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后虚实令脾肺虚。则补其母。谓肺病而补其脾也。则肾自平矣。假令脾肺实。则泻其子。谓脾病而泻其肺也。则心自平矣。难经云。从前来者为实邪。从后来者为虚邪。从所不胜来者为贼邪。从所胜来者为微邪。自病者为正邪。
假令心病中风得之为虚邪。伤暑得之为正邪。饮食劳倦得之为实邪。伤寒得之为微邪。
中湿得之为贼邪。
假令心病得脾脉。土在火之分也。克火之水退而不敢至。火独旺于南方。是从前来者为实邪也。
假令心病得肝脉。木在火之分也。土退而不敢至土退而不至则克火之水。随木而至是从后来者为虚邪也。
假令脾肺虚。脾母能令肺子虚也。用理中汤。非补脾也。脾中补肺也。故曰虚则补其母。以其脾为生肺之本也。则用人参白术之类。大经曰滋苗者必固其根此之谓也。
假令脾肺实。
肺子能令脾母实也用泻黄散。非泻脾也。脾中泻肺也。故曰实则泻其子。以其脾为生肺之上源。则用栀子石膏之类。大经曰。伐下者必枯其上此之谓也。
天和六脉六甲。旺脉四时。平脉合而用之则天地人三才之道备矣。
诸经皆言大则病进者何也
答曰。散而浮大者心也。心主无为。相火用事。是为相应。以五服言之。王畿中也。以王畿言之。九重中也君主无为。当静以养血。若浮大而出于外。非其所宜也。以王道言之书云。
外作禽荒。未或不忘。经云。主不明。则十二官危矣。此散而浮大者。君主兼臣下之权而不知反。故曰大则病进。
南政甲巳所临之岁。司天在泉。但见君火在上者。上不应。在下者。下不应。
北政但见君火在上。则下不应。在下则上不应。在左则右不应。在右则左不应。当沉而浮。当浮而沉也北政以前为右。以后为左。 臣也启玄子云天地阴阳视之可见。何必思诸冥昧演法推求。智极心劳。而无所得耶。
难经仲景合而为一
仲景先太阳。坎阳明后少阳。自无形传有形。从外而之内者也。仲景之所言。天令而暴至者也难经先少阳。次阳明。后太阳。自有形传无形从内而之外者也。故难经之言。言杂病而久疾者也。
仲景叔和合而为一
张仲景王叔和论弦涩仲景言弦涩为阴。叔和言弦涩为阳。何意。大抵弦涩东西也。以南北分之。故有阴阳之别。
涩本燥火弦本水少。虽有南北之分。总而言之。则不离诸数为热。诸迟为寒。仲景叔和言本两途。非相违背。合而论之皆是也。仲景所言。言伤寒自外而入者。叔和所言。言五脏自内而出者。
伤寒从气而入。故仲景以弦脉为阴。自艮而之内从外入。先太阳也。位在东北。
杂病从血而出。故叔和以弦脉为阳。自巽而之外。从内出。先少阳也。位在东南。
北弦 胸中痛 寒在胃 停水满丹田 南目赤 叫呼烦躁 大肠。 胃。 三焦右 寸肺 关脾 尺命门 左 寸心 关肝 尺肾 寒引饮脉八九至 小肠 胆弦 膀胱 南弦(理中汤) 子能令母实 北固卫之阳(桂凡在右者。皆受左克。
里 自右之左 主从客变 右 (大肠庚肺辛) 涩(胃戊脾巳) 缓 命门相火 洪左 (心丁小肠丙) 洪(肝乙胆甲) 弦(肾 癸 膀胱 壬)沉表 自左之右 客从主变凡在左者。皆克诸右浮克浮 沉克沉
表里所当汗下
手太阴复主表证却当汗右(行阴二十五度) 肺(大肠) 脾胃 命门 心包三焦(入里主下)左(行阳二十五度) 心(小肠) 肝胆 肾 膀胱(七表主汗)足厥阴复主血证却当下
