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344100000002

第2章

复次,为令众生从心生灭门入真如门故,令观色等相皆不成就。云何不成就?谓分析粗色渐至微尘,复以方分析此微尘,是故若粗若细一切诸色,唯是妄心分别影像,实无所有。推求余蕴渐至刹那,求此刹那相,别非一无为之法亦复如是,离于法界终不可得,如是十方一切诸法应知悉然。犹如迷人,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动而实不动。若知动心即不生灭,即得入于真如之门。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莫不皆依我见而起;若离我见,则无邪执。我见有二种:一、人我见,二、法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

一者、如经中说:“如来法身究竟寂灭,犹如虚空。”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执如来性同于虚空,常恒遍有。为除彼执,明虚空相唯是分别,实不可得,有见有对待于诸色,以心分别说名虚空。色既唯是妄心分别,当知虚空亦无有体,一切境相唯是妄心之所分别。若离妄心,即境界相灭,唯真如心无所不遍。此是如来自性如虚空义,非谓如空是常、是有。

二者、如经中说:“一切世法皆毕竟空,乃至涅槃真如法亦毕竟空。本性如是离一切相。”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即执涅槃真如法唯空无物。为除彼执,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如经中说:“如来藏具足一切诸性功德,不增不减。”凡愚闻已不解其义,则执如来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为除此执,明以真如本无染法差别,立有无边功德相非是染相。

四者、如经中说:“一切世间诸杂染法,皆依如来藏起。一切法不异真如。”凡愚闻之不解其义,则谓如来藏具有一切世间染法。为除此执,明如来藏从本具有过恒沙数清净功德,不异真如。过恒沙数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本无自性,从无始来未曾暂与如来藏相应。若如来藏染法相应,而令证会息妄染者,无有是处。

五者、如经中说:“依如来藏有生死,得涅槃。”凡愚闻之不知其义,则谓依如来藏生死有始;以见始故,复谓涅槃有其终尽。为除此执,明如来藏无有初际,无明依之生死无始。若言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是外道经中说,非是佛教。以如来藏无有后际,证此永断生死种子,得于涅槃亦无后际。依人我见四种见生,是故于此安立彼四。

法我见者,以二乘钝根,世尊但为说人无我,彼人便于五蕴生灭毕竟执著,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为除此执,明五蕴法本性不生,不生故亦无有灭,不灭故本来涅槃。

若究竟离分别执著,则知一切染法、净法皆相待立。是故当知,一切诸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无非有,毕竟皆是不可说相。而有言说示教之者,皆是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语引导众生,令舍文字入于真实。若随言执义增妄分别,不生实智,不得涅槃。

分别修行正道相者,谓一切如来得道正因,一切菩萨发心修习令现前故。略说发心有三种相:一、信成就发心,二、解行发心,三、证发心。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位,修何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当知是人依不定聚,以法熏习善根力故,深信业果,行十善道,厌生死苦,求无上觉,值遇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修行诸行,经十千劫信乃成就。从是已后,或以诸佛菩萨教力,或以大悲,或因正法将欲坏灭,以护法故而能发心。既发心已,入正定聚毕竟不退,住佛种性,胜因相应。或有众生,久远已来善根微少,烦恼深厚覆其心故,虽值诸佛及诸菩萨承事供养,唯种人天受生种子,或种二乘菩提种子。或有虽求大菩提道,然根不定,或进或退。或有值佛及诸菩萨供养承事,修行诸行,未得满足十千大劫,中间遇缘而发于心。遇何等缘?所谓或见佛形相,或供养众僧,或二乘所教,或见他发心。此等发心皆悉未定,若遇恶缘,或时退堕二乘地故。

复次,信成就发心,略说有三:一、发正直心,如理正念真如法故;二、发深重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发大悲心,愿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一切众生,一切诸法,皆同一法界,无有二相。据理但应正念真如,何假复修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

答:不然。如摩尼宝,本性明洁,在矿秽中;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施功力,欲求清净终不可得。真如之法亦复如是,体虽明洁具足功德,而被无边客尘所染;假使有人勤加忆念,而不作方便,不修诸行,欲求清净终无得理。是故要当集一切善行,救一切众生,离彼无边客尘垢染,显现真法。

彼方便行略有四种:

一、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本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又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善行,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真如离于生死涅槃相故。此行随顺以为根本,是名行根本方便。

二、能止息方便。所谓惭愧及以悔过,此能止息一切恶法令不增长。以真如离一切过失相故。随顺真如止息诸恶,是名能止息方便。

三、生长善根方便。谓于三宝所起爱敬心,尊重供养,顶礼称赞,随喜劝请,正信增长,乃至志求无上菩提。为佛法僧威力所护,业障清净,善根不退。以真如离一切障,具一切功德故。随顺真如修行善业,是名生长善根方便。

四、大愿平等方便。谓发誓愿尽未来际,平等救拔一切众生,令其安住无余涅槃。以知一切法本性无二故,彼此平等故,究竟寂灭故。随顺真如此三种相发大誓愿,是名大愿平等方便。

菩萨如是发心之时,则得少分见佛法身;能随愿力现八种事,谓从兜率天宫来下,入胎,住胎,出胎,出家,成佛,转法轮,般涅槃。然犹未得名为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除断故,或由恶业受于微苦,愿力所持,非久被系。有经中说,信成就发心菩萨,或有退堕恶趣中者,此为初学心多懈怠不入正位,以此语之,令增勇猛,非如实说。又此菩萨一发心后,自利利他,修诸苦行,心无怯弱,尚不畏堕二乘之地,况于恶道?若闻无量阿僧祇劫勤修种种难行、苦行,方始得佛,不惊不怖,何况有起二乘之心及堕恶趣?以决定信一切诸法从本已来性涅槃故。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初无数劫将欲满故,于真如中得深解故,修一切行皆无著故。此菩萨知法性离悭贪相是清净施度,随顺修行檀那波罗蜜;知法性离五欲境无破戒相是清净戒度,随顺修行尸罗波罗蜜;知法性无有苦恼离瞋害相是清净忍度,随顺修行羼提波罗蜜;知法性离身心相无有懈怠是清净进度,随顺修行毗梨耶波罗蜜;知法性无动无乱是清净禅度,随顺修行禅那波罗蜜;知法性离诸痴闇是清净慧度,随顺修行般若波罗蜜。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实证中,无境界相。此菩萨以无分别智,证离言说真如法身故,能于一念遍往十方一切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众生而作利益,不求听受美妙音词。或为怯弱众生故,示大精进,超无量劫速成正觉。或为懈怠众生故,经于无量阿僧祇劫,久修苦行方始成佛。如是示现无数方便,皆为饶益一切众生。而实菩萨种性、诸根、发心、作证,皆悉同等,无超过法,决定皆经三无数劫成正觉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示所修行种种差别。

此证发心中有三种心:一、真心,无有分别故;二、方便心,任运利他故;三、业识心,微细起灭故。又此菩萨福德、智慧,二种庄严悉圆满已,于色究竟,得一切世间最尊胜身;以一念相应慧,顿拔无明根,具一切种智,任运而有不思议业,于十方无量世界普化众生。

问: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无有齐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永无心相,云何能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

答:一切妄境从本已来,理实唯一心为性。一切众生执著妄境,不能得知一切诸法第一义性。诸佛如来无有执著,则能现见诸法实性,而有大智显照一切染净差别,以无量无边善巧方便,随其所应利乐众生。是故妄念心灭,了一切种,成一切种智。

问:若诸佛有无边方便,能于十方任运利益诸众生者,何故众生不常见佛,或睹神变,或闻说法?

