誹謗
《上清隱書龍文經》云:人多偽薄,不明至理,罪障根深,疑惑真正,儻聞微妙,更生毀謗,輕慢不信,致墮惡道,風刀苦毒,歷劫不兔。
《昇玄經》云:太上曰:若有誹謗此經者,死入地獄,受考三官,見世癩病。
又云:竇子明曰:世人迷惑,貪求自恣,不識至真,諂偽疾佞;或妒賢嫉能,更相謗毀;或諍色欲,陰相咒害;或恃強勢,凌易孤弱;或自是非彼;或作小善,旬月之間不能至誠,便求見效,未應之須便忽宿命之言無報應,喻如田家種穀,春種秋望乃得其實,種而待炊,不解餓死,修福行善,亦復如是,福積成慶,禍積成殃,皎如日光,而人不信,可不哀哉!
毀辱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立行,評論道德,毀辱天真,不信經法,口是心非,潛行謀惡,其罪深重,死受苦毒,縱還人中,當生邊夷,非人之類,百惡所歸,以報宿對,永去人道,無有歸期,流連罪門,生死莫知。
攻擊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所行,評詳四輩,攻擊天人,死受酷對,長淪惡根。
《昇玄經》云:道言:人生受筭,不信經教,訾毀神真,决駭縱心,殺罰非度,罵譽天地,攻擊真人,為玄司眾鬼所奏,聞徹太空,吾當下司命付酆都,滅其定筭,修短之次,行之不改,斷種滅嗣,蒸嘗絕矣。
《法輪經》云:道言:吾嘗歷觀諸天,見有百姓子男女之人,攻根伐主,謗擊賢人,諂害忠良,滅人之命,死魂彌訴,斯罪深重,致招今對諸苦,備經萬劫,當還生邊夷之國,有人之形無人之情。
耽酒
《太上說智慧消魔經》云:太上曰:酒為水穀之精,善能宣通氣液,節之接靈益性,縱之乖神損生,耽湎致死,非智慧也。
《盟威經》云:太上曰:高才英秀,唯酒是情,麵糵薰心,性情顛倒,破壞十善,興隆十惡,四達既荒,六通亦塞,急宜除之。
《老君威儀令經》云:君子飲酒以欣慶,小人飲酒以興爭,有二十四事各明依按善共奉行,違令一事非子弟也。一,飲酒醉時則臣不敬君,君或驕暴,妻不承夫,子不孝父。二,醉便亡失道德,調戲無度。三,醉隨口而言,言語輕慢,不顧尊卑。四,醉便坐不自安頗我低昂。五,醉臥便利,嘔吐爛漫。六,醉便迷荒,無所畏忌,意欲擊虎,或投水入火。七,醉道說人陰私之事。八,醉便輕口泄言,言無所畏。九,醉臥時狀如死人,了無所知。十,醉時來歸,家室大小見之逆走,甚見虎賊。十一,醉或致疾病面色痿黃。十二,醉便獨臥道中,所持物皆棄失之。十三,醉貪酒以取家財物,以用飲酒,坐之貧困。十四,醉便罵天神,脫衣狂走,逢人共鬬。十五,醉便輕盜取,不避親疏。十六,醉便不以惡為惡,不以善為善?十七,醉便破壞家中什物。十八,醉不憂家事,不念妻子。十九,醉便王事不修,坐之逸退。二十,醉便坐之致灾,或為軍將坐酒破軍,軍事不速。二十一,醉便墮馬顛倒,遂仆傷於面目。二十二,醉便恍惚,事業廢置,田蠶不登。二十三,醉久則糜腸爛胃,損失身命。二十四,醉傷神亂氣,損德敗真,可不慎之。《明真科》曰: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立行,耽酒好色,恍惚失性,猖狂迷惑,五情亂離,去神損氣,因醉會欲,為惡不覺,叫喚罵詈,獨作無對,打擊善人,穢慢道法,謗毀經教,背真入偽,違負口信,欺誘四輩,所行失道,罪有深逆,死受重對,魂魄苦劇,摙汲瞑波,以灌四瀆,讁役江河,晝夜無息,銀鐺杻械,相牽流曳,冥冥長夜,終無解脫萬劫,當生賤人之中,貧窮陋疾,人之所惡以報宿怨,因緣之對福路日遠,罪根日結,不得開度,無由得出。
《飛天人說頌》曰:好酒失本行,五神并猖狂。死汲溟波水,灌沃四瀆中。
放蕩
《太上處胎業報經》云:或復有人浮好三寶,信心不專,恣情放蕩,流滯愛欲,假托經文,以要名利,因以聚眾,混雜為非。如是之人,見嬰重考死三惡中終天無解。
《靈寶大誡經》云:天尊言:慎多色視放蕩,目神每自制銜愛,固目瞳,思真靜念,令通智慧,洞觀虛空。
不慈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所行,不慈不仁,烹殺六畜,割剔殘傷,夭殺獸命,屠毒眾生,其罪深逆,死受酷對,吞火食炭,為火所燒,頭面焦燎,舉體爛壞,無復人形,身負鐵杖,頭戴火山,痛非可忍,考不可擔,不得開度,何由得還?
