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气氛的动静是相对的,无论是动还是静都是为了能够很好地实现教学目的。掌控课堂气氛应动静结合,达到平衡,并非课堂气氛越活越好。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是很难把握好这个度的。其实,这也能体现教师对课堂教学中活跃点掌控的基本素质问题。掌控指的就是教师在从事教学工作的过程中对课堂上教学的进度、教学的环节以及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情况的一个掌握和控制。在教学实践中,教师应学会掌控课堂的“活跃点”,应根据所教学的内容适度调控来营造最佳课堂教学气氛,从而达到最佳课堂教学效果。具体来说,要做好以下几点:
1.煽起来的活跃少点好
在实际教学过程中,有的课从表面上来看,学生的确是动起来了,小组合作学习也开展起来了,课堂气氛也很活跃,但仔细观察便会发现,这些课只停留在形式上的热热闹闹,没有真正激发学生深层次的思维。学生们在课堂上面一会忙忙这个,一会又去忙忙那个,整个课堂上的气氛就是乱哄哄的,仅仅就是为了活动而活动。如果教师不能及时捕捉到学生发言中有价值的东西,引导学生深入讨论,只满足于课堂此起彼伏的热烈场面。那么,这样形式上的活跃气氛又有什么意义呢?有这样一个教学案例:
一位数学教师在为学生们上一百以内数字的加法计算一课时,在黑板上出题“76+19=”让同学们说出自己准备如何进行运算。有一位学生说,我准备先用6+9得15,再用70+10+15最后得出95。而另一位学生却认为,那样计算不够简单,他说:“我准备先用76+20再减去1。”这位教师却只是煽情地问:“他们的算法对不对呀?”同学们异口同声地回答道:“对1教师接着要求学生:“掌声鼓励!”其实,这两种不同的意见,恰恰是引导学生深入讨论的焦点,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的闪烁点。但是这位数学老师却并没有跟学生们讲出这两种计算方法的原理以及优劣,也未能讲出这两种方法在现实生活中的应用,只是鼓励学生们用一种煽情式的鼓掌给予学生简单的评价。
活跃的课堂气氛是营造起来了,但是对学生的思维训练是否到位了呢?如果教师能在这两位同学回答之后引发学生们集体思考究竟哪一种计算方法更加简单便捷?或是“还可以用什么样的方法来计算?”这样,是不是可以大大提高对学生创造性思维训练呢?
这样的现象在一些学校中还是十分普遍的,并且曾经一度被视为课堂教育教学改革的先导,受到很多教师的争相模仿。像这样重活跃气氛的营造,轻学生思维训练的课堂气氛是不必要的。
当然了,也并不是说课堂中不能采取一些煽情的方式活跃气氛。因为大家都知道,在课堂教学这个特定的氛围之中,学生的认知在很大程度上是伴随着情绪和兴趣的。适当和必要的“煽”出来的活跃氛围,会极大地调动学生积极参与到教学活动之中。可是倘若“煽情”的次数太多的话,一定会令学生们感到情绪上的疲乏和厌倦,所以教师要善于掌控这类活跃次数的度。
2.激发出的活跃多点好
有一些教师会有这样的感觉,就是课堂放开了,学生们也就随之活跃起来了,同时会提出了各种各样的问题。教师应从学生提出的问题中,引导学生分析归类,找出闪光的活跃点进行思维训练。
如今课堂上的问题就是教师们在课堂上的无效提问以及让学生之间进行的无效的讨论太多了。教师为了展示课堂的热烈气氛,使简单的问题复杂化、重复化。有人认为学生反应积极,就是主动参与,就是面向全体。表面上看起来,学生全都参与了,课堂上的气氛也十分的活跃。你说,我说,大家说,热热闹闹一节课,但仔细分析便会发现,思维训练的深度不够。这样的课堂导致的结果是传统的东西减少了,新的内容又没掌握。进行新课程改革的最为根本的问题就是怎样让学生改变自己的学习方法。学生说时要言之有物,言之有理,有条有理;学生做时要边做边思考,关键在于观察、分析、判断。
下面是小学二年级的一节识字课教学实录。
教师在开始上课时并没有太多的开场白,而是先让学生们各自谈一谈自己所经历过的冬天。原因是教师这一节要上的课是和冬天这个季节相关联。教师顺势将学生们引导到这节课所要学习的生词以及词语上去。经过几分钟的学生自读和小组读后,老师指出生字,学生以开火车的方式认读“腊”“梅”“翠”“蛇”“刺”“滑”“冰”“绳”“蟒”“猬”这些生字,并指导发音规则。“生字读得多准呀!相信这些生词你们也一定能读好。”老师用手指着屏幕上面的词语。学生们选择了“挑战认读”的方式。第一个被叫到的学生,是挑战老师。挑战老师之后,同学们有挑战全班还有对某一个小组发起挑战的……学生们的情绪很高涨。
