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个层面的经验是我国改革开放自身的实践经验。这是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形成发展的最直接、最鲜活的经验。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开启了我国改革开放的历程,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以及实践所积累起来的新鲜经验,为邓小平理论形成提供了现实根据。在这一历程中,我国的现代化建设事业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大力推进改革开放,使社会生产力获得了新的解放和巨大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不断取得新进展。所有这些,为包括邓小平理论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发展提供了不竭源泉。
上述四个层面的经验主要是针对邓小平理论加以总结的。回顾我国改革开放和现代化建设的历程,可以发现,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过程中始终注重汲取上述四个方面的经验。由此,上述四个方面的经验也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得以不断丰富发展的源泉和动力。
四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系统回答了怎样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问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围绕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这一根本问题,系统总结了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和社会发展的基本经验,形成了一个完整的理论体系,这一理论体系突出回答了下列问题:
——理论主题:回答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理论精髓: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求真务实。
——社会主义本质: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
——发展道路:把马克思主义普遍原理同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走自己的道路,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发展阶段:我国正处在并将长期处在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根本任务:不断解放生产力和发展生产力。
——发展战略:坚持有步骤地跨越式发展,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进而基本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宏伟目标努力奋斗。
——发展动力:改革开放是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强大动力。
——经济建设: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必须坚持以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经济共同发展,发展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在分配制度上坚持以按劳分配为主体、多种分配方式并存,在宏观调控上必须把人民的当前利益与长远利益、局部利益与整体利益结合起来。
——政治建设: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和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文化建设: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和谐文化,弘扬中华文化,推进文化创新。
——社会建设:着力保障和改善民生,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
——生态文明建设:坚持人与自然和谐发展,构建社会主义生态文明。
——国际战略: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推动建设持久和平、共同繁荣的和谐世界。
——祖国统一:遵循“和平统一、一国两制”的方针,把握两岸关系和平发展的主题,真诚为两岸同胞谋福祉、为台海地区谋和平,促进香港、澳门地区的繁荣与稳定。
——党的建设: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建设,建设一支学习型、服务型、创新型的马克思主义执政党,发挥其先锋模范作用和领导核心作用。
综上所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之所以被称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最新成果,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理论飞跃,就在于它在深刻反映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要求的基础上,深刻反思了人类社会发展规律、社会主义建设规律和执政党建设规律,科学整合了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人的创新理论,凝聚了几代中国共产党人的智慧和心血,反映了全党和全国各族人民对美好远景的渴望。它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社会、生态文明建设的有机统一,党领导的伟大事业和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的有机统一,形成了一系列相互联系的基本内容。在当代中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就是真正坚持马克思主义。
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飞跃的基本前提
迄今为止,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了两次飞跃,形成了两大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这两大理论成果自然也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发展的两次飞跃。这意味着,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过程中,实践推动着新的理论成果不断形成,每一个理论成果都是对马克思主义的创新与发展,但具体到一个基本原理乃至一个战略理论而言,应慎提“飞跃”一词。整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两次理论飞跃的经验,可以发现,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要实现历史性飞跃,起码要具备以下客观条件:
(一)时代特征的变化对国内发展产生重大影响
马克思主义认为,每个时代都有其独有的特征,而且,只有首先考虑到各个时代的不同特征,我们才能正确地制定自己的政策,只有了解某一个时代的基本特征,才能在这一基础上考虑这个国家或那个国家的更具体的特点。从马克思主义发展史来看,列宁主义是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次重要的理论飞跃。这次理论飞跃的一个重要前提是列宁抓住了帝国主义时代各资本主义国家发展不平衡的规律,提出了社会主义可以在一个或几个国家胜利的理论,从而引发了十月革命,建立了社会主义制度,开辟了人类历史的新纪元,列宁主义由此成为马克思主义发展史上的一个重要里程碑。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成果——毛泽东思想,是在人类进入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以后,把马克思列宁主义的革命观和阶级斗争理论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而实现的重要理论飞跃。因为在此之前,世界革命的领导权掌握在资产阶级手中,与此相适应,我国民主革命的领导权也一度掌握在资产阶级革命派手中。但在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条件下,处于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夹缝下自发产生的民族资产阶级势单力薄,具有对外国资本和本国封建势力强烈的依附性,无力领导中国摆脱帝国主义和封建势力的束缚,走向独立和自由。实践呼唤新的领导力量承载起民族独立和民族复兴的重任。十月革命胜利之后,无产阶级革命的新时代到来了,中国的无产阶级也独立走上政治舞台,承载起领导中华民族实现独立与复兴的重任。以马克思主义武装起来的中国共产党引领中华民族,历经28年艰苦卓绝的革命斗争,迎来了民族独立的胜利,建立了独立的新中国。毛泽东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程中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一次飞跃的理论结晶。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是在人类进入和平与发展的时代背景下,把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立场、观点、方法与我国实际相结合,而实现的重要理论飞跃。在“二战”结束以后,尽管世界范围内一度存在两极对峙、社会主义阵营与资本主义阵营“冷战”等局势,但求和平、求发展是世界的主流。特别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新的科技革命兴起之后,各国把综合国力的竞争放在头等重要的地位,和平与发展取代战争与革命成为时代的主题。在这样的背景下,邓小平及时地抓住了这一时代主题的转换,引领中国走上了社会主义的改革开放之路,并在改革开放的过程中,不断深化对“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的认识,奠定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基础。此后,尽管国际形势风云变幻,但是,不论是以江泽民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是以胡锦涛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还是以习近平为总书记的新一届党中央,都没有改变对和平与发展这一时代主题的判断。这就使得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探索从未间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重要成果薪火相传,不断深化着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第二次飞跃的理论成果。
(二)国内实践主题转换以及由此引发出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
时代主题的把握是判定国内实践主题的重要依据。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国内实践的主题就是斗争与革命。而在和平与发展的时代主题下,国内实践的主题相应地需要转换到改革与建设上来。国内实践主题的转换以及由此引发出需要回答的重大课题,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实现理论飞跃的客观需要。
在战争与革命的时代背景下,近代中国的出路问题需要在革命中得到解答,由此引发了在中国进行革命这一实践主题。然而,对于“为什么要革命、怎样革命”的问题,中国的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给出了不同的回答。即便是对于无产阶级而言,在接过马克思列宁主义的旗帜,在中国进行无产阶级革命的相当长的时间里,对于如何革命的问题也缺乏实事求是的了解和把握。“为什么要革命、怎样革命”成为摆在年轻的中国共产党人面前的一个首要的重大课题,能否科学地回答这一问题,是理论能否实现飞跃的关键。早期中国共产党人的探索,在右或“左”的摇摆中没能科学回答这一问题,由此也无法实现理论自身的飞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