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曰:“大有人不與麼,不得。”
曰:“不道他無,只是不肯承當。”
蔣山三障
(慈明圓法嗣 《傳燈》廿三)
舒王初丁大母夫人憂,讀經山中,與蔣山贊元禪師游,如昆弟。問祖師意旨,師不答,王益扣之,師曰:“公般若有障三,有近道之質一,更一兩生來恐純熟。”王曰:“願聞其說。”師云:“公受氣剛大,世緣深,以剛大氣遭深世緣,必以身任天下之重,懷經濟之志,用舍不能必,則心未平,以未平之心持經世之志,何時能一念萬年哉一;又多怒二,而學問尚理於道,為所知愚三,此其三也。特視名利如脫髮,有擔薄如頭陀,此為近道。且當以教乘滋茂之可也。”王再拜受教。
華藏四[得-彳]
鎮州蘿蔔
(《會元》四)
僧問趙州:“承聞和尚親見南泉,是否?”
州曰:“鎮州出大蘿蔔頭。”
普化生菜
(《傳燈》十)
普化一日在僧堂前喫生菜,臨濟見,云:“大似一頭驢。”
普化便作驢鳴,
濟云:“這賊。”
普化云:“賊!賊!”
便出去。
永嘉一宿
(《會元》二)
溫州玄覺禪師詣曹溪。初到,振錫携瓶遶祖三匝,卓然而立。
祖曰:“夫沙門者,具三千威儀,八萬細行。大德自何方而來,生大我慢。”
師云:“生死事大,無常迅速。”
祖曰:“何不體取無生,了無速乎?”
云:“體即無生,了本無速。”
祖曰:“如是如是。”
于時,大眾愕然。
師方具威儀參禮,須臾告辭。
祖曰:“返太速乎?”
師云:“本自非動,豈有速耶。”
祖曰:“汝甚得無生之意。”
師曰:“無生豈有意耶?”
祖曰:“無意誰當分別?”
師云:“分別亦非意。”
祖歎曰:“善哉!善哉!”
少留一宿,時謂之“一宿覺”。
翌日回永嘉。
雲盖半載
(石霜諸法嗣 《會元》六)潭州雲盖山志元圓淨禪師
遊方時問雲居曰:“志元不奈何時如何?”
居曰:“祇為闍梨功力不到。”
師不禮拜。直造石霜亦如前問。
霜云:“非但闍梨,老僧亦不奈何。”
師云:“和尚為甚麼不奈何?”
霜曰:“老僧若奈何,拈過汝不奈何。”
師便禮拜。
僧問石霜:“萬戶俱閉即不問,萬戶俱開時如何?”
霜云:“堂中事作麼生?”
僧無對。
經半年方始下一點語,曰:“無人接得渠師去。”
乃禮拜乞為舉。
霜不肯。
師乃抱霜上方丈,曰:“和尚若不道,打和尚去在。”
霜曰:“得在。”
師頻禮拜。
霜曰:“無人識得渠。”
師於言下頓省。
王岳四玄
溈仰三昧
(《人天眼目》)朗州古堤和尚
仰山到參,堤曰:“去,汝無佛性。”
山叉手近前三步,應諾。
堤笑曰:“子甚麼處得此三昧來?”
山曰:“我從耽源處得名,溈山處得地。”
堤曰:“莫是溈山的子麼?”
山曰:“世諦即不無,佛法即不敢。”
山却問:“和尚從甚處得此三昧?”
堤曰:“我從章敬處得此三昧。”
山歎曰:“不可思議!”
來者難為湊伯。
○義海
仰山坐次,有僧來作禮,山不顧。
其僧乃問:“師識字否?”
山曰:“隨分。”
僧右旋一匝,曰:“是甚麼字?”
山於地上書“十”字酬之。
僧又左旋一匝,曰:“是甚麼字?”