仲景浮汗而沉下
右手沉实 调胃 承气左手沉实 桃仁 抵当
难经沉汗而浮下
右手浮实 枳实 牵牛左手浮实 桃仁 四顺右手 杂病是为之表 伤寒是为之里左手 杂病是为之里 伤寒是为之表
伤寒入里见标脉则生
假令胃病下之。脉浮而汗出是也。
杂病出表见标脉则死
假令脾病补之。脉弦而面青是也
察色脉以定吉凶
脉地也。色天也。地生天则顺。天生地则逆。
假令得弦脉而面赤色。地生天也。地生天则顺也儿扶母兮瘥速也。
假令得弦脉而面黑色天生地也。天生地则逆也母抑子兮退迟也。
色者。阴中之阳气也 本乎天脉者。阳中之阴气也 本乎地
弦有浮沉
浮为甲化 素言天 化 泄土沉为乙不化 难言地 不化 泄木泄土者 栀子 黄柏泄木者 防风 羌活洪浮者为丙便有水化。从其变也。
洪沉者为丁。只是火化。从其常也。
针经
甲丙戊庚壬皆变。乙丙巳辛癸不变。(并只言木)杂病元无表证者。不可言左手。
有下证。只当言右手。足阳明中求之。
伤寒元有表证者。可言左手。有下证。下证者。血证也。当于足厥阴中求之。
相合脉经
脉之相合。各有虚实。不可作一体观之。假令洪弦相合。洪客也。弦主也。子能令母实也。
弦洪相合。弦客也。洪主也。母能令子虚也。余藏可以类推之。至于手足之经亦相合。假令伤寒脉浮紧而带洪者。即手经丙也。余仿此。假令侮所不胜者。挟其势也。脉弦而入金之分。非挟火之势。则不敢侵金之分弦而带数甲终于甲也弦而带洪壬终于丙也
四正脉伤图
四正脉伤之卷下
脉当有神
脉之不病。其神不言。当自有也。脉既病。当求其中神之有与无焉。谓如六数七极热也脉中有力。即有神也。三迟二败寒也。脉中有力。即有神也。热则有神当泄其热。则神在焉。
寒则有神当去其寒。则神在焉寒热之脉无力无神。将何药而泄热去寒乎。苟不知此而遽泄去之。将何根据以生。所以十亡八九。故经曰。脉者血气之先。又云。血气者人之神。可以不谨养乎。不可不察其有无乎。
治病必当求责
假令治病无问伤寒蓄血结胸发黄等病诸证。并一切杂证。各当于六经中求责之谓如发黄证或头痛腰脊强恶寒。即太阳证也。或身热。目疼鼻干不得卧。即有阳明证也。余皆仿此。
更有手足经。或一经非本家病而自他经流入者。亦当求责
谓如手阳明流入足阳明是上流下也。本非足经病当于手经中求之。是知治足经者非也。
亦有下而流上者。其余诸经相实通者皆然。更有支别流入者亦有同邻而病者。合为表里者邻也。亦有夫妇各相传受者。甲传巳之类。脾传胃之类亦是。皆当求责之。凡言虚实。皆当于子母中求责之。
治病必求其本
假令腹痛。桂枝加芍药大黄。桂枝加大黄何为。不只用芍药大黄之属。却于(桂枝汤)内加之。大抵治病必求其责。知从太阳中来。故以太阳为本也。又如结胸证。自高而下。脉浮者不可下。故先用麻黄汤解表已。脉沉然后以陷胸汤下之。是亦求其本也。至于蓄血下焦血结膀胱是亦从太阳中来。侵尽无形之气。乃侵膀胱中有形血也。
形不足者温之以气、精不足者补之以味
谓寒(伤形)热伤气。形气能自伤也。此云不足者皆太过也。以其太过。则自伤。自伤则不足矣。
金匮真言云。冬。按跷四时各有病者何。盖五脏之阳气。皆伏于肾中。动有深浅随行动而病。故于四时而各异也。
