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653100000010

第10章

疏。若约所说法相者下。第三约所诠辩异。然贤首义分齐内。第二卷广明。今但略说。于中上一句标。下皆别释。初小乘中四。一约法数多少。二约二空差别。三约所依根本。四结成有余。今初。言七十五者。谓五类法中有多少故。谓一色法十一。俱舍颂云。色者唯五根五境及无表。二心法一。即是意识。三心所有法。有四十六。谓遍大地有十。俱舍颂云。受想思触欲。慧念与作意。胜解三摩地。遍于一切心。大善地有十。颂云。信及不放逸。轻安舍惭愧。二根及不害。勤唯遍善心。大烦恼有六。痴逸怠不信。昏掉恒唯染。大不善有二。谓无惭及无愧。小烦恼有十。颂云。忿覆悭嫉恼。害恨谄诳娇。如是类名为小烦恼地法。不定有八。谓悔眠寻伺贪嗔慢疑。上之六类有四十六。四者。不相应行法。有十四种。一得。二非得。三同分。四无想异熟。五无想定。六灭尽定。七命根。八生。九住。十异。十一灭。十二名。十三句。十四文。故颂云。得非得同分。无想二定命。及生住异灭。并名句文身。五者无为法有三。一择灭。二非择灭。三虚空。总上五类之法。合七十五法。比于大乘欠二十五。次下当明

疏。但说人空下。明二空差别。以其根劣未堪闻说二空真理故。智度论四十一云。小乘弟子钝根故。为说众生空。起信云。计我见者。依二乘根钝。如来但为说人无我等。纵说二空少未明显

疏。但依六识三毒下。明所依根本。然小乘计生死根本。虽有多义。略举其三。一计识心。如顺正理论第八说。经部师计以现在色心等。为染净因。意云如大乘中第八为所熏故。二者三毒为因。义如大乘能熏故。今引阿含但证三毒耳。而云等者。谓以三毒为因缘故。起于三业。三业因缘故起于三界。是故有一切法。中论十二因缘品颂云。众生痴所覆。为后起三行。以有此行故。识受六道身等。即其义也。三者合取上二义。同有能所熏方流转故。若尔焉异大乘。然似参经意而不同者。但六识非第八为所熏。纵说赖耶但有名字。能熏又非七识。故全不同

疏。未尽法源下。第四结成不了。可知

疏。二始教中下

疏。文分三。初总。次别。后结。今初分二。先对后彰劣。后对前显胜。前中以相多性少故。言法相宗。言所说法性即法相数者。说真如法性。乃是百法之中六无为数。后说有百法下。对前彰胜。言百法者。谓心法有八。心所有五十一。色有十一。不相应行有二十四。无为。有六。故成百数。于前七十五中。加二十五。谓心法加七。小乘唯一意识故。心所加五。不相应行加十。无为加三。并如彼说

疏。说有八识下。第二别明。文有九节。即前会二宗。中十对之内。法相宗中十义。而皆如次对前。唯第一当第三。第二当第一。及第二者。以第三唯心真妄为对。六识三毒为所依故。今初。第一云何对前说。有八识为所依故说八过前教。唯是生灭明其劣后。依生灭识。建立生死及涅槃因者。不同前教以明三毒六识为因。不同终教不生灭与生灭和合。故摄论第一云。无始时来界。一切法等依。由此有诸趣。及涅槃证得。界即因义。谓种子识等。下文广说

疏。法尔种子下。即第二对一性五性别中。五性之义。含前第一对。一乘三乘别中。三乘之义以乘性相成故。但明五性。则有三乘。而三乘但是化法。非所诠中别义。故略不明含在五性之中。言法尔者。此明本有拣异新熏。故瑜伽云。种性略有二种。一本性住。二习所成。本性住者。谓诸菩萨六处殊胜。有如是相。从无始世展转传来。法尔所得等。习所成者。谓先惯习善根所得。显扬论云。云何种性差别。五种道理。一切界差别可得故。五中前四为有。后一为无。故云有无永别

疏。既所立识唯业惑生等者。第三明真如随缘凝然。别中凝然义。上一句蹑前生灭识起。言业惑者。以现行第八名异熟识。由过去烦恼及业熏习成种。招此识果酬引业故。其前六识酬满业者。从异熟起名异熟生。不名异熟有间断故。故其八识皆业惑生。故所立真如下。正明不变之义。若识从真如如来藏起则有随缘之义。识既从于业惑辨生。明知真如不变。故唯识释真如名云。真谓真实。表无虚妄。如谓如常。表无变易。若随缘变。岂得称如