山改“十”字作“○”字。
僧乃劃此“[○@卍]”相以兩手拓,如修羅掌日月勢,曰:“是甚麼字?”
山乃劃此“卍”相對之。
僧乃作婁至德勢。
山曰:“如是,如是。此是諸佛之所護念,汝亦如是,吾亦如是,善自護持。”
其僧禮謝,騰空而去。
時有一道者見,經五日後遂問山,山曰:“汝還見否?”
道者曰:“某甲見出門騰空而去。”
山曰:“此是西天羅漢,故來探吾道。”
道者曰:“某雖覩此三昧,不辨其理。”
山曰:“吾以義為汝解釋:此是八種三昧,是覺海變為義海,躰則同然。此義合有因有果,即時、異時,總別不離隱身三昧也。”
桐峯虎聲
(臨濟法嗣 《傳燈》)
僧到桐峯主處便問:“這裡忽逢大虫時又作麼生?”
庵主作虎聲,僧作怕勢,庵主呵呵大笑。
僧云:“這老賊。”
庵主云:“爭奈老僧何?”
僧便休去。
投子牛在
舒州投子山大同禪師。
因一婆上山,云:“家中失却牛,請師一卜。”
師召婆,婆應諾。
師云:“牛在!”
婆乃歡喜而去。
鏡清失利
(雪峰法嗣 《會元》七)越州鏡清寺道怤順德禪師
新到參,師拈起拂子。
僧曰:“久響鏡清,猶有這箇在。”
師曰:“鏡清今日失利。”
師問荷玉:“甚處來?”
曰:“天台來。”
師曰:“阿誰問汝天台?”
曰:“和尚何得龍頭虵尾?”
師云:“鏡清今日失利。”
師看經次,僧問:“和尚看甚麼經?”
師云:“我與古人闘百草。”師却問:“汝會麼?”
曰:“少年也曾恁麼來。”
師云:“如今作麼生?”
僧舉拳。
師云:“我輸汝也。”
問:“辨不得、提不起時如何?”
師曰:“爭得到這裏?”
曰:“恁麼則禮拜去也。”
師云:“鏡清今日失利。”
師見僧學書廼,問:“學甚麼書?”
曰:“請和尚鑑。”
師云:“一點未分,三分著地。”
曰:“今日又似遇人,又似不遇人。”
師云:“鏡清今日失利。”
問:“新年頭还有佛法也無?”
師曰:“有。”
曰:“如何是新年頭佛法?”
師云:“元正啟祚,萬物咸新。”
曰:“謝師答話。”
師曰:“鏡清今日失利。”
上堂,眾集定,師拋下拄杖,曰:“大眾動著也二十棒,不動著也二十棒。”
時有僧出,拈得頭上戴出去。
師曰:“鏡清今日失利。”
趙州下載
(《會元》四)
趙州上堂:“兄弟若從南方來者,即與下載;若從北方來者,即與上載。所以道:近上人問道即失道,近下人問道即得道。”
歸宗插標
(《禪林類聚》十八)
《和補》曰:
歸宗常禪師因普請入園取菜,乃畫一圓相圍却一株菜,以標插之。語首座大眾云:“輙不得動著,每人下一轉語來。”
是時一眾各呈見解,未嘗有契。
師以棒趂云:“這一隊漢,無一箇有智惠,喫欲我多少菜,不能與圓頭出氣。”乃蹈倒標子,拽著菜而歸。
興化擲柺
(《會元》四)
興化到法堂,令維那聲鐘集眾。
師云:“還識老僧麼?”
