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62600000004

第4章

论曰。随触而生。领纳可爱及不可爱。俱相违触名为受蕴。领纳即是能受用义。云何此受领纳随触。谓受是触邻近果故。此随触声为显因义。能顺受故如随相言。相谓表彰。即能显示。因能显果。故立相名。此随相言。是顺因义。受能领纳。能顺触因。是故说受领纳随触。如世尊言。顺乐受触顺苦受触及顺不苦不乐受触。即是顺生乐受等义。领纳随触名自性受。领纳所缘亦是受相。与一境法别相难知。一切皆同领纳境故。以心心所执受境时。一切皆名领纳自境。是故唯说领纳随触。名自性受别相定故。领纳所缘名执取受。非此所辩相不定故。二受差别如顺正理及五事论广辩应知。此总说三。别说为六。世及所依有差别故。第三想蕴其体是何。此于所缘取像为体。谓于一切随本安立青长等色。琴贝等声。生莲等香。苦辛等味。滑涩等触。生灭等法。所缘境中如相而取。故名为想。此想就世总说为三。若就所依别说为六。第四行蕴其体是何。此用四余诸行为体谓除前说色受想三。及除当说识为第四。余有为法名为行蕴。此有相应及不相应思等得等如其次第。契经唯说。六思身者。由最胜故。所以者何。思是业性为因感果。其力最强。故世尊说。若能造作有漏有为名行取蕴。不可唯说思为行蕴。立总名故如法处界。若异此者应但名思。一法成故。如受想蕴。此中意显。如外第六。法处界声。立总名故。总摄十一十七处界不摄多法。如是行声。立总名故。总摄四蕴不摄多行。故知行蕴体不唯思。如是行蕴非尽有依。故唯约世总说三种。如前分别色蕴体已。便约处界二门建立如是。此中辩受想行三蕴体已。亦应建立为处及界。谓此三蕴及无表色并三无为。如是七法。于处门中立为法处。于界门中立为法界。第五识蕴自性处界其相云何。颂曰。

识谓各了别  此即名意处

及七界应知  六识转为意

论曰。识谓了者。是唯总取境界相义。各各总取彼彼境相。名各了别。谓识唯能总取境相。非能取彼境相差别。如世尊言。了者名识。有余师说。唯于法性。假说作者。为遮离识有了者计。何处复见唯于法性。假说作者。现见说影。能行动故。此于异处无间生时。虽无动作而说作者。识亦如是。于异境界相续生时。虽无动作而说了者。谓能了境故亦无失。云何知然。现见余处遮作者故。如世尊告颇勒具那。我终不说有能了者。复有说言。刹那名法性。相续名作者。自意所立思缘起中。当更显示。此识约世总说为三。就所依根别分为六。应知即此所说识蕴。于处门中立为意处。于界门中立为七界。及声显一析为二门。显一一识体分处界。七界者何。六识及意。谓眼识界至意识界。即此六识转为意界。此别建立蕴处界门。应知遍摄诸法皆尽。此中应思。若即识蕴名七心界。前说识蕴。就所依根别分为六。今离六识。说何等法复名意界。更无异法即于此中。颂曰。

由即六识身  无间灭为意

论曰。即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后识。故名意界。时分异故别立无失。犹如子果立为父种。若尔界体应唯十七或唯十二。更相摄故。何缘建立十八界耶。颂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应知

论曰。如五识界别有眼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无别所依。如离所缘识无起义离依亦尔。识不得生。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界成十八。如何已灭名现识依。是现识生邻近缘故。如虽有色而要依眼眼识得生。如是虽有所缘境界。而后识生要依前念无间灭意。是故前言无间灭者。为遮前念有间灭心。虽先开避而未生故。由此无间已灭六识为现识依。说为意界。或现在识正成依用。过去已成等无间缘。亦于现在能取果故。虽依彼生而非随彼。故心依心不名心所。心所品类必随心故。已释诸蕴取蕴处界。当于此中思择摄义。诸蕴总摄一切有为。取蕴唯摄一切有漏。处界总摄一切法尽。五蕴无为名一切法。别摄如是。应辩总摄。颂曰。