答:如来实有如是方便,但要待众生其心清净,乃为现身。如镜有垢,色像不现,垢除则现。众生亦尔,心未离垢,法身不现,离垢则现。

云何修习信分?此依未入正定众生说。何者为信心?云何而修习?信有四种:一、信根本,谓乐念真如法故;二、信佛具足无边功德,谓常乐顶礼、恭敬、供养,听闻正法,如法修行,回向一切智故;三、信法有大利益,谓常乐修行诸波罗蜜故;四、信正行僧,谓常供养诸菩萨众,正修自利利他行故。

修五门行,能成此信,所谓施门、戒门、忍门、精进门、止观门。

云何修施门?谓若见众生来从乞求,以己资财随力施与,舍自悭著,令其欢喜;若见众生危难逼迫,方便救济令无怖畏;若有众生而来求法,以己所解随宜为说。修行如是三种施时,不为名闻,不求利养,亦不贪著世间果报,但念自他利益安乐,回向阿耨多罗三藐三菩提。

云何修戒门?所谓在家菩萨,当离杀生、偷盗、邪淫、妄言、两舌、恶口、绮语、悭贪、瞋嫉、谄诳、邪见。若出家者,为欲折伏诸烦恼故,应离愦闹,常依寂静,修习止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大怖,惭愧悔责。护持如来所制禁戒,不令见者有所讥嫌,能使众生舍恶修善。

云何修忍门?所谓见恶不嫌,遭苦不动,常乐观察甚深句义。

云何修精进门?所谓修诸善行,心不懈退。当念过去无数劫来,为求世间贪欲境界,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毕竟无有少分滋味。为令未来远离此苦,应勤精进不生懈怠,大悲利益一切众生。其初学菩萨虽修行信心,以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或为魔邪所恼,或为世务所缠,或为种种病缘之所逼迫,如是等事为难非一,令其行人废修善品。是故宜应勇猛精进,昼夜六时,礼拜诸佛,供养赞叹,忏悔劝请,随喜回向无上菩提,发大誓愿无有休息,令恶障销灭,善根增长。

云何修止观门?谓息灭一切戏论境界是止义,明见因果生灭之相是观义。初各别修,渐次增长,至于成就,任运双行。

其修止者,住寂静处,结跏趺坐,端身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虚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分别想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不生不灭皆无相故,前心依境次舍于境,后念依心复舍于心,以心驰外境摄住内心,后复起心不取心相。以离真如不可得故,行住坐卧,于一切时如是修行恒不断绝,渐次得入真如三昧,究竟折伏一切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若心怀疑惑,诽谤不信,业障所缠,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此三昧证法界相,知一切如来法身与一切众生身平等无二,皆是一相,是故说名一相三昧。若修习此三昧,能生无量三昧,以真如是一切三昧根本处故。

或有众生善根微少,为诸魔外道鬼神惑乱。或现恶形以怖其心;或示美色以迷其意;或现天形,或菩萨形,乃至佛形相好庄严;或说总持;或说诸度;或复演说诸解脱门、无怨无亲、无因无果,一切诸法毕竟空寂,本性涅槃;或复令知过去、未来及他心事,辩才演说无滞无断,使其贪著名誉利养;或数瞋数喜;或多悲多爱;或恒乐昏寐;或久不睡眠;或身婴疹疾;或性不勤策;或卒起精进,即便休废;或情多疑惑,不生信受;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爱著世事,溺情从好;或令证得外道诸定,一日、二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好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或复劝令受女等色;或令其饮食乍少乍多;或使其形容或好或丑。若为诸见烦恼所乱,即便退失往昔善根。是故宜应审谛观察,当作是念:“此皆以我善根微薄,业障厚重,为魔鬼等之所迷惑。”如是知已,念彼一切皆唯是心,如是思惟刹那即灭,远离诸相,入真三昧;心相既离,真相亦尽,从于定起诸见烦恼皆不现行,以三昧力坏其种故,殊胜善品随顺相续,一切障难悉皆远离,起大精进恒无断绝。

若不修行此三昧者,无有得入如来种性。以余三昧皆是有相,与外道共,不得值遇佛菩萨故。是故菩萨于此三昧当勤修习,令成就究竟。

修此三昧,现身即得十种利益: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一切诸魔恶鬼之所恼乱;三者、不为一切邪道所惑;四者、令诽谤深法重罪业障皆悉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远离憍慢,柔和忍辱,常为一切世间所敬;九者、设不住定,于一切时、一切境中,烦恼种薄,终不现起;十者、若住于定,不为一切音声等缘之所动乱。

复次,若唯修止,心则沉没,或生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宜应兼修于观。云何修耶?谓当观世间一切诸法生灭不停,以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应观过去法如梦,现在法如电,未来法如云,忽尔而起。应观有身悉皆不净,诸虫秽污烦恼和杂。观诸凡愚所见诸法,于无物中妄计为有。观察一切从缘生法,皆如幻等,毕竟无实。观第一义谛非心所行,不可譬喻,不可言说。观一切众生从无始来,皆因无明熏习力故,受于无量身心大苦;现在、未来亦复如是,无边无限,难出难度,常在其中不能觉察,甚为可愍。如是观已,生决定智,起广大悲,发大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诸颠倒,断诸分别,亲近一切诸佛菩萨,顶礼供养,恭敬赞叹,听闻正法,如说修行,尽未来际无有休息,以无量方便拔济一切苦海众生,令住涅槃第一义乐。”作是愿已,于一切时,随己堪能,修行自利利他之行,行住坐卧常勤观察应作、不应作,是名修观。

复次,若唯修观,则心不止息,多生疑惑,不随顺第一义谛,不出生无分别智,是故止、观应并修行。谓虽念一切法皆无自性,不生不灭,本来寂灭,自性涅槃,而亦即见因缘和合,善恶业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见一切诸法无生无性乃至涅槃。

然修行止者,对治凡夫乐著生死,亦治二乘执著生死而生怖畏。修行观者,对治凡夫不修善根,亦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是故止、观互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必不能得无上菩提。

复次,初学菩萨住此娑婆世界,或值寒热、风雨不时、饥馑等苦;或见不善可畏众生,三毒所缠,邪见颠倒,弃背善道,习行恶法。菩萨在中心生怯弱,恐不可值遇诸佛菩萨,恐不能成就清净信心,生疑欲退者,应作是念:“十方所有诸佛菩萨,皆得大神通无有障碍,能以种种善巧方便,救拔一切险厄众生。”作是念已,发大誓愿,一心专念佛及菩萨。以生如是决定心故,于此命终必得往生余佛刹中,见佛菩萨,信心成就,永离恶趣。如经中说:“若善男子、善女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以诸善根回向愿生,决定得生。”常见彼佛,信心增长,永不退转;于彼闻法,观佛法身,渐次修行得入正位。

