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54500000023

第23章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德王品

复次下。二明知宿命又二。初正明宿命。次念过去。简异准前可知。略不具说也。复次云何下。三重释他心又二。先横知六道。次竖知十六心。此文明十六。扶顺数义论云。见道无量心。此心疾利名无间心。成论云。声闻欲知第三心。乃见十六心。缘觉欲知第三心。乃见第七心。唯菩萨能备知。小乘根钝欲知第三心来去。并欲知后诸心。比欲知已至第十六心。中乘人小利。欲知第三心去得知第七心。菩萨不尔。并知逐之。无有一心而不知者。此乃是三乘共义。而有三人不同而同。此十六心非今经意。前知六道是知有边。次十六心是知无边。以非有非无中道之体。能知有无。复次下明第三功德。旧言。此中明慈成上梵行品(云云)。于中先标次释。释中二。先释次结。初释中意者。然此中功德。应具明四心。而偏明慈者。一云。特是文略义应具有。二云。慈尚是一切善法根本。何意不得。即是三心。舍偏得圆举一知三。略不说之。释文为二。先唱舍得。二章门次释。释中先征起。次释。释中凡有五番。初约二谛。次约凡圣。三约阐提对如来即是善恶。四约卑鄙对菩萨即是胜劣。五无著。次结如文。次明第四功德文为二。初明功德。次论义。初为四。初标。次列章门。三解释。四结。治城云。前两是地前。后八配八地。前言根深即性地。亦是生空。决定心入初依。亦是法空。后八初不观福田即初地檀满。第十断除二边即八地。是义不然。今并是真证功德。云何根深下。第三解释。文中第五第六合为一释。释初章文为三。标释结。初事中具足五义。一根本。二根深。三根广。四根长。五根胜。不放逸即是根本。若通涂行善皆不放逸。若别论者。以初检心为不放逸。具此两意以为根本。次阿耨三菩提根者。即是根深。深穷实相到际即真。是菩提根故言深也。一切诸佛诸善根本皆不放逸即是根广。以能增长即是根长。诸善中胜即是根胜。凡举十三譬。譬其胜相。云何不放逸下。凡举十根重释根长。具此十义深固难拔。私谓。长胜既以多义解释。验三亦然。余四皆十皆十三。云何于身下。释第二章门。文为三。标释结。标如文。释为二。一定身。二定心。初定身中。观身是有是生死器。观身是无是涅槃器。今观身非有非无。正显中道。即三菩提器名身决定。次心亦如是。若陕小者。即自为心。变易二义。若论修因生灭无常名为变易。若论受果变易生死名为变易。声闻辟支从人标心。此属无为边。魔心即魔天。自乐心通诸天。乐生死心通三界。此三心是有边非决定。求慈慈于无。求悲悲于有。是为决定。云何不观福田下。释第三章。文为三。标释结。上四依品匡持佛法。须简持犯。此中自修宜用平等。又前诫出家令遵戒行。今诫在家修亡相檀。异念处者。异于二边正观中道。持戒外道者。非但持戒又得上定。下文云。施断结外道胜持戒比丘。持戒比丘止伏欲界恶。比之言胜施。虽四种俱得净报者。以无施无报乃为净报。云何净佛土下。释第四章。文亦三。标释结。标如文。释中但净土业菩提为本。此中十善者。非直十善。与菩提心和合而行。例如上答无畏之问。然十善者。明相似因得相似果。离妄语得华果者。明妄无实如华无果。今不妄语有实果报。受报之时感好华果。云何灭除下。合释第五第六两章。义势相关合为一释。解者不同。一云。此中开章明三种有余。初两事释第五灭除有余。后一事释第六断除业缘。二云。烦恼余报释灭除有余。余业释上断除业缘。余有一事但是剩出。就文为三。