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泳反射。让婴儿俯伏在小床上,托住他的肚子,他会抬头,伸腿,做出游泳的姿势。如果让婴儿俯伏在水里,他会本能地抬起头,同时做出协调的游泳动作。
巴布金反射。如果新生儿的一只手或双手的手掌被压住,他会转头张嘴。当手掌上的压力减去时,他会打呵欠。
莫罗反射:又称惊跳反射,突然发生的高噪声刺激,或者被人猛烈地从高处放下,都会使新生儿立即伸直双臂,张开手指,弓起背,头向后仰,双腿挺直。
无条件反射是建立在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儿童的各种心理活动,即用以应答外界环境刺激的条件反射,是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建立的。有些对新生儿维持生命和保护自己有现实意义。如吸吮反射、觅食反射属于食物性无条件反射;眨眼反射、怀抱反射属于防御性无条件反射。另一些无条件反射,对新生儿的生存没有实际意义,但它们在人类进化的历史上,可能是有意义的。
(2)条件反射出现。条件反射的出现也可以说是个体心理活动的发生。儿童出生后不久,就能够建立条件反射。无条件反射是一种本能活动,不是心理活动。条件反射既是生理活动,又是心理活动。孩子所获得的一切知识和能力,例如一切学习,都是条件反射活动。
(3)认识世界的开始。儿童最初对世界的认知活动,突出表现在知觉发生和视觉、听觉的集中;孩子刚出生时,最发达的感觉是味觉;视觉和听觉的集中,是注意发生的标志。
(4)人际交往的开端。孩子从出生时开始,就表现出和别人交往的需要。
2.满月到半岁(1—6个月)
(1)视觉和听觉迅速发展。眼睛更加灵活;视线追随物体;主动寻找视听对象,如玩具。在2—3 个月后,对声音反应积极,半岁内认识世界主要靠视觉和听觉。
(2)手眼动作逐渐协调。婴儿4—5个月以后,手眼协调的动作发生了,其行为是能用手抓到看到的物体。
(3)主动招人。在社会性交往上,开始主动招人。
(4)开始认生。这是儿童认知发展和社会性发展过程中的重要变化开始能分辨熟悉与陌生人。5—6个月的孩子开始认生。
3.半岁到周岁(6—12个月)
(1)身体动作迅速发展。抬头、翻身、坐、爬、站、走等动作形成。
(2)手的动作开始形成。五指分工和手眼协调动作发展。手的动作还表现在双手配合、摆弄物体、重复连锁动作等方面。
(3)言语开始萌芽。儿童开始能理解一些词,能重复、连续发音。
(4)依恋关系发展。将近1岁时离开亲人,分离焦虑相当明显。
(二)先学前期(1—3岁)
这是真正形成人类心理特点的时期,各种心理活动发展齐全。有了最初的独立性。
(1)学会直立行走。1—2岁头重脚轻,骨骼肌肉较嫩弱,脊柱弯曲没形成,腿与身体动作不协调,行走不自如。1岁到1岁半一般可以走路,2岁左右能够原地跳、跑。
(2)学会使用工具。1岁以后会准确拿各种东西当工具。1岁半会根据物体特性当工具。2岁半能自如使用。2—3岁孩子能学会各种动作。
(3)言语和思维的真正发生。人类特有的语言和思维活动,是在2岁左右真正形成,出现最初的概括和推理,想象发生。
(4)出现最初的独立性。2—3岁时出现了最初的独立性。独立性的出现是开始产生自我意识的明显表现。2 岁左右能分清你我,有了自我意识。独立性的出现是儿童心理发展上非常重要的一步,也是人生头2—3年心理发展成就的集中体现。
(三)学前期(3—6岁)
3—6岁是幼儿个体心理活动系统形成的奠基时期,也是个性形成的最初阶段。
1.3—4岁
(1)最初步的生活自理。3岁后,逐渐学会最初步的生活自理,能进餐,控制大小便,能在成人帮助下穿衣,能通过语言表达思想和要求,能和他人游戏。生活范围扩大,认识能力、生活能力和人际交往能力都迅速发展。
(2)认识依靠行动。3—4岁儿童的认识活动是非常具体的,往往依靠动作和行动进行。其思维特点是先做再想,而不会想好了再做。
(3)情绪作用大。认识过程主要受情绪影响,不受理智支配。
(4)爱模仿。模仿是小班幼儿学习的主要方式。
2.4—5岁
(1)更加活泼好动。反应、动作等比过去更加灵活。
