阴明居太阳少阳之中。二阳合明。故曰阳明。阴阳等也。所以气血俱多。少阳者。初出之气。少。而不能鼓舞。阴气阳伏地中尚多。故为龙火为震为雷为足。俱属地之下也。所以气多血少。少阳极举阴于九天之上。肺为卫天之极表也。所以上气故肺受之。至高者肺也故为手太阴阴于此为秋气而复降。重阳补下焦元气重阴补上焦元气。辛为天之味。能补地之分。自上而降于下也。苦为地之味。能补天之分。自下而升于上也。此二者。皆从其源也。六阳俱极举阴于九天之上。故阴自天而降。是阴降于九天之上。而 卦之阴复何以从下生。盖阴之首虽从天而降。其阴之尾巳至地矣。故阴从地而生。所以一阴从五阳之下也。凡所生者。从下皆从乎地也。故地为万物之母。又云非母不生。从地而生者为春气。从天而降者为秋气。九天之上为夏。九天之下为冬。
气血之体
以上下言之有若立轮外焉。天道左旋。而西中焉。地道右旋。而东似不相侔。大抵血随气行。夫唱妇随是也。血虽从气。其体静而不动。故气血如磨之形。上转而之西。下安而不动。
虽云不动。自有东行之意。以其上动而下静。不得不尔也。天地之道如故。 守所言。从乎天也。自艮而之巽。晋令所言从乎地也。自干而之坤。是以乾坤之用备矣。言天道者。从外而之内也。言地道者。从内而之外也。从外之内者。伤寒也。从内之外者杂(病也)
辩表里中三证
假令少阳证。头痛往来寒热。脉浮弦。此三证但有一者。是为表也。口失滋味。腹中不和。
大小便或闭而不通。或泄而不调。但有一者。是为里也。如无上下表里证。余者皆虚热也。
是在其中矣。
辩阴阳二证
阴证身静。重语无声气难布息。目睛不了了。鼻中呼不出吸不入。往来口与鼻中气冷。
水浆不入大小便不禁。面上恶寒有如刀刮。
阴证身动。轻语有声。目睛了了。鼻中呼吸出入能往而能来。口与鼻中气皆然。
辩表伤阴阳二证
身表凉。知在阴经也。名曰阴证。
身表热。知在阳经也。名曰阳证。
辩内外伤
伤风鼻中气出粗。合口不开。肺气通于天也。伤食口无味。涎不纳。鼻息气匀。脾气通外伤一身尽热。先太阳也。从外而之内者。先无形也。
内伤手足不和。两胁俱热。知先少阳也。从内之外者。先有形也。
内外俱伤。人迎气口俱盛。或举按皆实大。表发热而恶寒。腹不和而口液。此内外两伤也。
凡诊。则必扪手心手背。手心热则内伤手背热则不言手经伤寒言足经 手经皆有余不言手经图 足经皆不足冬伤于寒者。春必温病。夏为热病。长夏为大热。病盖因房室劳伤与辛苦之人得之。水亏无以旺之为热病也。长夏为大热病者。火之方与秋之分。皆手经居之。木之方与春之分。皆足经居之。
所伤者皆足经不足。及夏火旺。客气助于手经。则不足者愈不足矣。故所用之药。皆泄有余而非足经药。何以然。泄有余则不足者补矣。此伤寒本足经。只言足经而不言手经也。大意如此。至于传手经者。亦有之当作别论。与夫奇经之病亦在其中矣。
六经传足传手经则愈
阳中之阴水。太阳是也。为三阳之首。能巡经传。亦越经传。
阳中之阳土。阳明是也。夫阳明为中州之土。主纳而不出。如太阳传至此。名曰巡经传也。
阳中之阳木。少阳是也。上传阳明。下传太阴。如太阳传至此。为越经传也。
阴中之阴土。太阴是也。上传少阳为顺。下传少阴为逆。此为土下传也。如太阴传太阳。为误下传也。阴中之阳水少阴是也。上传太阴为顺。下传厥阴为生。如太阳传至此乃表传里也。
