聖人無常心
此章《通玄經》言:後世懸法設賞而不能移風易俗者,有為政刑不守道也。古者聖人聽其音則知其風,觀其樂則知其俗,見其俗則知其化,識通其道,雖無一言,天下萬民與之皆化者,求之一人,善信於道,太上神化也。故曰:聖人無常心,以百姓心為心。保民如赤子,天下皆歸矣。
聖人無常心,
《通玄經》曰:古聖人之心,日夜不忘欲利人,其澤之所及,以遠四海矣。
以百姓心為心。
《通玄經》曰:聖人在上則治,在下則民慕其意。
善者吾善之,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見善如不及,見不善如不祥,教不下堂而匡天下,民化遷善者,求之一人之己善也。
不善者吾亦善之,德善。
《通玄經》曰:古之君人者,以得為在民,以失為在己,退而自責。
信者吾信之,
《通玄經》曰:信,君子之言,忠,君子之意,忠信形於內,感動應於外,賢聖之化也。古者聖人教不下席而匡天下,民化如神者,求之一人之己信也。
不信者吾亦信之,德信。
《通玄經》曰:古之君人者,以正為在民,以枉為在己,退而自責。
聖人在天下,
《通玄經》曰:治民之本務在安人。《南華經》曰:古之君人者,見一人有失其形者,退而自責。
惵惵,為天下
《通玄經》曰:古者至人精誠內形,德流四方,見天下有利也,喜而不忘,見天下有害也,憂若有喪。
渾其心,
《通玄經》曰:故樂以天下,憂以天下,然而不王者未之有也。
百姓皆注其耳目,
《通玄經》曰:夫憂民之憂者,民亦憂其憂;樂民之樂者,民亦樂其樂。
聖人皆孩之。
《通玄經》曰:上視下如子,下視上如父,上視下如弟,下視上如兄。視下如子叉王天下,視上如父又正天下,視下如弟即不以難為之死亡。
出生人死
此章《通玄經》言:今七國君臣出生入死,知土地之宜,習險隘之利,明苛政之變,察行陣之事,白刃合,流矢接,與死扶傷,流血千里,暴骨滿野,勝敗兩亡,兵為死地,非善攝生徒也。蓋聞古之善統攝其生徒者,無甲兵之死地,可謂善矣。今七國甲兵為之死地也。
出生入死,
《洞靈經》曰:有人於兵,能生死人。善用之則為福,不善用之則為禍。
生之徒十有三,
《通玄經》曰:人有橫死,非命而亡。以寡犯眾,以弱凌強,兵夫殺之。
死之徒十有三,
《通玄經》曰:善兵者殺,各以所好,反自為傷。殺人一萬,自損三千。
人之生,
《洞靈經》曰:人之情性,欲生而惡死。
動之死地,
《通玄經·上仁篇》曰:兵殺傷人,故曰死地。
亦十有三。
《沖虛經》曰:兵為死地,而戰死者太半。
夫何故?
《通玄經·九守》曰:夫七國之民所以不能終其天年者,何故也?皆因兵殺之爾。
以其生生之厚。
《通玄經》曰:故者以其生生之厚。
蓋聞善攝生者,
《沖虛經》曰:其齊欲攝生,亦不假禽獸,熊羆虎豹為其幟而智於人也。
陸行不遇兕虎,
《南華經》曰:夫水行不避蛟龍者,漁父之勇也;陸行不避兕虎者,獵夫之勇也。
入軍不被甲兵。
《南華經》曰:白刃交於前,視死若生者,烈士之勇也。
兕無所投其角,
《南華經》曰:古者至德之世,禽獸成群,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不傷人也。
虎無所措其爪,
《南華經》曰:古者至德之世,同與禽獸居,是故禽獸可攀援而窺,不害人也。
兵無所容其刃。
《通玄經》曰:古者姦邪不生,安樂無事,天下和平,智者無所施其策,勇者無所措其威。
夫何故?