《飛天人愒頌》曰:不念懷慈心,酷毒害眾生,死魂負鐵杖,萬劫戴火山。
不孝
《明真科經》 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不孝,罵辱父母,六親相殘,其罪深逆,死受酷對,萬劫當得,生六畜之中,任人殺活,以酬昔冤,永失人道,長淪惡根。
三障
《元始智慧正觀解脫經》 云:道君當知因三毒故生三障法。一者,煩惱。二者,諸業。三者,果報。以三障故,就令學者不得正修真實之觀。言煩惱者,即是愛見常在於心,故正解不生,勞役行著名煩惱障。言業障者,以有欲心行善,惡行威極重業定得世間苦樂之果,不得修習離世間行隔正智,故名為業障。言報障者,生在三惡,苦惱切身,無因得修戒慧之行,人天著樂,不悟無常,愛欲自覆,日夜無舍,貧窮戹疾,眾緣不具,皆不得修出世正道,名為報障。有智之人,覺知是已善行方便,轉此障法。
三畏
《昇玄經》云:太上曰:道陵知末世人民有三可畏,宜善詳焉。一者,道義嫉妒可畏。二者,誹謗可畏。三者,
貪欲可畏。道義嫉妒,則經法不行;誹謗法師,則使百姓信道不濃;貪欲財色,則人所弃薄。此三者,二在外,一在內,除此三患,乃可傳道,當勸奉學。太上於是仍作歌曰:嫉妒惡勝已,誹謗於賢明,貪欲嗜財色,不得傳吾經。三患既未除,何期在幽冥,偽行要利養,常無有至誠,見人崇有德,心執害意生,是人鬼所疾,見世貽惡名,死則歸幽都,考對入鬼囹,轉輪輪億萬劫,受罪無數形。
三毒
《元始智慧正觀解脫經》云:太上道君上白天尊云:何名為煩惱之相?天尊曰:言煩惱者,總名三毒,謂貪瞋癡。能害眾生法身命,故名之為毒。所言貪者,引取無厭,染欲愛著,聯綿無己,於世間法及出世法有求樂意,皆名為貪。所言瞋者,於眾生中及非眾生貪懷惹恨,咆勃忿怒,如火熾盛,燒滅善根,結太怨憾,是名為瞋。所言癡者,不信不知三寶正法,驕慢諂曲,無所了知,觸壁無底,不從訶諫,好說無益,多行惡事,所作失道,故名愚癡。
四病
《昇玄經》云:太上曰:道陵當知世人復有四不善法,最為難除,道之至病,當令知之,何者為四?一者,世俗之人,不師有道,又耻下問;二者,為道日久,知見淺薄,見有勝己,耻不更學;三者,自言大學不聽異經;四者,輕慢后學,言無所知,如此四種之人,縱使學道,徒自勞耳!不能得道,有所通達,同無神驗,何以徒勞?如此之人,求道之初本無至心,欲求名譽,羅供養。如此之人,恆為食吞火毒,取人財物,以為衣服,猶如劍戟在其身體,貪目前之利,不知后世殃考深重,死入地獄,燒鐵洋銅以灌口中,以鐵勒針作衣服之形,被其身體,拷掠捶撻,晝夜不息,億兆載劫,方出為人,常處下賤,為人奴婢,兵卒廝伍,賢聖教化,講經不得預聞,或心欲更學,不得自在,吾今目前便見此輩不可稱計,甚可哀傷!明教將來慎之!慎之!
