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54500000034

第34章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陈如品之二

起卷是第六外道文为二。初论义。后归伏。论义有二番。初番问众生何法故起常无常等六十二见。佛答。不知色故起常无常。乃至不知识故起常无常等。夫言色者。先业为因。今世父母衣食为缘。虚伪假合谓有定性。所以能起常无常等。乃至不知于识亦起诸见。次番更问。知何色知何识故不起诸见。佛言。知色但是因缘和合无主无我即无诸见。乃至知识亦复如是。梵志言唯愿为我下。二是归伏。文云。舍故等者。故名无明与爱。新名取有。解者为二。一云。无明与爱是过去所以名故。取有现在所以名新。爱是现在那忽言故乃强解云由行得爱。此解不然。二云。若据烦恼无明爱为新。若据业者取有为故。此亦不可。取是烦恼那忽为新。无明爱新那忽属业。最为不可。又一解云。不须云过现及烦恼业。但论无明与爱是起身本。取从无明爱起即是枝末。所以名新。无前诸失。上云。无明为父贪爱为母。若尊敬此死入无间。又云。生死本际凡有二种无明与爱此岂非故。今约三世现在望过去无明。是故。未来望现在爱即是故。与观师同又不失三世。文云。我今已得正法净眼。或法眼净此应无异。特是左右之异。十五日后得罗汉者。悟有早晚。犊子梵志下。第七外道文为三。一缘起二论义。三归伏。亦以默然为缘起者。不得例前表其儒雅。是故徐详待三方答。犊子言下二是论义。此无自执但咨正义故因佛默。先问默意。次佛思。默意乃开问端。次犊子言下正论义。既无自执但问正义。于中二。先问法。次问人。初问法中二。先问。次佛答。答中又二。先许。次正答三种十种。于中先双释。次双结。于释中云解脱欲者。此是无贪善根。次问能修善断惑之人者。其欲修习先访其人。若有高例我亦随修。此中但问出家。二众兼得。四众。断一切有者。此明罗汉即出家二众。得阿那含者。即问在家二众。度疑彼岸者。少分称得度。此中再明优婆塞者。有离欲者有妻子者。文云。受五欲乐而心无疑网者。是佛皆答非一二三乃至五百者何。如大品明大数五千分。然诸经中多明五百弟子。此是数方之言。从世尊我于今者乐说譬下。第三归伏。于中五。先请述。次佛许。三述己。四请出家。佛令四月试。优婆塞经明必四月。言四月者只是。一时。根性不同复不一种。闻不一种即求出家。五佛听出家。出家后修行得益。言二法者。或言止观。或定慧。奢摩舍摩轻重音异。报佛恩者。依法修行是报佛恩。纳衣梵志下。第八外道。此亦出家外道常服此纳。因衣名人。此间亦有麻襦。杯度之流。文为二。初论义。后归伏。论义又二。初执后破。初执者。开善分初文为八复次。一据烦恼。二据五大。三据镮钏。四据自性。五据五尘。六据五根。七据小儿。八据有无。招提分此文为二。初难正义。后立邪义就初复二。一非业行。后难烦恼。观师分为四初一复次难因缘义。次三复次立自性义。三一复次重难正义。四三复次重立自性。但分文在人孰是孰非。且依观师诸师多云。纳衣正问众生之始三界流来。弘广问终咨决如来涅槃。问始是问流来。问终是问反出。观师据三文推之。一陈如若弘广云。若人来问常无常有始佛常默然。若纳衣问始佛何故答。二其初难。众生无量世中作善不善业。未来还得善不善报。此问行业因果。何关问始。三可中问于初流来者。佛答不去。何者界外初起一念流来。此之流来。