痛随利减
诸痛为实。痛随利减。世皆以利为下之者。非也。假令痛在表者实也。痛在里者实也。
痛在血气者亦实也。在表者汗之。则痛愈。在里者下之。则痛愈。在血气者散之行之。则痛愈。岂可以利字。只作下之乎。但将利字训作通字。或训作导字。则可矣。是以诸痛为实。痛随利减。汗而通导之利也。下而通导之亦利也。散气行血。皆通导而利之也。故经曰。诸痛为实。痛随利减。又曰。通则不痛。痛则不通。此之谓也。
抑本
假令高者抑之。非高者固当抑也。以其本下。而失之太高。故抑之而使下。若本高何抑之有。
假令下者举之。非下者固当举也。以其本高而失之大下。故举之而使高。若本下何举之有。
虚实
假令水在木之分。是从后来从后来者为虚邪。虽在水为虚邪。则木本虚矣。
假令火在水之分。是从前来。从前来者为实邪。虽在火为实邪。则木本实矣。经曰。子能令母实。
假令两手脉中弦无表证。乃东方实也。是西方肺气大不足也。缘母虚所致也。当大补其脾。微补其肺。大泄其火。微泄其水。杂证诸论云。先调其气。次论诸疾况。此乃本经不足之证也。难经云。东方实。是西方虚也。又云欲泄其邪。先补其虚。
此之谓也。如是之证。当以温药补脾。以气药燥剂为用。如正气已胜。当以泄火泄风之药。
清高凉上。勿令入胃中。此为全治。益黄白术半夏茯苓甘草。酒病得之。加泽泻。手足阳明二燥用益黄者。燥湿而补其气也。实泄黄也。泄火木泄青之类。羌活防风生地黄黄连等分。
黄芩倍之。凡用药补。即用各方之生数。(理中丸)(建中汤)是也。泻即用各方之成数。(七宣丸)(七圣丸)是也。
问两手寸关弦疾。脾弱火胜。木旺。土亏。金烁当作何治
答曰山芋门冬益金之气。金气胜则木自平。凝水石牙硝火中添水。使变为湿热也。湿热者。季夏之令也。非土而何。故用朱砂以坠火下行。是巳将退与子权行湿令也。是以弦得除而土自旺也。秋喘加人参与丹砂等。夏则不加养气者。加沉香。欲发汗者。临卧先服白粥一杯后药之则汗也。寒热神少振摇。小便淋或多或少。大便走完谷不化。口干舌缩。唇吻有疮。心下痞。大渴引饮。恶干喜湿。目花四肢无力。怠惰嗜卧。食不入。皮肤燥涩。面色黧黑。肌肉销铄。胸腹中急。额上汗出。此法泄火益湿补气。脉弦浮沉同治。气不化小便不利。湿润肌滑。热蒸阴少气不化。气走小便自利。燥肌燥涩为迫津液不能停。(离朱丹)主之。弦数者。阳陷于内。从外而之内也。弦则带数。甲终于甲也。紧则带洪。壬终于丙也。
若弦虚则无火。细则无水。此二脉从内之外也。不宜(离朱丹)。
泄泻壬血 土(火令逆行而土虚土虚则长夏不至。难经曰。虚则补其母。经曰资其化源木(并火之势。克脾侮金。当金中泻火) 侮所不胜(弦欺) 金补土是也。
(右寸显弦数脉是东方 木既乘火势而来侮金。当金中实乃乘子势也。既泻其 泻火。
退则木无所主而自退 火木自虚矣。以寒药泻 也。是实则泻其子。 火是补北方水也) 水
六月大热之气。反得大寒之病气难布息身凉脉迟二三至何以治之
答曰。病有标本。病为本令为标。用寒则顺时而失本。用热则从本而逆时。故不从标本而从乎中治。中治者用温也。然则温不能救大寒之病。用姜附则不可。若用姜附。似非温治之。不然衰其大半乃止。脉反四至余病便天令治之足矣。虽用姜附。是亦中治也。非温而何。经曰。用热远热。虽用之不当。然胜主可化亦其理也。
