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法師問。師說何法度人。師曰。貧道未曾有一法度人。曰禪師家渾如此。師却問云。大德說何法度人。曰講金剛般若經。師曰。此經是阿誰說。僧抗聲曰。禪師相弄。豈不知是佛說耶。師曰。若言如來有所說法。即為謗佛。若言此經不是佛說。即是謗經。請大德說看。僧無對。良久又問。如何得大涅槃。師曰。不造生死業。曰如何是生死業。師曰。求大涅槃是生死業。捨垢取淨是生死業。有得有證是生死業。不脫對治門是生死業。曰云何即得解脫。師曰。本自無縛。何用求解。直用直行。是無等等。僧曰。如和尚者。實為希有。禮謝而去。
有三藏法師問。真如有變易否。師曰。有變易。曰禪師錯也。師却問三藏。有真如否。曰有。師云。若無變易。三藏決定是凡僧也。藏云。若爾者真如即有變易。師曰。若執真如有變易。亦是外道。曰禪師適來說真如有變易。如今又道不變易。如何即是的當。師曰。若了了見性者。如摩尼珠現色。說變亦得。說不變亦得。若不見性人。聞說真如變。便作變解。聞說不變。便作不變解。藏云。故知南宗實不可測。
德山宣鑑禪師。為座主時。在西蜀。講金剛經。因教中道。金剛喻定後得智中。千劫學佛威儀。萬劫學佛化行。然後成佛。他南方便說。即心是佛。遂發憤擔疏鈔行脚。直往南方。破這魔子輩。初到澧州。路上見一婆賣油糍。遂放下疏鈔。買作點心喫。婆云。所載者是什麼物。山云。金剛經疏鈔。婆云。我有一問。你若答得。布施油糍作點心。若答不得。別處買去。山云但問。婆云。金剛經云。過去心不可得。現在心不可得。未來心不可得。上座欲點那箇心。山無語。婆遂指令參龍潭。才跨門便問。久嚮龍潭。及乎到來。潭又不見。龍又不現。潭云。子親到龍潭。山乃設禮而退。遂取疏鈔。於法堂前。將火炬舉起云。窮諸玄辯。若一毫置於大虗。竭世樞機。似一滴投於巨壑。遂燒之。 碧巖錄
仰山行偉禪師。為賢首教座主時。所至禪林。盛籍籍聞宗師名。心怪之。見昔同學法亮投禪。因問曰。汝今稱禪者。禪宗奧義語我來。亮曰。待我死後。為汝敷說。偉曰狂耶。亮曰。我狂方息。汝今方熾。即趨去。偉謂其屬曰。亮今甘爾。禪家必有長處。乃獨行謁南禪師。依止二年。每造室。南公必斂目良久。偉曰。見行偉必合眼何耶。南曰。麻谷見良遂來。荷鋤鋤草。良遂有悟處。我見汝來。但閑閉目。汝雖無悟。然且有疑。尚亦可在。偉滋不曉。將治行而西。夜與一僧同侍座。僧問。法華經云。得解一切眾生語言陀羅尼。何等語是陀羅尼。南公顧香爐。僧引手候火有無。無火。又就添以炷。乃依位而立。南公笑曰。是此陀羅尼。偉驚喜。進曰。如何解。南公令僧且去。僧揭簾趨出。南公曰。若不解爭能恁麼。偉方有省。 僧寶傳
法雲圓通法秀禪師。為華嚴座主時。云吾不信世尊教外別以法私大迦葉。乃罷講南遊。謂同學曰。吾將詣其窟穴。摟取其種類抹殺之。以報佛恩乃已耳。初至隱州護國。讀淨果禪師碣曰。僧問報慈。如何是佛性。慈曰誰無。又問淨果。果曰誰有。其僧因有悟。秀大笑云。豈佛性敢有無之。矧又云因以有悟哉。其氣拂膺去。至無為鐵佛。謁懷禪師。甚易之。懷問。座主講何經。秀曰。華嚴經。又問。此經以何為宗。秀云。以心為宗。又問。心以何為宗。秀不能對。懷曰。毫釐有差。天地懸隔。汝當自看。當有發明。後日夜聞二僧舉論白兆問報慈。情未生時如何。慈曰隔。忽大悟。 僧寶傳