复何处来。向前推之永不可得。知答不去。由不作此问故如来解释。纳衣正问因缘。爱阐生义。恶因缘死见地狱时。反更生爱而生其中。善因缘死则见天堂。而生爱者则生其中。解此数论不同。数人言。于生阴前起爱润生。有身有惑同在一时。亦起爱心即便得身。此即身先烦恼在后。论人云。于死阴后起爱润生。即烦恼在前身乃在后。初难因缘又两。初领旨而非。次难烦恼文又为四。一领旨。二双难。三别难。四总结。此下牒佛所说。烦恼与身故云领旨若因烦恼下。第二双难又三。先两定。次两难。三两结。初两定可见。两难者。初云。若烦恼在先全未有身。那得烦恼。烦恼何处住。烦恼因谁生。若烦恼复因烦恼。烦恼知不是先故言不可。次难身在先者。则不从烦恼而得是身。身既不从烦恼。烦恼亦不因身。此俱不可。若言一时下三别难。既言因果不应一时。先后一时下。四是总结三义。三皆不可。故知诸法不从因缘。复次瞿昙坚是地性下。次立邪自性之义有三复次。彼明地性坚乃至空性无阂。体性如此非因缘成。五大既尔一切亦然。即自性义。复次世间之法有定用处。证成前义。在额名鬘等者。如此土严具。故初举工匠揆木为难。直者任床。曲者任机。复举五道为难。乃言。自性生地狱等。又举陆龟生即入水。海里蚶蛤谁之刻画。三举贪欲。一复次更难因缘前非佛旨。后乃作难。难有四意。一难贪不对尘。如人睡时亦不对尘而生欲贪。二难小儿初生无所分别亦复生贪。三难贤圣在于山林。虽离五尘亦复生贪。四难自有对尘贪对尘不贪。并是自性。第四有三复次重立邪义。初明五根不具而多财。五根虽具而少禄。根若不具则过去作恶。今生何以多财。若根具者过去行善。今生何以贫穷。并是性尔不关因缘。第二复次可见。第三复次举有无难。彼以虚空为有。兔角为无。谁作虚空之有。谁使兔角令无。二事既然一切亦尔。皆是自性。佛言下答。以答望问略有三异。一有无。二郑重。三不次第。言有无者。前有四难为八复次。今但七复次。何故尔。佛答七难竟其即领解。是故不答第八难也。郑重者。重答第二难。何故尔。性是其宗故再破之。不次第者。第一答第二。第二答第三。第三答第四。第四答第一。第五重答第二。第六答第五。第七答第六。第八答第七。初答第二破立自性义者。彼以五大不从缘生。例一切法亦不从缘。佛逐破之。汝立五大不从缘生。是故名常。例一切法不从缘生。亦应是常。汝言用处下。是第二答第三破其证义。彼云。镮钏无有因缘。佛破云。皆从因缘得名。亦从因缘得义。名鬘名缨。此是从因得名。匠为箭槊。此从因得义。若性是箭无假工匠。况本是镮。今打为钏改钏为镮。向是曲者任机。熨机直为床。向时直者为床。今熨床曲为机。皆是因缘何性之有。汝言如龟陆生下。第三破彼第四复次。中有七事。为破七事。此即初事。何不入火[口*數]角。正反彼宗。若言诸法悉有自性下。第二事。其上复次中全无此语。但言谁有教者。而今有此破者。既云利是性尔。钝亦如之。岂有教而长耶。若一切法有自性下。第三事。明婆罗门不应祠祀。世间语法有三下。第四事。明皆有造作之语宁是自然。若言诸法悉有自性下。第五事。纵则应定。若一切法有定性下。第六事。明既其无定则应从缘。汝说一切法下。第七事。明说喻故。故知无性。若使解则性解何劳为说。若不解者性自不解。虽复说喻无所成益。善男子汝言身为在先下。第四追破彼第一复次。但前难本有四。一领旨。二双难。三别难。四总结。今答不一一相对。但总答之。而此四意。但正难中本来有三。一者难身在先。二难烦恼在先。三烦恼与身一时。别难中即无。