先倡三章门。二次第释。三结。二释三章中。初释烦恼。若以习报分门。则习因为烦恼。报因为业。今分习报之异故。言烦恼余报。然感报由业。烦恼但能滋润此业。若大论中。只任烦恼亦能得报。云何余业下。第二释上除业缘。总明凡夫与二乘业。言须陀洹人受七有业者。然须陀洹人虽断见尽。犹有思惟。润生人天。七人七天往还。合数只是七有。往还离数即十四有。斯陀含人受二有业者。斯陀含人。但人天中各有一生。此则两生离数。若合数者只是一有。问何故。初果合数二果离耶。解云。只是互现。阿那含人受色有业者。阿那含人。断欲思尽余色惑在。故云受色有业。然那含有五种。但出一上流者。上流有二。一者至阿迦尼吒。二至无色。所以经云。乐论义者生五净居。乐禅定者生无色界。然生尼吒即遍历四禅。若于初禅不得灭者复生二禅。二禅不灭生第三禅。三禅不灭复生第四禅方灭。于中复三。超半超遍没。若生无色名无色般(云云)。若生无色即不更生。亦生即灭。不同色界四禅受生。故略不云。受无色业。只云受色业。中不生故。亦云有行无行。生同于色故亦不云。云何余有下。第三释上除余有。无业无结而转二果者。庄严云。罗汉转为六地菩萨。支佛转为七地菩萨。故言而转二果。今明此乃通教之义。非释今经。开善云。无此事。转者。本是钝根罗汉转为利根。支佛亦尔。数习故转为二果。今明还是二乘全非今经。河西云。上句二果得道得向。转罗汉向得罗汉果。支佛亦然。文中自云得及果者。岂可不作此释。今明还是二乘之义。非今经意。又一解云。烦恼因尽果报亦亡。而今不灭者。只是轮转余势。然业既除。唯此二果于菩萨为累。是故言转。转即是舍还是他义。不关今经。兴皇云。转二果者。二乘果身有寒热饥渴。此果得除故言转二果。亦小乘义。今明此果不生任尽则止。何用因经转之。答三界果虽尽界外果方生。言转果者转界外果。今明此是别教义。亦非圆意。云何修清净身下。释第七章。亦三。标释结。初标。次释。中师子吼品。明或一业一相。或一业二相三相。此中明百福成一相。文为二。先明相业。次明好业。外道所事各指一相。佛集众相备在一身。十二日者。即子丑等十二日。河西云。一年有十二吉日。堪祠祀求福。然修相好亦四悉意。一者法王之体。应以相好而自严身。诸佛皆尔。是为世界。令人见者生信起善。是为人一身具众好对破外道。是为对治。色净故般若净。般若净故色净。是第一义。文举四譬。或当主此(云云)。云何了知诸缘下。第八章。此中亦三。标释结。初如文。释中。他云。知因缘和合即是世谛。是义不然。不见色相是行支灭。不见色缘是无明灭。不见色体是识名色六入触受灭。不见色生是爱取有生等灭。不见色灭是老死灭。不见一相是不见十二因缘空。不见见者是不见因缘假。真俗双云。二谛俱泯。亦不见中。如是通达了知因缘。为若此云何只是世谛耶。一切法亦如是。云何菩萨下。释第九章。文为三。标释结。标如文。次释文为二。初明离怨。次简出怨。初离怨又二。初自离怨。次为他离怨。初文者。远离烦恼是自离怨。次五住者。是为他离怨。次何等为怨下。是简出怨敌。河西。释八魔者。谤方等。等四恶是四魔。即生死魔。无常无我等四即涅槃魔(云云)。云何远离是第十章。亦有标释结。标如文。释文中。以二十五有爱烦恼为二边。即是因果二法。私谓。破二十五有中三种惑故。故离二边。河西。以业与烦恼为二边。私谓。若云三惑有三种业。方会今意。直以界内惑业。以为二边。全非今意。既得此意。例一切法。有无常断垢净缚脱等。皆是二边。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有问答。问意者。若菩萨具修十事。