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54500000021

第21章

唐天台沙门湛然再治

德王品

瑶亮云。五行是略。十功德广。一二功德广圣行。乃至九十功德广病行。太昌宗云。从初至六广前三行主对相应。后四广后两全不相应。光宅云。五行十德体一义异同是因善。起自外凡终于穷学。感后集果谓之为行。酬前习因谓之功德。是则行因德果。开善云。五行据浅十德据深。五行始于闻经终于初地。十德始于初地终金刚心。故品初则叹不与声闻辟支佛共。闻者惊怪。第六功德以金心为体。河西云。五行是涅槃因其趣深远恐惮不修。故举十德庄严奖劝令学。今皆不然。前两家以广略主对义不相应如其所说。光宅云。习因习果乃菩萨之位不关佛乘。开善云。行浅德深。文云第九功德初发五事悉得成就。此不应深。圣行以大涅槃心修。婴儿行云得大涅槃此那忽浅。河西云。是奖劝之语。奖劝则通何处不劝研其遗文。不与经会。皆不用之。今依经文菩萨当修五种之行行即是修。文云菩萨修行大涅槃经得十事功德岂非是证。前三圣行各说行果亦是于证其文则少。后十功德非不明修而证文多。其事显故判行为修以德为证。就文为三。一佛明十功德。二高贵领解。三总结。初又二。一总唱十数。二别释。初倡数为三。有对告倡数称叹。初对告者光明遍照论外化广。高贵德王辨内行深。又光明是般若。高贵是法身。德王是解脱。解脱摄法故如王。般若理周故遍照。法性尊极故高贵。三德具足以目一人。从德名人从人题品。次倡数者直倡十数不别列名。下别释中一一出名。三称叹者河西云。梵本云希有奇特。钝根小智闻则惊怪。翻者略希奇但存九句。独佛境界不与小共。言语道断心行处灭故不可思议。深无底故惊。广无边故怪。不真故非内。不假故非外。分别智所不知故非难。泥洹智所不洎故非易。无色故非相。无心故非非相。无去来今故非世法。无边无中故无相貌。绝四离百故世间所无。何等为十下。第二是历别解释。先征起次正释。即为十章。旧分此不同。冶城为两周。初功德不闻而闻从浅至深。至第六功德金刚三昧为一周。第七功德又始发心至第十功德修三十七品见佛性为一周。开善作三周。初周如前。第七第八为二周。谓从善友生即是外缘第九第十为一周。由信心得即是因由。今谓若望法华明三周义。初法次譬后因缘。皆重说前义故言三周。今之功德名义永异岂同三周。今但为十。初文为三。先明五事。次论义。三结。初文又三。先标五章。次列。三别解。旧明五事为三慧。初一闻慧。次一思慧。后三是修慧。有云。初两是闻思二慧。中间二是闻思功用。后一是修慧。兴皇以初一是本后四相成。由闻得益益故断疑疑除故直直故知秘。今明不然。三慧似道此文明证修大涅槃得十功德真证炳然。尚不得以别真道释。何用小共似道释之去文逾远。兴皇以五法相由是亦不然。夫入证在怀非复前后说非行时。何况证时犹在次第。文明证得而作修解。文明不共而作共解。文明不闻闻而作从他闻解。文明不思议作思议解。文明秘密作显露解。文明圆备作偏缺解。文明惊怪作寻常解。文明无差作差别解。文明中道作边穷解。若依文者无十过失。不知何故拒抗佛经(云云)。私咨。后学请观初德五法之文。不闻而闻犹参因相。闻已利益等四。全是果上之名。初既多立果名。余九纵似修因。亦是正中之行。章安置多少之言意亦如是。乃至细寻九句之文。皆悉顺于若修若证。故知凡诸释经若寻文取义。若依义判文。不然则罔象消文必招众失。三解五法文自为五。初释不闻闻为三。标释结。标不闻闻者。乃是圆证妙悟发解称闻非他边领。若从他闻即是闻闻何得是不闻闻。次所谓甚深下此即是释。