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46000000006

第6章

二辨體狀二。初分科示意。約離相明淨心不一不異論法性。二藏辨真如者。然淨心.法性.真如實一體而異名。今以此三分對三章者。從名別故。淨之為名離染義便。故約離相明淨心也。故前文釋淨心云。無明染法本來與心相離。法性之名。乃於諸法而辨其性。如向釋法性中有即有離。即故不異。離故不一。故不一不異法性也。真如辯二藏者。依起信乃約真如明二藏故。又二藏既云如來。故順如字辯真如也。須知三章不出體用。淨心是體。法性是用。然淨心中應乃有用。文云。自性圓融體備大用。然法性中應乃有體。文云淨心之體常無生滅。今但從文正途以說淨心為離一切法。故獨明其體。法性約即一切法。故意明其用。如文云。上來雖明淨心離一切分別心及境界之相。然此諸相復不異淨心。何以故。以此心體雖復平等。而即本具染淨二用。乃至云此等虗相無體惟是淨心。故言不異。又復離相淨心中雖云有用。乃是性染性淨之用。故皆屬體不異。法性中既辨事染事淨之用。遂偏屬用。故此二章不出體用。其第三二藏者。釋成前義也。空藏釋離相淨心。不空釋不異法性。雖此三文不出體用。意則惟在辨於體狀。斯亦可云文三義二意則惟一。所論用者。約用者辯體。何者。由不異之意意。論此體不異用故。乃見此用是即體之用。故於用中亦云辨體。若以今文會摩訶止觀者。今文同體相中眼智所知見之境界也。彼以三諦為境界。今以三諦為體狀。文雖在於開解。義必貫於正修。摩訶止觀正明觀法中先示十境。輔行乃云。又此十境即是前文所顯之體。前約所顯能攝故立體名。今對能觀所發故立境名。又前從理說故體惟一。今從事邊故境有十。事即理故。故一一境皆不思議。理即事故。故一一境相別不同。然此文意。以止觀所觀有所離所顯。陰等十境乃所離也。不思議境乃所顯也。前來體相正是所顯。點今所離即是所顯。故云即是前文所顯之體。且前文所顯之體即是下文正觀不思議境。故云一一境皆不思議。以此而知。開解中體相即是正觀不思議境類。今開解明體狀者。豈非預示正觀所觀不思議境。下文止觀體狀。乃依此境明於能入止觀體狀。能不離所。即是今文所依體狀。如此了者方可與云能所不二。又今文中該於三境。何者。且離相明淨心即性德修德二境不異。辨法性即化他境。南嶽以體用分自他。如云為自利利他。故止為自以觀為他。心體平等為止。具違順二用為觀。輔行亦以三境分自他。乃云以三諦法不出修性自他故也。既以修性二境為自。化他為他。今淨心是體屬自。法性是用屬他。故此二章義該修性二境者。可進退取之。一者直示心體是性德境。離於四句是修德境。下文有問答。云得入者。前離四句為修德體。後問答者約能入之人辨意識解入也。二者以問答之前為性境。正以問答為修境。且前為性者。初直示性德之體。次以四句顯性德體。本來離計故皆屬性。境若會同三千者。今立四句顯發祖文。一該攝無不徧。乃成三千之通體也。二歸趣無不極。乃法法三千也。三所成無不俗。則三千惟在俗諦也。四能詮無不圓。由前三教法屬三千而不能詮。且成三千者。以淨心是體。法性是用。以體融用遂成三千。故三境具足方是三千。所以該攝而無不遍也。趣無不極者。乃在體為體三千。在用為用三千也。所成無不俗者。則在體非三千。在用是三千也。今先示摩訶止觀中三義。輔行云。以三諦法不出修性自他故也。且三千即三諦。中性空自俗他。是故三境具成三千。此同攝無不遍也。又於性德為理具三千。於修為修具三千。於化化為化用三千。此乃趣無不極也。智者云。第一義一法不可得況三千法。輔行云。結前自行乃性德修德。非三千也。又云世諦尚具無量法況三千法。輔行云。生後化他乃化他境則有三千。此乃所成無不俗也。若今文中。據下釋不空如來藏乃云。若徧就分別妄執之事。即一向不融。若據心性緣起依持之用。即可得相攝。此是以理融事攝無不遍也。又淨心中有體備大用。此乃趣無不極也。又淨心惟未明三千法性之用。方論三千。此乃成無不俗也。問。南嶽不云三千。何以會同。答。祇此體狀章中藏體一異以釋實有。而明圓融無礙法界法門并事用相用相攝。豈有三千義理顯過於此。何必名同方云義等。俟至下文當略點之。二解釋為三。初舉離相以明體狀三。初標。二此心下釋二。初法體三。初直示心體不可思議四。初云此心即是第一義諦真如心者。示此心體也。自性圓融體備大用者。示心體之具德也。但是自覺聖智所知。非情量之能測者。示心體不可思議也。文云第一義諦者。揀俗非勝故稱第一。深極所以故稱為義。審實不虗故稱曰諦。然真俗二諦其名則通。其義別四教三接共有七種。今所云者即是圓教平等理性中實真諦也。古人釋諦。或以於境。或以智教。今以理釋収攝不遺。如章安云。今用理釋諦。理當即境正。境正即智教皆正。故荊溪云諦即是理。又諦之為名。有從當體審實不虗。如審實是空是假是中。有從所依實審一體。如空假中皆即一性所以稱諦。諦乃非三。三名非諦。以三即性故曰三諦。此約所依不從當體(云云)。言真如心者。揀偽異念稱真如心。雖非偽異不離當念。即真如也。圓融者。圓滿融通。融而不圓通教也。圓而不融別教也。能圓能融圓教也。又圓謂圓妙。妙即融通。故此圓融不通通別。以此心體當體包含無有障礙。故云自性圓融。而此之體以圓融故。不隔諸法能備大用。又自性者法身。圓融者般若。大用者解脫三德。一體即是淨心之體狀也。但是自覺聖智所知者。自覺聖之言出自楞伽。即一切種智也。由此心體真空冥寂。若非此智無由能知。非情量之能測者。揀非四眼二智之能知也。故圓心體非前三教心口思議。問。非情量能測者。不可思耶不可議耶。答。情即是思。量即是議。如云量謂詮量。詮即議也。故情量之言對於思議。又不別分對。如涅槃云。不可稱量不可思議。問。今云心體是自覺聖智所知。章安釋大經云。涅槃非名非相。云何而言可得見聞。不可見故無相。不可聞故無名。佛以佛眼佛耳尚不見聞。況復下地及與凡夫而能見聞。與今相違。其義如何。答。克從法體。不可見聞故非思議。約教詮辨。偏邪不詮。故此法體非彼見聞。圓教詮之。故此法體惟佛能知。言能知者。乃知其不可思議也。涅槃從體。今文從教。又涅槃中以圓為能絕。偏為所絕。不獨所絕之偏不得見聞。能絕之圓亦絕故非見聞。今以圓為能絕。偏為所絕。但取非所絕之偏而得思議。故能絕之圓不妨能知。同章安云。當知絕名與無名為異。又云。論無。無一切方便(情量同非)。論絕。絕能終所。又云。別教已下四門為所絕。圓教為能絕。今既絕能故圓亦絕。乃同佛眼佛耳尚不見聞。二故云下引證。言語道斷故不可以名名。心行處滅故不可以相相。言語心行者。言是一實(亦通二假。今對語字且屬一實)。語屬三假。心是心王。行是心所。道斷所滅者。道謂道路而能通故。今路既斷言說何通。所謂處所為所依故。今處既滅心行無依。心行無依乃非心所相。言說不通乃非言所名。非心所相是不可思。非言所名是不可議。祇因所無。致其能泯。故不可思議之言該能思能議。所思所議皆不可也。若以心行行字作平聲讀者。亦無害前釋。三何以下釋成。心體離名相者。德王云。涅槃非名非相。起信云。離言說相。離名字相。離心緣相。與今相字通局不同。起信以言說名字心緣皆號為相。此相則通涅槃。以見者為相。聞者為名。故章安以佛眼佛耳釋於見聞。此相乃別今文相者。別取心緣法塵為相。屬不可思。體既離名心既絕相者。文之互顯。亦可心既離名體既絕相。四是以下結意。此法既然不可思議。如何可論其體狀耶。故云實亦難哉。