疏。依他起性下。第四三性空有即离别中。不即之义。言三性者。一遍计所执性。二依他起性。三圆成实性。故唯识论第八云。由彼彼遍计。遍计种种物。此遍计所执。自性无所有。依他起自性。分别缘所生。圆成实于彼。常远离前性。此中二颂。初一释遍计。次二句辩依他。后二句明圆成。初中一偈有多师义。今从护法。初句能遍计。次句所遍计。后二句明所执。其能遍计正义。唯六七二识所计有多。故云彼彼。其所遍计正唯依他。为亲所缘依展转说。亦通圆成为疏缘故。此非凡境故非亲缘其所执性。若安慧师。三界心及心所。由无始来虚妄熏习。虽各体一而似二性。谓见相分即能所取。如是二分情有理无。此相说为遍计所执。其所依体实托缘。生此性非无。名依他起。若护法师。一切心及心所。由熏习力所变。二分从缘生故。亦依他起遍计。依斯妄执定实有无一异俱不俱等。此二方名遍计所执。二句依他起性者。众缘所生心心所体。及相见分有漏无漏。皆依他起。依他众缘而得起。故颂言分别缘所生者。应知且说染分依他。净分依他亦圆成故。或诸染净心心所法。皆名分别。能缘虑故。是则一切染净依他。皆是此中依他起摄。二句圆成者。二空所显圆满成就诸法实性。名圆成实。显此遍常体非虚谬。拣自共相虚空我等。释曰。遍释圆满。常释成就。体非虚谬。释实性义。此一体言贯通三处。遍拣自相。常拣共相。非虚谬言。拣于空我。若尔净分依他体非常遍。如何亦是圆成实耶。故次论云。无漏有为。离倒究竟。胜用周遍亦得此名。然今颂中说初非后。释曰。此中离倒名实。究竟为成。胜用周遍以释圆义。是则圆成。有其二种。一约理说。二约果德。故论拣云。今此颂中说初非后。以约三性。通一切故。上来论文方释圆成实言。次释余文云。此即于彼依他起上。常远离前遍计所执。二空所显真如为性。说于彼言。显圆成实与依他起不即不离。常远离言显妄所执能所取性理非恒有。前言为显不空依他。性显二空非圆成实。真如离有离无义故。上来所释。一依唯释。今疏语意。拣法性宗。法性宗中依他。无性即是圆成。即依他无性。无性即空。空即圆成。今言似有不无。非即空也。语则但释依他。影出圆成名耳。说经空义。但约所执者。三性之中遍计所执。此一则空。二性不空。故云但约所执

疏。既言三性下。第五生佛不增不减别中。不减之义。此但义别而言全同。不同前后一乘三乘。但取三乘之义等。谓五性之中无种性人。决不成佛故。有此众生守众生界如何可减

疏。真俗二谛迢然不同下。即第六对二谛空有即离。别中离义。于中含有二义。一但明二谛别。二兼明中道别。言二谛别者。依唯识第九。有四种胜义。一世间胜义。谓蕴处界等。二道理胜义。谓苦等四谛。三证得胜义。谓二空真如。四胜义胜义。谓一真法界。依瑜伽论六十四。有四世俗。一世间世俗。谓军林等。二道理世俗。谓蕴处界等。三证得世俗。谓预流等。四安立世俗。即安立真如。以四世俗。对前唯识四种胜义。则有四重二谛。一世俗二谛。谓军林为世俗。蕴等为胜义。二事理二谛。谓蕴等为世俗。苦等为胜义。三胜义二谛。苦等为世俗。安立真如为胜义。四安立非安立二谛。谓安立真如为世俗。非安立真如为胜义。又真俗各四。便成八谛。一世俗四者。一名假名无实谛。二名随事差别谛。三名方便安立谛。四名假名非安立谛。谓二空理依诠而说。但有假名不得体故。胜义四者。一体用显现谛。二因果差别谛。三依门显实谛。四废诠谈旨谛。然上八谛名则小异。义不殊前。又四重中初一世俗唯局世俗。后一胜义唯局胜义。中间六谛各通世俗胜义二谛。如第一胜义。望前为胜义。望第二为世俗故。既四重二谛一一差别。故云迢然不同。不同法性二谛相即。疏。非断非常果生因灭者。于二谛门中曲开此义。此则于俗谛中明非断常。不同法性二谛互融明非断常。言果生因灭者。因灭故不常。果生故不断。故唯识第三云。此阿赖耶识恒。转如瀑流。释云。恒言遮断转表非常等。意云。若因不灭迁至于果。则名为常。若果不续因无所生。则堕断灭。今常相续故无断常。广如唯识

疏。同时四相灭表后无者。即第七四相一时前后别中。前后义也。成唯识第二云。然有为法因缘力故。本无今有。暂有还无。表异无为。假立四相(标也)本无今有。有位名生。生位暂停。即说名住。住别前后。复立异名。暂有还无。无时名灭。(别明相也)前三有。故同在现在。后一是无故在过去(拣异小乘生在未来余三现在)如何无法与有为相(难也)表此后无为相何失(总答也)生表有法先非有灭表有法后是无。异表此法非凝然。住表此法暂有用(别释表义)故此四相。于有为法虽俱名表。而表有异。此依刹那假立四相(结也)。今疏但举灭者。唯此一句异于法性。不许同时故