五欲
《老君經教》云:貪欲無數,無數之欲,念念叢生,不可勝言,大略有五:一,目欲觀五色,色過則魂勞;二,耳欲聞五音,音繁則魄苦;三,鼻欲嗅五香,香溢則精流;四,口欲甘五味,味豐則神濁;五,身欲恣五體,體慢則志散。志散則脾傷,而行危,神濁則心亂而口爽,精流則腎虛而迷狂,魄苦則肺損而耳聾;魂勞則肝困而目。五者混闇,則身滅命亡;五者凈,體全年永。
五濁
今釋,一者命濁,二者見濁,三者惱濁,四者生濁,五者時濁也。
《靈寶玉訣經》云:太上道君告精進學士王龍賜曰:吾受元始真人舊經,說今釋古,引古證今,深可信也。經道萬劫當還無上宛黎天過世世後五濁之中,今釋,此標五濁之時處也。遭命不幸,今釋此命濁也,非唯年筭夭促,義兼往業不淳也,是男是女不見經教,恒處惡道。今釋,此見濁也,邪見覆心,不信正理,謗法罪重,久在地獄,生壽無幾,而憂惱自嬰,多受枉橫,今釋此惱濁也。貪瞋癡或能生憂畏,經累行人也。自生自死,輪轉五道,墮於三塗八難之中,今釋此生濁也。任命起滅,輪轉苦難,障隔正道,殃對相牽,無有極已,生死分離,無有豪賤,今釋此時濁也,大劫垂周,惡果皆熟,普遭凶害,實為痛心,今解說諸惡,以度可度,汝好正意,諦受吾言,於是注訣。龍賜稽首,伏受教旨,今釋太上哀囗,傳付經訣,使五濁障消,保今太平之運。
《明真科經》云:來世之人不見科誡,方當履何五濁毒湯,遭難遇害,不能度身。
《靈書度命經》云:元始天尊曰:吾過去後真文隱藏,運度當促,五濁躁競,萬惡並至,何感念來,生在其中,甘心履罪,展轉五道,長苦八難,更相殘害,憂惱切身,不見經法,不遭聖文,任命生死,甚可哀傷。
七傷
《迴天九霄經》云:高聖帝君曰:凡學士玄記有名,身有仙相,則應自然合真,而有七敗之傷。第一之傷,帶真行偽,淫色喪神,魂液泄漏,精光枯竭,氣散魄零,骨空形殘,神泣窮府,上聞天關,真仙遠逝,魔魅來干,自與九獄結因,六天相親,淪苦無極,豈復得仙?二傷,外形存道皮好念真,心抱陰賊,凶惡內臻,願人否敗,嫉能妒賢,口美心逆,面歡內瞋,諍論得失,妄造罪原,毀謗同學,攻伐師根,三官所記,標為惡門,仙真高逝,邪魔攻身,走作形影,飛體散神,故令枉橫,極其惡源,考滿,形灰沉滅,九泉徒有玄名,豈保自然!三傷,飲酒洞醉,損氣喪靈,五府攻潰,萬神振驚,魂魄飛散,內外朽零,本室空素,赤子悲鳴,真仙高逝,邪魔入形,如此之學,徒損精誠,雖有玄記,空失玉名,神昇上宮,身灰幽冥,恍惚求年,焉得久停。四傷,行不弘物,責人宗仰,心忿口諍,罵詈無常,瞋喜失節,意性乖恒,氣激神散,內真飛揚,魄離魂逝,九孔塵埃,五府奔喪,皆由性之不純,行之不詳,真仙高逝,外痾入形,如此之學,將何可望?雖有玄圖,不兔斯殃,望仙日悠,地里日長。五傷,或玄圖表見得受寶經,或運遇靈師啟授神文,而不依科盟,漏泄天真,未經九年投刺名山,使青宮有錄,金闕結篇,便傳於人,流散世間,輕真泄寶,考結己身,徒有玄名,反累七玄,仙道高逝,身死幽泉,長充鬼責,萬劫不原。六傷,身履殗穢,形影不香,內無清虛,外無蘭芳,濁暗失真,神不居房,氣擾精混,靈元失光,五神飛散,赤子騫揚,邪魔來攻,內外交喪,如此之學,望成反傷,真仙高逝,空影獨行,淪於混濁,仙乎可望?七傷,啖食六畜之肉,殺害膩口之美,臭氣充於藏府,伐生形於非己,真氣擾於靈關,遊神駭於赤子,魂魄逝於宮宅,濁啼纏於口齒,仙真高登於玉清,己身沉頓於地里,徒有玄名帝簡,亦不免於必死。