如来何故不修净土。佛答为四。一我因具十事。众圣亦然。二若使世界下。诃其所问。三西方下。示其无胜净土。四为化众生下。为化众生出秽土。悉如文。复次下。第五功德文为三。标释结。标如文。释中二。先释次论义。初释者。旧解五事有三说。冶城云。通外凡及三十心。既言不生边地诸根完具。即是其证。二云。此德不浅。何者。登地已上皆因事表里。言诸根完具者非耳眼等。乃是出世信首根。诸边地者。非世间边陲。无佛法处。乃是离断离常。诸天护念者。以佛为天。四众恭敬者。为物福田。三开善云。此乃登地菩萨。犹生欲界故言完具等。若论无漏得变易报。而此菩萨。犹有有漏故今受生。虽有此五心不存著。正以不著为体。今评之。开善。全是三藏菩萨义。初家通地前是别教初心。不关经意。中间登地是证道意。就文为二。先明功德。后论义。初功德者。有标释结。标如文。释者。此五前四是报果。后一是习果。次论义中。先问。次佛答又二。先赞问。次正答。答中有二。初是胜劣章。次善男子下。是显胜劣相。初举五章定是乐胜是我。常净可见。异是中道不共。无漏是证中道。利益安乐等是化他。次文云。离渴爱。是释定释乐。生死断不相续是释常。得作菩萨是释净。断一切贫善法。是释胜释我。无分无果。是释异释不共。兼得释无漏利益众生。佛说五事因大涅槃得。人师解通内外三十心。当知地前不名为得。佛自说是无漏。开善云。是有漏。既公抗佛语。岂不疑误后生。故知人解全不可信。将来学者但自依经。善男子下第六功德。旧解金刚三昧。若论十地是最后终心。若论三忍即是上忍。退非菩萨名等觉。进非妙觉是金心菩萨。一释云。具空有二解。二云。但取照有之解。不取空解。空解未足。庄严云。金心断惑尽。引此文由乾陀山七日并照一切烧尽。故知等觉断惑尽。开善解。金心但伏无明。至妙觉佛时。断此一念轻惑。即得成佛。胜鬘云。佛菩提智能断。此文说伏为尽。金心有解。乃满空解未足。引二十二遇经及夫人经证。广论其义。观师云。不可定判其位。应例如般若通贯诸地。又十地太高。第五功德复是何地。不应悬殊。但使与三昧相应。亦不简高下。旧又解。十地得百三昧已方得首楞严。方入金刚三昧者。进非佛果退非下地。唯在穷学。此亦不然。此一三昧亦有通别。别据穷学通亘诸地。亦通似道。何异金刚般若通初后地。般若既通。三昧宁别。何者。举体坚如金刚。举体定如三昧。举体利如般若。故经云。金刚三昧有三种名。下文亦云。佛性五名。若言终心有断无断。乃是二家相扼。为缘利益故作断不断说。而其实理非断不断(云云)。今谓。庄严家引由乾陀山譬偏。何者。夫七日现时。非但能烧由乾陀山。一切洞然。而今不以洞然为谕。但烧草存山者。非譬十地终心断惑。取七日初出先照由乾陀故其草然。明此三昧是初地功德最初断惑。故以烧草为譬。标释结。初如文。次释中为三。一略明三昧。二广明三昧。三释其名略。中又二。前明自德。次辨化他。自德又二。初明能断。次举非。悉能破散是能断。见一切法是举非。住是三昧虽施众生下。第二明化他也。譬如金刚下。第二广明又二。初广自行。后广化他。广自行又三。初能断。次能见。三重明能断。初能断中凡举八譬。初一譬能断。后七譬称叹。善男子若有菩萨安住下。第二广明能见。初一譬能见。次三譬称叹。善男子如由乾陀山下。第三重明能断。亦有三譬。初一譬能断。次二譬亡功。若有菩萨安住下。第二广明化他为四。一变身如佛。二还本处。三断他惑。四三密示现。示现又四。一口密。二身密。三重明口密。前则一音异适。今明一法异适。四菩萨下意密。何故名为下。第三释名。譬有三。初不定譬无相。次不平价譬无苦。后离苦毒譬无畏。结如文。