疏。根本后得下。第八能所断证即离别中。不即义也。因明断证。复说缘境。根本缘真。后得缘俗。义说双观者。亦言了俗由于证真。二智双观真俗。以其宗中二智不融。二境不即故。正双观时而常别照。言断惑别者。根本智断迷理随眠。后得智断迷事随眠。护法云。不亲证故无力能断迷理随眠。而于安立相。无倒证故。亦能永断迷事随眠。故瑜伽说。于修道位中有出世断道世出世断道。相传释云。正体能断迷理迷事二种随眠。后得但断迷事随眠。断迷理时即观理境。断迷事时即观事境。故不即也。既言根本有双断义故说双观。后得既不断于迷理还成别照。不同法性一断一切断也。此中疏文影略而说。若约断惑。应云义说双断而实别断。言以有为智证无为理者。唯约根本断惑而说。上明断惑。此辩证理。前缘境断惑。但就所观以论不即。今此证理。就能所证。心境相对。明不即义。能证之智。则是有为。所证之理。即是无为。故不即也

疏。既出世智依生灭识下。第九明佛身无为有为别中。有为义也。佛地论第三云。大觉地中无边功德。略有二种。一者有为。二者无为。无为功德净法界摄。净法界者。即是真如。无为功德皆是真如体相差别。有为功德四智所摄。无漏位中智用强故。以智名显一切种心心所有法及余品类。若就实义具摄一切功德。若就粗相摄妙观察等。明知四智皆有为也。唯识第十云。四所转得。此复有二种。一所显得。谓大涅槃。二所生得。谓大菩提。此虽本来有能生种。而所知障碍故不得生。由圣道力断彼障故。令从种起名得菩提。起已相续穷未来际。此即四智相应心品乃至云。故此四智总摄佛地一切有为功德皆尽。以斯二论明皆有为。今疏。初两句出有为所以。以从种生。生则有为。况能生识。体是生灭。所生之智。安非有为。既是修生有为必有有为之相。谓生住异灭。故云为相所迁。四智摄于三身。大圆镜智成自受用。故说报身有为无漏

疏。如是义类下结也

疏。三终教中少说法相等者

疏。亦有三。初总。次别。后结。今初。对前始教互有少多可知。言所说法相亦会归性者。如说五蕴。五蕴即空。空即法性。下文云。三世五蕴法。说名为世间。彼灭非世间。如是但假名。又云。有诤说生死。无诤说涅槃。生死及涅槃。二俱不可得等。又如说心。心即离念。法界一相。华藏世界海。法界无差别等。其文非一。故此宗中非不有相。宗意显性以为玄妙。令物达此速证菩提。故光明觉云。如来所转等

疏。所立八识下。别明文亦九段。如次对前成十段义。亦第三当其第一。以对前次故。今初。即唯心真妄别中。明具分唯识真心成故。然法性宗十义。即此经同教中义。至下广引本文释之。今且略引他经释耳。通如来藏者。如来藏即不生灭。拣异前教唯生灭识故。楞伽第一云。譬如巨海浪。由斯猛风起。洪波鼓溟壑。无有断绝期。藏识海常住。境界风所动。种种诸识浪。腾跃而转生。既言体即常住。明非唯生灭。常住即如来藏。言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者。即起信论文。具云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阿赖耶识。既二和合名为阿赖耶。则知赖耶非独生灭。谓唯真不生。纯妄不成。真妄和合方成藏识。广如问明品辩

疏。一切众生平等一性者。即第二明一性五性别中一性义。兼一乘义。对前五性三乘。广如前说

疏。但是真如随缘成立者。第三真如随缘不变。别中通随缘义也。楞伽经云。如来藏为无始恶习所熏。名为藏识。又云。如来藏受苦乐。与因俱若生若灭。皆明随缘成一切法也。起信亦云。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成其染心等。而疏云但是者。蹑上而起。谓上众生但是真如随缘成也。由此成立不失一性。对上始教但说凝然。故云随缘。非谓此宗无不变义。由不变故始能随缘。由随缘故方能不变。何者。谓若变自体。将何随缘。如无湿性。将何随风。而成波浪。即由此我经中说言真如随缘。若不能随缘。体则不遍缘中。缘中既无。何成不变。是以二义及覆相成。故胜鬘经云。不染而染。难可了知。染而不染。难可了知。此经二对。上对即不变随缘。下对即随缘不失自性也

疏。依他无性即是圆成者。第四明三性空有。即离别中。相即之义也。谓依他是因缘所生之法。缘生无性。无性故空。空即圆成。更无二体。此中无性。即无遍计妄执之性。法相宗中无于遍计。无即是空故。但空遍计。法性宗中。则依他性上无遍计性。故依他即空。空即无性之理。无性之理即是实性。故密严经云。名为遍计性相是依他起。名相二俱遣。是为第一义。中论云。因缘所生法。我说即是空。亦名为假名。亦名中道义。一因缘上。三义具足。无前无后。故即有即空不相拾离。若释三性之名。大意不殊前教。但融不融故分性相之二宗耳