《通玄經》曰:夫古者強不掩弱,眾不暴寡,民保命而不夭者,何故也?皆因太平無兵戰矣。
以其無死地。
《通玄經》曰:古者灾害不生,禍亂不作,天下太平,以其無死地。
道生之
此章《南華經》言:形非道不生,生非德不明,故道長乎性,德乎命。夫道德者,以天地為大爐,造化為大冶,以陰陽為炭,四時為候,陶鑄萬物者也。春氣發而百草生,正得秋而萬寶成。金石不得不鳴,為藏道氣也。萬物不得不昌,此其道與?刻彫萬物眾形而道不為巧作。天門者,無有也。萬物出乎無有,萬物有乎生,而莫見其根,有乎出,而莫見其門,有乎生,有乎死,有乎出,有乎入,入出而不見其形,是謂之天門。天不產,萬物育,地不長而萬物化,天地無為也,而萬物無不為也。道生萬物也。
道生之,
《通玄經》曰:夫道者,所以相生長也。不生不長,萬物不能遂長,生之長之,此之謂大道生萬物也。
德畜之,
《通玄經》曰:夫德者,所以相畜養也。不畜不養,萬物不能遂成,畜之養之,此之謂天德養萬物也。
物形之,
《通玄經》:天運四時,雨露時降,生萬物也。
勢成之。
《通玄經》曰:地厚載物,含藏應用,養萬物也。
是以萬物莫不尊道而貴德。
《通玄經》曰:物生者,道也。物長者,德也。道之存生,德之安形,道德者,萬物之父母也。
道之尊,德之貴,
《通玄經》曰:夫道者,民之所尊也。德者,民之所貴也。
夫莫之爵,
《通玄經》曰:天下之所尊爵者,道也。《南華經》曰:道之所在,聖人尊之,物敢不敬乎?
而常自然。
《南華經》曰:天地之道,莫之為而常自然。
故道
《通玄經》曰:天道為文,地道為理,陰陽為紀,四時為使,命之曰道。甘雨以時,五穀蕃植,萬物生成。
生之畜之,
《通玄經》曰:春生萬物。萬物春分而生,生之畜之。
長之育之,
《通玄經》曰:夏長萬物。萬物正夏而長,長之育之。
成之熟之,
《通玄經》曰:秋收萬物。萬物秋分而成,成之熟之。
養之覆之。
《通玄經》曰:冬藏萬物。收藏畜積而不加富,布施稟受而不益貧,養之覆之。《南華經》曰:莫神於天,莫富於地,韰萬物而不為義,澤及萬世而不為仁。
生而不有,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生物,而不有其生物也,莫見其所養而萬物長,此之謂神明無為之道也。《沖虛經》曰:故萬物有色者,有道色色者。萬物色之所色者,彰顏色矣。而道色於萬物之色者,未嘗顯其顏色,此道無為之職也。
為而不恃,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萬物恃之以為其長物也,不見其所長而萬物成,此之謂神明無為之道也。《沖虛經》曰:故萬物有聲者,有道聲聲者。萬物聲之所聲者,聞音聲矣。而道聲於萬物之聲者,未嘗發其音聲,此道無為之職也。
長而不宰,
《通玄經》曰:大常之道,化成而不宰,莫知其德,此之謂神明無為之道也。《沖虛經》曰:故萬物有味者,有道味味者。萬物味之所味者,嘗滋味矣。而道味於萬物之味者,未嘗呈其滋味,此道無為之職也。
是謂玄德。
《沖虛經》曰:夫道能陰能陽,能柔能剛,能短能長,能圓能方,能生能死,能暑能凍,能浮能沉,能宮能商,能出能沒,能玄能黃,能甘能苦,能羶能香。夫道無知也,無能也,道無為也,而萬物無不知而無不能而無不為也,是謂玄德,無為之職也。
天下有始