云何利益分?如是大乘秘密句义,今已略说。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广大法中,生净信觉解心,入大乘道无有障碍,于此略论当勤听受、思惟、修习,当知是人决定速成一切种智。若闻此法不生惊怖,当知此人定绍佛种,速得授记。假使有人化三千大千世界众生令住十善道,不如于须臾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无量无边。若一日一夜如说修行,所生功德无量无边,不可称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阿僧祇劫,说不能尽。以真如功德无边际故,修行功德亦复无边。若于此法生诽谤者,获无量罪,于阿僧祇劫受大苦恼。是故于此应决定信,勿生诽谤,自害害他断三宝种。一切诸佛依此修行成无上智,一切菩萨由此证得如来法身。过去菩萨依此得成大乘净信,现在今成,未来当成。是故欲成自利利他殊胜行者,当于此论勤加修学。

我今已解释,甚深广大义,

功德施群生,令见真如法。

大乘起信论序扬州僧智恺作

夫起信论者,乃是至极大乘,甚深秘典,开示如理缘起之义。其旨渊弘,寂而无相。其用广大,宽廓无边,与凡圣为依,众法之本。以其文深旨远,信者至微。故于如来灭后六百余年,诸道乱兴,魔邪竞扇,于佛正法毁谤不停。时有一高德沙门,名曰马鸣,深契大乘,穷尽法性,大悲内融,随机应现,愍物长迷故作斯论。盛隆三宝,重兴佛日,起信未久,回邪入正,使大乘正典复显于时。缘起深理,更彰于后代;迷群异见者,舍执而归依;闇类偏情之党,弃著而臻凑。自昔已来,久蕴西域,无传东夏者。良以宣译有时,故前梁武皇帝,遣聘中天竺摩伽陀国取经,并诸法师。遇值三藏拘兰难陀,译名真谛。其人少小博采,备览诸经,然于大乘偏洞深远。时彼国王应即移遣,法师苦辞不免,便就泛舟,与瞿昙及多侍从,并送苏合佛像来朝。而至未旬,便值侯景侵扰。法师秀采拥流,含珠未吐,慧日暂停,而欲还返。遂嘱值京邑英贤慧显、智韶、智恺、昙振、慧旻,与假黄钺大将军太保萧公,以大梁承圣三年,岁次癸酉九月十日,于衡州始兴郡建兴寺,敬请法师敷演大乘,阐扬秘典,示导迷徒。遂翻译斯论一卷,以明论旨。玄文二十卷,大品玄文四卷,十二因缘经两卷,九识义章两卷。传语人天竺国月支首那等,执笔人智恺等。首尾二年方讫。马鸣冲旨,更曜于时;邪见之流,伏从正化。余虽慨不见圣,庆遇玄旨,美其幽宗,恋爱无已。不揆无闻,聊由题记,傥遇智者,赐垂改作。

大乘起信论马鸣菩萨造

梁天竺三藏法师真谛译

归命尽十方,最胜业遍知,色无碍自在,救世大悲者。

及彼身体相,法性真如海,无量功德藏,如实修行等。

为欲令众生,除疑舍邪执,起大乘正信,佛种不断故。

论曰:有法能起摩诃衍信根,是故应说。说有五分。云何为五?一者、因缘分,二者、立义分,三者、解释分,四者、修行信心分,五者、劝修利益分。

初说因缘分。

问曰:有何因缘而造此论?

答曰:是因缘有八种。云何为八?一者、因缘总相,所谓为令众生离一切苦,得究竟乐,非求世间名利恭敬故;二者、为欲解释如来根本之义,令诸众生正解不谬故;三者、为令善根成熟众生,于摩诃衍法堪任不退信故;四者、为令善根微少众生,修习信心故;五者、为示方便,消恶业障,善护其心,远离痴慢,出邪网故;六者、为示修习止观,对治凡夫、二乘心过故;七者、为示专念方便,生于佛前,必定不退信心故;八者、为示利益,劝修行故。有如是等因缘,所以造论。

问曰:修多罗中具有此法,何须重说?

答曰:修多罗中虽有此法,以众生根行不等,受解缘别。所谓如来在世,众生利根,能说之人色心业胜,圆音一演,异类等解,则不须论。若如来灭后,或有众生能以自力广闻而取解者;或有众生亦以自力少闻而多解者;或有众生无自智力,因于广论而得解者;亦有众生,复以广论文多为烦,心乐总持少文而摄多义能取解者。如是此论,为欲总摄如来广大深法无边义故,应说此论。

已说因缘分。

次说立义分。

摩诃衍者,总说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法,二者、义。

所言法者,谓众生心。是心则摄一切世间法、出世间法,依于此心显示摩诃衍义。何以故?是心真如相,即示摩诃衍体故;是心生灭因缘相,能示摩诃衍自体、相、用故。

所言义者,则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体大,谓一切法真如平等不增减故;二者、相大,谓如来藏具足无量性功德故;三者、用大,能生一切世间、出世间善因果故,一切诸佛本所乘故,一切菩萨皆乘此法到如来地故。

已说立义分。

次说解释分。

解释分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显示正义,二者、对治邪执,三者、分别发趣道相。

显示正义者,依一心法有二种门。云何为二?一者、心真如门,二者、心生灭门。是二种门皆各总摄一切法。此义云何?以是二门不相离故。

心真如者,即是一法界大总相法门体,所谓心性不生不灭。一切诸法,唯依妄念而有差别;若离心念,则无一切境界之相。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离言说相,离名字相,离心缘相,毕竟平等,无有变异,不可破坏,唯是一心,故名真如。以一切言说,假名无实,但随妄念,不可得故。言真如者,亦无有相,谓言说之极,因言遣言。此真如体无有可遣,以一切法悉皆真故;亦无可立,以一切法皆同如故。当知一切法不可说、不可念故,名为真如。

问曰:若如是义者,诸众生等,云何随顺而能得入?

答曰:若知一切法,虽说无有能说可说,虽念亦无能念可念,是名随顺。若离于念,名为得入。

复次,此真如者,依言说分别,有二种义。云何为二?一者、如实空,以能究竟显实故;二者、如实不空,以有自体具足无漏性功德故。

所言空者,从本已来,一切染法不相应故。谓离一切法差别之相,以无虚妄心念故。当知真如自性,非有相,非无相,非非有相,非非无相,非有无俱相;非一相,非异相,非非一相,非非异相,非一异俱相。乃至总说,依一切众生以有妄心,念念分别,皆不相应,故说为空。若离妄心,实无可空故。

所言不空者,已显法体空无妄故,即是真心;常恒不变,净法满足,则名不空。亦无有相可取,以离念境界,唯证相应故。

心生灭者,依如来藏故有生灭心。所谓不生不灭与生灭和合,非一非异,名为阿黎耶识。此识有二种义,能摄一切法,生一切法。云何为二?一者、觉义,二者、不觉义。

所言觉义者,谓心体离念。离念相者,等虚空界,无所不遍,法界一相,即是如来平等法身。依此法身,说名本觉。何以故?本觉义者,对始觉义说。以始觉者,即同本觉。始觉义者,依本觉故而有不觉,依不觉故说有始觉。又以觉心源故,名究竟觉;不觉心源故,非究竟觉。