阴中之阴木。厥阴也。上传少阴为实。再传太阳为自愈也。
太阳六传
太阳者乃巨阳也。为诸阳之首。膀胱经病若渴者。自入于本也。名曰传本。
太阳传阳明胃土者。名曰巡经传。为发汗不彻利小便。余邪不尽透入于里也。
太阳传少阳胆木者。名曰越经传。为元受病脉浮无汗。当用麻黄而不用之故也。
太阳传少阴肾水者。名曰表传里。为得病急当发汗而反下汗不发所以传也。
太阳传太阴脾土者。名曰误下传。为元受病脉缓有汗。当用桂枝。而反下之所致也。当时腹痛四肢沉重。
太阳传厥阴肝木者。为三阴不至于首唯厥阴与督脉上行与太阳相接。名曰巡经得度传。
太阳证
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无汗。脉尺寸俱浮而紧。是发于阳阳者卫也(麻黄汤)主之。
麻黄(一两半去节) 桂枝(一两去皮) 杏仁(二十粒汤浸去皮尖) 甘草(半两炙)上锉每服五钱。水一盏煎温服。
太阳证。头项痛。腰脊强。发热恶寒自汗。脉尺寸俱浮而缓者。荣也。(桂枝汤)主之。
桂枝(去皮) 芍药 甘草(各等分)上锉。每服八钱。水一盏半。姜枣同煎温服。
太阳证
太阳证。头痛发热。自汗恶风。脉当缓而反紧。伤风得伤寒脉也。
太阳证。头痛发热无汗恶寒。脉当急而反缓。伤寒得伤风脉也。
二证脉不同本经(大青龙汤)主之。易老(桂枝麻黄各半汤)。此言外之意。杨氏云。非明脉者不可用大青龙汤。以其有厥逆筋惕肉 及亡阳之失也。故易老改为九味羌活汤。而不用桂枝麻黄也。羌活汤不论有汗无汗。悉宜服之。但有缓急不同矣。九味羌活汤药证加减。服饵缓急。具见于后。
太阳证
太阳证。发热恶寒自汗脉缓。太阳证。发热恶风无汗脉缓。此易老元将麻黄一桂枝二治上二证后复改用羌活汤。
太阳证
太阳膀胱脉浮紧直至寸口。所以头痛者。头与寸口俱高之分也。兼厥阴与督脉会于巅。
逆太阳之经上而不得下。故壅滞为头痛于上也。左手浮弦胸中痛也。沉弦背愈痛右手浮弦者亦然。
头痛者木也最高之分惟风可到风则温也。治以辛凉。秋克春之意。故头痛皆以风药治之者。
总其体之常也。然各有三阴三阳之异焉。故太阳则宜川芎。阳明则宜白芷少阳则宜柴胡。太阴则宜苍术。少阴则宜细辛。厥阴则宜吴茱萸也。
太阳证
假令治太阳阳明。不可遗太阳而只用阳明药余仿此用三阳经解药后身番覆重者。若烦则是有阳明也。若不烦而番覆轻者。知不传三阴也。不传三阴则为解也。大抵三阴之体静重与湿相同。伤寒五日后无汗。谓谷消水去形亡故下之。三日前谓内有水谷故汗之。
太阳证
发汗。或云当得汗解。或云当发汗更发汗。并发汗。宜桂枝汤者数方。是用桂枝发汗也。复云。无汗不得服桂枝。又曰汗家不得重发汗。又曰发汗过多者。却用桂枝甘草汤。是闭汗也。一药二用。如何说得。仲景发汗与本草之义相通为一。答曰。本草云。桂味辛甘热无毒。
能为百药长通血脉止烦出汗者。是调血而汗自出也。仲景云。脏无他病。发热自汗者。此卫气不和也。又云。自汗者为荣气和。荣气和则外不谐。卫气不与荣气相和谐也。荣气和则愈。故皆用桂枝汤调和荣卫。荣卫既和。则汗。自出矣。风邪由此而解非桂枝能开腠理发出汗也。以其固闭荣血。卫气自和。邪无容地而出矣。其实则闭汗孔也。昧者不解闭汗之意。凡见病者。便用桂枝汤发汗。若与中风自汗者合其效桴鼓。因见其取效而病愈。则曰。此桂枝发出汗也。遂不问伤寒无汗者。亦与桂枝汤误之甚矣。故仲景言无汗不得服桂枝。是闭汗孔也。
