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46000000017

第17章

三正以下。正約心體示旨二。初功歸一心為體故相攝二。初正釋。二若此下返顯。二又雖下。功歸心無增減故相攝。

二是故下。通約凡聖辨法義旨二。初諸佛證悟二。初長短相攝。二又復下。演短令長。然長短相攝與演短令長二義不同者。由相攝之義雙存長短然後相攝。相演之義或祇有短演之令長。或祇有長促之令短。又相攝者是相體俱即。演短令長者乃相離體即。七日為劫等。文出淨名。今文云緣起之法惟虗無實。乃至云一劫之相隨心即成。七日之相隨心即謝。有謂緣起法體是常住者。今何以云隨心即謝。或曰如淨名云眾生謂之一劫。今約眾生謂之為謝。法體豈然。今曰若謂約眾生為謝者。今文云聖人善知緣起之法。惟虗無實悉是心作隨心即謝。豈非隨於聖人心謝。然聖人無心。以眾生為心。而此之心既然在用。故有成謝。或不然者。今問緣起之法惟是真實惟是虗妄。若云真實何云惟虗。何云依想以現虗相。問。圓聖起用不謀而應。何云相耶。答。用之法體本屬乎事。體之法體本屬乎性。以即性而為用。從性而言故曰不謀。故曰無緣。故曰不動。從用而言故曰隨情。故曰為物。故曰分別。今云相者成者謝者。以聖人從用而言也。淨名云。眾生謂之一劫。眾生謂之七日者。以聖人從性而言也。二若凡下。凡夫在迷。緣起法上妄執為實者。須通二義。一者見思惑性執像虗為形實故不融。二者無明惑情執明虗為像實故不融。若無後義。則使等覺已還無染礙之情可斷。

五明治惑受報不同之義三。初標章。二問下辨釋。三此明下結辨釋二。初治惑與受報各辯三。初辯治惑二重問答。初問者以性難事。次問者以事難性。初答者直從事答。以法界法爾。事染之法為事淨之法所滅。次答為四。初總答。二如上下指上。三是故下正答二。初所治。二若修下能治二。文各二。初據性雙有。二但下依熏用徧。二文用字正從所起事用之用。故此之用一有一無。若其能起之性在修未修悉皆並具。四是故下引證。即淨名經也。文二。初引經。二法者下釋義。今文申釋乃約破事顯理。故以病為事以法為性。及下卷云病在執情非在大用。乃是破情顯事。故以病為情以法為用。不獨南嶽通此二向。祗如大師.荊溪亦有二說。如下當明。然其病法有此不同者。須善其意。由能執之情雖一。所執之法有二。一者事法。二者理法。事法之體是麤。理法之體是妙。故荊溪言有心麤境麤心麤境妙。從法體言。事權之境為麤。理實之境為妙。且所執之事既麤。能執之心亦麤。既彼此是麤。故知事法因情而得與情同體。故俱名病。遂指妙理號之為法。此則法與能執情雖能所有異而妄體是同。不可一存一亡。從當體故俱名為病。俱為所破。即所依故俱名為法。俱為所顯故義例。問。安心中云體其實不起滅妄謂起滅。為當祇除妄謂。猶存起滅為體。妄謂令無起滅。答。此亦無別(云無別者。能執之情與所執事法皆是妄體。存則俱存無則俱無。故云無別。此文事中情法不分。人窂知之)。須善其意。若單論理非起非性(平等一性非事非理)。若約果德則性不妨起(理不妨事)。若約眾生惟起迷性(在事迷理)。若聖鑒凡即起祇是性(事即是理)。今從反迷歸悟以說。令離起歸性(離事歸理正同今文除病不除法。以理法不除。事法除也)。見非起性(若見於理理之名者。名從對得。理之體者體自性彰。而此理性是平等性。故非性非起非事非理)。上文乃於所執事法與能執之情不分。俱名為起。正同今文俱名為病。二者以所執事法與能孰情分途而說。有三不同。一者能起之心為情所。起貪瞋并其果報為法。二者謬執之心為情。所執之事為法。如貪瞋之法本是過患。謬執為德。又如事法本是於權。謬執為實。三者以能不知之心為情。以所不知之境為法。如事本即理。以不知即故名為情。以所執事境為法。然能起謬執。不知三情之名名實互通。但欲分別令相顯故。各取一名以示其義。然此三義以情為病以事為法。但除其病不除其法者。所不除法有二不同。一者非謂事法不除。由祗除情事法必泯。如治病目空華自亡。此則不用除法其法自離。二者就情說離就法說即。故祇除情不除其法。如荊溪云。所言但除其病者。病謂執權為實。法謂一切權法。執權之病若除。即此權法是實。是故除病不除法也。同今下文病在執情不在大用。智者云。譬如火是燒。若觸燒痛。謹慎不觸。即是除病不可除火。并荊溪云。但破執病法何所除。三道之法本三德。故已上諸文悉是情離法即。若惟論即情亦不離。如荊溪云若聖鑒凡即起祇是性。