此义云何?如凡夫人,觉知前念起恶故,能止后念令其不起;虽复名觉,即是不觉故。如二乘观智,初发意菩萨等,觉于念异,念无异相;以舍粗分别执著相故,名相似觉。如法身菩萨等,觉于念住,念无住相;以离分别粗念相故,名随分觉。如菩萨地尽,满足方便,一念相应觉心初起,心无初相;以远离微细念故,得见心性,心即常住,名究竟觉。

是故修多罗说:若有众生能观无念者,则为向佛智故。又心起者,无有初相可知,而言知初相者,即谓无念。是故一切众生不名为觉,以从本来念念相续,未曾离念,故说无始无明。若得无念者,则知心相生、住、异、灭;以无念等故,而实无有始觉之异。以四相俱时而有,皆无自立,本来平等,同一觉故。

复次,本觉随染分别,生二种相,与彼本觉不相舍离。云何为二?一者、智净相,二者、不思议业相。

智净相者,谓依法力熏习,如实修行,满足方便故。破和合识相,灭相续心相,显现法身,智淳净故。此义云何?以一切心识之相,皆是无明。无明之相,不离觉性,非可坏,非不可坏。如大海水,因风波动,水相、风相不相舍离,而水非动性;若风止灭,动相则灭,湿性不坏故。如是众生自性清净心,因无明风动,心与无明俱无形相,不相舍离;而心非动性,若无明灭,相续则灭,智性不坏故。

不思议业相者,以依智净,能作一切胜妙境界。所谓无量功德之相,常无断绝,随众生根,自然相应,种种而现,得利益故。

复次,觉体相者,有四种大义,与虚空等,犹如净镜。云何为四?一者、如实空镜,远离一切心境界相,无法可现,非觉照义故。二者、因熏习镜,谓如实不空,一切世间境界悉于中现,不出不入,不失不坏,常住一心,以一切法即真实性故。又一切染法所不能染,智体不动,具足无漏,熏众生故。三者、法出离镜,谓不空法,出烦恼碍、智碍,离和合相,淳净明故。四者、缘熏习镜,谓依法出离故,遍照众生之心,令修善根,随念示现故。

所言不觉义者,谓不如实知真如法一故,不觉心起而有其念。念无自相,不离本觉。犹如迷人,依方故迷;若离于方,则无有迷。众生亦尔,依觉故迷;若离觉性,则无不觉。以有不觉妄想心故,能知名义,为说真觉;若离不觉之心,则无真觉自相可说。

复次,依不觉故生三种相,与彼不觉相应不离。云何为三?一者、无明业相,以依不觉故心动,说名为业;觉则不动,动则有苦,果不离因故。二者、能见相,以依动故能见,不动则无见。三者、境界相,以依能见故境界妄现,离见则无境界。

以有境界缘故,复生六种相。云何为六?一者、智相,依于境界,心起分别,爱与不爱故。二者、相续相,依于智故,生其苦乐,觉心起念,相应不断故。三者、执取相,依于相续,缘念境界,住持苦乐,心起著故。四者、计名字相,依于妄执,分别假名言相故。五者、起业相,依于名字,寻名取著,造种种业故。六者、业系苦相,以依业受果,不自在故。当知无明能生一切染法,以一切染法皆是不觉相故。

复次,觉与不觉有二种相。云何为二?一者、同相,二者、异相。

言同相者,譬如种种瓦器,皆同微尘性相;如是无漏无明种种业幻,皆同真如性相。是故修多罗中,依于此真如义故,说一切众生本来常住入于涅槃。菩提之法,非可修相,非可作相,毕竟无得,亦无色相可见。而有见色相者,唯是随染业幻所作,非是智色不空之性,以智相无可见故。

言异相者,如种种瓦器,各各不同;如是无漏无明,随染幻差别,性染幻差别故。

复次,生灭因缘者,所谓众生依心、意、意识转故。此义云何?以依阿黎耶识,说有无明,不觉而起,能见、能现、能取境界,起念相续,故说为意。此意复有五种名。云何为五?一者、名为业识,谓无明力不觉心动故。二者、名为转识,依于动心能见相故。三者、名为现识,所谓能现一切境界。犹如明镜现于色像,现识亦尔,随其五尘对至即现,无有前后,以一切时任运而起常在前故。四者、名为智识,谓分别染净法故。五者、名为相续识,以念相应不断故,住持过去无量世等善恶之业令不失故,复能成熟现在、未来苦乐等报无差违故,能令现在、已经之事忽然而念,未来之事不觉妄虑。

是故三界虚伪,唯心所作,离心则无六尘境界。此义云何?以一切法皆从心起,妄念而生。一切分别即分别自心,心不见心,无相可得。当知世间一切境界,皆依众生无明妄心而得住持。是故一切法,如镜中像,无体可得;唯心虚妄,以心生则种种法生,心灭则种种法灭故。

复次,言意识者,即此相续识。依诸凡夫取著转深,计我、我所,种种妄执,随事攀缘,分别六尘,名为意识。亦名分离识,又复说名分别事识,此识依见、爱烦恼增长义故。

依无明熏习所起识者,非凡夫能知,亦非二乘智慧所觉。谓依菩萨,从初正信发心观察;若证法身,得少分知;乃至菩萨究竟地,不能尽知;唯佛穷了。何以故?是心从本已来,自性清净而有无明,为无明所染有其染心,虽有染心而常恒不变,是故此义唯佛能知。所谓心性常无念故,名为不变。以不达一法界故,心不相应,忽然念起,名为无明。

染心者有六种。云何为六?一者、执相应染,依二乘解脱,及信相应地远离故;二者、不断相应染,依信相应地修学方便,渐渐能舍,得净心地究竟离故;三者、分别智相应染,依具戒地渐离,乃至无相方便地究竟离故;四者、现色不相应染,依色自在地能离故;五者、能见心不相应染,依心自在地能离故;六者、根本业不相应染,依菩萨尽地,得入如来地能离故。

不了一法界义者,从信相应地观察学断,入净心地随分得离,乃至如来地能究竟离故。言相应义者,谓心念法异,依染净差别,而知相缘相同故。不相应义者,谓即心不觉,常无别异,不同知相缘相故。又染心义者,名为烦恼碍,能障真如根本智故。无明义者,名为智碍,能障世间自然业智故。此义云何?以依染心,能见、能现,妄取境界,违平等性故。以一切法常静,无有起相;无明不觉,妄与法违,故不能得随顺世间一切境界种种知故。

复次,分别生灭相者,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粗,与心相应故;二者、细,与心不相应故。

又粗中之粗,凡夫境界;粗中之细及细中之粗,菩萨境界;细中之细,是佛境界。此二种生灭,依于无明熏习而有,所谓依因依缘:依因者,不觉义故;依缘者,妄作境界义故。若因灭,则缘灭。因灭故,不相应心灭;缘灭故,相应心灭。

问曰:若心灭者,云何相续?若相续者,云何说究竟灭?