此章《南華經》言:天有六極五行,無為而治,帝王無為順之則治,逆之則凶。九洛之事,治成德備,監照下士,天下載之,此謂上皇。古之王天下者,智雖落天地,不自慮也,辯雖雕萬物,不自說也,能雖窮海內,不自為也。天不產而萬物化,地不長而萬物育,帝王無為而天下功,守道無為而天下治也。
天下有始,
《通玄經·自然篇》曰:天下有始,莫知其理,唯古聖人能知。所以天地以成,陰陽以形,萬物以生,道為之命,無事與言,乃無為也。
以為天下母。
《通玄經·精誠篇》曰:天子以天地為品,以萬物為資,功德至大,勢名至重,二德之美與天地配,故不可不軌大道以為天下母。
既得其母,
《南華經》曰:天地無為也。
以知其子,
《南華經》曰:而無不為也。
既知其子,
《南華經》:大道無為而無不為。
復守其母,
《南華經》曰:上守無為而物自化。
歿身不殆。
《通玄經》曰:無為之本務去聰明,閉四關,止五情,即與道淪,神明藏於無形,精神及於真道,段身不殆。
塞其兌,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大道無為,口當而不以言,心條通而不以思慮,直性命之情而智,故不得害也。故精留於口,即其言當,集於心,即其慮通。動天下無為,不言而公,不慮而得。
閉其門,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大道無為,耳聰而不以聽,目明而不以視,忘而不為,智而不務,故精存於耳,即其聽聰,存於目,即其視明。動天下無為也,不聽而聰,不視而明。
終身不勤。
《通玄經》曰:故閉四關,即終身無患,四肢九竅不生欲病,是謂真人。
開其兌,
《通玄經》曰:後世小成有為,開其兌,以口言,以心慮,巧辯矯世俗也。
濟其事,
《通玄經》曰:後世小成書學,濟其事,以目視,以耳聽,聰明矯世俗也。
終身不救。
《通玄經·上禮篇》曰:末世為禮者,雕琢人性,矯拂其情,目雖欲之禁以度,心雖樂之節以禮,人何則不本其心之所以欲,而禁其目之所欲,不原其耳目之所以欲,而防其樂之所樂,是猶圈獸而不塞其垣,禁其野心,决江河之流而塞之以手,故曰其兌,濟其事,終身不救。
見小曰明,
《通玄經》曰:古聖人以道蒞天下守微妙者,見小也。見小故能致其明,是故聰明廣智,守之以愚。先王無為守天下,故能長久也。
守柔曰強。
《通玄經》曰:上古聖人以道蒞天下守柔弱者,見小也。見小故能成其大,是故多聞博辯,守之以訥。先王無為守天下,故能長久也。
用其光,
《通玄經·下德篇》曰:後世用其光,是謂重傷。
復歸其明,
《通玄經》曰:後世復歸其明,重傷之人無壽類也。
無遺身殃,
《通玄經》曰:道有智則亂,德有心則險,心有目則眩,故嗜欲使人氣淫,好憎使人精勞,不疾去之則志氣日耗以老,以喪其天年而已。夫飾其外傷其內,壯其情者害其神,見其文者蔽其真。
是謂襲常。
《通玄經》曰:古者聖人清目不視,靜耳不聽,閉口不言,委心不慮,棄聰明,反太素,休精神,去智故,無好憎,大通無為,何往而不成。
使我介然
此章《洞靈經》言:近古已來,天下姦邪者眾,正直者寡,輕薄淫邪者多,敦方退靜者少。姦邪出言惑於忠正,遂使天下之人交相邪淫而不正矣。古者天自成,地自寧,萬物醇化,鬼神不能靈。末世天子奇異,大臣怪僻,則鬼神之術至。神怒者,非不事神也。淫祀勝,神愈怒。民好邪徑,事鬼神也。天下淫祀,風俗妖邪,破家失業也。
使我
《沖虛經》曰:仁義益衰,民性益薄,此道不行。
介然有知,