問。據上所論事之情法。有情法俱離。情法俱即。情離法即。且情法既一何有此三。答。隨順悉檀各有義理。情法俱離者為對治破計也。由今不起九界之情。乃離九界因果事法。故云離起歸性。并云約對治說破昔計。情法俱即者約稱理實見也。且一佛成道法界無非此佛之依正。祇如地獄因果情執造業。全是如來所證境界。良以稱理。實見此情此法無不即性。故云即起祇是性。并云若見法性即見法性淳是諸法。苟非此意如何得云證道不斷。情離法即者從近要轉迷也。當知一切由心分別。今但離情事法自即。故云但開其心境無不轉。

問。情法俱離必破九界。與別何殊。答。約即論離而非定離。故與別殊。但約即論離之義。義實難揀。今祗以氷水顯之。如指氷是水不須融氷。此是即義。乃相體俱即也。指氷是水而融於氷。此是約即論離之義。故氷相須離水體則即。乃相離體即也。

問。或謂約即論離義不如是。如氷是水。有不知者謂氷非水。今指氷是水。此約即也。不知心亡。此論離也。故知法體纔即偏情自離。此說如何。今問不知之情成定離耶。若非定離者且以喻明。但氷即是水而為約即。不知之心既然自離。豈非定離。若云定離者。今問不知之情既是所離須。指圓智乃為能離。且圓中論離豈有定離。應知圓中心無定離。如淨名疏云。善斷者名不斷斷。不善斷者名為定斷。又復問之事法即者由全性起是故法即。且如其情。為全性起。性外起耶。若性外起。則性體不遍性具不周。若全性起。何故法即情定離耶。或云雖全性起由彼不知。今問祇此不知還是性不。宜諍求之。又問性既是麤。若定離而不即者。則不應云麤即妙也。若云麤之法體即者。法體屬妙。此則返成妙即妙也。如此談即却可思議。何者。由俱但見於指白是白。而實未見指黑是白。淨名疏云。如蜂作蜜雖採眾華。不以便利蜜終不成。故知便利皆是蜜種。而此喻文同今黑白。智者詳之。然謂情須離者。乃宗於四明學者之說也。今復以四明自敘平生所得而曉之。四明曰。不盪情慮。妙復性本。惟智者之圓唱也。吾日夕任用為机為杖。日夕舉揚為襟為規。四十餘年其志一矣。豈非四明以情亦即為所得乎。故今說者天然妙性。或非破非顯。或而破而顯。或惟破惟顯。其而破而顯者以事之情法俱即性故故而顯。以事之情法從當體故故而破。以此破外更無於性故惟破。以此顯外更無於情故惟顯。如此而破而顯惟破惟顯皆不決定者。功由悉是平等一性本來非破非顯。祇此非破非顯亦乃名從對得。若體自性彰者。破之與顯惟破惟顯非破非顯皆不得而思議也。