二惟可下約離相以顯不可思議。上則直示心體乃屬性德。若據性德之體。不論顯與不顯。無得而狀。天然妙絕契悟之求。是不可為。但約眾生日用不知。今欲示知令契此體。纔云示知令契。此乃便屬修門。是故約於所離四句以過顯德令契悟之。故此離相顯不思議。正同修德不思議境。問。性德一境不通修耶。答。法理圓轉義不一途。然彼止觀。若從文相以辯生起。則性德一境體非迷悟而為迷悟。而以迷故故非順修。以而悟故了之為修。纔了為修即名修境。修既離執。為他四說即名化他。此從記約文相生起立名而說。惟是修德論修者也。若約立章本意為言。第七大竟正明觀法。是故初來無非通修。復從文相生起而有進不。修性二境不通單修。由以修照性全性為修。是故二境共方為修。化他一境不通初心。約觀為修。由離執竟為他四說。是故初心不通觀修。離執後心以說為修(初後心義或約名觀。或約真似。今取有執無執而分切後)。上乃以性境為三諦。修德為三觀。化他為三語。又此三境各通修相。性德境者約破前後縱橫而為修相。修德境者約破自他共離而為修相。化他境者約於初心觀達四說而為修相。故荊溪云。前文雖以八相為喻。別為破於心法前後。故知性境約破縱橫而為修也。又云。雖有夢譬。別為破於四句計性。故知修境約破自他而為修也。又云。然雖破計說必隨宜。從云何但說爾。觀亦隨宜。此文意含自他二義。今且證他。故知他境乃通說修并於觀修。此約隨文各別修相。若約總旨。於此初乘荊溪科之凡有其至第七收攝諸法以入觀境。故大師云。說時如上次第。及論修時皆居一心。由此三境不出三諦。三觀三智三語是諸三法。即是行人一念心體。妙具三千即空假中。能如是修名曰正觀。今文進不。亦復如之。問。行者措心依何為的。答。解則遍達無殊。行則隨宜不一。