结难中有之。今亦答三。初答身在先难。次答一时之难。后答烦恼在先难。初又二。先双非。次正答三难。此下第一答身在先。然佛之本义说烦恼为身因。则彼应正难烦恼在先所以。又难身在先者。相对而来。非其本意。今欲答正先发遣旁。故先云。我无此说。汝义亦然。何忽难此本。欲难我还成我义。善男子一切众生下。第二答一时之难。就文为三。初明一时。次明前后。第三更取意答。初言一时者。除彼所计之一时。若是其所解言一时者。此则不可。今言一时此是前后而一时。亦是一时而前后(云云)。第二文中言其前后者。此是一时中之前后。无前后异一时。亦无一时异前后。今只于一时义中说有前后。即烦恼为前。身属于后。烦恼是因身即是果。岂非因前果后。若如中论所明缘成由果。此有别意(云云)。私谓。诸大乘经云无始者。不独云身。不独烦恼。若一在前一则有始。今经从于对治化机以说。故云。要因烦恼故而得有身。仍带理说故。云虽无前后。虽是不尽之词。不尽是有余之说。故知实理却是权道之有余。实而言之。非但过去言无先后。只于现在烦恼为身。而作因时亦无先后。何以故。因果无二色心体一。三道三德一念无乖。五阴五脱刹那理等。贵在衲衣执破。破已了性同空。空无前后内外谁施。三十六轴唯从涅槃。五十二众咸成佛性。至此不了终归结缘。此两段只有二行。余经文是释疑之要也。从汝意若谓如人二眼下。第三更取意破。若言烦恼与身是一时者。不应前后。如牛二角左不因右右不因左。是事不尔。如炷与明是一时有。而要因炷有明。终不因明有炷。烦恼与身亦然。但炷是灯器因灯有明。而云炷者但齐火烧者名炷。未烧之时不得名炷(云云)。明佛此义正是一时因果。旧说多谓此明众生之始是一时因果。今谓不然。此不明众生之始。但明众生用业得身必由烦恼。自有二种。一者润业。二者润生。若润业者身果为奢。今之所明正取润生。若依数解。正以生阴之初有染污识。为润生惑。即结一期果报。是为烦恼与身一时而有。于义为便。但今依后解。若灵味法师亦用生阴。云初起润生爱。极似数义。其余师并云。死阴之中起润生爱。得言一时因果者。此前迦叶章中云。由爱无明二因缘故得住寿命。十地经云。有漏有取心生热恼种子渐备。经云。有漏有取心生有漏种子。润生之惑虽在前起。而正由识。是有漏故润生之爱。所以结之是为取识。有漏已有即是一时因果之义。故此义意微采灵味之说。彼前难云。若言一时义亦不可。今答一时而有此义。殊堪反于邪难故也。故云汝意若谓如人二眼下。正取彼意破之。明虽俱是同时实有。相因之义如炷之有明。一时而有而复相因。汝意若谓身不在先下。第三答烦恼在前难又二。此先牒彼难。何以故下正破。但此中文有两家读之。一云。若以身先无因缘故名为无者此是牒于难。汝不应说者即是非之。汝不应作如此说一切皆有因缘者。还明一切法实有因缘。然不须如此分句。直云。汝不应说一切法有因缘也。然彼是自然之义无有因缘。而言汝不应说一切法有因缘者。然此三师外道。云有二十五谛皆悉相生。即因缘义。而与佛因缘义异。佛法据过去为因现在得果。彼家直据现在一世相生以为因缘。又如勒叉婆有依谛主谛。如五大造五根。五大是主谛。五根是依谛。并是因缘。如火大造眼令能见色。色是火家之求那。亦如空大造耳可能闻声。声是耳家之求那(云云)。若言不见下。复取彼意破之。汝若言不见身因故不说者。今现见瓶从泥出何故不说。见故不说乃是违心。若见不见下。此明谁论汝见与不见。但云现论诸法皆从因缘。善男子若言一切诸法悉有自性下。第五重破第二五大性难。