問。向辨約即論離。義理雖明。柰何以喻有所不順。且氷可即水。其不知心合當須離。如何見此不知之心而亦即耶。答。氷即水者。氷與水體體同故即。其不知氷即水之心與今知氷即水之心。心體既同故不知心而即。知心是以亦即。從所知邊乃氷即水。從能知邊不知即知。此喻最須人自窂窮。問。上有三義而無法離情即者何。答。亦有此義。由點能執之情即性。其所執之法自亡。然破顯之道是成佛之要門。自南嶽授智者而來。至荊溪後人師所見不同者。由會諦理有殊故也。今略評之。一家雖談三諦。以性德之俗絕無形相。今評之曰。凡說理性皆歸空中。何者。若言有俗。柰無於相。無形相處豈非空乎。故知雖有俗名而無俗體。一家雖談三諦。以性德有相相不可亡。今評之曰。凡說理性皆歸俗事。何者。若言有空中者。如何性得相不可亡。相不亡處豈非俗乎。故知雖有空名而無空體。若以亡情為空者。祇如俗諦亦乃亡情。返顯性德祇有於空却成無俗。若云就性自論。性亦有空者。且就性自論性亦有空。為空何法耶。若空性俗。是則俗相可空。若不可空。是則但有空名而無空體。然此一見却使法界法體畢竟無空。祇由二家會理不同。致說破顯亦乃有異。初家破相歸空即是破事顯理。次家破情歸法即是破情顯相。從名說時謂事理俱顯。篤論所歸。既以法體事相不空。乃成破情顯事。然此二家豈不知山家談諦理者即一而三即三而一。及持此道建立義門。多從於三而為根本。論破顯者豈不知法界體性非破非顯而破而顯。及持此道建立義門。多從而破而顯以為根本。彼二家者自得之道非余所知。余所知者天台所談三一圓融功由在一。忝為訓徒。凡立義門皆從此一而為根本。然此之一非事非理。而事而理。惟事惟理。以此一而空中故法界無相。以此一而俗事故法界有相。以此一而惟事故法界惟有相。以此一而唯空中故法界惟無相。是以非有相非無相。為自相為無相。為惟有相為惟無相。皆不可得而思議也。論破顯者以非破非顯而為根本。故有非破非顯而破而顯惟破惟顯。以此非破非顯而為破顯者不出二義。一者自行顯體。二者化他顯用。且自行中以此非破非顯從能迷能悟則曰同異情智論破顯。從所迷所悟則曰事理法體論破顯。且法體破顯者二。或二死事法是所破。空中二理是所顯。然此破顯約即論離。約即則不破。論離則為破。如指非道即是佛道。若論即時則非道之事不破。若論離時則非道之事乃破。既以一性非破非顯全體為此之事。故破處即非破。既以一性非破非顯全體為此之理。故顯處即非顯。於是還歸非破非顯。故使而破而顯皆得名為不可思議以論破顯。且同異破顯者。異情是所破。同智是所顯。此之破顯亦約即論離。約即則不破。論離則為破。如不知事即是理之迷情。與能知事即是理之悟智。若論即。是情即是智。則迷情不破。若論離時則迷情乃破。既以一性非破非顯全體為此之迷情。故破處即非破。以一性非破非顯全體為此之悟智。故顯處即非顯。於是還歸非破非顯。故使而破而顯皆得名為不可思議以論破顯。二者化他顯用亦二。一約情智。以著空不能知病識藥之迷心而為所破。以不著空能知病識藥之悟智而為所顯。二約法體。以所執空寂之法為所破。以界內外俗事為所顯。而此破顯亦約即論離。即乃不破。離乃論破。并非破非顯等例前可解。然為易曉故先說自行顯體。次說化他顯用。其實體用破顯一心中具。如是解者斯人難得。如此破顯方得名為圓中破顯。而今始解即事是理即情是智。直至妙覺即方究竟。以即究竟離乃盡原。此即此離本惟一性。是故終歸不即不離。然此非破非顯直於而破而顯中會。故使而破而顯惟破惟顯皆不思議。例如一性直於空假中三會此之一。故此三諦皆悉圓妙。復顯此一乃非定一此一方圓。

問。法體情智兩番為破顯耶。答。祇點法體事即是理。不知之心任運即知。問。化他顯用情智何無同異。答。且示一端可以此顯。故前自行但語不知之情。不說能起謬執。今此化他但說能起謬執。不說不知。若例作者。不知空即俗之情為所破。知空即俗之智為所顯。事理上能起謬執之情為所破。事理上能起解了之智為所顯。

問。前論破顯惟有破三惑顯三諦而無亡照破顯者何。答。既云終歸非破非顯。豈非而破而顯悉為所亡。且而顯亡者。即亡空假中之三也。良由三惑無明三諦法性本無名字。是故三惑破即非破。三諦顯即非顯。所以非破非顯者。祇由惑諦其名本無。故荊溪云。猶如濕性本無二名。假立二名以示迷者。且無名之處不獨三惑之名亡也。故三諦之名亦亡。亡非破乎。故今所立義。凡圓頓中云亡者破者。即體達也。無聞亡破驚凝斷滅。斯正所謂惟一實性無空假中。