德王品之五

起卷明第七功德。开善。用此下两功德。为第二周。由近善友初闻正法。于位则浅。下第八功德九事为体。辨心慧解脱。明义深极。今谓不尔。悉是初证不闻闻时。所获功德。佛作第七第八番说。明其洞识涅槃近因之法。堪为众生作善知识。那忽弃其内德化他之功。而作外求师范。自行之解。纵令自求善知识者。亦是寄事而表于理。例如净名念佛之时。师子向等皆来说法。说已而去。如此知识闻法思修。何得是浅。就文为三。初标章。次释。三结。标如文。次释又二。初明四事。次论义。初又二。一标章。二解释。标章又三。一明是。二举非。三正列名。明是如文。次举苦行非中两解。一云。外道无益苦行。二云。只佛法中直修苦行不能得道。要须慧品为正。余行相资。三列名如文。譬如有人下。第二解释又二。先总释。后别释。初总中举三譬。初两譬菩萨。后一譬凡夫。初菩萨譬中。初譬自行亦具四事。菩萨居因圣法未满。亦须善友听法修行(云云)。次一譬。譬菩萨化他。化他亦须四事。诸佛起发如教行行(云云)。后譬譬凡夫。凡夫罪重故言如癞(云云)。如是三譬一一有合。初譬中。热譬爱。冷譬痴。劳譬慢。下譬嗔。[瘧-虍+雨]譬疑。众邪通譬五利(云云)。问菩萨利钝俱尽宁有此病。答寄通指别耳。菩萨别惑至佛方尽。宁得无病。私云。通别之惑名同体一二三异。譬如畜弟子下。第二别释四事又二。先略后广。初略释知识又四。一善知识。二听法。三思惟。四修行。初又四。先称叹。有譬有合如文。善知识者下。第二出其人。人有五别。一菩萨。二佛。三缘觉。四声闻五人。中信者何故名为下。第三辨其位。初明五位。一教离恶行善。二如说如行。三修菩提。四行戒施。五不自为为他。或以配前五人。未必须尔。如空中下。第四得善知识益。夫初月虽不可见。不得言无。初近知识。谓未有益而实已润。若能听下。是第二释听法人又二。先听三经。后得三解。三经者。谓十二部方等大乘此经。寻此文意。似如一化初中后教(云云)。次专心听法下。明三解。谓八圣道。十一空。大涅槃。有人以三解对前三教。今明未必全尔。于一一教中具生三解。文以修习故得大涅槃。若有能修八圣道者。即是佛性得大涅槃。徒闻涅槃不修习者。岂有能得三菩提耶。譬如病人下。释第三思惟。下文以五尘四相无常为十相。今以五尘三相男女为十。只是教门不同。云何名如法下。释第四如文。善男子第一真实下。第二广释四法。亦为四。此是初明善知识人略而文广。先法说。次举七譬。初法说中有三种语。悉是如来善达根机。应以耎语为说善法。应须诃责为说苦切。应须两说即便双用。七譬之中。或前喻或后喻(云云)。云何听法下。第二广释听法又二。先释后引证。释中有法有譬。譬中有四譬。是故我于下。第二引证又二。先引诸经。后引两事。初泛引诸经。二从以听法故须陀洹下。引二事证。先明初果事。即是须达得病。闻身子四说十慰喻。便得病愈四种即是此中四法。十慰喻者。旧云。八正道尽无生智。然初果无两智。彼救云。见谛尽为尽智。见谛不生即无生智。此言无据。河西云。八正正智正解脱。此出阿含不得作余解。无目谓凡夫。一目谓法眼。二目谓法慧。又无目谓散心凡夫。又一目谓天眼。二目谓天慧(云云)。如我昔下。二引身子事。佛遣阿难为其说法。阿难是初果。上果不伏听下果法。令人举床。往佛所听法便愈。云何思惟下。第三广释思惟为五。一离五欲。二离四倒。三离四苦。四知住因。五解常。初文者心思于法。宁复有心缘于五欲。若未闻法横计我常。既已思惟我常倒遣。此中明灭灭只是死。云何如法下。第四广释修行又三。一明止行二善。二明空无常解。三明七种知见。知见又三。先标章门。次释三料简。初标章门。