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53300000025

第25章

阿罗汉尸陀槃尼撰

符秦罽宾三藏僧伽跋澄译

四圣谛处第三十二之一

四谛者。苦谛习谛尽谛道谛。问曰。四谛有何性。阿毗昙者说曰。五盛阴是苦谛。有漏因是习谛。数缘灭是尽谛。学无学法是道谛。譬喻者说曰。名及色是苦谛。行及结是习谛。行及结灭是尽谛。止及观是道谛。鞞婆阇婆提说曰。八苦相是苦是苦谛。余苦虽苦非苦谛。当来有爱是习是习谛。余爱及余有漏法。虽习非习谛。当来有爱灭是尽是尽谛。余爱及余有漏法灭虽尽非尽谛。学八种道是道是道谛。余学法及一切无学法虽道非道谛。问曰。如汝说阿罗汉应不成就二谛。习谛及道谛。不成就习谛者。谓彼当来有爱是习谛。彼阿罗汉除欲时当来有爱尽也。不成就道谛者。谓彼学八种道是道谛。彼阿罗汉得果时舍学八种道。尊者瞿沙说曰。己阴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彼一切苦是苦是苦谛。但观时观己阴。不观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

问曰。何以故尔。答曰。谓彼观是苦此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不能生苦无命。此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于此己阴生苦。若无此己阴者。彼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当生何苦。以是故。彼作此智。生经中设数己阴极生苦。他阴不如此。因己阴他阴生苦。不因他阴己阴生苦。以是故观己阴不观余。谓己阴因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彼一切习是习谛。但观时观已阴因。不观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谓己阴尽。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尽。彼一切是尽是尽谛。但观时观己阴尽。不观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尽。谓己阴道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道。彼一切是道是道谛。但观时观己阴道。不观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道。如是说者。谓己阴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彼一切是苦是苦谛。观时亦尽观。

问曰。如彼观时观苦。彼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不生苦当何观。答曰。设不生苦。但彼一切有无智欲令生智。有疑欲令生定。有谤欲令生信。复次何得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不生我苦。若他以手以足打我者。我宁不生苦耶。如是若于上若木若石堕我上者。我宁不生苦耶。以是故谓己阴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彼一切是苦。是苦谛观时尽观苦相故。谓己阴因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因彼一切是习。是习谛观时尽观本末故。谓己阴尽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尽彼一切是尽。是尽谛观时尽观止相故。谓己阴道及他阴。众生数非众生数道彼一切是道。是道谛观时尽观出要相故。此是诸谛性。已种相所有自然。说性已当说行。何以故说谛。谛有何义。答曰。实义是谛义。审义如义不颠倒义不虚义是谛义。问曰。若实义是谛义者。虚空非数缘尽亦实亦审。亦如彼何以故不立谛。答曰。谓法痈痈因离痈能离痈。痈者是苦谛。痈因者是习谛。离痈者是尽谛。能离痈者是道谛。彼立谛。彼虚空非数缘尽非痈非痈因非离痈非能离痈。是故彼不立谛。或曰。谓法刺刺因离刺能离刺。刺者是苦谛。刺因者是习谛。离刺者是尽谛。能离刺者是道谛。彼立谛。彼虚空非数缘尽非刺非刺因非离刺非能离刺。是故彼不立谛。或曰。谓法病病因离病能离病。病是苦谛。病因是习谛。离病是尽谛。能离病是道谛。彼立谛。彼虚空非数缘尽非病非病因非离病非能离病。是故彼不立谛。或曰。谓法灾患灾患因离灾患能离灾患。灾患者是苦谛。灾患因者是习谛。离灾患者是尽谛。能离灾患者是道谛。彼立谛。彼虚空非数缘尽非灾患非灾患因非离灾患非能离灾患。是故彼不立谛。或曰。谓法苦苦因离苦能离苦。苦者是苦谛。苦因者是习谛。离苦者是尽谛。能离苦者是道谛。彼立谛。彼虚空非数缘尽非苦非苦因非离苦非能离苦。是故彼不立谛。或曰。谓法阴阴因离阴能离阴。阴者是苦谛。阴因者是习谛。离阴者是尽谛。能离阴者是道谛。彼立谛。彼虚空非数缘尽非阴非阴因非离阴非能离阴。是故彼不立谛。或曰。谓此岸彼岸河筏。此岸者是苦谛。彼岸者是尽谛。河者是习谛。筏者是道谛。彼立谛。彼虚空非数缘尽非此岸非彼岸非河非筏。是故彼不立谛。或曰。彼虚空非数缘尽。无漏故不摄苦谛习谛。无记故不摄尽谛。无为故不摄道谛。或曰。彼虚空非数缘尽。常故非三谛。无记故非尽谛。或曰。彼虚空非数缘尽。非阴故非三谛。无记故非尽谛。或曰。彼虚空非数缘尽。非世故非三谛。无记故非尽谛。或曰。谓法喜处缘及厌处缘。彼立谛。彼虚空非数缘尽非喜处缘亦非厌处缘。以是不立谛。或曰。谓法邪见及无漏见缘是立谛。彼虚空非数缘尽非邪见亦非无漏见缘。是故彼不立谛。或曰。谓法是因是果彼立谛。彼虚空非数缘尽非是因非是果。是故彼不立谛。