答曰:所言灭者,唯心相灭,非心体灭。如风依水而有动相,若水灭者,则风相断绝,无所依止;以水不灭,风相相续;唯风灭故,动相随灭,非是水灭。无明亦尔,依心体而动,若心体灭者,则众生断绝,无所依止;以体不灭,心得相续;唯痴灭故,心相随灭,非心智灭。

复次,有四种法,熏习义故,染法、净法起不断绝。云何为四?一者、净法,名为真如;二者、一切染因,名为无明;三者、妄心,名为业识;四者、妄境界,所谓六尘。

熏习义者,如世间衣服,实无于香。若人以香而熏习故,则有香气。此亦如是,真如净法,实无于染,但以无明而熏习故,则有染相。无明染法,实无净业,但以真如而熏习故,则有净用。

云何熏习起染法不断?所谓以依真如法故,有于无明。以有无明染法因故,即熏习真如;以熏习故,则有妄心。以有妄心,即熏习无明;不了真如法故,不觉念起,现妄境界。以有妄境界染法缘故,即熏习妄心;令其念著,造种种业,受于一切身心等苦。

此妄境界熏习义则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念熏习,二者、增长取熏习。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业识根本熏习,能受阿罗汉、辟支佛、一切菩萨生灭苦故;二者、增长分别事识熏习,能受凡夫业系苦故。

无明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根本熏习,以能成就业识义故;二者、所起见爱熏习,以能成就分别事识义故。

云何熏习起净法不断?所谓以有真如法故,能熏习无明;以熏习因缘力故,则令妄心厌生死苦,乐求涅槃。以此妄心有厌求因缘故,即熏习真如,自信己性,知心妄动,无前境界,修远离法;以如实知无前境界故,种种方便,起随顺行,不取不念,乃至久远熏习力故,无明则灭;以无明灭故,心无有起;以无起故,境界随灭;以因缘俱灭故,心相皆尽,名得涅槃,成自然业。

妄心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分别事识熏习,依诸凡夫、二乘人等厌生死苦,随力所能,以渐趣向无上道故;二者、意熏习,谓诸菩萨发心勇猛,速趣涅槃故。

真如熏习义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自体相熏习,二者、用熏习。

自体相熏习者,从无始世来,具无漏法,备有不思议业,作境界之性,依此二义,恒常熏习。以有力故,能令众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自信己身有真如法,发心修行。

问曰:若如是义者,一切众生悉有真如,等皆熏习,云何有信、无信,无量前后差别?皆应一时自知有真如法,勤修方便,等入涅槃。

答曰:真如本一,而有无量无边无明,从本已来,自性差别,厚薄不同故。过恒沙等上烦恼,依无明起差别;我见、爱染烦恼,依无明起差别。如是一切烦恼,依于无明所起,前后无量差别,唯如来能知故。又诸佛法有因有缘,因缘具足,乃得成办。如木中火性,是火正因;若无人知,不假方便,能自烧木,无有是处。众生亦尔,虽有正因熏习之力,若不遇诸佛菩萨善知识等以之为缘,能自断烦恼入涅槃者,则无是处。若虽有外缘之力,而内净法未有熏习力者,亦不能究竟厌生死苦、乐求涅槃。若因缘具足者,所谓自有熏习之力,又为诸佛菩萨等慈悲愿护故,能起厌苦之心,信有涅槃,修习善根;以修善根成熟故,则值诸佛菩萨示教利喜,乃能进趣向涅槃道。

用熏习者,即是众生外缘之力。如是外缘有无量义,略说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差别缘,二者、平等缘。

差别缘者,此人依于诸佛菩萨等,从初发意始求道时,乃至得佛,于中若见若念,或为眷属父母诸亲,或为给使,或为知友,或为怨家,或起四摄,乃至一切所作无量行缘;以起大悲熏习之力,能令众生增长善根,若见若闻得利益故。此缘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近缘,速得度故;二者、远缘,久远得度故。是近远二缘,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增长行缘,二者、受道缘。

平等缘者,一切诸佛菩萨,皆愿度脱一切众生,自然熏习,恒常不舍。以同体智力故,随应见闻而现作业。所谓众生依于三昧,乃得平等见诸佛故。

此体、用熏习,分别复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未相应,谓凡夫、二乘、初发意菩萨等,以意、意识熏习,依信力故而修行。未得无分别心,与体相应故;未得自在业修行,与用相应故。二者、已相应,谓法身菩萨得无分别心,与诸佛智用相应。唯依法力自然修行,熏习真如,灭无明故。

复次,染法从无始已来,熏习不断,乃至得佛,后则有断。净法熏习,则无有断,尽于未来。此义云何?以真如法常熏习故,妄心则灭,法身显现,起用熏习,故无有断。

复次,真如自体相者,一切凡夫、声闻、缘觉、菩萨、诸佛,无有增减,非前际生,非后际灭,毕竟常恒;从本已来,性自满足一切功德。所谓自体有大智慧光明义故,遍照法界义故,真实识知义故,自性清净心义故,常乐我净义故,清凉不变自在义故,具足如是过于恒沙不离、不断、不异、不思议佛法,乃至满足无有所少义故,名为如来藏,亦名如来法身。

问曰:上说真如其体平等,离一切相,云何复说体有如是种种功德?

答曰:虽实有此诸功德义,而无差别之相,等同一味,唯一真如。此义云何?以无分别,离分别相,是故无二。

复以何义得说差别?以依业识生灭相示。此云何示?以一切法本来唯心,实无于念,而有妄心,不觉起念,见诸境界,故说无明;心性不起,即是大智慧光明义故。若心起见,则有不见之相;心性离见,即是遍照法界义故。若心有动,非真识知,无有自性,非常、非乐、非我、非净,热恼衰变,则不自在,乃至具有过恒沙等妄染之义;对此义故,心性无动,则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相义示现。若心有起,更见前法可念者,则有所少;如是净法无量功德,即是一心,更无所念,是故满足,名为法身、如来之藏。

复次,真如用者,所谓诸佛如来,本在因地,发大慈悲,修诸波罗密摄化众生,立大誓愿,尽欲度脱等众生界,亦不限劫数,尽于未来。以取一切众生如己身故,而亦不取众生相。此以何义?谓如实知一切众生及与己身,真如平等无别异故。以有如是大方便智,除灭无明,见本法身,自然而有不思议业种种之用;即与真如等,遍一切处,又亦无有用相可得。何以故?谓诸佛如来,唯是法身、智相之身。第一义谛,无有世谛境界,离于施作;但随众生见闻得益,故说为用。

此用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依分别事识,凡夫、二乘心所见者,名为应身。以不知转识现故,见从外来,取色分齐,不能尽知故。二者、依于业识,谓诸菩萨从初发意,乃至菩萨究竟地心所见者,名为报身。身有无量色,色有无量相,相有无量好,所住依果亦有无量种种庄严,随所示现,即无有边,不可穷尽,离分齐相;随其所应,常能住持,不毁不失。如是功德,皆因诸波罗密等无漏行熏,及不思议熏之所成就,具足无量乐相,故说为报身。

又为凡夫所见者,是其粗色;随于六道各见不同,种种异类,非受乐相,故说为应身。复次,初发意菩萨等所见者,以深信真如法故,少分而见;知彼色相庄严等事,无来无去,离于分齐,唯依心现,不离真如。然此菩萨犹自分别,以未入法身位故。若得净心,所见微妙,其用转胜,乃至菩萨地尽,见之究竟。若离业识,则无见相,以诸佛法身,无有彼此色相迭相见故。

问曰:若诸佛法身离于色相者,云何能现色相?