先且破其地大。佛翻其义酥蜡等物是彼家地。但酥蜡不定或时为水或时名地。是不定后更破之。白蜡等物举为五大(云云)。不言三大四大宁非因缘耶。此中两双。前谓汝义说有五大。后说有香为地有色为火。如论文香相品中明。卫世师义。不言香为水色为地。宁非因缘耶。后双者前谓汝义云从泥出瓶从缕得衣。宁非因缘。后谓汝义湿是水大。假使由寒缘故冻。汝犹随湿缘。是水不随寒缘是地。又水冻时不名为地。故名为水。何故波动时不名为风者。此是芰角并难。若例难者。应言水本流性冻时不流而尚名为水者。风本动性。应有物不动尚不名风。而今此文若作芰角并意者。水本流性。冻时不流尚为水者。风本动性。波既是动应名为风。波虽是动不得名风。水既不流不得名水。又解此是例难。如水本流遇寒因缘冻而不流。而犹随本为水。风本性动。遇水因缘激而成波。应犹随本是风。若波动遂逐因缘成水。不名为风。冻时亦应逐因缘成地。地非是水。并意为水。本是流湿之性。冻时无流。守本湿性犹名为水者。风本动性风激成波。犹自名水不名风者。水冻成冰应名为地。水冻成冰守本湿性犹名水者。何异波动时守本动性应名为风。只为波动名水冻时名冻。所以得并。动是风大。水为浪时虽藉风为缘。犹随因属水。不随动为风。宁非因缘。汝言非因五尘下。第六破彼第五。明五尘但为外缘。复由觉观内因善恶。觉观即生贪嗔。汝言具足诸根下。第七破彼第六。明业因不同致果报参差。如汝所言世间小儿下。第八破第七。明儿有啼笑则知有缘。又不破第八者二解。开善旧云。第八是二种。无法无不从缘。则无劳破。二冶城云。此破七竟。彼便领解是故不破。梵志言若一切法下。此是第二归伏文为二。初作两问泛尔求解。次从唯愿为我去是正归伏。佛知根利。直说二边及与中间。彼即领悟。夫破义多方不唯一种。随病用药不定后前。若弃通从别须论次第。初起道树多用因缘破性。次用无常苦空以破因缘。次用体破析。次用分别破析体空。次用中道破于二边。次用圆常破于偏渐。如此等义。遍乎经论。今大涅槃圆常极说。而用因缘破彼纳衣自性计者。盖随其病以此初药而后用之。初后既然中间亦尔。于一切处以智方便。或随欲随宜随治随悟互用无失。而次第宛然。私谓。四悉义兼秘密不定。虽秘不定次第宛然。若得此意应具作所以使文义分明。因缘破性虽具经文。更须悬作无常析空乃至圆常等义。令法行成就。节目显然皆与修多罗合。此义若成。破诸外道邪教邪执。破一切内道正教正义。破一切小乘圣贤教行位理。破一切大乘贤圣教行位理。包括佛法尚尽。况复执性外道耶。于十仙文中一一须作具载。则文烦故于纳衣章中略出此意。得斯问意将对前后。纵横用之(云云)。复有婆罗门名弘广下。第九外道文为二。初论义。后归伏。彼无所执直问知心念不。佛知其念故作异说。其本有四念。佛亦作四句答者。涅槃是常。有为无常。曲即邪见。直即八正。此四义者与其名同而意则异。故重问之。佛方为说即云。乞食是常。别请无常。曲是户蘥。直是帝幢。即是以所怀之事默以试佛。佛知其意乃跨节用所表之理而以答之。答过其表所以更请。然钥字应门里作。说文云。函钥下柱。今经中草下作。此乃草名。说文言雀麦也。后问八正能令灭尽。佛不答者。以此问意众生修道皆灭尽者。应无复众生。然至理中众生无尽。是故不答。若有可尽即是有边。私谓。准文恐且约事。旧用此文谓弘广问终。善哉善哉下。二此明归伏。其中发迹植因已久贤劫近成(云云)。灵味以此一人例九外道皆。并是权观。师不许。并云。若见一人发迹例九非实。