问曰。若不颠倒义是谛义者。不应颠倒谛所摄。以颠倒故。答曰。行故相貌故一向颠倒住故说颠倒。如彼有审实种相。如是谛所摄。或曰。如彼有因有果。是谛所摄。如无常计常苦计乐不净计净无我计我如是说颠倒。问曰。若不虚义是谛义者。不应虚谛所摄。以虚故。答曰。奸伪欺诳一向佞谄住故说妄语。如彼有审实种相。是谛所摄。或曰。如彼有因有果是谛所摄。如不见言见见言不见。不闻言闻闻言不闻。不分别言分别分别言不分别(鼻舌身三情总名也)。不知言知知言不知。是说妄语。是谓实义是谛义。审义如义不颠倒义不虚义是谛义。问曰。苦有何相。习尽道有何相。尊者婆须蜜说曰。逼迫相是苦相。本末相是习相。止相是尽相。出要相是道相。重说曰。已转成是苦相。当转相是习相。离行相是尽相。能离行相是道相。重说曰。已成轮转生死是苦相。当轮转生死是习相。已离轮转生死是尽相。能离轮转生死是道相。尊者昙摩多罗说曰。诸尊。处所中作谛相。彼五盛阴堆阜如铁团。入三苦依在内杂如铁团著火中。火入铁同火色。观苦当如是。此苦行所转结所变易有所趣连续有。此合会有当观习谛。中起离结行不复连续有。此合会有当观是尽谛。修习止观知兴衰法有因得尽。此合会有当观道谛。是故说诸尊处所中作谛相。如世尊所说偈。