八難
《靈寶真一自然經訣》云:道言:王侯道士民人,得生為人,舍女作男,難也。既得為男,才智明遠,六情完具,形容端偉,聲有玉音,氣若名香,眼有日光,眾觀欣悅,玄如不足,難也。諸善已備,得生有道之國,君父賢明,篤尚道德,難也。貧窮而好道,念施惠不懈,難也。富貴而信尚道士,尊奉經書不殆,難也。能受人之惡,而不與較,制身命使不死壞,得度世仙道,難也。得見洞真、洞玄、洞神太上三洞寶經,宗奉諷讀,供養燒香,難也。值見仙聖真人說法教化之時,同志相遇,難也。是為八難矣。
《眾真誡經》云:西城王君告曰:夫人離三惡道,得為人難也。本經注云:三惡道者,不得作人,得作鳥獸蟲畜之類,謂之三惡道也。既得為人,去女為男,難也。既得為男,六情四體完具,難也。六情既具,得生中國,難也。處中國值有道父母國君,難也。既得值有道之君,生學道有慈仁善心,難也。善心既發,信道德長生,難也。既信道德,生太平之運,為難也。可不朂哉!
七患
《本願大誡經》云:真人曰:患人得生人道也,而不修德養性,以全於命矣。患聞經也,而不信矣。患受經也,而不講誦矣,而不修其事矣。患不修身矣。患服藥也,而未應中怠矣。患道行不備也,誇求昇騰矣。患靜齋讀經矣,處幽山而不堪其憂矣。此七患,在人之身也,若不戒之,身無濟理,所以云:大患者及我身,斯之謂矣。可不思歟!可不思歟!
五敗
《靈書紫文經》云:第一敗,人淫則鬼液外漏,精光枯竭,魂魄焦散,骨薄髓穢,魂號靈府,上聞玉闕,三宮灌爭,胎英悲錯,此一敗仙相也。二敗,勿食六畜肉,則形氣鬱臭,神靈濁滯,面黃齒枯,脾育死氣,魂不受真,魄生邪悖,身沉長淵,骨骸土沒,此二敗仙相也。三敗,勿食五辛之菜,則五藏惡臭,三華潰亂,神不上達,精胎下淪,魂魄生離,赤子煩頓,飛靈失守,明光流遁,此三敗仙相也。四敗,勿殺生昆蟲,以上則冤對萬物,束骸流血,形暴魄亡,魂氣交戰,胎靈傍徨,嬰兒逃散,泥丸姦狂,赤子棄叛,尸形湯爐,水煮糜爛,此四敗仙相也。五敗,勿北向便,仰視三光,勿北向理髮,解脫衣裳。勿北向唾罵,犯破毀王,破謂歲下辰。
《太上真科經》云:太上道君曰:魔王邪神皆被廢黜,雖得重行,悉名故氣。
田獵
老君《道德經》云:馳騁田獵,令人心發狂。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無道,不念善緣,三春遊獵,走犬放鷹,張羅布網,放火燒山,刺射野獸,殺害眾生,其罪酷逆,死充重殃,身負鐵杖,萬痛交行,驅馳百極,食息無寧,死魂苦毒,非可堪當,萬劫當生野獸之身,恆被燒,斫以報宿冤,縱還人道,恆遭惡人,身受鞭撲,憂惱自嬰,福路目遠,纏結日臻,不得開度,長夜綿綿。
《昇玄經》云:道陵偈頌曰:不念作慈心,遊獵殺眾生,罪竟受對報,炎火燒其形。
漁捕
