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793000000004

第4章

舉隨心戒例種無表。言隨未曾得者。念念倍增故是未曾。後念之戒非先有故。佛者不增。後念便舊。名為曾得。

章。餘戒名得等者。

周法師解。近合別脫。准定道說。有說。例餘近事戒等。亦唯用增。

章。十種得戒者。

此皆說得出家具戒。非說所餘。

章。相即可爾等者。

周法師云。據其示相可如彼說。正理即非。如文可知。此意不許有自然得。集玄解云。實理者何。謂即實身從因至果。成自受用解脫道時得勝捨劣。上品無漏別解脫戒自然而得。名為實理。若示相者即化身也。集玄又解作問答文。從今大乘至八地初是問詞也。或說等下是答詞也。問意顯佛非自然得。答意顯佛是自然得。不從佗受名自然得。燈意有爾。此文恐非。今解自然。直不作法果自受者。非此自然不從他受之自然得。佛滅亦有。此者無故。

章。或有初地即得等者。

此下所辨並是顯佛。非是新得從前受之。轉至佛位不名自然。

章。如不定性等者。

此為舉例便為一事。

章。此說別受等者。

通心受者盡形不捨。問。十地位中何有不受。三聚淨戒尚別心受。答。准此所說。解行千差不遮亦有。但盡形受別解脫者。問。與菩提心如何相應。答。發心即遠。行行不定何妨邀期。後後別受不失於菩提心理。如行施等亦隨力故。或隨機教。却是不避頻受之勤。

章。或無漏心等者。

周法師云。即無漏心。得受別脫命終不捨。集玄解云。又准義燈定道無表。亦得名為別脫表戒。定道位中動身發語。亦得說有動發思故。

章。或說生大自宮等者。

周法師意。此亦不說為自然得。如見諦得。非自然故。與燈意異。別為一解亦無過失。集玄之意。從前皆推至此並名自然而得。一切至此皆轉捨劣新得勝故。今解此意。已前所說皆從前得。不說佛位更有新得。此說亦許佛名新得。其有漏者亦名捨故。捨之別得佛位律儀。或名自然。或非自然。不出前云。不名自然是其本意。

章。事業漏故者。

若有可增。不增名捨。佛更無增。不增非捨。

章。善心念念不萎歇故者。

雖然不增。不歇非捨。餘位不增是萎歇故。名為捨也。

章。二見諦得等者。

了義燈問。別解脫無表。依於動發。思種上立。如入見道。得別解脫戒。既不起身語。依何思立。答。入見道前有期願心動發身語。後入見道依此種立。不爾。即無此從前說有名從他。今詳燈文與此意別。此立比丘何處熏依。誰師誰眾。此文自說未有僧故。應云義燈談後有爾。今此章文說佛初度家族三人舅氏二人。見諦便得不假熏依。問。依何建立。答。宿世萎種。今再令增。或依見道無漏種子。或義燈解依大乘說。約後有僧。有不得者。此依小乘。談初非後。不論種子。問。若依此解。大乘談此五人如何。答。但是示相。

章。受時未有僧故者。

此五人時未有僧故。無為受義。

章。然唯初非後等者。

准此文意。但初成佛有見諦得。已後有僧必別受故。了義燈說亦有請乞。是已後也。此談無爾。

章。三善來得者。

集玄解云。佛命善來苾蒭之時。爾時得戒。正理論云。由本願力。佛威加故。今問大乘熏依等相其義云何。答。准見諦思有作是說。既云願力明知曾熏。梵云耶舍此云稱也。謂此尊者有大名稱。

章。有說因論等者。

集玄解云。佛問汝家在何。答三界無家。稱可佛心。未滿二十佛許僧中羯磨受戒。

章。敬受八法等者。

大愛道尼一人。餘非。或及眷屬五百。同得已後不得言八法者。佛告阿難。今為女人制八盡形受不可過法。若能行者即是受戒。何者八法。阿難。雖百歲比丘尼。見新受戒比丘應起迎來送去禮拜與敷座令坐。如此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受。不得過(一也)。比丘尼不得罵比丘。比丘呵責不應誹謗言破戒見威儀(二也)。比丘尼不應為比丘作舉罪.作憶念.作自恣。不應遮他覔罪。說戒自恣不應呵比丘。比丘應呵(三也)。式沙摩那學戒已。從僧乞受大戒(四也)。比丘尼犯僧殘。應在二部僧中半月行摩那埵。此云折伏貢高我慢(五也)。比丘尼半月從僧乞教授(六也)。比丘尼不得在無僧處夏安居(七也)。比丘夏安居竟。應往比丘僧中求三事自恣見聞疑罪。此法應尊重恭敬讚歎。盡形受。不得過(八也。此後三句八法皆有)。

