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个少男少女从长安城西门金光门出了城,然后向西走了二三里路,远远的便望见了设在长安城正西的祭秋台,此时的祭秋台四周早已是人山人海,有看来看热闹的百姓,也有来做小买卖的小商小贩,热闹程度一点都不亚于东西两市。
秦钺看时,所谓的祭秋台其实就是一个大约五十米见方六七尺高的硕大土台子,台子两侧还设有上下台的石砌台阶。
台上正西正中摆放着一排高大的供桌,供桌上摆着整只的牛、羊、猪、鸡、鱼和馒头水果等贡品。
供桌后面是三个将近一人高的铜制大香炉,香炉中插满了比人手指头还要粗的香,香烟缭绕,几乎把整个祭秋台都笼罩在了氤氲当中。
再看南北两侧,还摆着成排的编磬、编钟和镈钟等乐器,此时正有一群宫廷乐师在演奏各种乐器。
百姓们手里拿着香,在祭秋台下排成长长的队伍,非常有秩序地从一侧的台阶上登上祭秋台,到香炉前烧香祭拜,然后再从另一侧的台阶走下台去。
台上还有几名官吏和一些士卒在维持秩序,所以祭拜仪式显得井然有序。
因为没看到皇帝和文武百官的身影,秦钺问秦七郎道:“七郎,皇帝和文武百官什么时候来西郊祭拜秋神?”
秦钺只知道古代的皇帝每逢春秋两季都会在东郊或者西郊举行迎接春神青帝和秋神白帝的盛大祭祀仪式,前几日在东市上也听别人议论过,说中元节这天皇帝和文武百官要到西郊祭拜秋神,但他却一直不知道仪式在什么时辰开始。
秦七郎看着秦钺道:“三哥,难道你不知道吗?迎接秋神的仪式不是早就举行过了。”
秦钺不禁有些纳闷:“现在刚刚辰时过半,仪式是什么时候举行的?”
秦七郎道:“皇家不管是祭天祭地也好,还是春秋两季祭拜春神和秋神也好,都是在日出前七刻进行,那时候城门还没开放呢,所以一般的百姓是看不到的,白天的时候这里只有老百姓在祭拜。”
秦钺恍然,不过这也好,既然皇帝已经来过了,百姓们也就自由了。
五个少男少女在祭秋台周围边走边看,有时也会停下来买些零食吃,不知不觉中就是一个上午,秦钺和李红的蝈蝈卖得也很好,一上午的时间就卖出去了一百二十多只,就剩下不到三十只蝈蝈了。
看看时辰已到了午时,秦钺便带着秦李红、七郎、玛娅和卡娅去一家开在官道旁的酒食店里吃了些东西。下午回到城里又去了城南的几座大寺庙和道观,看了几个****和道场。很快便又过了将近两个时辰,见天色不早,蝈蝈也卖完了,五个人便重又回到了秦钺他们在菜园子旁的那个家里。吃了晚饭,天色渐渐黑了下来,几个人又来到家门外的海池溪旁观赏了百姓们在河中放灯。
百姓们放的灯都是糊成荷花形状的纸灯,中间点着一根小蜡烛,据说这些顺着水流漂走的灯是为了给那些夜晚出行的鬼们照明的,每一盏灯就代表一个鬼,灯灭了也就等于这个鬼找到了归宿。
秦七郎和玛娅他们并不需要担心夜里坊门会关闭回不了家,因为为了百姓出行和放灯方便,中元节这天夜里长安城全城都会取消宵禁,城门和坊门整宿都不会关闭。
溜溜的一天就下来了,直到夜深了,秦七郎才把玛娅姐妹送回家去,自己也回了家。
第二天秦钺和李红起得很晚,也没去东市卖蝈蝈,就留在家里调教几只小鸟。
为了让小八哥早点学会说话,秦钺还用香灰为三只小八哥都捻了舌。因为秦钺爷爷曾经说过,八哥捻舌后开口更早,说话也会更清楚。虽然很多人都说给八哥捻舌太残忍,也不一定能起多大作用,但为了让小八哥早点学会说话,秦钺还是狠狠心给小八哥捻了舌。