問。若以三千會此破顯。其義如何。答。攝無不遍。故而破而顯非破非顯惟破惟顯皆三千也。如云若非三千攝則不遍趣無不極。故趣於智理之三諦。則三千為所顯。如云三千果成咸稱常樂。趣於情事之三惑。則三千為所破。如云三千在理同名無為。成無不俗乃通二向。一自行證體則為所破。如云亡淨穢故以空以中。二化他證用則為所顯。如云化他三千赴物約一性全體為此三千。故破處非破顯處非顯。是故三千終歸是非破非顯之妙法也。如指的妙境出自法華。

同类推荐
  • 题松江驿

    题松江驿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

    The Story of Little Black Sambo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Herodias

    Herodia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A Tale Of Two Cities

    A Tale Of Two Cities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刘子遗书

    刘子遗书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高中三年,追两年

    高中三年,追两年

    故事的发生在一个县城的重点高中,男生顾兴和女生胡月相识在高一文科分班。一个是特别不爱交数学作业的懒学生,一个是极其负责的数学课代表,于是,故事开始了。在开始之前是顾兴的童年和少年。在开始之后可能还会有顾兴的大学时代。
  • 守护者笔记

    守护者笔记

    一次奇异的旅行,一段上古的传说,他从哪里来?又到哪里去?追寻自自己的路上,总有那么多迷雾看不清楚,总有那么多不可思议的事情让人无法理解,但命运,还是让他一步一步的向前走去,直到追寻到那个最终的秘密。
  • 逍游三国

    逍游三国

    三国,又见三国!那个热血澎湃的时代,那个英雄并起的年代,那个文臣武将辈出的时代,每个人心中都会有个三国梦,这是我的三国梦,来吧!我带你去。
  • 我只为你等待

    我只为你等待

    “曾虑多情损梵行,入山又恐别倾城。世间安得两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原来在你写下这首诗时,你我之间的纠缠便不会了断,千年万年,我只为你等待,哪怕只是一朵花开的时间,苦难与折磨,都只为与你再次相遇,总有一世,总不会落空。失去的记忆可以找回,你终究是不会真的忘了我。
  • 丑女皇妃:妖姬物语

    丑女皇妃:妖姬物语

    她带着不可告人的目的进宫,陷阱重重的后宫中,她刻意隐藏起自己的绝世容颜,却同样引来太子的频频侧目,那双妖魅的碧眸,亦独独为她倾倒。宫闱深深,当她一步步走入其中才发现自己竟是错认仇人。最是无情帝王家,她辗转其中,几经变跌,当一切事情明昭之日,她该何去何从?遍地荆棘的皇宫,是谁站在灯火阑珊处等着她……
  • 无间杀阵

    无间杀阵

    无尽的时空,无穷的强者,一个朝不保夕的小人物的乱入,又会给本就纷乱的无限世界带来怎样的变化?“我,关骏!要靠手中的拳头,砸出一片天来!”
  • 中国零售管理创新

    中国零售管理创新

    本书对中国零售业创新进行了分析和总结,内容包括:零售创新的概念、方法与理论、创新赢得零售竞争优势、零售业盈利模式创新、零售业态开发创新、网上零售管理创新、零售企业定位管理创新等。
  • 邪王宠妻:废材嫡女要翻天

    邪王宠妻:废材嫡女要翻天

    她是精神杀手,用意念掌握生死,一朝穿越,却成了一个废材三小姐。废材吗?你们见过修灵,空间,御兽,腹黑,训了烛九阴当宠物的废柴吗?长姐挑衅,受人欺凌?不好意思,她可不是软柿子被人捏着玩!传说中的邪王要追她?开玩笑!堂堂女皇会让你这么容易追到手?某男感受到她的腹诽,一脸风轻云淡,咬牙切齿,“小凌儿,最近是不是有些无聊?让本王来陪你耍耍可好?”【情节虚构,请勿模仿】
  • 清朝野史大观(中册)

    清朝野史大观(中册)

    本书分“清富遣闻”、“清朝史料”、“清人逸事”、“清朝艺苑”、“清代逮异”五辑,共十二卷。内容涉及上至帝王后妃、天潢贵胄、悍将权臣、名媛佳丽、学士才子,下至讼师衙役、游侠术士、市井小民,构成了一幅色彩斑斓、光怪陆离的众生世相。
  • 明朝纨绔子

    明朝纨绔子

    一次意外,让苏景穿越到了明朝这个神奇朝代竟成了一个因为表白被拒绝就要上吊自杀的公子哥!花船湖上游,浪子船上坐。娼女俯怀中,君子湖边散散步。苏景觉得自己是君子,所以他常常与美女一起在湖边谈谈心,散散步,从来不到花船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