章。七遣使得者。

俱舍疏云。此尼端正。恐路有難。不往僧中。僧遣使尼傳法往與授戒。彼便得戒。以尼端正別開此緣。此是遣使。與彼授者無三師等。若自遣使。代受之者即具三師。隨其所應後三所攝。

章。八持律為第五得者。

俱舍疏云。邊國僧少。許五人受。要須一人持律羯磨。故云第五。周法師云。此有二解。一云五人皆悉清淨持律。今言第五者。談羯磨人。二云五人皆悉清淨。言持律者為第五人。即知法之人。

章。六十賢部者。

集玄解云。部者類也。此六十人並是尊者。耶舍少小朋友聞尊者耶舍歸佛出家遂亦出家。聞三歸時即得其戒。

章。佛去世無初六種者。

集玄解云。此文略也。據理合云。無初六種及第十也。不爾。何故下云有三。周法師意。并沙彌戒即有四種。若具足戒但七八九。佛滅已後。三歸依處得沙彌戒。不得大戒。

章。其沙彌尼等者。

除尼為一近事中二。共有五眾得戒皆同。並先邀期支條時分。熏依請乞。至三歸竟戒便增長。此言竟者。如前所說第三羯磨竟時得言。更無別語。只是指彼分位之言。今之受者三竟之法。所有語言未知何典。今檢詳察優婆塞戒經中文理。優婆塞戒具有三種。一者三歸。二者五戒。三者六重。第一三歸。彼經自云。受三歸依已是近事。更次進問。於五戒中欲受何戒。汝謂欲受一分.少分.多分.滿分優婆塞戒耶。彼經次云。若言竟說。須彼答竟欲受何分方可與授。名為即說。如此之理。即是授了三歸依後更別問彼支條多少。隨彼所欲方與授之。受三歸依若已都得。何須更問而更與授。故應別作。一家之說。五戒六法沙彌十戒並於牒彼戒條已竟。如十善戒得處而得。今此是約先期問訖三歸都得。亦不相違。彼經次後更有六重優婆塞戒。即十重戒前之六種。更有二十八條輕戒。且如彼經。若以二文和會令一。只恐不順施設之意。且作別部。施設不同機類異故。如是和會亦不相違。然須更撿俱舍論文。今或更解彼與此文其義無別。彼言三歸是優婆塞。即是隨前期願多少並皆已得。然未彰顯。但彼自期欲為說相。須當問之然後方說。故正同也。前解為本。

章。俱論諍者。

此句連上。彼第十四更有一說。慈悲護念竟但得三歸不得五戒。上是迦濕彌羅國法師所說。慈悲護念處已發五戒。於自稱戒是鄔波素迦處。更有我從今時乃至命終捨殺生等語。然後說云。願尊憶持。慈悲護念。前意大同優婆塞經。

章。有說為受八戒等者。

此師只憑文相不同。得戒處別。連環猶如羯磨之勢。不同近事解脫之相。不開全持如阿羅漢。又六法戒。依四分律說白四得。依根本律說白二得。亦是不依三歸而得。其沙彌戒.優婆塞戒皆不異說。應撿諸文。

章。其心廣故等者。

全持條多名之為廣。故得戒處不同近事。問。此師沙彌正學如何。答。應同八戒。後更撿文。

章。有所了別者。

揀無知者。此當審慮。次下發起期願之心。便是決定。集玄解此為審慮思。今恐此心非未決定。

章。又於此活命事等者。

決定思中重復起心。印而希樂。當樂忍時得無表也。有作是說。為動發者。非也。殺生動發豈無身業。

章。不爾等者。

此問辭也。兩字直非。兩句徵之。而無表故一句出理。諸無表者要表方成。下二句答。不必當支為表方成。佗表亦成殺無表故。又解此文。上之三句可為審成。此文審成先得無表。大義意云。若不已得無表。爾者何因已名不律儀耶。何以故。無有表業及無無表。雙無此二無有因由為不律儀。故上一無字貫下表遮。或可而字無是及字或是無字。以下兩句為通妨文。外應問云。既得無表。豈未表業。無表必依表業成故。答意如前。