亦可九人是实反例一人非权。但诸人直云证果不明是迹。此人欲知城知道自作守门。既发大心非为小事。随文判之不须尽例。尔时世尊下。第十外道有人云。此章有三与前小异不止化外。一为付嘱。二为降魔。三化须跋为付嘱者。以说经竟须付嘱阿难。为降魔者。正法之障本由天魔。今以咒降令法无壅。为化须跋者。前诸外道协邪难佛。佛降伏竟。须跋自恃不来。顾命阿难唤来得道。今明不然。皆化外道。词异意同。何者。佛大慈无量非但当时破执。亦使将来救邪。所以顾命阿难付嘱流通。阿难现为魔罥。魔亦能罥。障未来故以神咒咒之。使二世无壅。须跋自很表将来背化。遣阿难往召表流通传法。故须跋来而得道。表于将来咸得归正。作此消文。化外义成。流通不失。就文为四。初顾命阿难。二更论义。三正命阿难。四兼化须跋。初文二。先问。次答。此下是问。欲为付嘱此经兼化须跋。所以顾命阿难所在。陈如言下二答。文为二。初明众魔为乱。次明阿难受乱。先众魔乱中二。先众说为乱次。神通为乱。初众说中云。毗伽罗那即是论文。亦言和伽罗那。梵音不同。然此中魔说。尽明佛法正义。不说魔邪之法。若说魔义念阿难解之。然其常闻如来所说。才闻异义即不信受。若尔云何为乱。解云。或说十二因缘。或说四缘。复说四谛八谛等。以为惑乱。文云。三观者有多种。一云。苦无常无我。一云观阴入界。亦云。观三毒。言七方便者。数人云。不净观总别四念处并暖法顶忍世第一。成论人云。一者观色苦。二观苦集。三观苦灭。四观苦道。五观苦过。六观苦出。七观苦入。约一切法皆尔。从世尊阿难比丘见是事已下。二明阿难受乱。而阿难得初果亲为佛侍。而今忽受众魔所乱。此有二义。一者迹中现受。表神咒功方能降魔。二者阿难既不在座。欲令如来顾问。文殊往复论其德业。堪为付嘱。河西解云。阿难所以为魔所恼凡有五义。一者陈如应是对扬化诸外道所以阿难不来在座。二者谓魔得度故示在彼。三者欲显阿难内德八事。四者欲令阿难往召须跋。五者欲折阿难高心。尔时文殊白佛下。第二更论义释疑。复为二。初问。次答。问中复二初问。具出菩萨自能流通。从何因缘故下。此问阿难何为独蒙顾问。尔时世尊告文殊言下二答。文为三。初具述本缘。次现前称叹。三正答二问。此初具述本缘。即是如来昔于僧中。命觅侍者之本缘(云云)。文殊师利阿难下。第二现前称叹。若阿难在众岂得叹美。又二。前叹八事不可思议。次叹希有。又云。毗舍浮佛七佛之名。定应如此脱。有本有舍浮者非。从如汝所说下。第三正答二问。明菩萨虽能流通。各有重任调伏眷属。故不付嘱。阿难下果。亲为侍者。多闻最上。所以付之。长寿品初盛明声闻不堪菩萨堪受。今付阿难不付菩萨。此有三义。一者前诃实行故言不堪。今明是权故言其堪。二者对扬大法弘宣深理其即不堪。于教文言受持章段其即堪能。下文自云。若阿难所不知者。弘广菩萨自为宣说。深义正理即付菩萨。三者明声闻者自有与夺。夺故不堪与故言堪。文云。是吾弟者。此是从弟但欲论近。不复言从直云是吾之弟。所未闻者弘广菩萨当能流布者。此有三解。一冶城云。十外数中迹居第九。实是菩萨。是故佛言弘广菩萨自能流布。二者招提云。佛法之中大士。何[阿-可+昆]而忽取同外道名。谓能弘经言弘广者。非据一人。但能弘通教化利益即是弘广。故大智论。结集法藏中具明其事。迦叶对阿难则出修多罗阿毗昙。对优波离出于毗尼。即是律藏。若文殊师利与弥勒等对阿难出大乘藏。是则文殊弥勒即是弘广菩萨。第三解。既非外道又非通说。别有菩萨名为弘广。如言普贤文殊等之流。