文為二。初標示。惟可說所離之相至自契焉者。標也。所謂此心至平等寂滅者。示也。標中云所離者。其離一切四句相也。反相者。由四句之相既離。反顯此體非相也。滅相者。祇由此體非相。是故諸相皆滅也。須了離相而無所捨。反相而無所背。滅相而無所寂。方是圓中離反滅相。示中云平等寂滅者。祇由從本離一切相。是故此心平等寂滅。何者。良以今日相興在情。情既分別故相高下。以高下故不能平等。既不平等何由寂滅。又此標文令同法華。乃以三相轉釋一相。由彼經文先舉一相。以一相圓妙故以三相而轉釋之。然其三相即就平等中道一相立此三名。約其所離以顯一相。全同今文。今約大師釋彼義以申解之。反相者。反生死相。離相者。無涅槃相。滅相者。無相亦無相。又反分段變易一切葉縛。故名反相。能遠離迷惑無所著故。名為離相。滅於一切虗狀因果。名為滅相。示文中云。離一切相者。即同離相。平等者。同反相。寂滅者。同滅相。反二邊著。故云平等。

二非有下正示離相。以向標示離一切相平等寂滅。不知所離為何等相。今正示之為二。初別示。相無相約色心。去來今約時世。上中下約根性。彼此約方所。或約己他。靜亂深淨明暗約過德。靜亂是結業解脫。明暗是煩惱菩提。深淨是生死涅槃。斷常一異約執見。今此心體。乃非色心時世根性方所過德并執見等一切相也。又可附前三相釋之。是故諸句悉皆不出空有二邊。以雙亦為第四句者。別句次第全同起信。彼云非有相。非無相。非非有相非非無相。非有無俱相。所云非有無俱相者。即同今文非亦有亦無也。有相者即生死相也。今非有相。乃非生死。即前反相也。無相者即涅槃相也。今非無相非亦無相。乃非涅槃。即前離相也。非非有相非非無相者。非即無也。既非此非。乃無相亦無。即前滅相也。乃至非一非異例於有無。一無異有。明無暗有。斷無常有。淨無染有。靜無亂有。此無彼有。皆作四句。如云非彼非此。非非彼非非此。非亦彼非亦此。或約彼此各成四句。如以彼字成四句者。應云非有彼。非無彼。非非彼非非無彼。非亦有彼非亦無彼。此字亦然。其一異等例彼此作。故云一切四句法也。若於三世三根立四句者。義應有三。一者三字共論。約有無立。如云非有去來今。非無去來今等。二者三字對論。就去來今而為句法。如云。非去。非來。非非去非非來。非亦去非亦來。或以來今對成四句。如云。非來非今等。或以去今對成四句。或以去來為一句。以今為一句。或以去為一句。以來今為一句。三者三字各論。還約有無而為句法。如於去字為四句者。應云。非有去非無去等。三世既然。三根亦爾。