章。二云等者。

此解大意。不律儀者從當為名。由有彼根便立彼名。必當為故。

章。今難若爾等者。

即以律儀例不律儀。律儀前位不得名故。

章。既爾律儀等者。

後師為解先申飜質。律儀亦先有忍樂故。何不先說得無表也。彼有忍樂未得無表。不約善根先名律儀。斯有何失。故云當斧。

章。後師解云等者。

既為質已不應斧責。却只歸前無所立義。問。前來妨難終未能免。兩家如何得無妨難。答。前師解云。惡戒易成先得無表。善戒難辦事竟方成。所以不同。後師解云。惡易而毀。當成決定便為方名。善難而讚有可不成。成時方立。故亦有異。問。有此義齊何師為正。答。准樞要意前師為正。有作是說。准纂十三後師為正。說前發心尚為輕故。少多作時名為重故。

章。處分已後等者。

此是遣使作殺生等者。事竟方得。問。遣殺羊等。殺猪如何。令施僧食。施餘何若。答。不稱邀期無根本業。以此准知。互用結罪之所以也。不可不忌。

章。有自然受者。

集玄解前十種得中自然同此。是義錯也。彼佛滅後不說有爾。此自然受佛滅豈無。須思勿悞。此約無師名為自然。前直約於不作法故。此自然者自作法故。瑜伽自有自受羯磨。

章。若許自受等者。

此下並是瑜伽之意。此並約於聲聞之人。若大乘人發大心已。即許自受。如占察經。至正學戒亦許自受。若其菩薩是欲出家。便出家故。聲聞不爾。辨堪不堪。故須從師。

章。由六因中者。

一意樂損害。非實心者。二依止損害。身帶病者。三男形損害。謂形沒等。四白法損害。造無間等污尼賊住。五繫屬於佗。國王父母不聽許等。六為護佗故。即變化人。

章。唯除闕減等者。

此上是前。六因擇資。此下是後。擇師之文。唯者定義。論文中無。疏義加之。論有又字。阿遮梨耶即軌範師。鄔波拕耶即是和上。有人無解無行亦闕。非唯無有承當之者。其軌範師正要作法。必須有知。與眾一類更要清淨。唯其和尚。二師為諍住清淨戒一句之文。屬上屬下兩師用別。前師眾淨不假言之。後師其師不須清淨。

章。不知不清淨者。

知字傳悞。宜為和字。不和師故。不假和故。但和僧也。集玄解云。但見聞疑三根清淨。不知彼師不清淨者。亦即得戒。不從乞故。集玄解云。但從和尚求受。不從和尚乞戒者。非也。求之與乞其義何別。又云。羯磨為和尚者。此亦非也。應說此是得戒和尚。不語者也。亦非親教。

章。羯磨雖不稱和尚名者。

問。准彼羯磨稱和尚名。何言不稱和尚名也。羯磨文云。大德僧聽。此某甲(此稱三箇受戒人名。下准集玄。有解此中稱和尚名。非也)求受具足戒。此某甲今從僧乞受具足戒。某甲(此處方稱和尚之名)為和尚。某甲自說清淨無諸難事。年滿二十。三衣鉢具。僧今授某甲具是戒。某甲為和尚。誰諸長老忍。僧與是甲授具足戒。某甲為和尚者。默然。誰不忍者說。僧已忍。與某甲授具足戒竟。某甲為和尚。僧忍默然。故是事如是持。准此正是稱和尚名。何言不稱。由此集玄解此所言不稱羯磨和尚名也。今解不爾。決定是言。不稱得戒和尚之名。應為答云。於乞戒處不標和尚。但云眾僧。明正乞受在眾僧也。所以和尚不須清淨。言和尚處但是指授。非是於彼乞受戒故。問。言羯磨中何言乞戒。答。羯磨牒前乞戒言故。

章。而已與彼戒者。

先已體量已許與授。名已與戒。恐眾不聽。集眾與授。是故不須標和尚也。今世所集。受業和尚雖是當此。然不用之。別立一人而代之也。如親教也。

章。諸師等者。

集玄以此三字屬上。遂云字錯。合云須標。今謂屬下。依倚諸師而斷之也。

章。及菩薩戒者。

三聚十善或意准前。出家五眾菩薩受者。

章。令尊重戒等者。

會彼經文以為一相。非盡理言。

章。答由二因緣令慚愧增故者。

慚愧為二。自受無慚。論云。由有二種遠離惡戒。受隨護支。所謂慚愧。若於佗處及於自處現行罪時。深生羞耻。如是於離惡戒受隨護支乃能具足。故從佗受。若有慚正現前。必亦有愧。非有愧者必定有慚。是故慚法最為強勝。問。慚愧遍善。何有此相。答。如義燈會。且依一相。自耻必佗。耻佗非自。愧耻佗故。