“这一个一个的词,要是把它们组合在一起,那可真是一幅美丽的画。将你们的眼睛闭起来好好想一下,那将会是一幅什么样的画面呢?”老师趁机在大屏幕上点击出一幅冬景图。学生们睁开眼睛,禁不住惊叫起来:“哇,好美呀!”老师在课堂上叫起12个同学让他们每个人选择一个自己喜欢的词语,要学生们将这些词语按照三个是一组好朋友分别分成动物、植物、运动和天气四种类别。
最后,老师点击出真实的情境画面,来认识、领会每类词每个词所表达的内容。当四种类型的词语课件都出示以后,教师将这四类词语串联在一起,于是就出现了这样一个教师和学生之间互动的完整画面:尽管冬天会有寒流、大风和白雪;可“岁寒三友”——腊梅、翠竹、苍松却一点也不怕冷;有些小动物——蟒蛇、蚂蚁、刺猬躲在洞里睡得多自在啊;小朋友们在雪地里——滑雪、溜冰、跳绳,多开心啊!当教师们将这些原本冰冷的词语和字放在真实的生活当中时就会一个个变得充满灵动和鲜活。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通过多种手段,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激发出活跃的课堂气氛。学生在这种教学过程当中其学习的效率势必会提高,原因是它很符合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以及学生们的心理特点。
3.能驾驭的活跃多点好
教师将课堂上的气氛活跃起来,需要适当、适时地进行驾驭。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课堂教学教育改革的实质并不仅仅是将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调动,不能将课程改革理解成让教师们将手脚放开,让学生们进行积极自主的学习。学生的自主学习若离开教师的指导,势必如一盘散沙。自主学习不等于学生自己学习,教师在学生提问时,应当认真倾听,待学生的问题提完后,与学生一道对问题进行归类,找出核心问题,以此组织课堂教学,并相机解决其他问题。教师让学生动起来不应该是一种外在和表面上的动,而要令学生的思维处于一种活跃的状态之中,要让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思考问题,要进行一种脑力上的内在和深层次的动,更要将动和静结合起来,要收放适度,要动得有序,更要动而不乱。这就要求教师既要放得开,又要收得拢。
那么,身为教师的我们如何才能让学生们在课堂上不仅动得了,更能够动得好呢?关键是教师如何引导。“动”要动得有序,不是杂乱无章,课堂教学要的不是热闹场面,而是对问题的深入研究和思考。教师首先要将问题设计好,要针对不同的意见以及问题将学生们引导好,让学生们展开积极的讨论和论辩,很好地抓住学生们在发言中出现的问题并且及时给予纠正。当教师提出问题让学生探索,要学生自己寻找答案时,要大胆放手让学生“动起来”,但要避免学生兴奋过度或活动过量,应当具体研究怎样放,怎样收;要何时进行收放。
当然,更多教师们所反应的课堂问题是如今的课堂比以前“乱”了很多。我们也正是透过这种“乱”才看到了无限的希望。虽然学生把小手举得高高,而且还伴着“我说、我说”的声音,虽然学生为了弄清学习上的问题争得面红耳赤,声音此起彼伏,虽然学生为了探究一个问题而离开了座位,但都始终是处在积极的思维之中,这样的课堂教学,充分调动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每一个学生都参与进来,课堂实质上是变“活”了。
综合上面所说,教师在课堂的教育教学过程中,不管是教师煽动起来的活跃亦或是激发出来的活跃都需要适度。其实能否使学生动起来,课堂活起来,最关键是看教师怎样去组织,怎样去引导。这要求身为教育工作者的我们,首先,需要在课堂教育教学中有一个十分明确的目标,教师的心中一定要时刻怀有学生;其次,教师还要具备娴熟的,对于课堂活跃点的掌控能力。只有这样课堂教学才能事半功倍,取得较好的教学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