秦钺以前见过爷爷给小八哥捻舌,所以操作起来十分顺利。
所谓捻舌并不是一般人认为的用剪刀修剪,而是在手指上蘸点香灰,用两根手指慢慢地捻动小八哥的舌头,直到把小八哥舌头上的一层硬痂捻下来为止。据说这样能让小八哥的舌头变得更加柔软,说起话来也会更流利更清楚。
秦钺还听他爷爷说过,虽然鸟儿的发声器官是喉部而不是舌头,但要是给小鸟捻了舌,因为舌头上会产生痛感,小鸟的注意力就会转移到口腔,这样也会连带着让喉咙变得越来越敏感,更有利于小鸟尽早学会发声。
功夫不负有心人,几天过后,终于有一只小鹩哥开口了,接着其它几只小鸟也都先后发出了声音,虽然听上去声音还有些含混不清,但总算让秦钺和李红看到了希望。
等到鸟儿学会发声后,秦钺就让李红增加了一些教学内容,不但继续巩固以前教的那些字和词,还增加了一些四个字的吉祥话,像什么“别来无恙”、“欢迎光临”、“郎君你好”、“敬请钧安”等。
秦钺真想教这些鸟儿说几句“恭喜发财”、“大吉大利”什么的,可又怕唐人听不懂这些现代人的用语,至于“皇后吉祥”、“皇上万岁”这些清宫剧中的经典词语就更不敢用了,要是鸟儿见到谁都喊万岁,那他和李红还不得被官府抓去砍了脑袋!
因为这几只小鸟儿最大的才不过三月龄,还不到教他们背唐诗的时候,秦钺又不想把这些半成品拿出去卖,而生活还要继续,秦钺便和李红一起继续捉蝈蝈卖,好的时候一天也能卖个十几文钱,不但生活不成问题,还能多少有些结余。但秦钺也知道一旦到了秋天,随着气温下降,野外的蝈蝈就销声匿迹了,那时候就不能再靠卖蝈蝈赚钱了。
秦钺和李红的当务之急是赶快找到一个代替卖蝈蝈的来钱之道,因为为了买鸟,秦钺已经把他和李红靠卖蝈蝈积攒下的那点钱花掉了将近一半,如果不能利用夏末秋初这段时间抓紧再赚些钱,他们冬天的日子虽然不至于受冻挨饿,但也会过得很艰难。
好在这个来钱之道并不难找,秦钺早就看好了卖蟋蟀这个在长安城里刚刚兴起的小生意。农历七月是秋天的第一个月,正是大批蟋蟀长成成虫的时候,而这个季节也是喜欢斗蟋蟀的王孙公子们到集市上提前买蟋蟀饲养为中秋斗蟋蟀做准备的时候,秦钺便想去城外捉些蟋蟀来卖。
其实秦钺前些日子就想到了用卖蟋蟀代替卖蝈蝈,但考虑到斗蟋蟀在唐朝还不像后世那么盛行,蟋蟀的销量也比蝈蝈小得多,单纯靠卖蟋蟀勉强糊口还可以,但真想靠这个发财肯定是行不通的,加上七月初还能捉到蝈蝈,他也就没急着去捉蟋蟀。
秦钺之所以现在又决定马上改行卖蟋蟀了,是因为他已经想到了一个靠卖蟋蟀发财的好办法。虽然唐代喜欢斗蟋蟀的人没有后世多,但毕竟多多少少还有一些公子王孙热衷于此的,通过他刚刚想到的这个好办法,他有信心让更多的人喜欢上斗蟋蟀这个门槛特别低的小游戏。
秦钺非常清楚,要想靠卖蟋蟀发财,就必须要开发出一种与斗蟋蟀相关的衍生品,通过卖蟋蟀把这些衍生品卖出去,从而获得更高的回报。这让他想到了前世养蟋蟀的蟋蟀罐和斗蟋蟀的蟋蟀盆。如果他能设计出一些漂亮的蟋蟀罐和蟋蟀盆,就会把斗蟋蟀这个小游戏的档次提高一大截,也会让更多的富家子弟喜欢上斗蟋蟀。
说得明白一点,那就是秦钺想卖的根本就不是蟋蟀,而是蟋蟀罐。
【未完待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