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陆陆续续写的文章,居然要出书了。这不是初衷,也许算是无心栽柳柳成荫吧。
中国古代一直有“文以载道”的说法,所以,我一直把出书看得很神圣,一本书在这个世界上出世、流传,也许是昙花一现,也许会长久流传,但无论如何,会影响很多的人。假如是谬种流传,就会生出恶果。无论如何这是我不希望看到的。
好在是,我这本书,就像是在数自己的脚印,而不是讲大道理,只是希望读者能够从这些脚印里自己看到些道理。
最近五年,共识网从出世到成长,有了一定影响力。这些,固然和我有一定关系,但是,像一个人在世界上生存一样,共识网同样离不开阳光雨露,离不开众人呵护。而共识网恰恰生逢其时,得到了营养和滋润,得到了呵护。
最大的营养源,是改革开放的大时代。
从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以来,中国开始了一个全新的时代,改革成为主旋律。如果说,一九四九年中华人民共和国的诞生,象征着中国重新站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那么,三十年之后的改革,成为中国崛起的发动机。
应当庆幸我们遇上了这样的时代,科技日新月异,经济高速腾飞,全球化拉近了整个世界的距离,这些都是看得见的。可是,还有一种看不见的但是无时无刻存在并变化的东西异常活跃,这就是思想。
说到思想,中国的历史上,春秋战国大概是最活跃的时期,孔子以及诸子百家用他们思想的光芒给后人留下宝贵的思想财富。但是,中国历史上也有思想禁锢的传统,总是希望用一种官制的御用思想来统一所有人的思想。应当说,马克思主义的精髓就是“让思想冲破牢笼”,改革开放初期的思想解放运动,才是真正理解了马克思主义。也正是这场伟大的思想解放运动,才冲破了种种束缚。也许,就人的一生来说,几十年的时间很长了;但是,从历史长河看,这只是短暂一瞬。因此,思想解放的运动并没有结束,但也不是一帆风顺,而是时而奔腾向前,时而曲折迂回。
作为一个思想性网站,共识网正是在这种情况下诞生的。虽然不能生产物质形态的产品,但是有精神的产品,就生产和整合两个大类来说,共识网的整合因素大于生产因素,也就是说,共识网主要是个平台,各种意见可以在这里发表,经过一定整合而已。对于这种整合,我们希望最大限度地阐述各种观点,并且经过讨论得到最大限度的共识。
当然,这本书不是阐述共识网的理念,甚至也不是系统介绍共识网走过的路。更多的,是回顾我自己走过的路。
从上学,到当兵,到工厂,再到研究机关,然后再半下海和全下海,似乎走过了不少的路。在我看来,每一段路都不是浪费的,哪怕是走过弯路,哪怕是摔过跟头,走过的弯路,使我看到了更多的风景,摔过的跟头,让我强壮了体魄,也让我增加了辨别道路的能力。
我感谢这些弯路,我也感谢这些跟头。
回到这本书上来,其实,我原本没有想到要出这样一本书,但是,我自以为还是个勤劳的人,有空的时候、有想法的时候愿意记录下来,没想到这几年居然写了近五百篇文章,近一百万字了,可见日积月累的力量。告诉大家这样一个数字,是说——只要抓紧点滴时间,只要抓住点滴想法,记录下来,出书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