又云。发汗多义(手冒)心。心悸欲得按者。用桂枝甘草汤。是亦闭汗孔也。又曰汗家不得重发汗。若桂枝汤发汗。是重发汗也。凡桂枝条下言发字。当认作出字。是汗自然出也。非若麻黄能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本草出汗二字。上文有通血脉一句。是非三焦卫气皮毛中药。是为荣血中药也。如是则出汗二字。当认作荣卫和自然汗出。非桂开腠理而发出汗也。故后人用桂治虚汗。读者当逆察其意则可矣。噫神农之作于其前。仲景之述于其后。前圣后圣其揆一也。
太阳证
小便不利不可更利之。利之是谓犯本犯本则邪气入里不能解此犯之轻也。以是五苓散不可妄用大便不可易动。动之是谓动血动血是谓犯禁。此犯之重也。表在不可下。下之是为犯禁此犯之尤重也。下之为恶风
太阳证
不咽干不衄不淋不渴。小便自利不经发汗。则当发之。
太阳证
咽干淋渴鼻衄小便不利已经发汗。不得重发如无以上忌证。虽发汗邪气未尽。亦得重发之
太阳证
其证为风寒所伤。阳气下陷入于内。而排寒水上行于经络之间。本当发汗。因以彻其邪。医失汗之故生黄也。脾主肌肉四肢。寒湿与内热相合。而生黄也。
太阳证
其证因发汗太过。腠理开泄汗漏不止。故四肢急难以屈伸。
太阳证
蓄血其证燥火也。当益津液为上。而反汗以亡其津液。其毒扰阳之极。则侵阴也。故燥血而蓄于胸中也。
太阳证
太阳病入膀胱小便利而赤。蓄血证也。血自下者愈也。
太阳证
战而汗解者太阳也。不战有汗而解者。阳明也。
不战无汗而解者少阳也。若先瘥经必不尔矣。
太阳传阳明。其中或有下证。阳明证反退。而热兼不渴。却退显少阳证。是知可解也。
太阳证知可解者。为头不痛项不强肢节不痛则知表易解也。
阳明知可解者。为无发热恶寒。知里易解也。
少阳证知可解者。寒热日不移时。而作邪未退也。若用柴胡而移其时。早移之于晏。晏移之于早气移之于血。血移之于气。是邪无可容之地知可解也。
太阳证
服解药而去沉困。只头痛目闷。是知湿去而风不去。则欲解也。若风去而湿不去。则不解。何以然。风则高湿则下。而入里也。
太阳证
可解之脉浮而虚。不可解之脉浮而实。浮而虚者只是在表。浮而实者。知已在里也。汗多不解者。转属阳明也。伤寒不头痛。知邪不在经。若头痛者。知邪在经也。
太阳证
经云。有汗不得服麻黄。无汗不得服桂枝。若瘥服则其变不可胜数。故立此法。使不犯三阳禁忌。解利神方。
太阳证
羌活(治太阳肢节痛君主之药也。然非无以为主也。乃拨乱反正之主。故大无不通。小无不入关节痛非此不治也) 防风(治一身尽痛乃军卒中卑下之职。一听军令。而行所使引之而至) 苍术(别有雄壮上行之气。能除湿。下安太阴。使邪气不纳传之于足太阴脾) 细辛(治足少阴肾苦头痛) 川芎(治厥阴头痛在脑) 香白芷(治阳明头痛在额) 生地黄(治少阴心热在内) 黄芩(治太阴肺热在胸) 甘草(能缓里急调和诸药)以上九味。虽为一方然亦不可执。执中无权。犹执一也。当视其经络前后左右之不同。