次略列中。举实不实两章。实即有七知见。不实中无。云何名为知下。第二释也。第一知涅槃又二。先略出三涅槃。后解释。一佛涅槃。二凡夫。三声闻。后二皆少分灭耳。初明佛涅槃者。然佛具万德。略言八耳。尽谓一切烦恼尽。善性谓如来所作一切皆善。实是不虚。真是不伪。余四如文。外道涅槃八事者。若散心外道不涉此文。今取得非想定能脱下地惑。故名解脱。即有善性。但非究竟真实常乐我净。是故言无声闻。六事者互有与夺。不及佛故夺其常我。只有六事。胜外道故与其乐净。此据有余涅槃。故云无漏八圣道。有身智在故云安乐。断于子缚故言清净。若有众生下。二释上章门。不释前一唯释后二。以佛涅槃此经盛谈。无俟更广。后二须解。此初释凡夫涅槃。云何六相下。释二乘文中。明不真不实。以得无漏八圣道故。故言净乐。未来当得大涅槃故。所以无常后仍结异。次释第二知佛性章门下迦叶品中。明五种性异。一者佛佛性有七事。一常。二我。三乐。四净。五真。六实。七善。二者后身佛性有六。一常二净。三真。四实。五善。六少见。三者九住佛性亦六。五不异前。第六可见。今此所明皆非佛佛性。以义异故。开善云。此二皆是九地佛性。若迦叶品则是约位分别。初地至五地有五性。六地至七地有五性。八九二地有六性。十地亦六性。后身佛性有七。即分判之。今此文不约位明六七。通据十地。因位不可分别以配诸地。然须直知通辨十地。当见与可证并未具得。降佛已还通作此说。四者八住下至六住有五事。与常名不异。五者五住至初住有五事。善与不善异耳。次释第三知如来相。具有一体别体。先明常乐之体。次言示道可见即别体。次释第四知法章亦具二义。一云。常乐我净一体法。后无常等即别体。次释第五知僧章。常乐即一体僧。是弟子相即别体僧。次释第六知实相。实相之体。则非因非果非有非无。若据用者遍通诸果。皆有异义。次释第七知虚空。此前未说。而有行结之言。又三。一明真空。二辨事空。三明涅槃空。空乃无异。约法为三。又唯二空。涅槃自属第一故也。初明真空故言慧眼见此见无见。善男子空名无法下。第二明事断之空。举此为譬。善男子众生之性下。三明涅槃空。文云。光明故名虚空者。二解。一云。虚空不可见。但有通光明之用。若但空者无光明色。色若因空故得见色。若有障者即不见色因。空无障即见光色二。云虚。空非识心所见。识心见光导生行心。方得见空。涅槃虽乐下。第三料简。简前四种。即为四文。初简涅槃。是别德故唯寂灭乐。次简佛是人人总于法。故有二乐。证于涅槃有寂灭乐。有智照境有觉知乐。三简实相既通故有三乐。四简佛性中道当来可见。故有菩提之乐。此据正因为言。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问为二。一正问。二结难。初正问为三。一问断烦恼处是涅槃。二问断烦恼处非涅槃。三重问断烦恼处是涅槃。初文又二。初领旨仰非。次正难。难又二。初据答魔。二据菩萨亦断此惑。此难从前云。直是诸佛断烦恼处故名涅槃。准理只应难断烦恼而言处非涅槃者。恐佛转宗逆遮佛意。以处作难。初据答魔者。若断烦恼为涅槃者。初成道时已断烦恼。便是涅槃。何故待有多闻弟子。方乃涅槃。及云却后三月是涅槃者。当知。初断烦恼未是涅槃。答魔之词出长阿含。二引菩萨为难者。若必断烦恼是涅槃者。菩萨亦断应是涅槃。若断烦恼非涅槃下。第二难此遮佛意。非是正难。故文不多。若断惑非涅槃者。何故昔告婆罗门云。我今此身即是涅槃。身若是者断非涅槃。断若是者身处即非。如来又时下。第三重难断处是涅槃。又三。一还据答魔。云三月者。月令不同。亦得言却后二月三月四月。