释此圆闻。一闻一切闻不可具说。略举三种。初不闻闻第一义谛。二不闻闻俗谛。三不闻闻真谛。此之三谛三法一心。非前非后不浅不深。故言不与声闻辟支佛共二乘之人永不证中。故不与共亦不证俗复不与共。其虽证真不知真之秘密。亦不与共如此不共是故惊怪。乃至非是世法上所称美正叹于此。今初就不闻闻第一义中为二。初通列。次通释。初列中。一佛性。二一体三宝。三四德。四涅槃常住。五如来涅槃。次通释一一事中。无非中道甚深。凡二十句余亦如是。次从复有不闻闻一切外道经书下。是第二不闻。闻俗谛又二。初列俗谛法。二明秘密。初俗法者。然根本有三外道。各有经书此但列迦毗罗优娄佉。不明勒沙婆者略。又迦毗罗计一。即阴是我。优娄计二。异阴是我。勒沙婆计亦一亦二。亦即阴亦异阴。与二人略同故不说。复有十二部经去。是第三不闻。闻真谛法亦二。一闻真谛法。二闻秘密。皆言因此经而得闻之。即是圆证之义。毗佛略中。明三宝一体佛性常住涅槃。小乘所无是故除之。三结如文。次释闻已利益者为三。标释结。标证得之益。非是思慧之益。文云得近三菩提。思慧犹未发真岂近义耶。次释为二。一略二广。略中又二。先提缘由故言听受。次显真证是一心三智举三譬。譬之真智照理。如镜内净。假智照事。如炬了外物。中智圆照。如日遍朗。而三番说者令人易解。证时一心俱得三智。二若有菩萨去。是广明利益又二。初叙缘由。次历四法。明益如文。不从他闻是真证之益。而能自知近三菩提故知非思慧明矣。三结如文。三释断疑心者为三。标释结。标如文。前利益是内证断疑。是外论去离亦称智断。明生暗灭虽前后互明同显圆证功德故。旧云是闻思功能。若小乘闻思何曾闻思佛性之义。若大乘闻思。未见佛性今作离断之义。于证义便释文为二。初略释离二广释离。略有三番。初离名义两疑。次离八倒之疑。三离权实之疑。初名义可见。次疑八倒云。疑佛涅槃是无常倒。次明常倒理须具八而文略。将三单对一双是五种(云云)。涅槃四倒总别之殊。三疑有三下。离权实上疑。疑三乘是疑权。了众生佛性是实理。须具列佛性今但互现。复次下二是广离又三。一离众多疑。以无常为首者。即离实法上疑。次复次色是我去。即是离假名上疑。三四重五逆下。是离依正两报上疑。五逆四重就正报论重恶。有佛性无佛性就正报论极善。世界有边无边是依报。初如文。次假名中。云生死之法有始有终者。有始有终是邪外所计。内亦有之。一云生死都无终始十二因缘轮转无际。二云无明一念即是其始。金刚后心即是其终。三云无始而有终。经云无始。无明即是无始。佛果即是有终。若定作三执即是争论。真证之时即便得离。听是经下三结如文。四释慧心正直无曲亦三。标释结。初标。前明内证三智外离诸疑未知何智。今标正直之智非是二边。所以双举正直邪曲两章。次释出既识二边正直自显。菩萨修圣行时已能除凡夫二乘邪曲。当知五行是修曲见既除所见则正。当知十德是证明矣。释声闻曲见如文。三修行如是下结可解。五释秘密义亦三。标释结。初能知者标也。前无二边邪曲而有正直中道之慧。此慧能知深密之义。次释中为三。一果深密。二因深密。三不思议深密。初所谓下。即是如来大般涅槃即果深密。次一切下是约因。三复次下。约不思议。实无有我而于未来不失业果下二句。此寄无而言有。次诸业下四句。寄有而言无。寄有无而言非有非无。寄非有非无而言有无不可思议。不可思议复不可思议。玄而复玄约不思议而论深密。尔时光明下。第二论义为四。一德王论。二琉光论。三无畏论。四德王重论。初为两。先问次叹。问为两。初领旨仰非。二正难。上虽说。五事今正难初事。凡作三双。初一双作夺门。次作纵门。三作况门。初夺门为两。