从文殊师利阿难比丘今在他处下。第三正命阿难。旧明三义。而文中唯有降天魔。唤须跋应有付教之事。文少不来。今就文有五。一佛命文殊。二如来说咒。三文殊奉命。四魔王发心。五阿难致敬。第一佛命文殊。令其持咒以解阿难。文云大陀罗尼者。翻音不同。亦云总持。亦云能持。能持正法不失邪法不起。故谓为持。亦翻辩才。是梵音兼义。正翻为持。故其文云。闻是持名。其中令持咒人行于五事断辛等。悉如文尔时世尊即便说之下。二如来说咒。咒之名义已如前解。但咒中云若竭裨。经本不同。或作衣边。或为土边。今以衣边为正。而有二音。一徐爱音云此是卑音。今以为婢离反。然土边作亦有二音。又云婆岚弥。其字山下风。此本是携字。若作携音者字当作[山/(几@(上/土))]。说文云。从岚省从圭声。又赖绨之字或为第音。今为提音。说文云。厚缯也。然新金光明经陀罗尼净地品。佛为十地菩萨说十篇咒。此之一咒即是彼经第十篇拥护十地。此咒正护第十地菩萨。若尔当知。阿难位行即高乃是十地菩萨。如来说咒而拥护之。彼经云。得此咒者不畏毒蛇师子虎狼等。圆教一生既许超登十地。肉身未免如是等畏故咒护之。然阿难纵非此生始证本迹何殊。咒护之意思之可见。若不尔者菩萨断烦恼无复怖畏。今何得云得咒方乃免怖。故人多释。或云其事实是难知。不可浅情所度。而有一义。法身之体而无所畏。就应身为论此当示畏。如来道登种觉尚有九恼。况乃菩萨。皆依前释。尔时文殊受咒下。第三文殊奉命。魔王闻是下。第四众魔发心。文殊与阿难俱下。第五明阿难致敬。但古来咒文不译而有五义。一是三宝名。二四谛名。三空境名。四胜行名。五鬼神名。总此五义故称为总。能持善不失。持恶不生。故名为持。三宝名者。请观音云。南无佛陀达摩僧伽。但三宝名种种不同。或当如此。所以摩竭大鱼闻三宝名即便合口。四谛名者。贤愚经中。闻四谛名鹦鹉生天。空理名者。真境无名无所不名。故闻此空名。即便悟道成圣断惑。胜行名者。大品言。般若波罗蜜是大明咒无上明咒。又请观音明六字章句。即六妙门。一数。二随。三止。四观。五还。六净。鬼神名者。一者善神王名。二者恶神王名。佛告阿难是娑罗林外下。第四兼化须跋。文为三。一缘起。二论义。三归伏。初缘起又三。一告阿难。二阿难奉命。三相随而来。初文须跋陀罗此有二翻。一云好贤。二云善贤。虽得五通未舍憍慢者。慢是散心之惑。既得上定应伏下惑。而言未舍憍慢者。数论两解。若依数义。慢从他使背上而起。彼既得非想定。即缘彼地而起慢也。故言未舍憍慢。若依论解。慢是散心烦恼此实已伏。非想一地犹有慢在。且慢本自高。而彼得下定我心殊多。以有我心故得名为未舍憍慢。生一切智起涅槃想者。此是须跋长存之想。谓生一切智想及涅槃想。又云。其人爱心习犹未尽者。可有二义。一云。此是善爱。谓父慈子孝之爱。此乃有烦恼爱故生此心。但生判属世中之善。而谓为习犹未尽者。未必便是习气。但明数起。此善其事既数数习不已。是故便云习犹未尽。二者此论烦恼之习。若烦恼习有二解。旧云。要永伏断方始起之。即是所用。二解。明凡夫所起之习。而言未尽者。以其得上地定伏于重惑。余轻者在故云习犹未尽。时须跋陀到已问讯下。二是论义。文为二。初论业行。后论解脱。初业行者。即是世间解脱即出世间。具与佛论世出世二事。就前文为四。此下第一求听。佛言。今正是时。第二佛许。瞿昙有诸沙门下。第三彼正问佛。四如来答。前二如文。第三问佛中。不云是其己义。但言世间有诸沙门等皆作此说。何故不自出己义宗。此亦有意。前来闻佛破诸外道所立之义。