东南二方用麻黄。谓开腠理发汗也。西北二方用桂枝。谓闭腠理止汗也。
素问咳论一十一证各随脏腑汤液之图
各随脏腑汤液之久咳不已。三焦受之。其状咳而腹满不欲食饮。此皆聚于胃关于肺。使人多涕唾。面浮肿气逆也。钱氏异功散。
素问五脏疟证汤液之图
证汤液之疟之为病以暑舍于荣卫之间得秋之风寒所伤而后发。亦有非暑感冒风寒而得之者。邪并于阳。则发热来水不能凉邪并于阴则发寒汤火不能温。并则病作。离则病止。作止故有时。在气则发早。在血则发晏。浅则日作。深则间日。或在头项或在背中。或在腰脊。虽上下远近之不同。在太阳一也。或在四肢者。风淫之所及。
随所伤而作。不必尽当风府也先寒而后热者。谓之寒疟。先热而后寒者。谓之温疟二者不当治水。火当从乎中治。中治者少阳也。渴者燥胜也不渴者湿胜也。疟虽伤暑。遇秋而发。
其不应也。秋病寒甚。太阳多也。冬寒不甚。阳不争也。春病则恶风。夏病则多汗。汗者皆少阳虚也。其病随四时。而作异形如此。又有得之于冬而发之于暑。邪舍于肾足少阴也。有藏之于心。内热素于肺。手太阴也至于少气烦冤手足热而呕。但热而不寒。谓之痹疟。足阳明也治之奈何。方其盛矣。
勿取必毁。因其衰也。事必大昌。治法易老疟论备矣。
治当顺时
夏天气上行。秋天气下行。治者当顺天道谓如先寒后热。
太阳阳明病。白虎加桂也。此天气上行宜用之若天气下行。则不宜泻肺。宜泻相火命门则可矣。亦有内伤冷物而作者。当先调中。后定疟形。治随应见乃得康宁。亦有久而不瘥者。当求虚实。以脉为期虚补实泻。可使却疾。此之谓也。
素问六经疟候汤液之图
问素问难经铜人经络所病各异者如用针当从何法
答曰。素问者。从天之六气言也难经者。从地之血脉言也。铜人者。从经言人也从天而言先气而后血从地而言。亦先气而后血从天而言在天地之间从地之病而言。即地中之气病。故血从而病也。从天而言。先是动后所生从地而言。亦先是动而所生之病后也。
问寒病服热药
启玄子云。热不得寒是无水也。寒不得热是无火也寒之不寒责其无水。热之不热责其无火经云。滋其化源。源既已绝药之假不能滋其真水火也。
疾有自误
或始不早治。日数久淹。或困乃求医。法不及用。病势已盈。岂为天命。
病有变怪
(仲景平脉法第二)及诊得脉形证相应。因与服汤。食顷变大吐下腹痛。是为变怪。或有旧时服药。今乃作发。是亦谓之灾怪耳。
喘论(此论当以经言邪气盛则实断之。)
华佗云。盛而为喘。减而为枯。故活人亦云。发喘者。气有余也。凡看文本。
须得会得本意。盛而为喘者。非肺气盛也。喘为肺气有余者。亦非气有余也气盛当认作气衰有余当认作不足。肺气果盛又为有余则当清肃下行而不喘以其火入于肺衰与不足而为喘焉。
故言盛者。非言肺气盛也言肺中之火盛也。言有余者。非言肺气有余也。言肺中之火有余也。故泻肺以苦寒之剂。非泻肺也。泻肺中之火实。补肺气也。用者不可不知。
桔梗枳壳汤
活人书。言治痞当知是痞。宜先用(桔梗枳壳汤)非用此以治心下痞也。审知错下必成痞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