先法次譬。法说为三。初通约有无夺。次正就不闻闻夺。三结。初有无夺又二。初夺次遮。初文夺分使成两次无不应下。遮生灭不得作一。次如其下。就不闻闻夺。三世尊若不下正结。先结定成两。次云何下结定不应。一譬如下。是第二譬说先譬次合。譬中夺凡累三譬。至是住相何因有去。去既未至所以须去。生已生故故不更生。若其不生即不生。不生不得不得例尔。皆定夺为两。次闻已下。合譬不得为一譬中无不一譬。但是开合互现耳。从世尊若不闻闻下。第二一双。是纵难。难有三。初纵众生有三纵一征。次纵佛果有一纵一征。三更结两纵如文。从世尊凡是色者下。第三一双。是况难前就色声况。次就三世况。初文者障内色可见。障外不可见。粗可见。细不可见。质柱一边见。余边不见。世间之色尚有可见不可见。况涅槃微妙云何可见。声亦类尔。次三世者。三世有为尚不可见。涅槃无为何可见闻。尔时世尊下第二叹答。旧云。称叹此非是答。今明亦是答。其以定相难佛明幻等岂可得定众疑皆息是为叹答。琉璃光光来非青见青。非黄见黄。岂非不闻而闻。即是瑞答。后琉璃光答问即兼答。德王无疑为众兴问。凡此三答三答三根释然。河西亦言叹是总答下别答。时大众中下。第二琉璃光论义为二。一从远来。二至已论义。初又二。先现来相。次正明来。初现相中先放光。次问答。初放光者。乃是奇异。仍释前问名为瑞答以示来相。放光是光体。大众遇光是光用。师子王定即自在定。迹既自在乃显光体不可思议(云云)。尔时文殊下。二问答又二。先明其本。次明其迹。初本又二。先无言辩本。次寄言辩本。初四菩萨相问皆默者。一显诸法无言。二显此疑应从文殊得解故余人不答。文殊问佛佛默然。众见佛默答咸谓文殊玄解。所以迦叶复问文殊文殊又默。众谓迦叶已解。如是传传乃至五百。尔时世尊下。第二寄言明本。先问次答。凡有七番。前六皆破定相次一明因缘。私谓此因缘答是破是立。因灭无明即是破也。如前皆默炽然菩提即是立也。如后世俗又前是自行破立故众皆默。后是为他破立故答。光缘故知光之本者莫逾菩提之灯。是故此光非色现色从真起应。自彼而来放光召机故非现而现。问菩萨放光岂是常住。一云藉彼佛力故有常光。二云彼菩萨是佛自有此光。佛言文殊下。第二辨光迹。亦有问答。佛言莫入即止其本。应以世谛宜明其迹。迹文为三。初此述彼土。次彼述此土。三明菩萨欲来。尔时琉光下。第二彼菩萨正来。非彼佛不能答示佛道同。欲生此土善灭此土恶令见性得道。是故遣来。问若诸佛道同彼土遣来此应遣往。答亦应遣往但略不说。又随化主所举此佛举彼菩萨故菩萨来彼亦应举。此但略不举。问迦叶好世不说此经。今佛恶世对治无常故说常经。满月如来亦出好世何以说之。问难皆与德王同耶。答常治无常其土应无。若逗常机任理而说是故云同。并云昔所不闻而今得闻可非对治。又迦叶如来亦有常机何故不说。今解不尔彼土虽无对治之说亦二悉说迦叶亦尔。尔时世尊问下。第二至已论义为二。初旁论去来。二正问上义。初文者。然问答前后随缘不定。此中佛先问次菩萨问。此中旁论与纯陀异。上文对佛而文殊旁难。即是人旁而法不旁。此中正应问不闻闻而问去来。即是法旁而人不旁。佛问意者。汝见诸法有去来故来无去来故来。琉光答十番。初两就前境明无来。后八番约迷悟。悟无去来。迷有去来。琉光明理不去来而迹有去来。迷悟亦尔。兼答高贵不闻而闻。世尊且置下。正论义为四。一请许二问答三重研四结难。请许如文。次琉光下问若具足问应如德王三双六只。此中直问闻所不闻。凡有三异。一德王问广琉光问略。二德王问证琉光问修。三德王问不闻闻。琉光问闻所不闻。云何会通。解云琉光在本土亦作三双之问。众已闻广是故但略。