答曰:即此法身是色体故,能现于色,所谓从本已来,色心不二。以色性即智故,色体无形,说名智身。以智性即色故,说名法身,遍一切处。所现之色无有分齐,随心能示十方世界。无量菩萨,无量报身,无量庄严,各各差别,皆无分齐,而不相妨。此非心识分别能知,以真如自在用义故。

复次,显示从生灭门即入真如门。所谓推求五阴,色之与心,六尘境界,毕竟无念。以心无形相,十方求之终不可得。如人迷故,谓东为西,方实不转;众生亦尔,无明迷故,谓心为念,心实不动。若能观察知心无念,即得随顺入真如门故。

对治邪执者,一切邪执皆依我见;若离于我,则无邪执。是我见有二种。云何为二?一者、人我见,二者、法我见。

人我见者,依诸凡夫说有五种。云何为五?

一者,闻修多罗说:“如来法身,毕竟寂寞,犹如虚空。”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虚空是如来性。云何对治?明虚空相是其妄法,体无不实。以对色故有,是可见相,令心生灭。以一切色法,本来是心,实无外色。若无外色者,则无虚空之相。所谓一切境界,唯心妄起故有;若心离于妄动,则一切境界灭,唯一真心无所不遍。此谓如来广大性智究竟之义,非如虚空相故。

二者,闻修多罗说:“世间诸法毕竟体空,乃至涅槃真如之法亦毕竟空。从本已来自空,离一切相。”以不知为破著故,即谓真如涅槃之性唯是其空。云何对治?明真如法身自体不空,具足无量性功德故。

三者,闻修多罗说:“如来之藏无有增减,体备一切功德之法。”以不解故,即谓如来之藏,有色、心法自相差别。云何对治?以唯依真如义说故,因生灭染义示现说差别故。

四者,闻修多罗说:“一切世间生死染法,皆依如来藏而有,一切诸法不离真如。”以不解故,谓如来藏自体具有一切世间生死等法。云何对治?以如来藏从本已来,唯有过恒沙等诸净功德,不离、不断、不异真如义故。以过恒沙等烦恼染法,唯是妄有,性自本无,从无始世来未曾与如来藏相应故。若如来藏体有妄法,而使证会永息妄者,则无是处故。

五者,闻修多罗说:‘依如来藏故有生死,依如来藏故得涅槃。’以不解故,谓众生有始。以见始故,复谓如来所得涅槃有其终尽,还作众生。云何对治?以如来藏无前际故,无明之相亦无有始。若说三界外更有众生始起者,即是外道经说。又如来藏无有后际,诸佛所得涅槃与之相应,则无后际故。

法我见者,依二乘钝根故,如来但为说人无我。以说不究竟,见有五阴生灭之法,怖畏生死,妄取涅槃。云何对治?以五阴法自性不生,则无有灭,本来涅槃故。

复次,究竟离妄执者,当知染法、净法皆悉相待,无有自相可说。是故一切法从本已来,非色非心,非智非识,非有非无,毕竟不可说相。而有言说者,当知如来善巧方便,假以言说引导众生。其旨趣者,皆为离念,归于真如。以念一切法令心生灭,不入实智故。

分别发趣道相者,谓一切诸佛所证之道,一切菩萨发心修行趋向义故。略说发心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信成就发心,二者、解行发心,三者,证发心。

信成就发心者,依何等人,修何等行,得信成就,堪能发心?所谓依不定聚众生,有熏习善根力故,信业果报,能起十善,厌生死苦,欲求无上菩提,得值诸佛亲承供养,修行信心。经一万劫,信心成就故,诸佛菩萨教令发心。或以大悲故,能自发心;或因正法欲灭,以护法因缘,能自发心。如是信心成就得发心者,入正定聚,毕竟不退,名住如来种中,正因相应。若有众生善根微少,久远已来烦恼深厚,虽值于佛亦得供养,然起人天种子,或起二乘种子。设有求大乘者,根则不定,若进若退。或有供养诸佛未经一万劫,于中遇缘亦有发心,所谓见佛色相而发其心,或因供养众僧而发其心,或因二乘之人教令发心,或学他发心。如是等发心悉皆不定,遇恶因缘,或便退失堕二乘地。

复次,信成就发心者,发何等心?略说有三种。云何为三?一者、直心,正念真如法故;二者、深心,乐集一切诸善行故;三者、大悲心,欲拔一切众生苦故。

问曰:上说法界一相,佛体无二。何故不唯念真如,复假求学诸善之行?

答曰:譬如大摩尼宝,体性明净,而有矿秽之垢;若人虽念宝性,不以方便种种磨治,终无得净。如是众生真如之法体性空净,而有无量烦恼染垢;若人虽念真如,不以方便种种熏修,亦无得净。以垢无量遍一切法故,修一切善行以为对治。若人修行一切善法,自然归顺真如法故。

略说方便有四种。云何为四?

一者、行根本方便。谓观一切法自性无生,离于妄见,不住生死;观一切法因缘和合,业果不失,起于大悲,修诸福德,摄化众生,不住涅槃。以随顺法性无住故。

二者、能止方便。谓惭愧悔过,能止一切恶法不令增长。以随顺法性离诸过故。

三者,发起善根增长方便。谓勤供养、礼拜三宝,赞叹、随喜、劝请诸佛。以爱敬三宝淳厚心故,信得增长,乃能志求无上之道。又因佛、法、僧力所护故,能消业障,善根不退。以随顺法性离痴障故。

四者,大愿平等方便。所谓发愿尽于未来,化度一切众生使无有余,皆令究竟无余涅槃。以随顺法性无断绝故。法性广大,遍一切众生,平等无二,不念彼此,究竟寂灭故。

菩萨发是心故,则得少分见于法身。以见法身故,随其愿力能现八种利益众生,所谓从兜率天退,入胎,住胎,出家,成道,转法轮,入于涅槃。然是菩萨未名法身,以其过去无量世来有漏之业未能决断,随其所生与微苦相应,亦非业系,以有大愿自在力故。如修多罗中,或说有退堕恶趣者,非其实退,但为初学菩萨未入正位而懈怠者恐怖,令彼勇猛故。又是菩萨一发心后,远离怯弱,毕竟不畏堕二乘地。若闻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勤苦难行证得涅槃,亦不怯弱,以信知一切法从本已来自涅槃故。

解行发心者,当知转胜。以是菩萨从初正信已来,于第一阿僧祇劫将欲满故,于真如法中深解现前,所修离相。以知法性体无悭贪故,随顺修行檀波罗密;以知法性无染,离五欲过故,随顺修行尸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苦,离瞋恼故,随顺修行羼提波罗密;以知法性无身心相,离懈怠故,随顺修行毗黎耶波罗密;以知法性常定,体无乱故,随顺修行禅波罗密;以知法性体明,离无明故,随顺修行般若波罗密。

证发心者,从净心地乃至菩萨究竟地,证何境界?所谓真如。以依转识,说为境界;而此证者,无有境界,唯真如智,名为法身。是菩萨于一念顷,能至十方无余世界,供养诸佛,请转法轮,唯为开导利益众生,不依文字。或示超地,速成正觉,以为怯弱众生故。或说我于无量阿僧祇劫当成佛道,以为懈慢众生故。能示如是无数方便,不可思议。而实菩萨种性根等,发心则等,所证亦等,无有超过之法,以一切菩萨皆经三阿僧祇劫故。但随众生世界不同,所见所闻根欲性异,故示所行亦有差别。

又是菩萨发心相者,有三种心微细之相。云何为三?一者、真心,无分别故;二者、方便心,自然遍行利益众生故;三者、业识心,微细起灭故。又是菩萨功德成满,于色究竟处,示一切世间最高大身。谓以一念相应慧,无明顿尽,名一切种智,自然而有不思议业,能现十方利益众生。

问曰:虚空无边故,世界无边;世界无边故,众生无边;众生无边故,心行差别亦复无边。如是境界,不可分齐,难知难解。若无明断,无有心想,云何能了名一切种智?