《元始智慧正觀解脫經》云:天尊曰:或有受生漁捕為業,壅川决瀆,布網垂綸,種種方便,傷害水族,煮炙屠膾,趣飽其軀,或行衒賣,以求財賄,如是之人,死入地獄,隨相以報,受於爐鑊,刀山劍樹,一切苦對,還為畜類,以酬宿冤,若得為人,壽命短促,常多患惱,自作教人及以錢買生,歡喜心同,名為殺,其罪無二。
苦酷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身行,發心舉意,恒惡為先,苦酷無度,讒害忠良、死受惡對,牛頭獸身,晝夜考掠,楚毒難言,身體爛壞,無復人形,萬劫當生,邊夷之國,有人之形,無人之情,永失人道,長淪罪門,流曳五苦八難之中,不得開度,億劫無還。
《飛天人偈頌》曰:苦酷餡忠良,讒謗擊賢人,生世處邊夷,死受牛獸身。
淫祀
《正一真人演千明科經》云:祭非其鬼,名為淫祀,陷墜群邪。
《太上太真科經》云:太上道君曰:魔王邪醜,皆被廢黜,雖得重行,悉名故氣。故氣為灾,妨害億兆。億兆不悟,與之為群,殺生鼓舞。祠祀歌吟,更相恐悚,貪嗜血腥,臟貨狼籍,罪積日深。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惡逆。殺生淫祀,禱祠邪神,歌舞妖孽,自稱姑郎,食啖百姓,興造無端,臟滿罪定,死受惡對,魂魄囚徒,流曳三官五嶽之中,一日三掠,痛毒難言,萬劫當還,生賤人中,或嬰六極無人之形,幽淪罪源,長夜冥冥,不得開度,福道無緣。
《飛天人偈頌》曰:咒詛無辜人,淫祀舞邪神,流曳三徒中,萬劫生賤身。
謀逆
《明真科經》云:無極世界.男女之人,生世所行,手殺君父,謀反師主,毀滅經教,穢辱天真。死受惡對,身入鑊湯,五體煮漬,無復人形,百毒之汁以灌其身,痛不可居,苦難可任,萬劫當生六畜之中,或為賤人聾盲六疾,非人之形,任人殺活,以報宿怨,福路轉遠,罪根日深,不得開度,長淪無還。
《飛天人偈頌》曰:謀逆害君父,穢辱毀天真。死入鑊湯煮,苦痛不得還。
承貝
《太平經》:凡人所以有過責者,皆由不能善自養悉,失其綱紀,故有承負之責也。比若父母失道德有過於鄰里,后生其子孫為鄰里所害,是即明承負之責也。今先王為治,不得天地心,非一人失亂天文也。天大怒不悅喜,故病灾萬端,後在位者復承負之。是故古者大聖皆知自養之道,故得治意少承負之失也。其后世學人之師,皆多匿真道之文,以浮華傳學,違失天道,令後世浮淺不能善自養愛,為此積久,因離道遠,謂天下無自全之術,故生承負之灾。夫南山有大木,枝縱覆地數百步,其本莖也,上有無貲枝葉華實,其根不堅,為大風所傷,其上枝葉華實悉傷死亡。此即萬物草木承負大過也。其過在本,不在於末,而反罪未,曾不冤結邪,今無過被灾,承負之責矣。寧可罪後生邪,時來承負之責,如此天夫人生盡樂好善,而巨壯而固,反不肖且惡,豈有解邪!此盡承負之大效也,反以責時人,故不能平其治也。時人傳受邪偽已久,安能自改正乎哉!天憐之,故上皇道應元氣而不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