德王通问五行之证。证是内悟不由外闻故言不闻闻。琉光问证中之修即是天行。天行任运念念增明故言闻所不闻。词异理同(云云)。佛答为二。初缘起。二正答。初缘起中二。有赞许诫听许有六句似如六度而不次第。汝欲尽海我能善说此约精进许。拔毒箭此约戒度许。慧炬照明此约般若许其问不闻闻。佛许汝于佛性未得明了我有慧炬能为照明。当知广说不闻闻即广佛性。上文云云何不闻闻得闻常乐我净复是其义。若琉光问与德王同琉光得了因高贵亦然。下文云我因是事即得悟解一句半句得见佛性入大涅槃。若不闻闻是佛性者三句。云何不闻闻是了因。闻不闻是缘因。不闻不闻是正因。闻闻是境界。又是因性。闻不闻是因因性(云云)。例来不来生不生至不至等亦复如是。作船师此约忍度许。生赤子心此约禅度许。惠施此约檀度许。次谛听去。是诫听又二。初诫未闻。次诫闻已。诫未闻有三。谛听令不覆器。善思令不漏器。念之令不污器。不覆故能受。不漏故不失。不污故堪饮。诫闻已亦三。初三事诫覆。次二事诫漏。次五事诫污。初标覆次释覆。当生敬信标法。至心听受标已。恭敬尊重标师。莫求其过释覆法。莫起三毒释覆已。不观种姓释覆师。若无三事即器不覆。从既闻法已下二是诫漏。莫生骄慢去是勿漏生死。亦莫生念去勿漏涅槃。无此二边即是不漏。从于佛法僧去。诫勿污一勿污一体。二勿污四德。三勿污大乘。四勿污无住。五勿污法相。若作别体污即不能尊师。若起四倒污即不能尊法。若起小乘住著生贪污即不能尊自。无此五失即是不污。凡行十法结是至心(云云)。问琉光放光光即常住安被斯诫。答椎堪叩物寄圣诫凡。善男子有不闻闻下。第二正答即为二。初约不闻闻四句。次广开不生生两番四句。南方旧解。初四句是法说。后两四句是譬说。地论人。初四句是教相。次二是证相。观师云。诸四句无异为逗三根三番说之。旧解。初番四句诸师不同。一师约二谛云不闻闻即真为俗故真得有闻。不闻不闻此但真谛绝无见闻。闻不闻即俗为真无所闻也。闻闻但是俗中有于见闻。一师约真应不闻闻者法身起应。不闻不闻法身嶷然。闻不闻者摄应还真。闻闻应迹闻见。一师约生死涅槃。涅槃真寂不闻不闻有感便应。不闻而闻生死纷紏。若能修道则闻不闻。若不修道常是闻闻。一师云。闻闻四句非是正意。后重研不生四句方是正意。宜就不生等解。不闻不闻是涅槃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涅槃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涅槃无终而终。生死亦然。生生是生死无始无终。不生生是无始而始。生不生是无终而终(云云)。今谓义皆不然。何者此三番四句圆冠诸法靡不该通。用圆释经犹惧不会安得偏作若教行证法譬解耶。非但方不会圆兼复屠割伤体。又一师依于一谛以释四句。虽言亲密弥益疏遗。况作二谛疣累转多。真应生死涅槃等二亦复如是。况作生生等三句解者损失事深。况作互无只是小乘少分意耳不关大道。今皆不用。又此十事皆是内证。德王难不闻闻。琉光难闻不闻。二词虽异而同问证。答正广明四句。若欲释之千涂万辙同显斯证犹惧不当。而诸师蓬飞野外蓱流海表。偏据事相执一害诸。非但乖圆永不闻证若以四句通释诸义触处皆通欲解初四句应扶佛语。佛虽答证意在通修。初入证道修道忽谢无所可有名为不闻。真明豁开无所不照即是于闻故名不闻闻。证得如是大般涅槃。大般涅槃无有闻相故名不闻不闻。证起惑灭名闻不闻。寂而常照随扣则应名曰闻闻。今取佛解不生生中四句。释此既是佛解非徒穿凿。初句明证智。次句明证理。第三句明证断。第四句明证应。