宗教是人类文化的组成部分。季羡林先生在《我和佛教研究》一文中指出:来源于印度的佛教,“传入中国以后,经历了试探、适应、发展、改变、渗透、融合许许多多阶段,最终成为中国文化、中国思想的一部分”。“抛开消极的方面不讲,积极的方面是无论如何也否定不了的。它几乎影响了中华文化的各个方面,给它增添了新的活力,促其发展,助其成长”。而道教是中国本土的文化产物,鲁迅先生在《致许寿裳》一文中指出:“中国根柢全在道教。”可见,对佛教和道教的了解是必不可少的。
佛教
佛教发源于印度,与基督教、伊斯兰教并称为世界三大宗教。据传,在公元前5世纪,大约相当于中国春秋时代,古印度北部的迦毗罗卫国的王子乔答摩·悉达多(后人称他为释迦牟尼)为解脱生老病死等诸般痛苦,弃家出走,来到尼连禅河畔的树林中,坐在菩提树下苦思冥想。经过6年多,他终于在一个夜里战胜了烦恼魔障,洞察了人生真相,获得了彻底的觉悟。此后,他将自己的证悟向大众宣说,传教40多年,直到80岁入寂。在他之后,逐渐形成了佛教。
中国佛教
在中国流传的佛教各派的总称。早在公元前1世纪,佛教就传到了今天的中国新疆地区;东汉以后,又传到了中国内地。汉末西域名僧安世高、支娄迦谶等先后来到洛阳译经传教。南北朝以来,佛教思想为中国社会各阶层所接受,逐渐融入中国文化有机体中,形成了富有鲜明中国特色的宗教,今人称之为中国佛教。
道教
道教是中国固有的本土宗教。中国远古时代就有人学仙,据说黄帝曾“问道于广成子”,后来在鼎湖白日乘龙升天。战国以后,神仙信仰更为普及。齐威王、齐宣王和燕昭王、秦始皇、汉武帝等都曾派方士到海上三神山寻求神仙与不死药,其规模越来越大。到东汉顺帝时,张陵创立了“五斗米道”,又将老子《道德经》奉为经书,道教正式形成。
《抱朴子》
道教理论著作,东晋葛洪撰。葛洪(284—364),字稚川,号抱朴子。丹阳句容(今属江苏)人。《抱朴子》内篇主要讲述神仙方药、鬼怪变化、养生延年等内容,外篇主要讨论人间得失等内容。这套理论将修身与治国融合为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