疏。一理齐平故说生界不增不减者。第五生佛不增不减别。此但义异。名乃不殊。谓法性既同。设令一切众生一时成佛。生界不减。佛界不增。以生佛界既是法性。不可以法性增法性。喻如东方虚空是众生。西方虚空是佛。不可以东方虚空。添西方虚空。令东减西增。故不增不减。大般若等经。皆约一性平等而说

疏。第一义空下。第六明二谛空有即离别中。相即义也。虽有不即不离。对前成即。故仁王二谛品云。波斯匿王言。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若言无者。智不应二。若言有者。智不应一。一二之义其事云何。佛言。汝今无听。我今无说。无听无说是即名为一义二义。即说偈云。无相第一义。无自无他作。因缘本自有。无自无他作。法性本无性。第一义空如。诸有本有法。二假集假有。有无本自二。譬如牛二角。照解见无二。二谛常不即。于解常自一。于谛常自二。通达此无二。真入第一义。涅槃十三云。文殊师利白佛言。世尊。所说世谛第一义谛。其义云何。世尊。第一义谛中有世谛不。世谛之中有第一义不。如其有者。即应一谛。如其无者。将非如来虚妄说耶。佛言。善男子。世谛者。即第一义谛。世尊。若尔则无二谛。佛言。有善方便随顺众生说有二谛。善男子。若随言说则有二种。一者世法。二者出世法。善男子。如出世人之所知者。名第一义谛。世人知者。名为世谛。善男子。五阴和合称言某甲。凡夫众生随其所称。是名世谛。解阴无有某甲名字。离阴亦无某甲名字。出世之人如其性相而能知之。名第一义谛。以上二经对前二论。二宗有殊。前教则八谛区分。初一唯世俗。后一唯胜义。中间六谛上下相望。各通二义而皆约事。令第八谛独居事外。今此二经。仁王则虽有二谛。智照无二。涅槃则本唯一谛。解惑分二。斯则二而不二。不二而二。一二自在为真二谛。故昔人云。二谛并非双。恒乖未曾各即其义也。生公云。是非相待故。有真俗名。生一谛为真。二言成权矣。即涅槃经意也。梁论亦云。智障甚盲瞑。谓真俗别执。然法相务欲分析。法性务在融通。各据一门。勿生偏滞。然疏云。第一义空该通真妄者。真妄俱空非独真空。妄有妄空真有也。而言第一义空者。非无物为空。乃即妙有之空也。真非俗外者。明不异也。影取俗非真外。即俗而真者。明相即也。影取即真而俗。而不云俗非真外即真而俗者。一则影取如上所明。二则以妄必是其真。亦有真非妄故。如波即湿。有湿非波。即静水故。即佛已证故。但言随顺观察世谛。即入第一义谛。无有随顺观察第一义。即入世俗故。故上涅槃中。文殊双征。如来但云世谛即第一义。疏。虽空不断等者。由上二谛既融。令不断不常。中道妙旨不唯约事。此即中论及智论文。且约空为真谛。有为俗谛者。空是即有之空故。虽空不断。斯乃即俗之真也。不同始教如龟毛兔角。方说名空。虽有不常者。有是即空之有故。此有非常。斯乃即真之俗也。若执有定是有。便堕常见。故中论云。定有则着常。定无则着断。是故有智者。不应著有无。非断非常即是中道。若灭故不常。续故不断。但俗中一义耳。上则不坏有无。而离有无。有之与无。非一非异。故成中道。若其一者。有无之义俱坏。若其异者。便堕断常。何者若法定有有相。则终无无相。如说三世有者。未来中有。迁至现在。转入过去。不舍本相。是则为常。又定有者。应不从缘。不从缘者堕无因常。若法定无。先有今无是则为断。若不融三谛明空有者。决不能祛断常之见

疏。四相同时体性即灭者。第七四相一时前后别中。一时义也。以性灭为灭故得同时。故楞伽云。初生则有灭。不为愚者说。一切法不生。我说刹那义。净名云。汝今即时亦生亦老亦灭故。又云。过去已灭。未来未至。现在无住。三世皆空故体性即灭。乃会相归性也。故起信论云。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同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前教假立四相故不同时。此教以所相法体随法性而融通。故能相之相。亦生灭而无碍