若事若理智断自他于初证中具足无缺。如此之证不与小共不可思议闻则惊怪。尽涅槃海此一妙证释二人疑。复此不闻闻是证圣行。闻不闻是证梵行。不闻不闻是证天行。闻闻是证婴儿行病行。一证一切证圆证具足。故上文佛告迦叶不独汝得如是五行。今此众中五十三万人悉皆同得如是五行即其义也。复次不闻闻是证了因。闻不闻是证缘因。不闻不闻是证正因。闻闻是证境界。故佛答琉光云。汝于佛性犹未明了我有慧炬能为照明即其义也。复次不闻闻是证圆净。不闻不闻是证性净。闻不闻闻闻是证方便净。故佛答琉光云。汝今欲尽大涅槃海我能为汝具足解释即其义也。若得此意于一证中自在广说(云云)。第二广明四句。从如不生生去明两种四句。云何名如是不异义。彼此四句不可异故。于彼四句更立名义互相显释类例可通。略举两种。显广义端。遍冠一切内外诸法。那言此四是譬说耶。兴皇例以此四句。通于本有今无雪山割肉等偈。不生生是本无今有。生不生是本有今无。生生即是三世有法。不生不生即是无有是处。生不生是诸行无常。不生生是是生灭法。生生即是生灭灭已。不生不生是寂灭为乐。不生生是如来证涅槃。生不生是永断于生死。生死即是生生。若能志心听常得无量乐即是不生不生。今明初约圆证根本其义既立。遍通一切内外之法。何但通诸大经亦通小律。生生是诸恶。生不生即是莫作。不生生是诸善奉行。不生不生是自净其意(云云)。非但通于大小经律。亦得通于菩萨之论。生生是因缘所生法。生不生是我说即是空。不生生是亦名为假名。不生不生是亦名中道义(云云)。世尊云何不生生下。第三重研。何故重研。良由不闻闻等义犹难解。更研不生生等重助释之。若了不闻闻等则不重研。不生生等今欲类例通之使遍一切故重研也。又为二。一约内四句。二约外四句。内四句中句句皆。先问次答。安住世谛者有二义。若就生死外法。即是初念托胎来名安住世谛。若就涅槃内法。修习方便位名安住世谛。从修发证无明豁破。即是初出胎时。亦是涅槃无始而言于始。将此类通不闻闻等。即是圆证其义转明。世谛死时亦有二义。若就生死外法福命俱尽名世谛死。若就涅槃内法。即是无明尽时名世谛死。亦是生死无终而终。四住菩萨旧云。十住中第四生贵住于生自在。又云。十地中第四地断见谛尽。不生三涂能以神力示自在生。今观二解。一似别义。一似通义。未会此文。寻此义意但令菩萨四住惑尽。非是结业牵生三界。而能示现名生自在地。经有六住义。第四住与此义相应。具如止观第五。是引彼亦引证不生生等。第二约外法四句而言未生生者。未之与不各随义便。琉璃光下。第四结难。于三四中但难不生生等。于不生生等四句中但难生生。欲因生生广解诸句。就文为三。一难。二解。三领。就难为六只三双。初就常无常难。次就自生生他难。三就本有本无难。皆难生生。为常故生。无常故生。为自生。为他生。为本有生。为本无生。初文常无常者。生若是常有漏之法应无此生。生若无常则有漏是常。生自无常无常则灭不能自固。岂生有漏。有漏既其不为生之所生故应是常。次世尊若生自生下。第二结自生生他难。生若自生生无自性者。言生既自是所生非复能生无能生性。故言生无自性。二云生本假缘未有自性何能自生。若无自性何能生他。能生他者等是生他。何故但能生于有漏之他。而不能生无漏之他。有漏无漏望自俱他。世尊若未生时第三难。若本有者未生之时已是于生。何故于今方名为生。于今乃是缘合之时。若本无生而可生者虚空是无。那不复云虚空生耶。佛言下第二解释为三。先非六问。次释六非。三答六问。合有六非一是为七章门。初非六问者。若定如汝问则皆不可说。初言不生生不可说。即非初难生定是常。生生不可说。非第二难生定无常。