四月是周时。三月是殷时。二月是夏时。此云三月用殷时。二云不尔。如今年十一月中。魔催佛去。佛答却后三月我应涅槃。二据在道场时。三据语力士等为难。尔时者二解。一云尔于道场时。尔时既是涅槃。何须今日后夜涅槃。二云。尔者尔于二月十五日朝。已是涅槃。何故方云后夜涅槃。佛答为二。先直答结其过。直是诚谛之言。已是不虚。况乃出广长舌。宁当妄语。又复如来。善识机缘适时逗益。或说断为涅槃。或说断非涅槃。皆是佛教无非实者。后正答三难。但不次第。前答初难。第二答后难。第三答中间难。答初为二。先答魔。答魔不识涅槃谓默为灭。佛随其情岂是涅槃之体。善男子下。二答菩萨之难明佛菩萨同而有异者。佛有涅槃。菩萨即无。是僧宝故。故云三宝各有别相。但言常住清净二事无异。后两释亦尔。善男子尔时我下。第二答第三重难断处问。先明灭恶故唱涅槃。后明生善故唱涅槃。初灭恶中。先法说。次广举五譬。次善男子如来悬见下。是生善之时故唱言涅槃。善男子有名涅槃下。第三答中间难断处非涅槃。明有是有非。若不见佛性。唯断烦恼得名涅槃。非大涅槃。若见佛性断烦恼者。是大涅槃。是非既尔。何得一向。又为二。初分别是非。二广解大涅槃。凡十一。复次由来人引此中初文云。般涅言不。槃那言织。将此为翻。文中了无槃那之语。又是织识二字。经本不同。余之十文。文相可见。三结如文(云云)。释第八功德有三。标释结。初如文。次释中有九事。文为二。先明功德。后论义。初为二。先列九事章门。后次第释列章门如文。释初除断五事。即是五阴。而菩萨实未全除五阴。而复不为阴之所盖。初释阴中二。先总释。次别释。初总言阴盖及重担等。虽见阴下。第二别释色阴。五根五尘以为十色。皆是因缘故言无性。受有百八有二释。一云。受阴之中无百八语。但行阴中。有诸烦恼九十八使。及以十缠足为百八。二依释论。只受阴中自有百八。通约六根。一根有三。即成十八。就一根中复有善不善。即成三十六。复约三世合成百八。云何远离下。释第二章门。谓离五见。又云。因是五见生六十二两解。一云。合我边二种为六十二。我见有五十六。边见有六。我见五十六者。欲界五阴。各有即离四见。为二十。色界亦尔。为四十。无色但有四心。各四见为十六。足前为五十六。边见有六者。三界各有断常为六。二云。但结边见为六十二。不论身见。约三世辩。现在有我无我四见。约五阴为二十。未来边无边为二十。过去如去不如去为二十。即有六十。俱不离断常。以断常足为六十二。中论观涅槃品。明佛灭度后依佛起于断常二见。约过去未来。不明现在计。如来如去不如去。约五阴为二十。常无常为二十。未来边无边为二十。断常足之为六十二。云何成就下。释第三章成就六念。与梵行品同。但小不次第。云何修习下。释第四章即修习五定。前是四禅后是般若。知定即初禅。以有觉观故。寂定即二禅。无觉观故。亦名圣默然故名为寂。受快乐即三禅。乐受极故。无乐定即四禅。已断苦乐是舍受故。首楞严者。自有通别。通则亘于十地乃至地前。别则于十地中。更修百八三昧方得此定。云何守护下。释第五章门。谓护菩提之心。随所修善皆菩提行。有法譬合。云何亲近下。释第六章即四无量心。云何信顺下。释第七章门。即是一乘一乘为实。法华云。唯此一事实余。二则非真。云何心善下。释第八章门。心慧异者二解。一冶城云。缘俗谛心无复贪恚。是心解脱。缘真谛心无复无知。是慧解脱。二云。断贪恚等故心解脱。断除无明故慧解脱。引论云。烦恼趣心无明趣慧。云何慧善解脱下。释第九章门。如上释。所言因慧解脱昔所不闻等三句者二解。一云。闻即天耳。见即天眼。至即身通。二云。九地为闻。见佛性十地为眼。