答曰:一切境界,本来一心,离于想念。以众生妄见境界,故心有分齐;以妄起想念,不称法性,故不能决了。诸佛如来离于见相,无所不遍,心真实故,即是诸法之性,自体显照一切妄法,有大智用无量方便,随诸众生所应得解,皆能开示种种法义,是故得名一切种智。

又问曰:若诸佛有自然业,能现一切处利益众生者,一切众生若见其身,若睹神变,若闻其说,无不得利。云何世间多不能见?

答曰:诸佛如来,法身平等,遍一切处,无有作意故,而说自然;但依众生心现。众生心者,犹如于镜,镜若有垢,色像不现。如是众生心若有垢,法身不现故。

已说解释分。

次说修行信心分。

是中依未入正定众生,故说修行信心。何等信心?云何修行?略说信心有四种。云何为四?一者、信根本,所谓乐念真如法故;二者、信佛有无量功德,常念亲近、供养、恭敬,发起善根,愿求一切智故;三者、信法有大利益,常念修行诸波罗蜜故;四者、信僧能正修行自利利他,常乐亲近诸菩萨众,求学如实行故。

修行有五门,能成此信。云何为五?一者、施门,二者、戒门,三者、忍门,四者、进门,五者、止观门。

云何修行施门?若见一切来求索者,所有财物随力施与,以自舍悭贪,令彼欢喜。若见厄难,恐怖危逼,随己堪任,施与无畏。若有众生来求法者,随己能解,方便为说。不应贪求名利恭敬,唯念自利利他,回向菩提故。

云何修行戒门?所谓不杀、不盗、不淫、不两舌、不恶口、不妄言、不绮语,远离贪、嫉、欺诈、谄曲、瞋恚、邪见。若出家者,为折伏烦恼故,亦应远离愦闹,常处寂静,修习少欲、知足、头陀等行,乃至小罪,心生怖畏,惭愧改悔,不得轻于如来所制禁戒。当护讥嫌,不令众生妄起过罪故。

云何修行忍门?所谓应忍他人之恼,心不怀报,亦当忍于利、衰、毁、誉、称、讥、苦、乐等法故。

云何修行进门?所谓于诸善事,心不懈退,立志坚强,远离怯弱。当念过去久远已来,虚受一切身心大苦,无有利益。是故应勤修诸功德,自利利他,速离众苦。复次,若人虽修行信心,以从先世来,多有重罪恶业障故,为邪魔诸鬼之所恼乱,或为世间事务种种牵缠,或为病苦所恼,有如是等众多障碍。是故应当勇猛精勤,昼夜六时,礼拜诸佛,诚心忏悔,劝请随喜,回向菩提,常不休废,得免诸障,善根增长故。

云何修行止观门?所言止者,谓止一切境界相,随顺奢摩他观义故。所言观者,谓分别因缘生灭相,随顺毗钵舍那观义故。云何随顺?以此二义渐渐修习,不相舍离,双现前故。

若修止者,住于静处,端坐正意;不依气息,不依形色,不依于空,不依地、水、火、风,乃至不依见、闻、觉、知。一切诸想,随念皆除,亦遣除想。以一切法本来无相,念念不生,念念不灭。亦不得随心外念境界,后以心除心。心若驰散,即当摄来住于正念。是正念者,当知唯心,无外境界,即复此心亦无自相,念念不可得。若从坐起,去来进止,有所施作,于一切时常念方便,随顺观察。久习淳熟,其心得住;以心住故,渐渐猛利,随顺得入真如三昧,深伏烦恼,信心增长,速成不退。唯除疑惑、不信、诽谤、重罪业障、我慢、懈怠,如是等人所不能入。

复次,依是三昧故,则知法界一相。谓一切诸佛法身与众生身,平等无二,即名一行三昧。当知真如是三昧根本,若人修行,渐渐能生无量三昧。

或有众生无善根力,则为诸魔外道鬼神之所惑乱。若于坐中现形恐怖,或现端正男女等相,当念唯心,境界则灭,终不为恼。或现天像、菩萨像,亦作如来像,相好具足。或说陀罗尼,或说布施、持戒、忍辱、精进、禅定、智慧,或说平等、空无相无愿、无怨无亲、无因无果,毕竟空寂,是真涅槃。或令人知宿命过去之事,亦知未来之事,得他心智,辩才无碍,能令众生贪著世间名利之事。又令使人数瞋数喜,性无常准。或多慈爱,多睡多病,其心懈怠。或卒起精进,后便休废,生于不信,多疑多虑。或舍本胜行,更修杂业,若著世事种种牵缠。亦能使人得诸三昧少分相似,皆是外道所得,非真三昧。或复令人,若一日、若二日、若三日,乃至七日,住于定中,得自然香美饮食,身心适悦,不饥不渴,使人爱著。或亦令人食无分齐,乍多乍少,颜色变异。以是义故,行者常应智慧观察,勿令此心堕于邪网。当勤正念,不取不著,则能远离是诸业障。应知外道所有三昧,皆不离见、爱、我慢之心,贪著世间名利恭敬故。

真如三昧者,不住见相,不住得相,乃至出定,亦无懈慢,所有烦恼渐渐微薄。若诸凡夫,不习此三昧法,得入如来种性,无有是处。以修世间诸禅三昧,多起昧著,依于我见,系属三界,与外道共。若离善知识所护,则起外道见故。

复次,精勤专心修学此三昧者,现世当得十种利益。云何为十?一者、常为十方诸佛菩萨之所护念;二者、不为诸魔恶鬼所能恐怖;三者、不为九十五种外道鬼神之所惑乱;四者、远离诽谤甚深之法,重罪业障渐渐微薄;五者、灭一切疑、诸恶觉观;六者、于如来境界,信得增长;七者、远离忧悔,于生死中勇猛不怯;八者、其心柔和,舍于憍慢,不为他人所恼;九者、虽未得定,于一切时一切境界处,则能减损烦恼,不乐世间;十者、若得三昧,不为外缘一切音声之所惊动。

