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帝素问
六元正纪大论
火郁之发,民病甚则瞀闷懊憹,善暴死。
【注 皆火热盛而精血伤也。】
金匮要略 【汉 张机】
论证治
黄疸篇曰:心中懊憹而热,不能食,时欲吐,名曰酒疸。酒黄疸,心中懊憹,或热痛,栀子大黄汤主之。
伤寒论 【汉 张机】
伤寒证治
太阳病,脉浮而动数,浮则为风,数则为热,动则为痛,数则为虚。头痛发热,微盗汗出而反恶寒者,表未解也。医反下之,动数变迟,膈内拒痛,胃中空虚,客气动膈,短气躁烦,心中懊憹,阳气内陷,心中因硬,则为结胸,大陷胸汤主之。若不结胸,但头汗出,余处无汗,剂颈而还,小便不利者,身必发黄也。
阳明病,脉浮而紧,咽燥口苦,腹满而喘,发热汗出,不恶寒,反恶热,身重。若发汗则躁,心愦愦,反谵语;若加烧针,必怵惕烦躁不得眠;若下之则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舌上胎者,栀子豉汤主之。若渴欲饮水,口干舌燥者,白虎加人参汤主之。若脉浮发热,渴欲饮水,小便不利者,猪苓汤主之。
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可攻;腹微满,初头硬,后必溏,不可攻之。若有燥屎者,宜大承气汤。
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身必发黄。
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者,栀子豉汤主之。
伤寒头痛,翕翕发热,形像中风,常微汗出,自呕者,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发汗则致痓,身强难以屈伸;熏之则发黄,不得小便,久则发咳吐。
河间六书 【金 刘完素】
总论证治
懊憹者,烦心热躁,闷乱不宁也;甚者似中巴豆、草乌头之类毒药之状也。
懊憹烦心,反复颠倒,不得眠者,烦热怫郁于内而气不能宣通也。或胸满结痛,或头微汗出虚烦者,栀子汤主之。或气少者,加甘草一钱;或呕者,及初误以丸药下者,加生姜半两。凡懊憹虚烦者,皆用凉膈散甚佳;及宜汤濯手足,使心胸结热宣散而已。心烦腹满,坐卧不安,栀子厚朴汤主之。或阳明病下之后,躁热而懊憹者,三一承气汤。汗后烦躁不得眠,五苓散或凉膈散。口燥呻吟,错语不得眠,五苓散、黄连解毒汤。烦心者,凉膈散。少阳证胸中烦而不呕者,小柴胡去半夏人参加(艹舌)蒌实主之。
明理论 【金 成无己】
属伤寒证
伤寒懊憹,何以明之?懊者懊恼之懊,憹者郁闷之貌。即心中懊懊恼恼,烦烦憹憹,郁郁然不舒畅,愦愦然无奈,比之烦闷而甚者,懊憹也。由下后表中阳邪乘虚内陷,郁而不发,结伏于胸心之间,故如是也。经曰:表未解,医反下之,胃中空虚,客气动膈,心中懊憹。又曰:下之益烦,心中懊憹如饥。即是阳气内陷为诸懊憹也。其治之法,或吐或下。若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与阳明病下之,其外有热,手足温而不结胸,心中懊憹,饥不能食,但头汗出,二者为邪热郁于胸中,当须栀子豉汤吐之,以涌其结热也。阳明病下之,心中懊憹而烦,胃中有燥屎者;与阳明病无汗小便不利,心中懊憹者必发黄,二者为邪热结于胃中,当须大承气汤、茵陈汤攻之,以涤其内热也。识诸此者,吐下之不瘥,汤剂之适当,则无不愈。若当汗反吐,疗热以温,则变证百出,斑出黄生者多矣。
栀子大黄汤 【仲景,下同】 治酒疸,心中懊憹或热痛者。
栀子十四枚 大黄一两 枳实五枚 豉一升
右四味,以水六升,煮取二升,分温三服。
栀子汤 治发汗吐下后,虚烦不得眠,若剧者必反复颠倒,心中懊憹。
大栀子十四枚 豉七合
右二味,以水四升先煮栀子,取二升半,内豉更煮三沸,去滓,每服一升。安者勿更服。若上气呕逆加橘皮二两,亦可加生姜二两。
栀子厚朴汤 治伤寒下后心烦腹满,坐卧不安者。
大栀子七 枳实二钱 厚朴半两,去皮炙
右銼如麻豆大,以水一盏半煮,绞汁半盏,温服。
凉膈散 一名连翘饮子。治伤寒表不解半入于里,下证未全,烦心懊憹不得眠,讝语狂妄等热证。
连翘一两 甘草一两半 山栀子 薄荷叶 大黄 黄芩各半两 (石卜)硝一分
右为末,每服二钱,水一盏蜜少许,同煎至七分,去滓温服。
安神丸 【东垣】 治心神烦乱怔忡,兀兀欲吐,胸中气乱而热,有似懊憹之状,皆膈上血中伏火,蒸蒸然不安,宜用权衡法以镇阴火之浮越,以养上焦之元气。经云:热淫所胜治以甘寒,以苦泻之。以黄连之苦寒去心烦除湿热为君,以甘草、生地黄之甘寒泻火补气滋生阴血为臣,以当归补血不足,以朱砂纳浮游之火而安神明也。
黄连一钱五分,酒洗 朱砂一钱,水飞 酒生地 酒当归身 炙甘草各五分
右件除朱砂水飞外,捣四味为细末,同和匀,汤浸蒸饼为丸如黍米大,每服十五丸,津唾咽下食后。
针灸
《千金方》曰:通里,主卒痛烦心,心中懊憹,数欠频伸,心下悸悲恐。
心腹痛,懊憹,发作肿聚,往来上下行,痛有休作,心腹中热,善渴涎出者,是蛔咬,以手聚而坚持之,无令得移,以大针刺之,久持之,虫不动乃出针。肠中有虫蛔咬皆不可取以小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