见佛性具足明了。今因慧解脱至第九地。是不闻而闻。因九地至十地。即不见而见。因十地至佛地。为不至而至。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论前第八章心解脱。先问。次答。初问有三。先就本无夺难。次就本有纵难。三就不定难。皆令缚解。初文者又二。先领旨仰非。次正问。问中意者。若心本有烦恼此亦不可。本无烦恼此亦不可。定有烦恼此亦不可。定无亦不可。就初立本无难中。有九世尊。为三意。初一双明心无缚无脱。次有五偏明无缚。后三偏明无脱。此即初文正难无缚无脱。若心本性下。第二五中偏明无缚又二。前四明无所缚。后一明无能缚。举安橛譬木卓空中无因倚住(云云)。若心无贪下。第三三者偏明无解为三。初明无解。二明无得解者。三明无得解道。世尊贪亦是有下。第二据本有作纵问。又二意。一明若本有者应善心中有贪。二譬如钻火下。明应前境中有贪。初中又二。先法说。次举二譬。初法说中意者。若言心本有贪是亦不可。本有则不从因缘。既借他色而生贪者。当知非有。又心本有贪不可令无。应不得脱。心应常贪。次以境对心亦如是难。世尊心亦不定下。第三据不定为难又三。初明心不定。次明贪不定。三明贪及境亦俱不定。尔时世尊下。第二佛答。有云。即次第答前三问。即为三别。初答本无之问。有诸外道下。答第二本有之问。善男子诸佛终不定下。答前第三不定之问。又谓不然。次第安处似相主对。亦观文意全不相关。但随义为三。先据正义。第二破执。第三广辨因缘。中道此即第一明心体非有非无。非心非不心。非贪非不贪。事事双非两舍。宁非中道正义。次有诸外道下。第二破于定执又二先破计有。次破执无。汝若谓心定有贪定无。贪则同尼干。初文又二。先广出所计。一切凡夫无明所盲下。二结过诃之。有诸凡夫下。第二破其执无亦二。先出所执。如是等辈下。正是诃责结过。有法说譬说。善男子诸佛菩萨下。第三广说中道因缘之义无所定执。又二。一明因果诸法非有非无因缘故有。第二明心之有贪亦非有非无因缘故有。初文为三。一明离于四句。若言因中先定有果下。第二定执为非。诸佛菩萨下。第三正显中道之法。善男子诸佛菩萨终不定说下。第二章。正明心之有贪非有非无因缘故有。又二。第一明心性本净不定非有非无。第二明心性本净无有和合。初文有三。一标。二释。三结。释中又三。先唱章门。从缘生贪从缘解脱二章门。因缘有二下。第二释两章门。有因缘故下。第三四句料简也。三以是义故下。因缘结。善男子是心不与下。第二明心性本净故无和合又二。先明无和合。次明因缘和合故有缚脱。此即初文。明毕竟清净故无和合。诸佛菩萨下。第二明因缘和合得有缚脱又二。先明缚脱之境。次明缚脱之人。就境中又二。先标。次释。标出境章。除贪欲是解境。有贪欲是缚境。次譬如雪山下。释二章门又二。初释缚境。先譬。次合。初譬中。山譬八正道悬险难行苦行。人譬魔。猕猴譬外道。俱不能行悉不修圣道。猕猴能行。即是得上界定外外道。人不能行。即魔住欲界。二俱能行。即五尘六欲俱能行之。猎师者还譬魔邪。黐胶譬爱欲之境。置案上譬五欲置果报上以诳众生。手触譬眼耳等触色声等。黏手者。于行心中以起系著。五处皆著者。五根起染。杖贯之者。魔邪化行。负还归者。将入三涂。合譬如文。譬国王下。第二释得解境。即四念处。云何系属下。第二明缚脱之人为二。先明缚人。次明脱人。缚人为四。一起到故缚。二取相故缚。三我见故缚。四非法故缚。如文。最后文中云悭惜他家者。此家与我最为亲厚。不许他往。称誉者。唯应称我不许称他。若有不受下。第二明得解之人。文略但一后结如文。