疏。缘境断惑下。第八能所断证即离别中。相即之义故。十地经云。非初非中后。论释义云。是断结相。此智尽漏为初智断。为中。为后。非初智断。亦非中后。偈言。非初非中后。故云何断耶。如灯之焰非唯初中后。前中后取故。谓唯取一时。则不能断。三时总取方说能断假三时。断则无定性。何者初若能断。不假中后。后若能断。不假初中。既假三时故知无性。一一推征。三皆不断。是故经言非初非中后。由三时无断方能断结。是故论云前中后取。故论主总取三时。方显三时无断。经论言反。意乃相成。经则约性。论则约相。性相无碍。方能断结。大意如此。而疏有二节。初总明无断之断。后别明内证之相。今初。文亦影略。若约缘境。不二而二有能所照。二而不二即智证如。若约断惑不二而二。有能所断。以能断是智。所断是惑。惑体智体无二体故。故名不二。故涅槃云。明与无明其性无二。愚者谓二。智者了达知其无二。无二之性即是实性不坏相故。有能所断即名为二。二而不二。说为内证。证者以能合所故。惑即如故。疏。照惑无本下。别明内证之相。谓智有二能。一能断惑。二能证理。上说断惑。今明证理。照惑无本即是智体者。寻此妄惑。都无根本。非内非外亦非中间。三世推求都不可得。从无住本颠倒妄生。既以无住而为其本。则无本矣。无住之本即实相异名。故此惑本便是智体。智体惑体无二体也。照体无自。即是证如者。即此智体。本唯无念。不能自立。因惑说智。智不自名。智无自性。即是如体。无心存智。是曰证如。若以智合如。非证如矣。疏。非智外如为智所证下。反成上义。智即是如。如即是智。法界寂然曰如。寂而常照曰智。岂离寂外别有智耶。上二句举智收如。智外更无如矣。下二句举如收智。如外岂有智耶。若智外有如。智则收法不尽。若如外有智。真如则不遍智中。举一全收。不容相并。此即回向经文。更有文云。无有少法与法同住。则显法性无容并真。二既不存。一亦奚立。如斯断证唯实教宗。不同前宗决有断证

疏。世出世智依如来藏下。第九佛身。无为有为别中。无为义也。文中有二。先出所以。若法相宗从生灭识生则是有为。今依如来藏。所依常故。能依亦常。始谓始觉。本谓本觉。本觉理有众许是常。始觉修生。义同无常。今以始觉同于本觉。无复始本之异。岂无常耶。若是无常。何得而言无有始本之异。以一常一无常故。今言不异。明即是常。疏。则有为无为非一非异者。以约修生义同有为。全同藏性故。即无为本觉义同无为。始觉即是有为。今说始本。明其不一。始本无二。明其非异。化身已下。正显无为。化身最劣。尚是常住。报身更胜。安得无常。化身即常。此义乃是涅槃经文。故彼经云。吾今此身。即是常身法身。恐人谓言但是不断之常。非凝然常。凝然常者。即是法身。今云即是常身法身。明知化身即法身。凝然常也。不堕诸数。即净名经弟子品云。佛身无为不堕诸数。以诃阿难谓佛化身有小疾故。上举二经明化身常。下况于报体。即体之智者。若体外有智体常。智无常即体之智。体既四相不迁。智亦无能迁矣。智若可迁。体亦可迁。以相即故。故涅槃第二云。若有善男子欲护正法。勿说如来同于诸行。不同诸行。唯当自责。我今愚痴未有慧眼。如来正法不可思议。是故不应宣说如来定是有为。定是无为。若正见者。应说如来定是无为。何以故。能令众生生善法故。生怜愍故。如有女人在于恒河。为爱念子而舍身命。善男子。护法菩萨亦应如是。宁舍身命不说如来同于有为。当言如来同于无为。以说如来同无为故。得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如彼女人得生梵天。何以故。以护法故。云何护法。所谓说言如来同于无为。善男子。如是之人虽不求解脱。解脱自至。如彼女人不求梵天。梵天自至。乃至(云云)文殊师利。外道邪见可说如来同于有为。持戒比丘不应如是于如来所生有为想。若言如来是有为者。即是妄语。当知是人死入地狱。如人自处于己舍宅。文殊师利。如来真实是无为法。不应复说是有为也。如是等文诸经皆有。涅槃中意。初则为与无为。二俱双遣。后于此二中宁说无为。不应宣说是有为也。今明三身既得相即。为与无为本融。如此解于如来。是为真实观佛。余义至下当明