眾無對。
師擲下柺子,端然而逝。
清豁歸山
(泉州睡龍溥禪師嗣《傳燈》二十三)漳州保福院清豁禪師
將順世捨眾,欲入山待滅。過苧谿石橋,乃遺偈曰:“世人休說路行難,鳥道羊腸咫尺間。珍重苧溪溪畔水,汝歸滄海我歸山。”即往貴湖卓庵。未幾,謂門人曰:“吾滅後,將遺躰施諸蟲蟻,勿置墳塔。”言訖潛入湖頭山。坐盤石,儼然長往。弟子戒因入山尋見,稟遺命延留七日,竟無蟲蟻之所侵食,遂就闍維,散於林野。今泉州開元寺淨土院影堂存焉。
性空沒海
(黃龍怨梧禪師嗣《普燈》十)
蜀僧普首座,自號性空菴主。因欲泛海,辭別緇素,而說偈言:“坐脫立亡不若水葬,一省柴燒一免開擴。撒手便行不妨懌暢,誰是智音船子和尚?高風難繼,百千年一曲,漁歌少人唱。“由是登漆盆,張布帆,舉手以謝四眾。乃吹銕笛至洪波中而自沒矣。三日後,潮退於沙洲上,跏趺而坐,神色不動。道友幾萬人迎歸青龍,供養五日。荼毗舍利五色如珠無數,双鸖盤旋竟日,火盡而去。
黃龍三關
(《會元》十七)
黃龍室中常問僧曰:“人人盡有生緣,上座生緣在何處?”
正當問答交鋒,却復伸手,曰:“我手何似佛手?”
又問諸方參請宗師所得,却復垂脚曰:“我脚何似驢脚?”
三十餘年示此三問,學者莫有契其旨。脫有酧者,師未甞可否,斂目危坐。人莫測其意,延之,又問其故,師云:“已過關者,掉臂徑往,安知有關吏?問可否此未透關者也。”
叢林目之為黃龍三關。
師自頌曰:
“生緣有語人皆識,水母何曾離得鰕。但見日頭東畔上,誰能更喫趙州茶。”
“我手佛手兼舉,禪人直下薦取。不動干戈道出,當處超佛越祖。”
“我脚驢脚並行,步步蹈著無生。會得雲收月卷,方知此道縱橫。”
總頌曰:“生緣斷處伸驢脚,驢脚伸時佛手開。為報五湖參學者,三關一一透將來。”
浮山九帶
(《人天眼目》)
浮山遠既老,退休於會聖嵓。因閱斑固九流(儒流、道流、陰陽流、法流、名流、墨流、縱橫流、離流、農流)遂擬之作九帶,敘佛祖教義,愽採先德機語,參同印證。其一曰 “佛正法眼帶”,其二曰“佛法藏帶”,其三曰“理實帶”,其四曰“事實帶”,其五曰“理事縱橫帶”,其六曰“屈曲帶”,其七曰“妙挾兼帶”,其八曰“金針双鏁帶”,其九曰“平懷常實帶”。學者既已傳誦。
青州正座
舒州投子義青禪師,青社李氏,參浮山,嗣洞下宗。山遂書偈送曰:“須彌立虗空,日月輔而轉。群峯漸倚化,白雲方改變。少林風起叢,曹溪洞簾卷。金鳳宿龍巢,宸苔豈車輾。”令依圓通透禪師。
師至彼,無所參問,唯嗜睡而已。
執事白通曰:“堂中有僧日睡,當行規法。”
通曰:“是誰?”
曰:“青上座。”
通曰:“未可,待與按過。”
通即曳杖入室,見師正睡,乃擊床呵曰:“我這裏無閑飯與上坐喫了打眠。”
師云:“和尚教某何為?”
通曰:“何不參禪去?”
師云:“美食不中飽人喫。”
通曰:“爭奈大有人不肯上座。”
師云:“待肯堪作甚麼。”
通曰:“上座曾見甚麼人來?”
師云:“浮山。”
通曰:“恠得恁麼頑賴。”遂握手相笑歸方丈。
由是道聲籍甚。
初住白雲,次遷投子(寺名也)。
普明不拜
仁儉短偈
(《傳燈》四)洛京福先寺仁儉禪師。
自嵩山罷問,放矌郊[邱-丘+(厂@(田/坴))),時謂之“騰騰和尚”。
唐天冊間,天后詔入內。
至殿前,仰視天后良久,曰:“會麼?”