《通玄經》曰:聽善言便計,雖愚者知悅之;稱聖德高行,雖不肖知慕之。
行於大道,
《通玄經》曰:悅道者眾,用道者寡,慕道者多,行道者少。
唯施是畏。
《沖虛經》曰:此道不行,一國與當年,其如天下與來世矣。
大道甚夷,
《通玄經》曰:大道坦坦,去身不遠。求之近者,往而復反。
民甚好徑。
《通玄經》曰:民甚好於邪徑,事鬼神也。淫祀勝,神愈怒。
朝甚除,
《洞靈經》曰:為治之本務在安人,若時事不襲,奪之以土功,是謂大凶。《沖虛經》曰:齊魯多機巧,有善土木者。
田甚蕪,
《洞靈經》曰:人捨本事末。古者聖王之所以治人者,先務農人,農人則樸,樸則易用,則邊境安。人農則童,童則少私愛而公法玄。《通玄經》論神農之法曰:丈夫丁壯不耕,天下有受其飢者;婦人當年不識,天下有受其寒者。故帝親耕,后親識,以為天下先。是故耕者不強,無以養生;織者不力,無以衣形。衣食饒裕,姦邪不生。不奪時之本,在於省事。
倉甚虛,
《洞靈經》曰:農攻食,工攻器,商攻貨,穀者人之天,是以興王務農。王不務農,是棄人也,王而棄人,將何國哉。《通玄經》曰:帝王富其民,霸王富其地,危國富其史,治國若不足,亡國困倉虛,故曰上無事而民自富。足用之本,在於不奪時。
服文綵,
《南華經》曰:末世所樂者,美服好色,以惑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以教民俗,縫衣淺帶,澆薄不淳。
帶利劍,
《南華經》莊子說趙文王好劍曰:臣有三劍,惟王所用。王曰:願聞三劍。曰:有天子劍,有諸侯劍,有庶人劍。今王有天子之位,而好庶人匹夫之劍,臣竊為大王薄之。王乃牽而上殿,宰人上食王,三環之。莊子曰:大王安坐定氣,莊劍事已畢奏已。於是文王不出宮三月,劍士皆服斃其處也。
厭飲食,
《南華經》曰:末世所樂者,滋味音聲,以惑其意,遺忘其業,可謂亂矣。
財貨有餘,
《南華經》曰:貪財而取慰,貪權而取竭,貪貨而取利。
是謂盜誇,
《南華經》曰:凡此七經者,天下之至害也。皆遺忘而不知察,愛意絕體而貪,此不亦惑乎?《沖虛經》曰:教明於上,化行於下,民有恥心,何盜之為?於是用隨會知政而群盜奔匿焉。
非道也哉。
《通玄經》曰:淳化之本在去華巧。《南華經》曰:智巧奢華,不足以定天下,非道也哉。
善建者不拔
此章《通玄經》文子問曰:夫子之言,非道德無以治天下。上世之王,繼嗣因業,亦有無道各役其世而無禍敗者,何道以然?老子曰:自天子以下至于庶人,各自生活,然活有厚薄,天下時有亡家敗國,無道德之故也。若夙夜不懈,戰戰競競,常恐危亡,慎守不失。若縱欲怠情,不能慎守,其亡無時。使桀紂循道行德,湯武雖賢,無所建其功也。古之善建者不拔,善守者不失,故子孫祭祀不輟,善守不絕,天下長久也。
善建者不拔,
《通玄經》曰:古之善建者不拔,言建之脩德,無為無好,守謙儉也。《洞靈經》曰:文王靜作進退,天必贊之,卜世三十。
善抱者不脫,
《通玄經》曰:古之王者處大滿而不溢,居高貴而無驕。處大不溢,所以長守富也;居高不驕,所以長守貴也。《洞靈經》曰:文王之德,紂不能害。夢啟之壽,卜年七百,天所命也。
子孫祭祀不輟。
《通玄經》曰:富貴不離其身,祿及子孫,古之王道其於此矣。
脩之身,其德乃真;
《通玄經·微明篇》曰:士庶有道則全其身,故曰修之身,其德乃真。《南華經》曰:古者五官殊職,庶人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家,其德乃餘;