一谛无有二  谓众生生疑

难陀观诸谛  我说非沙门

问曰。如四谛。何以故佛说一谛无有二。尊者波奢说曰。一一谛故。世尊说一谛无有二。一谛者是苦谛。更无二苦谛。一谛者是习谛。更无二习谛。一谛者是尽谛。更无有二尽谛。一谛者是道谛。更无有二道谛。是故世尊说一谛无有二。或曰。一谛者是尽谛。断多计解脱意故。异学欲令多有解脱无身无量意净聚无想聚世尊说彼非解非脱非出要非离。唯有一第一义解脱。谓尽谛是。是谓断多计解脱意故。世尊说一谛无二。或曰。一谛者道谛是。断多计道意故。异学欲令多有道。不食卧灰上叉手随日月服气食果裸形卧棘上著弊草衣。世尊说此非道是恶道此不可依非是人所行恶人所行。唯一第一义道。谓道谛是。是谓断多计道意故。世尊说一谛无二。如世尊所说契经。二谛等谛第一义谛。问曰。云何等谛云何第一义谛。答曰。等谛者。苦谛习谛等入此中。谓妇人男子小儿小女。若来若去若坐若住现种种行。第一义谛者。尽谛道谛。更有说者。等谛者三谛。彼尽亦说如城现如彼岸。第一义谛者是道谛。更有说者。一切四谛是等谛。亦第一义谛彼道谛。亦说如筏观如山。是故一切四谛是等谛。亦第一义谛。苦谛习谛中等如前所说。妇人男子小儿小女。若来若去若坐若住现种种行。第一义者。无常苦空非我。因习有缘尽谛中等如所说。如园观彼岸城。三耶三佛所说第一义者。尽止妙离。道谛等者如所说筏大石山。生七花成八种水。第一义者。道正趣出要。是故一切四谛中趣等亦趣第一义。问曰。若一切四谛中起等亦起第一义者。彼等应有十八界十二入五阴第一义。亦应有十八界十二入五阴。彼等谛第一义谛何差别。尊者婆须蜜说曰。等谛者是诸法名。第一义谛是诸法性。重说曰。等谛者是俗数。第一义谛者贤圣数。等谛第一义谛是谓差别。问曰。彼等于第一义中是第一义耶。为非耶。若等于第一义中是第一义者。应有一谛。是第一义谛无有二谛。若等谛于第一义中非第一义者。亦应有一谛。是第一义谛无有二谛。作此论已。答曰。有此等于第一义中是第一。若等谛于第一义中非第一义者。如来说二不是真实。若如来说二真实者。是故可知等谛于第一义中是第一义。问曰。若等谛于第一义中是第一义应有一谛。是第一义谛无有二谛。答曰。是一谛第一义谛。问曰。若是一谛第一义谛者。云何如来说二谛。答曰。因事故如来说二谛。若事是等谛。此事非第一义谛。若事第一义谛。此事非等谛。如一痛说四缘。因缘次第缘增上缘所缘缘。彼虽一痛说四缘。但若事因缘非此事乃至增上缘。若事增上缘非此事乃至因缘。如是一痛说六因。相应因共有因自然因一切遍因报因所作因。彼虽一痛说六因。但若事相应因非此事乃至所作因。若事所作因非此事乃至相应因。如是一谛第一义谛。若事等谛非此事第一义谛。若事第一义谛非此事等谛。尊者陀罗难提说曰。性名等谛。苦谛习谛所摄。如世尊契经所说。异学梵志梵志有三谛。云何为三。此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不害一切众生。若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不害一切众生。是谓异学梵志梵志一谛。复次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我于他无所为他于我无所为。若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我于他无所为他于我无所为。是谓异学梵志梵志二谛。复次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诸所习法皆是尽法。若异学梵志梵志作是说。诸所习法皆是尽法。是谓异学梵志梵志三谛。问曰。此中云何说梵志云何谛。答曰。梵志者外。谛者即此三。余者尽虚妄。更有说者。梵志者此内法。谛者即此三。世尊说契经断异学意故。异学自言是梵志。常逼促他为斋故。杀牛亦杀羊鸡猪。亦杀种种众生为斋故。世尊说逼促他非梵志。谓不害一切众生。是第一义梵志。异学自言是梵志。有所为故行梵行。为天女为天食。世尊说。若有所为故行梵行非梵志。谓无所著无所爱无所为行梵行。是第一义梵志。异学自言是梵志。著断灭计常。世尊说。若著断灭计常非梵志。谓诸所习法皆是尽法。是谓第一义梵志。是谓梵志。此内法谛者即此三。佛说契经断异学意故。或曰。此中说三分法身戒身定身慧身。彼不害一切众生者是戒身。我不为他他不为我者是定身。诸所习法皆是尽法者是慧身。如三身三戒三思惟亦尔。或曰。此中说三三昧方便。空无愿无相。彼不害一切众生者。是空三昧方便。我不为他他不为我者。是无愿三昧方便。诸所有习法皆尽者。是无相三昧方便。或曰。此中说根本三三昧。空无愿无相三昧。彼不害一切众生者。是空三昧。我不为他他不为我者。是无愿三昧。诸所习法皆是尽法者。是无相三昧。以是故此中说根本三三昧。如佛契经说。此是已行正法。所谓广说四谛。问曰。何以故说已正行。答曰。谓已行者已修道行非因他修道。是谓说已正行问曰。云何知。答曰。有佛契经。契经中有头陀梵志。到世尊所而说偈言。

我观世天人  梵志行无积

我今礼大仙  拔我疑网刺

问曰。此梵志何所说。答曰。彼梵志懈怠。至世尊所已。沙门瞿昙为我故修道。令我意中结尽。世尊为彼说偈。

我不能脱汝  梵志及余世

若知极妙道  汝可度此流

同类推荐
  • 西塍集

    西塍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与舍弟书十六通

    与舍弟书十六通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赞法界颂

    赞法界颂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施食通览

    施食通览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Great God Pan

    The Great God Pan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浮世阴曹

    浮世阴曹

    天道,人道,妖道,魔道,鬼道,在乾坤万物天地失衡之际,妖魔横行,屠戮人间。酆都大帝的影子使者因怜悯苍生,偷偷用幽冥原始之气逆转轮回,更改鬼道。犯下大错,致使九幽之渊大门提前封印崩裂,逃走了众多恶鬼妖魔。酆都大帝震怒,将幽冥原始之气封印在他体内。罚他渡十世轮回,受十世人间生老之苦,收服逃出地狱的妖魔,斩杀停留在了人间的恶鬼。经十世光阴完成命运之折,修复鬼道,重塑修为,承载天命,才可重新修成正果。影子使者历经九世轮回,第十世的时候,他带着天命降生现代,维护正道,而后随着整个历史揭开了主人公的传奇成长经历,而主人公并不知道他就是酆都大帝的影子使者转世。
  • 你是过客,花是主人