疏。如是义类下。结广从略。兼示法源。令知有据

疏。四类教中总不说法相。唯辩真性等者。意云但诸经中。一向辩真性之处。即属顿教。疏。亦无八识差别之相等者。八识心王尚无差别。况心所变岂当有耶。心生即种种法生。心灭即种种法灭。故起信论云。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诸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故疏云。一切所有唯是妄想。疏。一切法界唯是绝言者。又拂前真性。辩离言真如。故起信论次文即云。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诸法。不可言说不可思念。故名真如。故疏云。皆是绝言也。言一切法界者。界者性义。以一切法性皆离言故。亦通四种法界。皆不可说故。名无得物之功。物无当名之实故。理本无言故。事理交彻。不可作事理说故。事事相即。不可作一多等说故。名名不尽。不可以一名詺故。理圆。言偏。言不及故。无有一法非实相故。疏。五法至双遣者。即如楞伽。虽明五法。名相妄想正智如如五皆空寂。何者谓迷真如以成名相。妄想是生。悟名相之本如。妄便称智。则无名相妄想。唯如如智矣。智因如立。智体亦空。如假智明。本来常寂。故并空矣。况八识约事。皆缘生性空。因有我法。说二无我。我尚叵得。无我宁存。故中论云。诸佛或说我。或说于无我。诸法实相中。无我无非我。故双遣也。诃教者。谓以心传心不在文字故。劝离者。乃有二义。一令离教。成上诃教。二令离法。法虽无量不出色心。离心心如。离色色如。故今皆离。则契心体离妄念矣。毁相约境。凡所有相皆是虚妄故。泯心约智。了境相空。假称为智。相既不有。智岂有真。心境两亡则皆泯绝。心无心相即是真心。故说生心即妄。不生即佛。言生心者。非但生于余心。纵生菩提涅槃观心见性。亦曰生心。并为妄想。念想都寂。方曰不生。寂照现前。岂不名佛。故达磨碑云。心有也旷劫而滞凡夫。心无也刹那而登正觉。言心无者。虽了心空。不生于了耳。故下经云。一切法不生。一切法不灭。若能如是解。诸佛常现前。言如是解者。如不生解而无解相。非谓空解于不生耳。疏。亦无佛无不佛。无生无不生者。重拂前迹。为迷众生。言即心即佛。既无众生。何曾有佛。故经云。平等真法界。无佛无众生。执佛言无佛。非谓是无佛。故云无不佛矣。则遣之又遣之。若少有所得。皆是妄想。故佛藏经第一云。舍利弗。乃至于法少有所得者。则与佛诤。与佛诤者。皆入邪道。非我弟子。是吾法贼。又只詺无佛以为真佛。故言无不佛矣。故下经云。性空即是佛。不可得思量。若有生心。生心是妄。故说不生。佛尚不有。何有无生。作无生解。还被无生之所缠缚。故云无不生矣。又一切法不生。则般若生故。云无不生则生与不生。反覆相遣。亦反覆相成。唯亡言者可与道合。虚怀者可与理通。冥心者可与真一。遣智者可与圣同。故引净名默住。以显不二是也。然净名第二入不二法门品。前有三十二菩萨。各说不二法门。后问文殊师利云。何等是入不二法门。文殊师利曰。如我意者。于一切法无言无说。无示无识离诸问答。是为入不二法门。于是文殊师利。问维摩诘言。我等各自说已。仁者当说。何等是入不二法门。时维摩诘默然无言。文殊师利叹曰。善哉善哉。乃至无有文字语言。是真入不二法门。然此经意。前后相成。共显深旨。若辩优劣。或三重四重。言三重者。一诸菩萨以无二遣二。则是以言显法。似有不二可说。便是对二明不二。非绝待也。二文殊以言遣言。明无不二可说。令亡言会旨。三维摩诘以无言显理。谓本自无言。不须更遣。故为三也。而言四者。文殊师利以言印彼。又明言即无言。非要离耳。若欲合者。然后三段反覆相成。但为一义。初文殊以言显无言。次净名以无言印言。后文殊以言印无言。三段二人共显绝言之理。故前三十二菩萨以无二遣二。后二大士以无言遣言。则但有二节。若更合者。若无诸菩萨以言遣二。空有绝言何由显理。是则前诸菩萨假言显理。后二大士以无言显理。言与不言双亡。皆真不二矣。故虽三节一致无违。今取最后。故云如净名默住也

疏。五圆教等者。义广理深。非略可尽。故彰其宏奥。别立一门。然在立教之终。故须略举。言十十法门者。一一法门。一一法中。多明十故。十身十忍十眼十通十种玄门。出十所以表义无尽。彰异余宗。故文文之中多皆十句。一一十句。六相圆融方显教圆。广如下辩。如经宗辩者。即是第六宗趣门也。第四总相会通中。文多易了。随难则释。疏。三者三四二教下。虽则泯二异前者。三即终教。四即顿教。此之二教俱明一乘。故云泯二。则异前始教存三乘也。而言虽者。虽明一乘。由是对三显故同前二教。亦入屈曲之数。则前四教皆屈曲收。后之一教方是平道。故顺印公

疏。此三亦顺四乘者。初一小乘。次一三乘。此二皆是三乘教。摄以初小乘。即三乘中之小乘故。后三是一乘故。为四乘也。又梁论下。证成三一之义。前会三乘一乘文中已引。及妙智经部异执记。并如前引