吳中講僧。多譏祖師傳法偈無譯人。禪者與辯失其真。適足以重其謗。達觀頴禪師諭之云。此達磨為二祖言者也。何須譯人耶。如梁武帝問。如何是聖諦第一義。曰廓然無聖。云對朕者誰。曰不識。使達磨不通方言。則何於是時。便能爾耶。講僧不敢復有辭。 祖燈錄
有善華嚴者。問繼成禪師曰。吾佛設教。自小乘至於圓頓。掃除空有。獨證真常。然後萬德莊嚴。方名為佛。甞聞禪宗一喝。能轉凡成聖。則與諸經論。似相違背。今一喝。若能入吾宗五教。是為正說。若不能入。是為邪說。師召善。善應喏。師曰。法師所謂小乘教者。乃有義也。大乘始教者。乃無義也。大乘終教者。乃不有不空義也。大乘頓教者。乃即有即空義也。一乘圓教者。乃不有而有。不空而空義也。如我一喝。非唯能入五教。至於工巧伎藝諸子百家。悉皆能入。師振聲喝一喝。問善曰。聞麼。云聞。曰汝既聞此一喝。是有。能入小乘教。須臾又問善曰。聞麼。云不聞。適來一喝是無。能入始教。遂顧善曰。我初一喝。汝既道有。喝久聲消。汝復道無。道無則元初實有。道有則而今實無。不有不無。能入終教。我有一喝之時。非有是有。因無故有。無一喝之時。非無是無。因有故無。即有即無。能入頓教。須知我此一喝。不作一喝用。有無不及。情解俱亡。道有之時。纖塵不立。道無之時。橫遍虗空。即此一喝。入百千萬億喝。百千萬億喝。入此一喝。是故能入圓教。善乃起再拜。師復謂曰。非唯一喝為然。乃至語嘿動靜。一切時一切處。一切事一切物。契理契機。周遍無餘。於此一喝中。悉皆具足。此猶是建化門庭。隨機方便。謂之小歇場。未至寶所。殊不知吾祖師門下。以心傳心。不立文字。見性成佛。有千聖不傳底向上一路在。善又問。如何是一路。師曰。汝且向下會取。善云。如何是寶所。師曰。非汝境界。善曰。望禪師慈悲。師曰。任從滄海變。終不為君通。善膠口而退。 五燈會元
西蜀鑾法師。問佛照禪師。禪家言多不根何也。照曰。汝習何經論。曰諸經粗知。頗通百法。照曰。只如昨日雨今日晴。是什麼法中収。師懜然。照舉癢和子擊云。莫道禪家所言不根好。師憤曰。昨日雨今日晴。畢竟是什麼法中収。照曰。第二十四時分不相應法中収。師恍悟。即禮謝。 普燈錄
智遠僧統。問道義國師云。華嚴四種法界外。更有何等法界。五十五善知識行布法門外。更有何等法門。即此教以外。謂別有祖師禪道云者乎。道義答曰。如僧統所舉四種法界。則於祖師門下。直舉正當理體。氷消一切之正理拳中法界之相。尚不可得。於本無行智祖師心禪中文殊普賢之相。尚不可見。五十五知識行布法門。正如水中泡耳。四智菩提等道。亦猶金之鑛耳。則諸教內混雜不得。故唐朝歸宗和尚。對一大藏明得箇什麼之問。但舉拳頭。智遠又問。然則教理行信解修證。於何定當。何等佛果。得成就乎。義答曰。無念無修理性信解修證耳。祖宗示法。佛眾生不可得。道性直現耳。故五教以外。別傳祖師心印法耳。所以現佛形像者。為對難解祖師正理之機。借現方便身耳。縱多年傳讀佛經。以此欲證心印法。終劫難得耳。智遠起禮曰。素來暫聞佛莊嚴教訓耳。佛心印法。窺覷不得。來乃投師禮謁云。 海東七代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