同类推荐
  • 太清金液神丹经

    太清金液神丹经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毗尼日用切要

    毗尼日用切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绣鞋记

    绣鞋记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印法参同

    印法参同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Christmas Books

    The Christmas Book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君笑南海暖

    君笑南海暖

    我从喜欢他,就知道,他会负我…我知道很多人爱他,可我比谁都爱他…
  • 九生情缘:前尘如梦

    九生情缘:前尘如梦

    一次偶然的机遇,一封来自地狱的信,一场旷世绝伦的穿越,一段剪不断理还乱的情。
  • 夕神域小巫女

    夕神域小巫女

    《夕神域小巫女》讲述的是夕神域王国被弃的第十二公主流落到富豪欧阳家的故事。然而成为富豪千金的她——素美,却在长大之后被召回了王国,,面对冷酷无情的王国,她想尽一切办法逃出,却屡屡失败。最终,她是否能逃出夕神域,对于自己的亲身父母,养父母,还有自己心爱的人、朋友,她又会做出怎样的决定。敬请期待。
  • 乖女孩与坏小子

    乖女孩与坏小子

    她是一个半普通的女孩,她的脸并不属于绝美,但却有一种江南女子美感,她有一双奇异的眼睛,她的眼睛很黑,很亮,可以看到别人的内心,因为这双眼睛她来到了这辈子都不能上的起的学校,遇见了坏坏的他……他出身贵族,但学习成绩惨不忍睹,所以他的父亲将他放在了不是很好的贵族学校,他不服气总是恶作剧,所有老师都不喜欢他,但因为校长提醒过老师们他的不一般之后,老师们便装出喜欢他的样子,他相貌出众,是很多人所不能比较的,同学们都嫉妒他,他也一直是一个人,不和别的同学一起,知道这样的他遇上了那个奇异的女孩,于是喜欢了她很多年……
  • 最强萌宝,扯着娘亲去寻爹

    最强萌宝,扯着娘亲去寻爹

    推翻传统穿越带球,带你走进,不一样的修炼世界。运气爆表的女主被飞来的戒指砸死了,然后就穿到一个下半身还在娘胎里的婴儿身上。在这个强者为尊的世界,柒筱落一点一点强大。有一天突发奇想要去找爹,于是刚满两岁的她就扯着她美丽的娘亲柒荨踏上不归之路。。。/小片段:/柒筱落支撑着小小的身子跑到柒荨身边,问到:“小娘亲亲,我的便宜爹爹在哪?”柒荨嘴角一抽,无奈摇头:“我也不知道。”“那便宜爹爹帅不帅?”虽说是问柒荨,可是还没等柒荨回答,柒筱落接着说:“我怎么变笨了,我的便宜爹爹肯定很帅,不然怎么会生出这么帅气又漂亮的我呢?”“。。。”孩子,你这么自恋是遗传谁的?肯定不是遗传我的。
  • 笙歌已歇

    笙歌已歇

    “湮哥哥,若有来世,入画一定要成为栾山弟子,让你不必因我而遭受非议,这样,我们就能堂堂正正的在一起了。”可他祁湮千算万算,都没有算到,这一世,他又错过了她。“入画,你还是不肯给我一个,补救的机会...你心里,一定还是怨我的...”有缘无分,造化弄人。他能做的,只有嘲笑自己罢了。
  • 重生之幸福攻略

    重生之幸福攻略

    叶瑾瑜上辈子一生坎坷,就像被扫把星附身一样。好在老天终于记起了她,给了她重活一世的机会,这一次她要把隐藏在幕后的黑手KO掉!幸福的生活需要自己营造,且看她的幸福攻略!
  • 啖神噬鬼

    啖神噬鬼

    ‘修罗炼狱场’一个至高神建立的残酷游戏!这是一个生与死的游戏,堕入此中之人都要为生存而厮杀!想像奎爷一样大杀四方,逆天屠神吗?看萧寒舞动‘混沌之刃’如何在这个游戏中屠神弑魔!你练习华夏古武、西方圣教廷斗气?我一刀斩之!你拥有神话中各种传奇生物血统?我一刀斩之!你掌握漫威中各种英雄的超能力?我还是一刀斩之!你修炼西方魔法、东方仙术、忍术?我仍然一刀斩之!黄金圣衣?强殖装甲凯普?零号机甲?岂能敌我手中之刀!啖恶神、噬恶鬼,坐拥众美!绝色倾城的傲娇空姐!魅惑众生的妖艳总裁!娇憨可爱的混血学妹!幽怨清冷的女鬼!热辣甜美的隐形女!尽皆在吾掌中!PS:新人新书,求收藏、推荐!你们的支持是我最大的动力!
  • 灵魂送葬者

    灵魂送葬者

    看大师级人物是如何对付鬼怪的,张小山一位平凡少年于一位少女的爱世纠缠。
  • 鬼王家的小毒妻

    鬼王家的小毒妻

    误打误撞的捡到一颗看似普通无奇的珠子彻底改变了赵水心的命运,被一只鬼恶整,陪他出生入死,寻找杀死他家族的仇人!一路被人追杀陷害,险些丢了赵水心的小命!凭什么!这和她有何关系!拍拍屁股走就好啦!最后的最后才发现,原来朝夕相处,她已经放不下这只鬼了!那陪他一生一世也不错!谁让他长的那么好看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