二總說下總示。對前別示乃有二義論於總別。一前別約相與三世靜亂一異諸名目故。今於其名而不別出。但云非一切可說可念。故名為總。二者前來但離可說可念故名為別。今乃亦離不可說念故名為總。文為二。初示所離。二何以下釋二。初正釋不可思議。亦非淨心不可說念不思議。今既非之。故不思議亦為所離。文云。非自體法者。以淨心自體無得名狀。寂絕平等乃非偏圓。以非偏故故非思議。以非圓故非不可思議。以不思議名從對得。是故須離。體自性彰。是故須顯。其所離者。執名對偏失意故離。非離法體。

同类推荐
  • 解厄学

    解厄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厥门

    厥门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女科折衷纂要

    女科折衷纂要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仁王般若实相论

    仁王般若实相论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Adventure

    Adventure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灵湮

    灵湮

    这里是斗气的世界,这里人才辈出,这里武者纵横。在这片奇异的大陆武者鲜衣怒马,剑指苍穹。这里武者有移山填河,撼动山河之威能。这里不缺少奇迹,这里遍布着传奇。
  • 年少青春时

    年少青春时

    花季的少女,本该拥有幸福的一切,可是在本该幸福的年纪,遇到了不一样的一切,和姥姥相依为命,上天不负有心人,让她遇到了他们
  • 重读《周易》智慧

    重读《周易》智慧

    解读周易古经,开发先贤智慧!继承优秀传统,光大中华文化!《重读周易智慧》从对中华元典——《周易》的认识入手,集中介绍了《周易》中的崇尚自然、天人合一、自强不息、发明创造、彰往察来、循序渐进、革故鼎新、物极必反、否极泰来等哲理。《重读周易智慧》作者刘明武从微小处入手,阐发出做人、做事的道理,具前人所未见,道前人所未道,是当今人们认识中华文化、学习中华经典时的入门之书。
  • 末日赤途

    末日赤途

    活下去!不惜一切!背负的罪恶与哀伤,就让它成为赤途,踏上前行!
  • 绝命三修

    绝命三修

    前世……目睹那一正一邪,惊天巨斗。今生……修得道法,明得佛学,通得魔技。破繁荒五域,霸九重上天!
  • 武极大夏

    武极大夏

    这是一个武者的世界,弱肉强食、凶兽、宗派、蛮夷、斗争无处不在。
  • 我的三国迷

    我的三国迷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三国之梦我的本书主角洛雨看似弱不惊风,胸中暗藏百万雄兵,一枚刨地沟的官印,糊弄的大量三国顶级谋士,南阳盘踞一条龙,而不是一条虫,这是我家的后花园,洛雨霸气回应。“开始的自己酒窖。。。。。”吸引灵帝眼睛冒绿光。“亮瞎眼的兵甲,上古神兵,引无数英雄竞折腰。。。。”让三国武力无上限的武将心甘情愿当他跟屁虫。“玩转洛阳权贵,谈笑间,你已经被坑,试问天下谁最坑,当属洛雨坑人不眨眼。”“刘备,请诸葛大神用三次,老子做着让诸葛来。。。。”
  • 小马宝莉之穿越的友谊

    小马宝莉之穿越的友谊

    一个地球女孩,穿越到小马宝莉的世界。叛逆的她慢慢被小马的友谊感化,一次次让她学会了很多很多,在分别时,一滴泪落下。再见了!回到自己的世界,她们,她们是O(∩_∩)O…………
  • 永馨皇后

    永馨皇后

    心性清高透澈的都市女子昭暮,机缘所至,重生于九盛国巨贾非离家独女水清浅身上。重生后的水清浅坐拥清雅离尘美貌,及来自现代的无比通透心性。可惜,家有美貌花魁二娘——花妩,想要安生度日恐怕是不能了。(本文纯属虚构,请勿模仿。)
  • 极地精灵的呢喃

    极地精灵的呢喃

    在动物界,人们经常用“朝生暮死”的蜉蝣来比喻生命的短暂与易逝。因此,野生动物从不“迷惘”,也不会“抱怨”.只会按照自然的安排去走完自己的生命历程,它们的终极目标只有一个一一使自己的基因更好地传承下去。在这一目标的推动下,动物们充分利用了自己的“天赋异禀”,并逐步进化成了异彩纷呈的生命特质。由此,我们才能看到那令人叹为观止的各种“武器”、本领、习性、繁殖策略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