后曰:“不會。”
師云:“老僧持不語戒。”
言訖而出。
翌日晉短歌十九首,天后覽而嘉之。
永嘉長歌
(《會元》二)
永嘉大師作證道歌,泳潘天下,西竺謂之“震旦聖者經”,即曹溪末後之旨。
老龐及第
(碧巖五)
龐居士曰:“十方同聚會,箇箇學無為。此是選佛場,心空及第歸。”
慶諸登科
(道吾智法嗣 《禪林類聚》十七)
許州金明上坐曾問石霜:“一毫穿眾穴時如何?”
師云:“直須萬年後。”
問:“萬年後如何?”
師云:“登科任汝登科,拔萃任汝拔萃。”
後問經山諲云:“一毫穿眾穴時如何?”
諲曰:“先靴任汝先靴,結褁任汝結褁。”
陳操驗僧
(《傳燈》十二)
陳操尚書與僧齋次,忽拈起胡餅問僧曰:“江西、湖南還有這箇麼?”
僧曰:“尚書適來喫什麼?”
尚書曰:“敲鐘謝響。”
又一日齋僧次,躬行餅,僧展手欲接,尚書廼縮手。僧無語。尚書曰:“果然果然。”
異日問僧曰:“箇事與上座商量得麼?”
僧曰:“合取狗口。”
尚書自摑口曰:“操罪過。”
僧曰:“知過必改。”
尚書曰:“恁麼即乞上座口喫飯。”
又齋僧自行食次,曰:“上坐施食。”
上坐曰:“三德六味。”
尚書曰“錯。”
上座無對。
真際勘婆
(《傳燈》十)
五臺山有一婆子接待,凡有僧問:“臺山路甚處去?”
婆子云“驀直去。”
僧才行,婆云:“好箇師僧又與麼去。”
如是既久,游僧傳到趙州。州聞得,乃云:“待老僧為汝去勘破。”
州往彼便問:“臺山路向甚處去?”
婆云驀直去,州才行,婆云:“好箇師僧,又與麼去。”
州回,陞座舉示大眾云:“已為諸人勘破婆子了也。”
道士背坐
(《傳燈》廿七)
昔有道流在佛殿前,背佛而坐。
僧曰:“道士莫背佛。”
道流曰:“大德,本教中道:‘佛身充滿於法界’,向甚麼處坐得?”
僧無對。
法眼代云:“識得汝。”
踈山倒屙
(《傳燈》十七)
香嚴禪師因僧問:“不慕諸聖,不重己靈時如何?”
嚴曰:“萬機休罷,千聖不携。”
踈山在眾作嘔聲,曰:“是何言歟!”
嚴問:“阿誰?”
眾曰“師叔。”
嚴曰:“不諾老僧那。”
師出,云:“是。”
嚴曰:“汝莫道得。”
曰:“道得。”
嚴曰:“汝試道看。”
曰:“若教某甲道,須還師資禮始得。”
嚴乃下座禮拜,躡前問,師云:“何不道‘肯重不得全’?”
嚴曰:“饒汝恁麼,也須三十年倒屙。設住山無柴燒,近水無水喫,分明記取。”
後住踈山,果如嚴記。至二十七年病愈。自云:“香嚴師兄記我三十年倒屙,今少三年。”
每食畢,以手抉而吐之,以應前記。
義存漆桶
(《會元》七)
投子指庵前一片石,謂雪峯曰:“三世諸佛,總在裏許。”
峯曰:“須知有不在裡許者。”
子曰:“不快漆桶。”
投子與雪峯遊龍眠。有兩路,問:“那箇是龍眠路?”
子以杖指之。
峯云:“東去?西去?”
子曰:“不快漆桶。”
問:“一槌便就時如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