(2)思维具体形象。思维具体形象性在中班尤为突出。
(3)开始接受任务。能够执行大人的指令;有意性注意、记忆、想象有较大发展;坚持性行为发展最为迅速,也体现了幼儿最初的责任感。
(4)开始自己组织游戏。4岁会自己玩、会分工、安排角色、组织游戏。人际关系由亲子、师生关系发展到有了同伴关系,同伴影响也发生作用。
3.5—6岁
(1)好问好学。有强烈求知欲和认识兴趣,喜欢探索,喜欢动脑筋。
(2)抽象思维开始萌芽。知道多少、冷热;能根据概念分类,概念依据的就是事物的本质;对因果关系的理解。
(3)开始掌握认知方法。出现有意自觉控制和调节自己心理活动的能力,如在观察图画时,5岁后儿童已不再是胡乱地看,而是能够学会按照一定的方向或路线(如从上到下,从左到右)依次扫视。
(4)个性初具雏形。开始出现了较为稳定的态度。如稳定的兴趣,情绪较为稳定,能持续很长时间。
第六节 学前儿童生理发展及身心发展问题
一、学前儿童生理发展的特点
人体有八大系统,学前儿童生理发展表现在八大系统发育过程中有不同于成人的特征。
(一)运动系统
运动系统由骨骼、肌肉、关节组成。人体有206块骨头。
1.骨骼的特点
儿童的骨骼迅速生长,需要较多的钙,3岁以前的婴幼儿如果缺少维生素D,身体里的钙、磷不能充分吸收,会得佝偻病。
腕部的骨头有8块,要到10岁左右才全部钙化,因此儿童不宜提过重的物体。
髋骨由三块组成,儿童还未联结成完整的骨头,因此儿童不宜从很高的地方往下跳。
儿童骨头的成分与成人不同,有机物含量高,因而容易发生折而不断的现象,也叫“青枝骨折”。
脊柱的四个生理弯曲尚未完全形成,因此要注意幼儿的动作姿势,防止产生变形。
2.肌肉的特点
学前儿童肌肉水分多,蛋白质、脂肪、无机盐少,肌纤维细,容易疲劳;大肌肉动作发育早,小肌肉动作发育晚。
3.关节的特点
儿童关节囊比较松,关节窝浅,容易造成脱臼,肘部关节受重力脱臼也叫“牵拉肘”;脚弓未形成,运动量过大、长时间站立、负重物容易造成扁平足。
(二)呼吸系统
呼吸系统由呼吸道和肺组成。
1.鼻、喉
小儿鼻腔窄,容易堵塞;喉腔狭窄容易引发喉炎;声带不够坚韧,过度用嗓会造成哑嗓子。
2.肺
儿童胸腔小,因此年龄越小,呼吸越快;由于气管、支气管的纤毛运动能力不如成人,容易得肺炎。
(三)循环系统
循环系统包括血管、心脏和血液。
小儿心肌薄弱,心脏容量小,但新陈代谢旺盛,因此年龄越小,心率越快;血液总量增加快,容易贫血。
(四)消化系统
消化系统包括消化腺和消化道。乳牙作用大,且其健康与否影响恒牙的萌出,要保护乳牙;口腔有三对唾液腺,婴儿口腔浅,容易流口水;婴儿胃和食管的连接处即贲门松弛,容易溢奶;儿童胃较成人小,因此,要安排三餐两点;儿童肠相对较长,利于吸收营养物质,但肠机能发育不完善,易发生“肠套叠”现象;肝脏相对体积大,但肝糖原储存少,容易出现“低血糖”。
(五)泌尿系统
学前儿童尿道短,容易发生上行性感染;膀胱较小,储尿功能差;婴儿膀胱肌和大脑皮质发育未完全,对排尿无约束能力。
(六)内分泌系统
内分泌系统是人体内的调节系统,内分泌腺分泌的化学物质叫激素。人体最重要的内分泌器官是脑垂体,调节其他内分泌腺的分泌,被称为“内分泌之王”。脑垂体分泌一种重要的生长激素,儿童入睡后,生长激素大量分泌。因脑垂体分泌生长激素不足,导致侏儒症。儿童期生长激素分泌过多导致“巨人症”,成人后分泌过多则导致“肢端肥大症”。
(七)神经系统
神经系统包括中枢神经(脑和脊髓)和周围神经,神经系统的基本活动方式是反射。
儿童神经系统发育迅速,表现为:脑细胞数目增长快、神经髓鞘化;神经系统容易兴奋,也容易疲劳;由于神经系统未发育成熟,需要较长的睡眠时间。
(八)生殖系统
十二三岁以前儿童生殖系统发育缓慢。
二、动作发展的规律
(一)从整体到局部规律
儿童最初的动作是全身性的、笼统性的、弥漫性的,以后动作逐渐分化、局部化、准确化和专门化,这种儿童动作发展的趋势叫从整体到局部的规律。
(二)首尾规律
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上部动作开始,然后到下部动作。婴儿最早出现的是眼的动作和嘴的动作。上肢动作发展早于下肢动作。儿童先学会抬头,然后能俯撑、翻身、坐和爬,最后学会站和行走,也就是从离头最近的部位的动作开始先发展。这种趋势也表现在一些动作本身的发展上。例如,婴儿学爬行,先是依靠手臂甸旬爬行,然后才逐渐运用大腿、膝盖和脚爬行,也服从首尾规律。