生不生不可说。非其第三自生则失自性故是生不生。不生不生不可说。非其第四生他之难。前云若能生他何不生无漏。故言不生不生不可说。生亦不可说。非其第五本有之难。不生不可说。非其第六本无之难。后一结有因缘亦可得说。即是显四悉檀因缘而可得说。云何不生生不可说下。第二释上六非章门。释第一云。自云是生。复云不生。不生即常两事相乖故不可说。释第二章。生若无常则生复生生为生所生举体皆生。复为灭所灭举体。皆灭。生生故生即举体皆生生生故不生。即举体皆灭故不可说。释第三章门。生不自生本取生死。释第四章门。涅槃亦有生义不可定言涅槃不生。前难云。等是生他何不生于无漏。无漏只是涅槃。涅槃亦有生义。如是修道得故。故复是生。是生不为灭之所灭此生即常故不可说。释第五章门本无有生岂可言未生已是有。释第六章门。不可定言有于不生。而复有于可得之事。所以复生。不同虚空一向无生。第七可说章门。十因缘者。除后两支。前十为生而作因缘故可得说。此只消文。止观中释四句稍广。私谓准彼释意与今大经文理雅合。深会彼文无生之观咸契涅槃无生之文。莫入空定大众钝。故有二解。一云众实是钝不解空定故言莫入。二云若作空定之说众解则迟。空义深隐取解为难。以迟难为钝。然经文偈六句皆不可说。有因缘故亦可得说。佛六番释不可说竟。又指因缘亦可说竟。此义犹略。今更两番说有因缘皆可得说。具于一句作四句说。所谓不生生。生生。生不生不生。不生四句皆如此说。是为因缘亦可得说。亦应言有因缘故皆不可说。何以故。一句具四。何可偏作一二三说。为此因缘则不可说。乃至四句悉具四句那可偏作一二三说。为是因缘皆不可说。又四句即事而理。理皆不可说。又四句即理而事。事皆可说。何以故。下文云。若知如来常不说法是名多闻。今例此义若知四句即事而理即是说。地师名前三种四句约教行证。一往而言非无此义。今欲分别此之六句。似如禅复通别惑解。初两句明通别惑。次两句明通别解。不生生是别惑禅。生生是通惑复。不生生是通解禅。不生不生是别解复。次生句。结前禅生复生同是惑生。次不生句。结前禅不生复不生同是解故。如此禅复惑解皆不可说因缘可说。具如前辨(云云)。善男子有为之法下。第三答。即正答六问。答前六句为两。初答前两问。次答后四问。答前又二。先别就四相。次合就四相。初别就四相即为四。初言生是常者。当其分部守其自性故得是常。言无常者住来住生。生即改变复是无常。住亦如是。为生所生不得是常。异亦如是。而言法无常者前生中云。住若无常生亦无常。今举法对异。还是前生住无常法。异亦有常无常义。具如生住。坏亦如是。文云。本无今有坏亦无常者。本无今有只是生义。已生来生坏坏不得是常。本有今无复是无常。善男子以性故下。合明四相。各守性分皆得是常。以二义故不得是常。近论念念迁变。远望涅槃即复非常。为涅槃所断是故非常。善男子有漏之法下。二答后四难又为二。一正答第五兼答第六。二正答第四兼答第三。此初答第五问者。上问若本有者云何于今乃名为生。今答云本有生理非是已有今方是生。即兼答第六等是无生。何故不说虚空为生。今答亦云有可生之理方得有生。虚空无可生之理。何得说空以之为生。无漏之法下答第四难。有法譬合初文者。初难云。若能生他应生无漏。今答无有生于无漏之理故不能生。有漏之法有生性故。故可得生。兼答第三生无自性难。若有自性生能生之既无自性岂可得生。兼答两意。自然悬去。次譬中举火眼者。各有其性。火性能生眼性能见。此中言有生性故生能生者即是破性义竟。然后说性是则无爽如前非性执竟。后方云有因缘时则可得说合如文。尔时琉光下第三领解又二。