章。若等護持福無差別者。

論云。若有如自所受而深護持。當知所生福德等無差別。次下是前又若起心(云云)之文。

章。於自佗罪等者。

此是疏主助意結文。對佗佗責名為佗罪。癈佗自責名為自罪。罪為佗也。餘人不論。若唯自受。不護佗罪。故通佗受。自佗修護是為勝義。

章。從佗何人等者。

於從佗中問起兩門。易而不答。應准解云。從師非餘。師謂軌範。及以和尚必須清淨。非不清淨。集玄謂下菩薩地等是答。此者非也。義門別故。下說表非表。不開師淨故。

章。若自受等者。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死于明天

    死于明天

    他知道,他一直在原地等她,等她长大,可是等了那么多年,她还是在一个岔路口走失了。
  • 狐仙:卿眸

    狐仙:卿眸

    (雪梨原创.安宁改编)她是一只狐仙,住在山里。他被追杀,晕倒在山里。她救了他。他是太子,回到东宫,立誓要报答她。
  • 中国行动2014拯救埃博拉

    中国行动2014拯救埃博拉

    2014年埃博拉疫情冲击了非洲大陆,无数的生命垂危,饥饿、贫穷、卫生……挑战着人类的生命,痛苦、悲伤、绝望……笼罩在非洲大陆,为了非洲的生命,世界在行动,中国在行动~
  • 组织心理与行为管理概论

    组织心理与行为管理概论

    以人为本,促进个人价值的最大化发挥是实现组织持续创新的关键。本书从人是管理的核心入手,紧紧围绕着工作环境中的员工,循序渐进地以个体、群体和组织三个层次展开对人及人与环境的互动中产生的心理与行为进行剖析和探讨。本书根据心理学理论提供了实效性的训练,将工作情景中的管理者与员工的内隐心理与外显行为改善有机结合为一体,以创造创新型组织。本书的重要特色在于全面考虑组织中人的各类心理表现,既从管理学的视角来揭示心理预测行为,又从心理学的视角阐述人的心理微妙变化以及在组织和群体中的心理与个体心理表现的不同,是从管理学和心理学两个角度来阐述心理与行为的。
  • 霸道总裁的小娇妻

    霸道总裁的小娇妻

    五年,他和她的分手契约,五年后他和她的相知相守。五年,他和她的生死离别,五年后他和她的重逢,她却忘却一切。十年换来两人的相守一生,这就是缘分使然吧。或许她的一生中注定只是他,或许她的一生中注定只是她……
  • 白云在天上飘

    白云在天上飘

    一个无依无靠,没有亲人的高中生,在高中时期发生的事情,在他人生中留下了重重的一笔······
  • 风云长生道

    风云长生道

    太古时代,神魔并立,混沌轮主;仙人纵横,惊天泣地;万族共生,浩浩荡荡。然而,传奇今何在,唯见万口传。
  • 谁说正妻胜过妃子

    谁说正妻胜过妃子

    她,龙蓄虹,本是贵族出身,一位才女,却遭到继母和表姐的迫害。一天,她被逐出家门,寒风瑟瑟,她冻得晕倒在了雪地上。“把她带回去。”“以后她就是我的女人。“南城王叶掣冥救了她,并且还很宠她。直到有一天,一个名叫魏浅的女人加入了她的生活,从此,就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 叹今生谁舍谁收

    叹今生谁舍谁收

    草木也知愁,韶华竟白头,叹今生谁舍谁收?嫁与东风春不管,凭尔去,忍淹留。
  •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中华人民共和国矿山安全法

    为加强法制宣传,迅速普及法律知识,服务于我国民主法制建设,多年来,中国民主法制出版社根据全国人大常委会每年定期审议通过、修订的法律,全品种、大规模的出版了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公报版的系列法律单行本。该套法律单行本经过最高立法机关即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的权威审定,法条内容准确无误,文本格式规范合理,多年来受到了社会各界广泛关注与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