静娴站起身来,看着手上有擦伤,却是一点也不在意,而是慢调斯文的整理自己的衣服,就像是不知道众人在等她解释一般。
看着静娴磨磨蹭蹭的样子,就是佛也要冒火了,何况习武之人本来就易冲动,“我看这小子就是在耍弄我们,一个毛都没长齐的臭小子能说出什么来?我看这混蛋就是拿我们消遣。还问什么,直接将她打残了事。”
“你到底说不说,再不说就吃老子的铁拳头。”另一人握着拳头冲着静娴挥了几下。
看着众人越来越不耐烦,静娴终于吊足了众人的胃口,说道:“临王刚到边关的时候,不久便与苍冥打了一仗,当时临王兵有五千,而敌军是临王的五倍,敌众我寡的情况下,临王不知道躲避却是带着将士冲了上去,除了不到一百人活命,其他人全部牺牲,这便无辜葬送了五千人性命。”
“再半年,临王带两万兵将被苍冥突袭,被敌军逼至魏川河畔,为了不当降将,拿饥饿交加的士兵与敌军一万精锐且准备充足的敌军相拼,致使救援人赶到的时候,只剩下五千人。”
“两国交战不杀降将俘虏,为了两万人的性命,为什么不降?想当初孙大元帅带一万人被敌军围困的时候,还果断诈降保下将士的性命,为什么他临王就不行?”
“但凡是临王参与的战争,死伤永远是最多,尔等可知道这里面有多少无辜将士的性命,我先前说的七万还是保守的估计。可知这些人为保国家甘愿战死沙场,然而带领他们的临王可有珍惜过他们的性命?”
静娴扫视着所有人,“我所说这些,你们可有话说?这样不将边关将士的性命放在第一位的临王,可还当得起大英雄?”
有人反驳道:“与苍冥一战是敌军押送的粮草,为了烧掉敌军的粮草,那五千士兵死的值。魏川河畔一战,但凡是有血性的将士必定不接受投降,所以才有临王拼死一战,这怨不得临王。”
静娴讽刺的说道:“从来粮草都是有重兵押送,苍冥三十万将士的口粮,两万多的士兵押送,难道苍冥这是打算给大乾送粮草不成?我想或许临王没有想到这一点吧!”
最后一句的讽刺,瞬间让众人感觉猪都比临王聪明。
“再说魏川河畔,若真的是将士宁死不降,那么就不会是我军死一万五,敌军才死伤三千了。僵死之人对上敌人,那是拼了命也要将对方拖入地狱的。孙大元帅在雁山之战上,不就是以一万疲兵拼死一战杀了敌人尽两万人吗?”
所以是将士想降,而临王却不肯,最后导致众人送命!
这次终于人没有再反驳了,因为他们找不到破绽。有人不甘心的说道:“就算临王带兵有失,你又凭什么说临王通敌叛国,害了孙大元帅和孙小将军?”
“孙大元帅死在了雁山,而雁山是大帅镇守的,都说是敌军突破了大帅的防线才使大帅寡不敌众丧命,我却说是临王让苍冥借道行山,苍冥大军突袭大帅,才使大帅丧命。”
静娴还没有解释完,便有人反驳道:“胡说,苍冥大军明明是从雁山而下,你又凭什么说是苍冥从临王镇守的行山借道?”
“大帅亲自镇守雁山,不是因为苍冥大军所在之处,而是雁山易攻难守,所以大帅才亲自镇守,而对面苍冥地形多为戈壁和沼泽,之所有镇守在雁山对面,就是为了大乾国一旦从雁山攻入苍冥,便可立刻给关城报信,所以雁山对面的敌军不过几几,拿来的大军?”
“还有孙小将军在雁山南,大帅遇敌他为什么不去救反而被派去了行山?因为大帅知道这些进入大乾国的敌军要么有接应在行山而来,要么就是一支死军成不了气候,最终被困死在大乾,堵住了敌军的接应就没有什么好怕的。”
“大帅想的很对,然而他应该没有想到,雁山内敌人能准确的找到他的位置,然后将他包围,这里面要是没有叛国,你们认为四通八达的雁山能要了大帅的命吗?”
雁山易攻难守之处就在于山上道路众多,一旦被敌军攻入便奈何不了他们,明明是条条活路却是困死了孙大帅,还真是大大的讽刺!
静娴说完众人便陷入了一片死寂,被敬重的大英雄,却是成了通敌叛国之人,任谁也难以接受!
“你说的这些可有证据?”却是去过林府捉拿云夫人的陶观哲,他从一间雅间内出来,看到静娴的时候一愣,显然是感觉静娴有些熟悉才会如此。
“有证据的话临王回来的就是尸首了。”静娴淡淡的说道。
有证据边关将士必定不会放过临王,哪怕孙侯府顾全大局不追求,可是久跟大帅的将领又岂会甘心大帅枉死?
因为没有证据才奈何不了临王,否则他们就算知道大乾倒了两位孙将军,再倒一个临王大乾堪危也不会放过临王!然而哪怕临王没事,大乾国恐怕不久也要爆发战争了。
就在这时,陶观哲身后的雅间内,传来一个威严的声音,“你说临王致十万将士生死于不顾,若那十万人危矣,大乾会怎样?”
“被多国围攻,破家亡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