初经家叙相。次正陈解。陈解又二。自陈陈众。初陈自云闻不闻。陈众云不生生。此即陈其得解之门。只为不至至四句。有未解者无畏更问生不动国。德王更论不至至等。世尊我今已解下。第三无畏论义为三。一请许。二论义。三请答。德王之问请许如文。二无畏论义有三问答。领解问中又二。初问此生彼。次问彼利根。此两相成转侧为异。问经说净秽二土菩萨互有胜负今云何通。答若敌对相望净土则胜若权实相望若入实净土胜。若入权秽土胜。次佛答。正答初问兼遣后问。偈有二十一行为两。初十行是止善。后十一行明行善。然净土之业即菩提心。今论别行乃是总别不异。三领解如文。是光明遍照下。第三请答德王之问。上中已解为未悟者更请。先问次佛答。问如文。佛答为二。先赞诫听。次正答。答中先举未至不至。次牒闻不闻。初又二。初标至不至章。次解释。释中意者。然德王初问有三种六种。佛说六喻及光瑞答不闻闻竟。次琉光论义已答不生生竟。今更重牒不至至尔。初闻不闻四句上根已了。次不生生。四句中根又悟。今为下根释不至至缘之所宜故前后间出尔。就此四句前两句明涅槃有至不至。修道除惑则至不尔不至。下两句明生死有至不至。若修道背厌则不至。不尔则至。还重反覆成上诸句。然此中解释还须望前。前云不生不生即大涅槃。此言不至还是不生更无别异。若尔何以不同前明不至不至。答为缘禅复。不至者即是凡夫不能修习所以不至。不至至者。亦望前初出胎时名不生生。此中言不至至于生死互举一边。至不至者亦须望前。世谛死时名生不生。亦是互举。至至亦须望前。前云生生不断。此中还论生死故与前同。次牒闻所不闻又二。前列四章。次释中但释一句。前已释竟不欲烦文。地人别分教证浅深之异。然今文意只是缘宜。宜作三说。但是悟有前后非关法有浅深。何以故。语异义同故。尔时光明下。第四德王重论为二。初禅问果。次双问因果。初问为二。一问二答。问为三。一问涅槃始有即是无常。二问因庄严故复是无常。三问涅槃若有亦是无常。于第三问中复有四章。不者直作七问。一问本无今有故无常。二问因庄严故无常。三问若是有故无常。四问可见故无常。五问不平等故无常。六问有须待故无常。七问有名字故无常。初问又三。谓领旨略问广问。广问有法譬合。第二第三第四如文。第五有两重譬合。第六有譬有合。引昔第七如文。尔时世尊下。第二佛答三问。初答本无今有有法有譬有合。地人作真缘两修释。言真修是本有。缘修是始有。三论师。用正因缘因释。正因是本有。缘因是始有。从汝言因庄严故下。答第二有法有譬。譬中三重譬合如文。从汝言因缘故下。答第三涅槃是有。一往问答似不相应。问直云涅槃是有即应无常。今举五因者。明涅槃不同五因之有。后举生了而复简生。但同于了只答此问即兼余四。前举五因似四缘三因。生因即报因但长有。草木和合因。即是习因善恶自然相似。住因即依因。增长因即增上缘。远因即缘缘但无次第缘。后二因者不同作因同于了因如文。以后二因简前五因皆作因故。尔时光明下。第二双问因果。问中二。先六度即是问因。次问涅槃即是问果。佛答又二。一双答因果。二别答因果。初双答如文。善男子云何是施下。二别答因果。又二。先因次果。初因中又二。初明顺因。次明违因。初文又二。初正答次叹经。初正答为六辨度非度。前五是少分涅槃。后一正是判度。有相有得则非度义。无相无得乃名为度。其中广举一檀为首。余五悉指杂华。云何菩萨不闻十二叹经。先结菩萨为叹。次结三乘为叹。初文中云十二部经其义深粹者。昔十二部但明于空比生死为深而非邃。此经明生生即不生生。即生不生即不生不生。故为深邃。亦是即有不有。即空不空。即非空非不空。是故深邃(云云)。