(三)近远规律
儿童的动作发展先从头部和躯干的动作开始,然后发展双臂和腿部动作,再后是手的精细动作。也就是靠近中央部分(头和躯干,即脊椎)的动作先发展,然后才发展边缘部分(臂、手、腿)的动作。比如,婴儿看见物体时,先是移动肩肘,用整只手臂去接触物体,然后才会用腕和手指去接触并抓取物体。
(四)大小规律
动作可以分为粗大动作和精细动作。儿童动作的发展,先从粗大动作开始,而后学会比较精细的动作。粗大的动作是指活动幅度较大的动作,也是大肌肉群的动作,包括抬头、翻身、坐、爬、走、跑、跳、踢、走平衡等。大肌肉动作常常伴随强有力的大肌肉的伸缩和全身运动神经的活动,以及活动的能量消耗。精细动作是指小肌肉动作,如吃、穿、画画、剪纸、玩积木、翻书、穿珠子等。比如婴儿先是用整只手臂和手一起去够物体,以后才会用手指去拿东西。
(五)无有规律
婴儿最初的动作是无意的,以后越来越多地受到心理有意的支配。幼儿的动作最初是从无意动作向有意动作发展,以后则是从以无意动作为主向有意动作为主的方向发展,即服从“无有规律”。
三、儿童身心发展中易出现的问题或障碍
(一)发育迟缓
发育迟缓是指儿童在生长发育过程中出现速度放慢或是顺序异常等现象。发病率为6% ~8%。在正常的内外环境下儿童能够正常发育,但当出现不利于儿童生长发育的因素时均可不同程度地影响其发育,从而造成儿童的生长发育迟缓。发育迟缓主要包括体格发育落后、运动发育落后、语言发育落后、智力发育落后等。
儿童发育迟缓有以下主要原因:
①全身性疾病,如慢性心肝肾疾病、慢性营养不良性疾病、内分泌疾病、婴儿期慢性腹泻等,它们都易导致儿童全身心发育迟缓。
②与先天遗传因素或宫内的发育不良有关,但这类情况一般不需要特殊治疗。
③后天外部条件不足,包括营养、家庭环境、教育等。
(二)睡眠障碍
儿童睡眠障碍是由睡眠时间不足及一系列相关症状构成,相关症状包括打呼噜,喉头哽咽,呼吸暂停,睡眠不安,张口呼吸,多汗,肢体抽动,磨牙,梦话,梦游,遗尿等,睡眠障碍的形式:
(1)睡眠不安和入睡困难:多见于婴幼儿,睡眠时经常翻动,肢体跳动,反复摇头,无故哭闹,磨牙,讲梦话等,有的不愿上床睡,要抱着走动,或是迟迟不能入睡,浅睡或早醒。
(2)夜惊:常见于2—5岁儿童,一般在入睡后半小时左右发作,表现为突然惊叫,哭闹,惊恐表情,手足乱动,呼吸急促,心跳增快,出汗,瞳孔散大,发作时脑电图出现觉醒的a节律,每次夜惊发作可持续1~10分钟,发作后再入睡,醒后完全遗忘,一般随着年龄增长,夜惊可自行消失。
(3)梦游症:往往伴有夜间遗尿,部分患儿有家族遗传史,主要表现为反复出现在入睡后1/2~2小时熟睡中突然坐起或下床活动,意识不清,东抚西摸,徘徊走路或做些游戏的动作,此时不易唤醒,大约数分钟或半小时后又可安静入睡,事后完全遗忘。
对有睡眠障碍的儿童,应注意缓解儿童紧张情绪,帮助儿童化解心理冲突;调整生活作息,保证规律性;防止儿童睡前过度兴奋。
(三)肥胖
肥胖是指身体脂肪的过度堆积,包括脂肪细胞的数量增多或体积增大,或二者兼有。我国儿童肥胖的发生率为3%~7%。儿童肥胖的标准一般指体重超过同性别、同年龄或同生长健康儿平均体重的两个标准差,或超过平均体重的20%。
导致儿童肥胖的原因有以下几种情况:①营养过剩:幼儿喜食油腻、甜食,养成过量饮食的习惯;②运动过少:每日运动过少,难以消耗体内能量,使能量不断积累;③遗传因素:父母肥胖的小孩有三分之二也有肥胖倾向;④心理因素: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情绪创伤或心理异常,可诱其暴饮暴食;⑤其他因素:小儿肥胖还可以因内分泌代谢失调、下丘脑疾病等引起,即继发性肥胖。
小儿肥胖症的治疗,最主要的是饮食控制,其次是运动锻炼,适当的行为治疗,太胖则需用药物治疗,关键在于自身下决心以及家长们的监督合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