疏。一中间三教存三泯二别者。始终顿三名为中间。以初有小乘。后有圆教。故名中间。而始教存三故。别为一教。终顿二教泯二是同故为一乘。即合终顿二教也

疏。二约历位无位别者。始终二教皆悉历位。顿教不历。故合始终以为渐教。余皆如名者。一小乘教。二渐教。三顿教。四圆教。则渐是新加余三如本名也

疏。然取多分下。遮外难也。恐有难云。既破昔人不许指于一经以为一教。如何前立教中。亦云如法华等。故今通云。从多分说所以略指。实不局判一经以为一教故。下出所以云。以一经中容具多故。上来开合遍收。理无不尽。依此亦可总判教言。若唯为一难见浅深。非判教也。若欲判者。当渐开之。且分为二。一方便教。二真实教。故法华云。开方便门示真实相。亦即半满。又方便即随他意语。真实即随自意语。又方便是三乘。真实是一乘。然诸经中对小显大。即以二乘为方便。大乘为真实。若对权显实。则以三乘为方便。一乘为真实。则于方便之中更分为二。一小乘。二大乘。就真实中亦分为二。一行布。二圆融。行布即始终之教。圆融即是圆教。又小乘居然是别。大乘之中有多差别。一直显一乘。如华严。二开权显实。如法华。三会权归实。如涅槃。四斥权赞实。如净名思益。五权实双明。如诸般若。六带权说实。亦如般若。七带实明权。亦如般若。胜鬘小似法华。央掘小似涅槃。于上七中有似其类之经。各以类摄。若就大乘分宗。亦可有四。一法相差别宗。多说相故。二相想俱绝宗。多约性故。三性相无碍宗。事理相即故。四圆融具德宗。以理融事故。故如来圣教意趣无边。不可局执。今且依于古势。如疏明耳

疏。本末同时始终一类者。本是一乘。末即小乘。三乘然非前后。从初得道。迄至涅槃。此三类教。同时并行。故云本末同时。言始终一类者。若小始终俱小。若三则始终俱三。若一则始终俱一。故云始终一类。各无异说。然有三位下。别出其故

疏。然此三类依于此世下。拣滥。恐有执言。小乘始终定者。岂非定性声闻。故云谓非一人多世同闻一类。以容转根器故。亦非通取不定性人。要约一世一类定者

疏。如出现品日照下。文甚分明。此应广引

疏。约机各是一类之机者。拣滥也。非是一人先大。后小故。若一人身则明先小后大。乃摄末归本门中有之。故摄末归本门有二类人。一者一人备历小大。如四大声闻等。二者先禀小人。未必后时禀大。以小性定故。而闻后时说大故。异前始终俱小。后禀大人未必要从小来。以有顿悟机故。而知先来说小故。非始终俱大

疏。法华亦云初转四谛者。即第二经诸天说偈云。昔于波罗奈转四谛法轮。分别说诸法五众之生灭。今复转最妙无上大法轮。是法甚深奥。少有能信者等

疏。上之四门者。通结上也。所以此中结者。前之四门义已略周。藏和尚立但有前四。今疏顺彼且将略毕故。此结之下之六门复傍收异义。以显玄奥

疏。更有一类机下。上来牒列前之四门。生起第五。明第五门非前四摄也。疏六显密同时者。是天台八教中。秘密不定之二教也

疏。七一时顿演者。如来于一语言中。演说无边契经海。无论小大三一显密。一刹那中皆具演耳

疏。八从初得道等者。即寂寞无言门。谓涅槃楞伽等经皆有此说。涅槃二十六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人名为具足多闻。大般若四百二十五云。我从成佛已来不说一字。汝亦不闻。五百六十七云。众生各各谓佛独为说法。而佛本来无说无示。净名第一云。其说法者。无说无示。其听法者。无闻无得。佛藏经第一念佛品云。佛告舍利弗。不能通达一切法者。皆为言说所覆。是故如来知诸语言皆为是邪。乃至少有语言不得真实。上所引经。但明不说。未出不说所以。若楞伽经兼出所以。故第三云。大慧复白佛言。如世尊所说。我从某夜得最正觉。乃至某夜入般涅槃。于其中间不说一字。亦不已说当说。当知不说是为佛说。大慧白佛言。世尊。如来应正等觉。何因缘故。说言不说是为佛说。佛告大慧。我因二法故作是说。云何二法。谓缘自得法。及本住法。是名二法。因此二法故。我作如是说。云何缘自得法。若彼如来所得我亦得之。无增无减。缘自得法。究竟境界。离言说妄想。离文字二趣。云何本住法。谓古先圣道如金银等性。法界常住。若如来出世。若不出世。法界常住。如趣彼城道。譬如士夫行旷野中。见向古城平坦正道。即随入城受如意乐。彼有偈云。我某夜得道。至某夜涅槃。于此二中间。我都无所说。缘自本住故。我作如是说。彼佛及与我。悉无有差别。有云佛无色声。总有五义。一遮过显德。二真俗二谛。三传古非作。四悲愿所成。五本质影像。初者为遮过患。故云不说。约显实德故说非无。如十卷楞伽第八云。如来不说堕文字法。若人言如来说堕文字法者。此即妄语。佛性论第二云。如来无有色声粗相功德可得。兜率偈云。色身非是佛。音声亦复然。亦不离色声。见佛神通力。此上皆显有过失之色声。则佛非有。无过失之色声。则佛非无。二真俗二谛者。真谛离相故明无说。俗谛随机故非无说。仁王观空品云。若有修习说听。即无说听。如虚空故。法同法性。一切皆如也。三传古非作者。谓佛所说。但是传述古佛之教。非自制作。般若论云。须菩提言。如来无所说。此义云何。无有一法唯独如来说。余佛不说故。四悲愿所成者。谓佛所有无尽三业。应众生者。皆是旷劫悲愿。为因顺众生感。非自所有故。说佛果无有色声。然则以他为自故亦有说。下经文云。如来不出世。亦无有涅槃以本大愿力。显现自在法。亦此意也。五本质影像者。谓佛三业平等普应。无彼差别影像色声。故说非有。然即与彼差别闻见为增上缘。因质有影故说非无。下经云。诸佛无有法。佛于何所说。但随其自心。谓说如是法。由上五义会诸圣教。说默无碍。皆悉有理。然上五义刊定记有而引文杂乱。今上所引颇为改易。所以疏不引者。以不出楞伽二因故。谓初一即缘自得法。自所得法即是证道。证法在己。离过显德。次三即缘本住法。本住即古先圣道。二即所证。三四即教道。传古非作。即古先圣道。悲愿所成即兼因果耳。其本质影像但通相说。本质无者顺自所证故。影像有者顺古圣人。即体妙用故。故云宗通。自修行说通示未悟。不说之义小有异相。故今叙之。上虽说所默之由皆兼有说之意。故思益第三云。如佛所说。汝等集会当行二事。若圣说法若圣默然。何谓说法。何谓默然。答言。若说法。不违佛不违法不违僧。是名说法。若知法即是佛。离相即是法。无违即是僧。是名圣默然。又善男子。因四念处而有所说。名圣说法。于一切法无所忆念。名圣默然。斯皆正说之时。心契法理即不说耳。明非缄囗名不说耳。余可知。藏教所摄竟