复次,若人唯修于止,则心沉没,或起懈怠,不乐众善,远离大悲,是故修观。修习观者,当观一切世间有为之法,无得久停,须臾变坏;一切心行,念念生灭,以是故苦。应观过去所念诸法,恍惚如梦;应观现在所念诸法,犹如电光;应观未来所念诸法,犹如于云,忽尔而起。应观世间一切有身,悉皆不净,种种秽污,无一可乐。如是当念一切众生,从无始世来,皆因无明所熏习故,令心生灭,已受一切身心大苦。现在即有无量逼迫,未来所苦亦无分齐,难舍难离,而不觉知。众生如是,甚为可愍。作此思维,即应勇猛立大誓愿:“愿令我心离分别故,遍于十方修行一切诸善功德,尽其未来,以无量方便救拔一切苦恼众生,令得涅槃第一义乐。”以起如是愿故,于一切时、一切处,所有众善,随己堪能,不舍修学,心无懈怠;唯除坐时,专念于止。若余一切,悉当观察应作、不应作。若行若住,若卧若起,皆应止、观俱行。所谓虽念诸法自性不生,而复即念因缘和合,善恶之业、苦乐等报,不失不坏;虽念因缘善恶业报,而亦即念性不可得。

若修止者,对治凡夫住著世间,能舍二乘怯弱之见。若修观者,对治二乘不起大悲狭劣心过,远离凡夫不修善根。以此义故,是止、观二门,共相助成,不相舍离。若止、观不具,则无能入菩提之道。

复次,众生初学是法,欲求正信,其心怯弱。以住于此娑婆世界,自畏不能常值诸佛,亲承供养,惧谓信心难可成就,意欲退者,当知如来有胜方便,摄护信心。谓以专意念佛因缘,随愿得生他方佛土,常见于佛,永离恶道。如修多罗说:“若人专念西方极乐世界阿弥陀佛,所修善根回向愿求生彼世界,即得往生。”常见佛故,终无有退;若观彼佛真如法身,常勤修习,毕竟得生,住正定故。

已说修行信心分。

次说劝修利益分。如是摩诃衍诸佛秘藏,我已总说。

若有众生欲于如来甚深境界得生正信,远离诽谤,入大乘道,当持此论,思量修习,究竟能至无上之道。若人闻是法已,不生怯弱,当知此人定绍佛种,必为诸佛之所授记。假使有人能化三千大千世界满中众生令行十善,不如有人于一食顷正思此法,过前功德不可为喻。

复次,若人受持此论,观察行,若一日一夜,所有功德无量无边,不可得说。假令十方一切诸佛,各于无量无边阿僧祇劫叹其功德,亦不能尽。何以故?谓法性功德无有尽故,此人功德亦复如是无有边际。其有众生,于此论中毁谤不信,所获罪报,经无量劫受大苦恼。是故众生但应仰信,不应诽谤,以深自害,亦害他人,断绝一切三宝之种。以一切如来皆依此法得涅槃故,一切菩萨因之修行入佛智故。当知过去菩萨已依此法得成净信,现在菩萨今依此法得成净信,未来菩萨当依此法得成净信,是故众生应勤修学。

诸佛甚深广大义,我今随顺总持说,回此功德如法性,普利一切众生界。

同类推荐
  • 佛说菩萨十住经一卷

    佛说菩萨十住经一卷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圣欢喜天式法

    圣欢喜天式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李煜集

    李煜集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翠崖必禅师语录

    翠崖必禅师语录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 春冰室野乘

    春冰室野乘

    本书为公版书,为不受著作权法限制的作家、艺术家及其它人士发布的作品,供广大读者阅读交流。
热门推荐
  • 星云泪

    星云泪

    科学家木子为了一项外星球异能探索实验将意识穿越到了一个叫“黑”的星球,却因数据计算偏差,错穿到了婴儿身上…年幼的身体不慎被人贩子拐卖到了灵族,阴差阳错结识树灵小树,从此一人一树开始了在异世的旅程……
  • 日娱幻想

    日娱幻想

    ——BestFriend,BestFriend,大切の人……——就算是前面有十个人冲上来,我也能保护SMAP……——出道二十五年的国民偶像组合今日传来解散消息,据说组合内中居为首的四人将在经纪人饭岛的带领下与杰尼斯决裂……——今天SMAP迎来演唱会动员1000万人……在日本,每年有近3300组艺人、歌手、演员、偶像出道,更有无数一发艺人时刻走红,然而其中99.99%都像雨入大海,不留下任何痕迹,而最终能够停留在人们视线中的,只有0.01%。想要成为这仅存的0.01%,不仅靠实力,还须连绵好运。在这个亚洲、甚至世界上最大的娱乐市场上,且看深山翔太如何成为0.01%。
  • 福妻驾到

    福妻驾到

    现代饭店彪悍老板娘魂穿古代。不分是非的极品婆婆?三年未归生死不明的丈夫?心狠手辣的阴毒亲戚?贪婪而好色的地主老财?吃上顿没下顿的贫困宭境?不怕不怕,神仙相助,一技在手,天下我有!且看现代张悦娘,如何身带福气玩转古代,开面馆、收小弟、左纳财富,右傍美男,共绘幸福生活大好蓝图!!!!快本新书《天媒地聘》已经上架开始销售,只要3.99元即可将整本书抱回家,你还等什么哪,赶紧点击下面的直通车,享受乐乐精心为您准备的美食盛宴吧!)
  • 妖后倾城,素手执天下

    妖后倾城,素手执天下

    她一生三嫁,灭了三个国家。她是一代妖孽,素手翻云覆雨,然,她的心却在风雨中飘荡……他们给她万千宠爱,然而,她最终花落谁家?
  • 强之路

    强之路

    “啊,你,你不要过来再过来我就要报警!”啊,突破了,我终于突破了!一个学生得奇遇不知引多少人的眼球在此停住脚,《超级学生成神记》超好看
  • 追梦

    追梦

    《追梦》讲述了一个高考落第的农村青年,为了自己的文学梦———成为一个县城里的诗人或作家,在人生的道路上奋力拼搏的故事。现在青年励志发奋的小说很多,但以诗人或作家为自己的梦想而执着追寻的却是极少,这也正是这部小说的可贵之处。
  • 我许你一生一世

    我许你一生一世

    民国初年,那是大上海的一段往事。我和萧然是青梅竹马。我是墨迹的上世冤家。面对两个刻骨铭心的爱情,我该何去和从?‘当你觉得,你在悬崖边上要掉下来的时候。我会抱住你。此生此世’萧然说‘即使我的恨比我的爱多,但我还是对你一往情深。生生世世。’墨迹叹
  • 守护甜心之墨雨晓琳

    守护甜心之墨雨晓琳

    春风抚摸着少女的脸颊,樱花树也在为她悲伤,在这寂寞无华的岁月里,谁来拯救她的孤单年华?
  • 王爷你真美

    王爷你真美

    那天是云彩媛的二十岁生日,她把自己的男朋友文宇轩介绍给了自己的妹妹云夕染,晚上,他狠狠说道:“我们分手吧,我喜欢你妹妹,不喜欢你了。”相恋四年突然说分手,就为了她的妹妹吗?可是没想到,意外来临,车不受控制,连自己的命也搭进去!
  • 无双天皇

    无双天皇

    九辰大陆,强者开天辟地,随心所欲;弱者苟且偷生,朝不保夕。少年陆丰,偶得一远古逆天宝玉,从此踏上一条不屈强者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