所以今时不自立宗。恐为佛破。直举诸人所解问佛。明一切善恶果报皆由本业。无有现身起业及现因缘。有业之义殊近正说。但无现在因缘即便为邪。只因过去之业能感苦乐二报。若现在能修断苦乐报既能修道。现在此身便得涅槃。故云。一切众生苦乐果报。皆悉不由现在之业因在过去。现在受果现在无因未来无果。若有沙门下第四佛答。文自为三。初难彼邪说。次责其邪师。后为明正义。此下先难彼邪说有四重假设。皆立一彼一我相对。文皆可见。从我言仁者下。第二责彼邪师。文中言彼若见答富兰那。然须跋之师实是郁头蓝弗。故下文云。汝师郁头蓝弗利根聪明。而今言是富兰那者。是假设之词。兰那是六师之宗。其人邪见拨无实不说业行。但云假使是火师富兰那者。亦须并责。文云下苦因缘受中上苦不者。实论因果则下因得下果。亦有转障随缘不定。故言下因得中上苦上因得下果。可有转障。又云。能令乐业受苦果不者。谓行善是乐业。而转于地狱获报人中受果。即是乐业受乐果也。苦业受乐果者。即是为王除贼。此是苦业而得富贵。是苦业受乐果。令无苦无乐业作不受果者。此非无起之业为无苦无乐。今以下善为舍受之因。即是无苦乐业随缘异故都不得报。故云不受果也。又文云。能令无报作定报不者。此非超然无报。正谓无定之报能令作定报不。仁者当知定有下。第三正义。仁者若以断业因缘力故下。第二论解脱义。此有五番。此初番也。世尊我已先调伏心下。第二述已自陈。佛言汝今云何下。第三重责。世尊我先思惟下。第四文云。我先观欲是无常无乐无净者。然外道所观多作六行。谓苦粗障止妙离。若佛法弟子作八行观。谓无常苦空无我不净如痈如创如毒如箭。今此须跋亦作八观。但例而为言。应观欲界为无常无乐无我无净。而今独不言无我者。以外道为我修禅令我出离无无我观。然此须跋次第断三界烦恼。得非想处谓为涅槃。是先谓心。佛言汝云何下。第五如来重破。汝虽言调心。而犹有计非想处而为涅槃。涅槃无想汝自计之。岂是调心。前断三界思惟烦恼。是除粗想。而复计有涅槃。是存细想。其中云汝师郁头蓝弗后退非想定作飞狸身。所以然者。此外道本欲界身得非想定。为众鸟所闹乃发誓愿。愿作飞狸残害鱼鸟。后时退定遂受此身。然其得定以为涅槃。生大邪见后堕无间是受恶身。世尊云何能断诸有下。第三归伏。文为三。一请说无想之法。二时众得益。三须跋悟道。私谓。此悟道文少应如后分。此下请说无想之法又二。先请。次答。答文自二。初略后广。此初略说实想者。若从境为名应言实相。若从智为名即云实想。想是智名。相是境名。须跋言云何下。第二更请广说。于中先请。次佛答。答中文云。随所灭处名真实想者。此有二义。一者以真实智断诸烦恼。故云随所灭处。二以此空遣于俗有。故言随所灭也。又言。名第一义谛第一义空者。涅槃果上亦有此名。如师子吼初说。今文中则正明真空为第一义。下智观故得声闻菩提。中智得缘觉菩提者。古来有解。谓三乘异观。今此文中明三乘同观第一义空。但智有下中成三乘别。例如三兽度河得水深浅。三乘同观中道深智即得无上菩提。浅智但得辟支与声闻菩提。说是法时十千菩萨下。第二明时众得益。文云。得一生实相二生法界者。谓十地补处大士以为一生。九地则是二生。若具论者则如法华经损生义说。须跋陀罗下。第三明须跋悟道。应有正付嘱。而文来未尽。开善云。自斯已后几可哀伤。然皆已蒙作得度因缘。故如来灭后得道不一。今经教满足。唯宜自励脱复不遇没苦。如何居士请僧经云。涅槃后分更有烧身品起塔品嘱累品。此文三品不来。