《通玄經》曰:古者大夫有道,不失其家,故曰修之家,其德乃餘。《南華經》曰:大夫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鄉,其德乃長;
《通玄經》曰:古者州郡有道,不失其鄉,故曰修之鄉,其德乃長。
修之國,其德乃豐;
《通玄經》曰:古者諸侯有道,不失其國,故曰修之國,其德乃豐。《南華經》曰:諸侯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修之天下,其德乃普。
《通玄經》曰:古者天子有道,長有天下,故曰修之天下,其德乃普。《南華經》曰:天子自正自修,治之美也。
故以身觀身,
《南華經》曰:末世五者不修,失莫大焉。庶人不修,失其身也。
以家觀家,
《南華經》曰:大夫不修,失其家也。
以鄉觀鄉,
《南華經》曰:州郡不修,失其鄉也。
以國觀國,
《南華經》曰:諸侯不修,失其國也。
以天下觀天下。
《南華經》曰:天子不修,失其天下。
吾何以知天下之然哉?以此。
《通玄經》曰:不失國本在乎善守,不益其厚而張其廣者毀,不廣其基而增其高者覆。任重莫若棟,任國莫若德。
含德之厚
此章《南華經·馬蹄篇》言:上古大道至德之世,其民童蒙若赤子也。其行填填,不知東西,其視顛顛,不知昏明。當是時也,禽獸成群,草木遂長,是故禽獸可係羈而遊,不害人也,鳥鵲之巢可攀援而窺,不傷人也。禽獸不能賊,非謂其薄之也,言察乎安危,寧於禍福,謹於去就,莫之能害也,含德之所致矣。《沖虛經》曰:太古之時,禽獸與人同居,與人並行。五帝三王之時,禽獸始驚散亂矣。逮於末世,禽獸隱伏逃竄,以避其難。《通玄經》曰:及至末世,道衰德薄,人為賊也,禽獸蟲蛇皆為人害,故鑄鐵鍛刃以禦其難。上古含德之厚,性比赤子,無利害之心,古樸長壽也。
含德之厚,
《通玄經》曰:古者至人之治,含德抱道,恬愉無矜而德乎和,盜賊不行,含德之所致也。《沖虛經》曰:含其德,以通乎物之所造。
比於赤子。
《通玄經》曰:古者至德之世,其民童蒙如三月嬰兄不知利害,盜賊不行,含德之所政矣。《南華經》曰:衛生之經能兒子乎?終日行不知所之,居不知所為,身槁木之枝。若是者,禍亦不至,福亦不來,禍福無有,惡人灾物害也。
毒蟲不螫,
《通玄經·精誠篇》曰: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其德生而不殺。當此之時,蟲蛇無不有其尾毒,藏其螫毒,不蜇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猛獸不據,
《通玄經》曰: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殺。當此之時,猛獸無不有其爪牙,走獸之群可係羈而從,不害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攫鳥不搏。
《通玄經》曰:古者伏犧氏之王天下也,其德生而不殺。當此之時,禽鳥無不有其爪距,飛鳥之巢可俯而探,不傷人也,含德之所致矣。
骨弱筋柔而握固,
《南華經》曰:兒子終日握而手不掜,同其德也,終日視而目不喧偏,不在外也,是至人之德矣。
未知牝牡之合而歧作,精之至。