同类推荐
  •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马关议和中日谈话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演三字经

    演三字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Soldiers Three-2

    Soldiers Three-2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成唯识论演秘

    成唯识论演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宿山店书怀寄东林令

    宿山店书怀寄东林令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道尘诀

    道尘诀

    我想成人,我想拥有人类所拥有的一切,我想笑,我想泣,我想怒,我想爱.....人真的很幸福....愿意终究实现,万年后我破域门而来,我要活出自己的道。
  • 最强兵王寻仙记

    最强兵王寻仙记

    万余年前,仙魔大战,凡间民不聊生;万余年后,科技发展,世界焕然一新。这是一个道教文化遍布各个角落的世界,这是一个科技与修仙并存的花花世界。这......好吧,以上都是废话。主角罗炎左手戴着知天知地知万历的老爷爷,心中藏着包罗万象的炫酷系统,自身还是带着超级秘籍穿越到异界的绝世兵王。三重成神保障,吃不了亏,上不了当。一千章后,当主角脚踏群魔,剑指众仙之日,他只想说三个字:还!有!谁!
  • 繁花落尽伊人何在

    繁花落尽伊人何在

    此生无缘,就让我们下辈子相约在菩提树下相见吧
  • 创业巅峰时代

    创业巅峰时代

    创业难,血泪多,风雨无阻越千山,两代人,两个商业王朝的创立与颠覆。
  • 都市之最强猎梦高手

    都市之最强猎梦高手

    这个世界,什么都是明码标价包括每个人的青春,工作,前途如果在现实中实现不了的,那我们总有权力在梦境中实现渴望……
  • 公主长清之血染江山

    公主长清之血染江山

    帝后最疼爱的女儿,万人仰慕的嫡长公主,川域王朝最尊贵的女子。“世情薄,人情恶,雨送黄昏花易落”,看她如何在这险恶的宫中生存下来,协助母后助哥哥坐稳太子之位,登基!又能否在这步步惊心中找到良人,携子之手,与子同老。
  • 陈兴文的论文

    陈兴文的论文

    我的论文包含很多方面,无所不谈,只要发现别人没发现的东西就写。后面的小说有凄美爱情,满身伤痛,生存斗争,人性探讨,崛起奇遇;开启中国首部权谋式武侠仙侠类小说先河;文艺为媒,历史为骨,中华文明,百世弘扬;书中含有大量考证阴阳家失传千年的语录,奠定中华文明的又一力作。
  • 都市之霸主的世界

    都市之霸主的世界

    新人新书,有事断更,望大家高抬贵手,本人暂属于新人,请大家别喷我。
  • 九州江山业

    九州江山业

    乱世纷争,群雄割据,谁死谁亡,不若棋子。当乱世棋定,又是一首纵横之曲……且看九州中原,十地蛮夷,谁能纵横天下,赢乱世之局……谁能成江山大业,千古留名……
  • 桃花笑之君若见怜时

    桃花笑之君若见怜时

    一笑倾城,再笑倾国,他的桃花一笑,倾尽她此生的爱情。世上情花万种,有一种叫生死相随。你以命殉我,我便拿命还你。“欢若见怜时,棺木为侬开”,这是柳陌上对顾怀城曾说过的一句话,当初的一句戏言,终成了柳陌上的最后的结局。多少人都期盼着人生能如初见,无奈最后只是一场锦郎薄幸!爱没有值不值得,只有愿不愿意,红尘陌上,会有人与你同行,也会有人和你走散,可以相濡以沫,也可以相忘于江湖。所以爱了就是爱了,别要天长地久,别要海枯石烂,如若真的爱,生死何惧?天下负尽又何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