同类推荐
  • 佛说宝如来三昧经

    佛说宝如来三昧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Snare

    The Sna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POISON BELT

    THE POISON BELT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淡水厅志

    淡水厅志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Errand Boy

    The Errand Boy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Around

    Around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相思难

    相思难

    人生不过是一首又一首诗而已。一首接一首。
  • 王爷是我的

    王爷是我的

    因为一次死亡,她,穿越到了一个废物的身上,虽然有容颜,有身材,但是,懦弱!经常被欺负。我要让他们都知道,我,凌韵雪,不是好欺负的!在中途,遇到个王爷,妈呀,我可不要早恋!
  • 最强仙学院

    最强仙学院

    一个平凡的高一少年,因为自己的仙裔身份,被地狱的某位魔神之子追杀....穷途末路之时却被救到了仙侠学府,从此开始了自己不一样的人生...他以为结束了?不,才刚刚开始。PS:本文里没有套路,没有等级之分,只有一个又一个惊险的故事。不走任何套路流....而且我是因为爱好才写,所以只收藏就好了,我不求各种票的。谢谢读者大大~~
  • 轰轰烈烈那三年

    轰轰烈烈那三年

    正所谓有人的地方就有江湖。学校亦是江湖。不是每一所学校都是神圣的象牙塔,不然我国普及了九年义务教育以后公安机关会集体失业。而且那些重点中学也不是那么的完美,尤其是在非省会城市,重点高中为了获取生源和收入时往往会通过收取择校费这一方法达到双收效果,但是副作用是很明显的,很多“坏学生”就此可以上到很好的中学,注意小李子用了引号,因为小李子到现在也不知道那些人到底算不算坏学生,也许坏学生的定义也不是那么的明晰。这本书,写的就是我省一所重点高校中的江湖,一群“坏学生”,和他们喜怒哀乐的三年高中生活。
  • 四两对千斤

    四两对千斤

    爱情这东西,最不肯屈就,哄得了别人,哄不了胸腔里那颗跳动的心。它不以人好坏为标准。你好的十全十美,Ta就是无动于衷;Ta差的一塌糊涂,Ta情愿死心塌地。怎么办?不强求。瓜熟,蒂自落;水到,渠自成。若不是爱,放手为幸。心里的感觉,是最公平的一杆秤。要是它觉得幸福了,四两就能挑得起千斤。若是它不幸福,四两对四两也平不了称;千斤对千斤一样会失衡。所以,四两拨千斤,关键在人心。找对了那个人,甭管四两还是千斤,哪怕受苦,也甘心;若是不对的那个人,即便千斤对千斤,就是享福,也痛苦。
  • 侠岚之魔月弥漫

    侠岚之魔月弥漫

    上古四大恶兽出现,玖宫岭又面临重重困难,而且,穷奇的妹妹也出现,他们踏上寻找上古侠岚的旅途,会有什么样的故事呢?(欢迎加入群,群号码:557143904)
  • 车厢漫谈纪

    车厢漫谈纪

    漫长的12个小时里,谁也没有料想到这个车厢会充盈着怎样或有趣或动人或凄恻的故事。人用字词组成话语,用话语组成故事,只是想将故事从远方带至更多人栖身的地方,以更大可能地寻找到理解和共鸣。也许精彩的故事叙述完之后,讲故事的和听故事的最终只是更加孤独、彷徨、悲伤而已。可不容怀疑地是,故事粉碎了无聊、消解了在12个小时里无休止外延的无涯时间,更值得一提的是,故事最终变成不只是故事。她是多么幸运,可以作为一个听故事的人而出现在这辆火车上,尽管她自身就带着很多的故事。
  • 善恶年代

    善恶年代

    一杯酒,笑谈江湖,近看世间百态。一把刀,血染沙场,变白骨不心寒。一个可以几乎只为自己活着的少爷,为了一个信念,几度站在生死的边缘,接过那不可承受的重担。善恶年代上篇之成人礼
  • 明伦汇编皇极典僭号部

    明伦汇编皇极典僭号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