    你是过客,花是主人

    最好的爱情多简单,我喜欢你,你也喜欢我。我适合你,你也适合我。可有人全落空,有人三缺一。我遇见谁会有怎样的对白,我等的人他在多远的未来……
  • 社会学生的社会路

    社会学生的社会路

    她就是这样一个人,每天帮着老师监视着身边的一切。观察着,思考着。每天都是在勾心斗角,她和班长任一起维护着班里所谓的“正义”。然而终于有一天.....
  • 星录

    星录

    开天辟地之时铭刻人间道则的十件神器,千年流传的神秘世家,成仙的预言,一切是无数的偶然,还是注定的必然?传说中的变革之世,掉落凡间的星辰,无数的阴谋围绕着“成仙”开始着转动,命运的纠缠不分和道则的无上追求,亘古的星辰中记载着怎样的秘密……一场以现代都市为背景的巨大舞台上,各个神秘世家和无数注定闪耀于历史长河中的人物,一副波澜壮阔的画卷正徐徐打开。
  • 泰拉瑞亚之逃出生天

    泰拉瑞亚之逃出生天

    一个高一学生,他是一位资深的泰拉瑞亚玩家,同样他也是学校的尖子生,一次暑假,一件非常诡异的事情发生在他的身上和另一个人的身上。
  • 天路青春

    天路青春

    天路之上,一辆房车,三个孤独的灵魂,一群来自天涯的旅人来了,去了青春,让我们进行享受相遇、别离从大理到拉萨陆上行舟穿过暗夜与黎明,肉体与性灵,生与死我们都不孤单只要你还在路上,我们就会相遇
  • 道碑风云

    道碑风云

    远古之时,天外飞来一石,石形如碑,碑上有三千道文,被人族‘元’所得。元每日观之、悟之,数年之后终得无上大法……后传于族人,从此开启修行之道。人族凭道法灭万族,终成天地主角。元飞升之后,人们感于其恩,称之为元祖。而三千道文石碑,成为人族承传圣物,命为道碑。道碑之下,大道显形。
  • 医道魔途

    医道魔途

    他是医术精湛的大夫,救死扶伤的神医;是身怀异术的黑夜行者,惩治罪恶的匿名英雄;是有着痛苦经历的普通人,背负仇恨的复仇天使;他是孙浩,一个从地狱走出来的男人。
  • 跋扈女杠上幽冥魅王

    跋扈女杠上幽冥魅王

    “古之立大事者,不惟有超世之材,亦必有坚韧不拨之志!”“苦心人天不负,卧薪尝胆,三千越甲可吞吴!有志者事竞成,破釜沉舟,百二秦川终属楚!”他三千银色发丝如丝绸般整齐柔顺的垂立在后,身着紫色神秘摄魂的蟒袍,眉眼温润看着她这般雄伟壮志,失笑道:“你是女子!”“女子又如何?幽冥王不愿与小女子共勉?”她邪肆一笑。“自然是与君共勉!”她的妻,就该能征敢战!……
  • 人性改一改 人气百分百

    人性改一改 人气百分百

    阐述了一个人的成长、成功都是在人际交往中完成的,甚至一个人的喜怒哀乐也和他的人际关系息息相关。在现实生活中,人们往往会发现有些人很有才华和能力,却经常失败,其重要的原因是缺乏好人缘。人际关系专家曾从各个不同的角度作了大量的研究,结果证明:人越是懂得人际关系,就越能适应社会,其人生成就也会越大。那么,如何获得一个良好的人际关系呢?人的良好的本性,能够让人妥善地处理人际关系,完美地解决事情的习惯和能力,简单地说,无外乎会做人而已。这些人处理事情不急不躁,自然能井井有条;对待朋友热情诚恳,自然能左右逢源;看待事情冷静客观,自然有真知灼见;面对挫折勇敢坚韧,自然能百折不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