同类推荐
  • 难一

    难一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宝持总禅师语录

    宝持总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罗汉传

    罗汉传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形色外诊简摩

    形色外诊简摩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文献集

    文献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你是我河边的忘忧曲

    你是我河边的忘忧曲

    看看小白脸是怎样征服御姐的、、、这本书不是哲理说教的,但是通过这本书能够带着你感受时间治愈一切的真理,同时我们也明白,我们是一个完整的人,所以我们身上总有这样或那样的不足,可是我们就这样真实的存在着,并且带着一身的缺点实现着一个又一个目标。主人公孙晓青在经历了不伦恋,不得已放弃理想,遭受被人冷眼后还能站起来,而且获得真爱,活出了自己的精彩。告诉我们:没有自己得不到的东西,只有不努力的姑娘、、、
  • 轮回极品才子

    轮回极品才子

    这部小说写的是主角需百世轮回才能继承帝位的第一世,架空历史型小说,主角无所不精无所不通,做生意做到发家致富,做文学做到三元及第,做将领做到开疆扩土,闲来无事也调戏调戏官家小姐and公主,勾引勾引敌对国美眉
  • 星座小镇高,冷男神遇见你

    星座小镇高,冷男神遇见你

    你相信关于12星座的爱情吗?12个不同星座的人,12个截然不同的个性,12个不同的爱情……楚叶离接到了家人的电话,本来是打算参加姐姐的婚礼?一场意外,她发现了姐姐的秘密!不仅如此,她还遇到了他!!!
  • 史上大杂烩

    史上大杂烩

    有个身为宫廷乐师的祖师,陈文觉得自己有责任把前辈的本事传承下去。学习、演出,到四五十岁的时候成为德高望重的古琴演奏家,而后收徒。他是这么想的。可事情一开始就跑歪了。一副老君出关图,连接着不知名的世界。时不时地,打里面冒出许多让人脸红心跳、手脚发软的人物。“子期死了,我活着还有什么意思!”这好一对cp。“这就是仙界!?朕定要重建大秦帝国,传至万世。”您还是去骊山里面歇着去吧。“大风起兮云飞扬。”这老流氓,咱能先收敛下那对眼睛么?喂喂,你没看人男朋友开始撸胳膊了?陈文觉得好累……好想死……
  • 让青少年养成好习惯的160个经典故事

    让青少年养成好习惯的160个经典故事

    本书精选了160个关于自信、乐观、孝顺、诚实、设定目标、关注细节、时间管理等27个方面的经典故事。这些故事中渗透着习惯的力量,对青少年朋友的阅读可以产生强烈的导向作用。
  • 王子变校草:外星的婚约

    王子变校草:外星的婚约

    在遥远的星空外,人类所未知的领哉,有一个陌生的国度,那里的居民生着与人类相似的面孔,却拥着有人类无法想象的灵力,那里延承着君王制度,且不论男女,皆拥有着完美的容颜,而其中,血统越是尊贵,灵力越高,且容貌更加趋于完美,这里的子民,一生只能有一个命定伴侣,且要生死相随,永不离弃。这个星球被称为:那塔某一天,高中生念念在树下捡到一个疑似天使的男孩。而与此同时,那塔星上最华丽的殿堂里传来一声惊叫:达斯王子使用灵力去往地球了。(修改版.......)
  • Renascence and Other Poems

    Renascence and Other Poem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我身后有天庭

    我身后有天庭

    哪吒叫我叔,大圣是我兄弟,他们说要把混天绫、金箍棒全都送给我。咳咳,还有百花仙子暗恋我,甚至还为了我偷跑到凡间来。从此之后生活浪的不得了。
  • 滇略

    滇略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易烊千玺我们不再见

    易烊千玺我们不再见

    “我们之间结束了,再见千玺,不再见。”“我会一直一直等着你。我会一直守护你。我会一直爱着你,直到永远。”by:易烊千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