从其多少大小轻重之不一。增损用之。其效如神。(即此是口传心授)咀水煎服。若急汗热服。以羹粥投之。若缓汗温服而不用汤投之也。
脉浮而不解者。先急而后缓。
脉沉而不解者。先缓而后急。
(九味羌活汤)不独解利伤寒。治杂病有神。
中风行经者。加附子。中风秘涩者。加大黄。中风并三气合而成痹等证。各随十二经上下内外。寒热温凉。四时六气。加减补泻用之。炼蜜作丸尤妙。
太阳证
当各随三阳本证。表药发之。发之表解。下利自愈。若不愈者。方可以利药治之。
太阳证
太阳病下之其脉促。不结胸者。此为欲解也。
脉浮者必结胸。 脉紧者。必咽痛。
脉弦者。必两胁拘急。脉细数者。头痛不止。
脉沉紧。必欲呕。 脉沉滑者。胁热利。
脉浮滑者。必下血。
太阳证
太阳病反下之。因而腹满时痛者。属太阴也。桂枝加芍药汤主之。至于大实痛者胃也。
桂枝加大黄汤主之。巳传戊妇告夫也。所以为里传表即名误下传也。
太阳证
或问曰。伤寒杂证一体。若误下之。甚者变大。答曰。非一体也。伤寒误下变无定体。杂病误下变有定体。何以然。伤寒自外而入阳也。阳主动。杂病自内而出阴也。阴主静。动者犯之。其变无穷。静者犯之。其变止痞与腹胁痛而已。故变无穷者为重。痞与腹胁痛者为轻也。
太阳证
五苓散为下药。乃太阳里之下药也。太阳高则汗发之。下则引而竭之。
渴者邪入太阳本也。当下之。使从膀胱出也。
肾燥膀胱热。小便不利。此药主之。小便利者不宜用。然太阳病热而渴。小便虽利。亦宜(五苓散)下之。
太阳证
答曰。当服不服。则谷消水去形亡。必就阳明燥火。戊胃发黄。故有调胃汤证。此太阳入本失下也。由不曾服(五苓散)。
太阳证
答曰。不当服而服之。是为犯本小便强利。津液重亡。侵阳之极则侵阴而成血证也。轻则桃仁承气汤。重则(抵当汤)故(五苓散)调和阴阳者也。乃太阳阳明之间。故为调和之剂。
太阳证
若热在中焦。未入太阳之本。小便自利而清。是津液已行。若与五苓散利之。是重涸肾水也。不惟重涸肾水。酒毒之热亦不能去。故上下不通。而溺涩则为发黄也。若入血室。则为蓄血也。
太阳证
火土入水假令太阳证。伤寒自外入。标本有二说。以主言之。膀胱为本。经络为标。以邪言之。
先得者为本。后得者为标。此标先受之即是本也后入于膀胱。本却为标也。此乃客邪之标本也。
治当从客之标本。
小肠火为本。
膀胱水为本。
寒毒之气从标入本邪与手经相合。而下至膀胱(五苓散)主之。桂枝阳中之阳。茯苓阳中之阴。相引而下。入于本道出邪气。
手经 自上之下 足经 丙火 壬水 小肠 自下之上 膀胱火邪之气。从下之上。以内为本。水中有火。火为客气当再责其本。两肾相通。又在下责在下焦。下焦如渎。相火明也。生地黄黄柏主之。邪从本受。下焦火邪遗于小肠。是热在下焦。填塞不便自内而之外也。
太阳证
桂术 泽泻 猪苓 茯苓 为阳中之阴
太阳证
生地黄 黄柏 黄连 为阴中之阳治酒病宜发汗。若利小便。炎焰不肯下行。故曰火郁则发之。辛温散之。是从其火体也。是之最为之近。是湿热俱去。治以辛温。发其火也。佐以苦寒。除其湿也。
太阳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