《南華經》曰:兒子動不知所為,身若槁木之枝,而心若死灰,精之至也。《沖虛經》曰:嬰兄之全。
終日號而嗌不嘎,和之至。
《南華經》曰:兒子終日嗥而嗌不嘎,和之至。
知和曰常,
《通玄經·下德篇》曰:上古重生,重生輕利,無所害神,有壽歲矣,故曰知和曰常。《沖虛經》曰:上古赤子嬰孩之性也,炁專志一,和之至也。物不傷焉,德莫加焉。
知常曰明,
《通玄經》曰:後世輕生重利,是謂重傷。重傷之人無壽類矣,故曰知常曰明。
益生曰祥,
《沖虛經》曰:其在童幼也,矜巧能修,名譽誇張於世。《通玄經》曰:益生曰祥。
心使氣曰強。
《沖虛經》曰:其在少壯也,則血氣飄溢,欲慮充焉,物所攻焉,德故衰焉。《通玄經》曰:心使氣曰強。
物壯則老,
《沖虛經》曰:其在老耄也,則欲慮柔焉,體將休焉,物莫先焉。《通玄經》曰:夫精神志氣者,靜而日充以壯,躁而耗以老。
是謂不道,
《通玄經》曰:人有夭死,非命而亡,薄賤其身,病共殺之。非恬愉者無以明德,故人強非道也,非德也,而可長久者,天下無之,不道早死。
不道早死。
《沖虛經》曰:其在死亡也,則之於息焉,反其極焉。
知者不言
此章《南華經》言:古之道德有蔽塞在於諸子是者,九流聞其異端之風而喜悅之,以繩墨自矯,以備世之急,毀古之道德,不與先王同。夫為天下以養民者,亦奚以異乎牧馬者哉,亦去其害馬者焉,害民之士者矣。智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察士無淩評之事則不樂,皆囿域於物,失其道者也。招世之士興朝,中民之士榮宮,筋力之士矜難,勇敢之士奮患,兵革之士樂戰,枯槁之士宿名,法律之士廣治,禮教之士敬容,仁義之士貴際。錢財不積則貪者憂,權勢不尤則誇者悲,勢物之徒,樂變遭時有所用,不能不為害也。九流塞道,書學繁亂也。
知者不言,
《南華經》曰:古士無為無思無慮,始知道,知者不言。
言者不知。
《南華經》曰:下士有為,因貴言傳書為形名聲色,言者不知,而世豈識之哉。
塞其兌,
《通玄經·下德篇》曰:古士塞其兌,其言也訒,大辯若訥。
閉其門,
《通玄經》曰:古士閉其門,默聰明也,大巧若拙。
挫其銳,
《通玄經》曰:古士挫其銳,去健羨也,無兵器矣。
解其紛,
《通玄經》曰:古士解其紛,無爭亂也,天下安靜。
和其光,
《通玄經》曰:古士和其光,無怨逆也。
同其塵,
《通玄經》曰:古士同其塵,無争怨也。
是謂玄同。
《南華經》顏回曰:隳肢體,黜聰明,離形去智,同於大通,此謂坐忘。《通玄經》曰:萬物玄同,無是無非。
故不可得而親,
《南華經》曰:仁義之士貴際,察士無淩評之事則不樂。
不可得而疏;
《南華經》曰:禮教之士敬容,智士無思慮之變則不樂。
不可得而利,
《南華經》曰:辯士無談說之序則不樂。《通玄經》曰:夫怨者,逆德也。争者,人之所亂也。陰謀逆德治人之亂,逆之至也。非禍人不能成禍。
不可得而害;
《南華經》曰:勇敢之士樂殺,兵革之士樂戰。《通玄經》曰:兵者,凶器也。好用凶器治人之亂,逆之至也。非禍人不能成禍。
不可得而貴,
《南華經》曰:不以貴為安,不恃勢而尊。不榮通,無天怨。
不可得而賤,
《通玄經》曰:不須財而富,不以賤為危。不醜窮,無人非。
故為天下貴。
《南華經》曰:古者毀志之勃。貴富顯嚴名利六者,勃志也。不動胸中則正,正則虛靜無為,而無不為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