到极大尊重的,但是我们的孩子没有受到任何的尊重,他们的许多权利很显然被成人剥夺了。
尽管我们的父母明明知道管教的重要性,却在孩子的成长道路上,非但没能把孩子“管”好,却“惯”出不少问题来。只可惜,这里的惯,不是指“习惯”的惯,而是指“娇惯”的惯。表面上看,这样做全是因为爱,实质上却是在用爱的名义亵渎管教的神圣。与这种对孩子大爱无度的父母相比,还有不少父母则以管教的名义发泄自己的愤怒。这种养育方式不但伤害了孩子的身体,更伤害了孩子的心灵,长远而言,更会扭曲孩子的自我观和价值观,这同样是对管教的亵渎。
我们做父母的之所以没能把孩子“管教”好,归根结底就在于我们没能把感性的爱上升到理性,这种缺乏理性的爱终究会玷污为人父母的神圣职责。所以说,作为父母,如果只知道爱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管教孩子;或是只知道管教孩子,却不知道如何去爱孩子,这样的父母根本谈不上是合格的父母。
现实生活中,如果父母在生活上对孩子过分照料的话,对孩子的成长没有丝毫益处,孩子需要的是精神上的照顾和理解,也就是关心他的成长,这才是爱孩子的关键,这才是管教孩子的要领,这才是为父为母不可推卸的责任。
所以说,如果父母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爱,就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管教;如果不懂得什么是真正的管教,也就不明白什么是真正的爱。只有把爱和管教统一了,才能让孩子顺应天性地健康成长。
学会爱
这么多年来,我在处理父母与孩子之间因为一些情绪问题而闹得很僵的关系时,常常会听到苦恼的孩子这么说:“你可不可以告诉我的父母不要再给我施加压力了,我知道他们很爱我,可是他们的爱会让我受不了,他们的爱都快要让我窒息了!”乍听孩子的话,做爸妈的一定会很伤心,“怎么这么没良心?”尤其是妈妈更会听得忍不住掉眼泪、无所适从。
没错,天底下没有父母会不爱自己的孩子,况且,父母爱子女也是人类最美好的天性。但是,如何给予这份爱,我们依然需要学习,而且需要很认真地去学习。教育专家们总是不厌其烦地告诉我们,每个孩子都是独特的个体,拥有独特的气质、独特的思维方式、独特的人格特质,以及独特的心理情绪机制。因此,面对一个独一无二的孩子,我们不能全盘按照书本上所传授的方式去养育,当然也不可自以为是地依照自己的想象和方法,给予你的爱和关怀。
曾经,我认识的一位事业有成的母亲带着已经大专毕业的儿子来看我时,就出现了这个场面。他的儿子从小养尊处优,在这位母亲看来,孩子考得上就上,考不上,花钱也得上,因此,从小学到中学之前,他一直念的都是市重点。而且平时,只要孩子的考试成绩退出前十名了,她就大发雷霆。可是,高考那年,男孩却只考上了一所离家几千里的专科学校。那里的学生都不太喜欢念书,学习氛围也和他在市重点的名校截然不同,因此,他变得闷闷不乐,打心眼里看不起同学们,可又没有能力和毅力复读重考大学。最后,三年极不快乐的大专生涯让他生了病,也不愿再和爸妈说话,还出现了中等程度的心理问题。
在我对他的心理治疗过程中,我有好几次都气得想拂袖而去,这位男孩一点也看不到自己的问题,总是把失败的责任推卸到父母身上,对妈妈的意见尤其强烈。私底下,他告诉我,现在他最忌恨的就是当初妈妈拿钱帮他进好学校,害得他都没学会自己念书,也没机会证明自己的实力。面对眼前这位男孩极不负责任的狡辩,我告诉自己生气对问题的解决没有丝毫意义,转而又从专业理智的角度分析问题的症结所在,那就是毫无节制的溺爱所产生的后遗症。从我多年的经验来看,父母的爱,既能载舟,也能覆舟,而把握好其中尺度的关键就在于给予和表达的方式是否适时和适度。那么,我们又该如何才能学会这种适时和适度呢?下面几种教导方法,希望对你能有些启发和帮助。
“爱”不仅是生理上的舒适,更是精神上的温暖
我有一位女朋友,她是个不折不扣的好妈妈,女儿读书的时候,她几乎包办了孩子生活上的所有事务。可以说,她的生活就是以女儿的喜为喜,以女儿的忧为忧。尽管这位朋友给了女儿妈妈可以给的所有照顾,但是,她却忽略了女儿可能更需要的另外一些来自妈妈的东西——温柔体贴的话语和温暖宽广的胸怀。女儿竞选高中班干部落选时,她没有对女儿说些什么安慰的话,反倒是气势汹汹地跟女儿算起了旧账,说出“我把所有心思都花在你身上了,你就这么回报我吗?”这样的话。这些话对因竞选失败而心灵受创的女儿来说,简直无异于火上浇油,要知道,此时此刻孩子更需要的是妈妈温暖的怀抱和激励的话语,这样,孩子才能擦干眼泪,继续努力,下次再来。
不得不承认,这个现象确实是现在许多父母的通病。为了能让孩子在严酷的竞争中胜出,做父母的满脑子装的都是如何“提升孩子竞争力”,这样就会渐渐忽略了作为父母,尤其是母亲的另一项责任——无条件的爱与包容。
然而,令人可叹的是,这个偏颇反而会让孩子误以为爸妈的爱是有条件的,是和他的成绩成正比的,如果他没有考上好成绩,就不再被父母疼爱了。如果他下次又没有如愿当选班干部,可能就会因孤独而先放弃自己,因为孩子会想反正爸妈已经不会再爱他了。此外,如果孩子长期在这种缺乏柔软润泽的环境中长大,也会形成缺乏温柔、过度防卫、一味讨好取悦别人和不够自信的性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