总摄一切法  由一蕴处界

摄自性非余  以离他性故

论曰。一蕴谓色。一处谓意。一界谓法。此三总摄五蕴无为。总是集义。置总言者。令知总三勿谓各一。有余部执。摄谓摄他。处处说言余摄余故。此执非理。无定因故。若有定因非摄他故。我部诸师说自性摄。如是所立摄自性言。是究竟说。不待他故。摄不待因是真实摄。诸法恒时摄自性故。复云何知不摄他性。以一切法离他性故。谓眼根性离耳等性。彼离于此而言此摄。理必不然。故知诸法唯摄自性。如是眼根唯摄色蕴。眼处眼界苦集谛等。是彼性故。不摄余蕴。余处界等离彼性故。如是余法随应当思眼耳鼻根各依二处。何缘界体数不成多。合二为一。故唯十八。何缘合二为一界耶。颂曰。

类境识同故  虽二界体一

论曰。眼耳鼻根虽各二处。类等同故合为一界。言类同者。同眼类故。言境同者。同色境故。言识同者。眼识依故。耳鼻亦然。故立一界。界体既一。处何缘二。颂曰。

然为令端严  眼等各生二

论曰。为所依身相端严故。界体虽一而两处生。若眼耳根处唯生一。鼻无二穴。身不端严。此释不然。驼猫鸱等。如是丑陋何有端严。是故诸根各别种类。如是安布差别而生。此待因缘如是差别。因缘有障或不二生。言为端严各生二者。此有别义。非为严身。此端严声显增上义。作用增上。故说端严。若眼等根各阙一处。见闻嗅用皆不明了。各具二者明了用生。是故三根各生二处。为严胜用。非为严身。何故世尊于所知境以蕴处界三门说耶。由此三门义各别故。此蕴处界别义者何。颂曰。

聚生门种族  是蕴处界义

论曰。积聚义是蕴义。生门义是处义。种族义是界义。何缘故知聚义是蕴。由契经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乃至识蕴广说亦然。由此故知聚义是蕴。若以聚义释蕴义者。蕴应非实。聚是假故。此难不然。于聚所依立义言故。非聚即义。义是实物。名之差别。聚非实故。聚义者何。谓聚之义。聚之义者。谓聚所依。此释显经有大义趣。谓如言聚。离聚所依无别实有聚体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蕴外不应别求实有我体。蕴相续中假说我故。如世间聚我非实有。蕴若实有经显何义。勿所化生知色等法三时品类无量差别各是蕴故。蕴则无边便生怯退。谓我何能遍知永断此无边蕴。为策励彼。蕴虽无边而相同故总说为一。又诸愚夫于多蕴上生一合想现起我执。为令彼除一合想故。说一蕴中有众多分。不为显示色等五蕴多法合成是假非实。又一极微三世等摄。以慧分析略为一聚。蕴虽即聚而实义成。余法亦然。故蕴非假。又于一一别起法中亦说蕴故。蕴定非假。如说俱生。受名受蕴。想名想蕴。余说如经。于一切时和合生故。蕴虽各别而聚义成。何缘故知门义是处。由训词故。处谓生门。心心所法于中生长。故名为处。是能生长彼作用义。如契经说。梵志当知。以眼为门唯为见色。此经唯证门义有六。然心心所有十二门。故契经说。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乃至广说何缘故知族义是界。与世种族义相似故。如一山中有诸雄黄雌黄赤土安膳那等众多种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如雄黄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如是眼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由义相似得为同喻若尔意界望六识身无别体类。不应别立所依能依。体类别故无斯过失。何故世尊说蕴处界三门差别虽佛世尊意趣难解而审思忖。颂曰。

愚根等三故  说蕴处界三

论曰。所化有情愚根等三故佛随宜为说蕴处界三。等言为明乐位过病等。三言为显一一各有三。所化有情愚有三种。有愚心所总执为我。有唯愚色。有愚色心。根亦有三。谓利中钝。乐谓胜解。此亦三种。谓乐略中。及广文故位谓弟子。已过作意。已熟习行。初修事业。三位别故过谓有情。怀我慢行。执我所随。迷识依缘。三过别故。病谓所化恃命财族而生憍逸。三病异故。由此等缘如其次第。世尊为说蕴处界三。何故世尊诸心所内别立受想为二蕴耶。颂曰。

诤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于诸心所法  受想别为蕴

论曰。世间诤根略有二种谓贪著欲及贪著见。初因受起。后由想生。味受力故贪著诸欲。倒想力故贪著诸见。又生死法以受及想为最胜因耽乐受故。执倒想故。爱见行者生死轮回。由此二因及后当说次第因故。应知别立受想为蕴。其次第因次后当辩。及声兼显诸心所中。唯此受想能为爱见。二杂染法生根本故。各别显一。识住名故。依灭此二。立灭定故。诸如是等多品类因。何故说无为在处界非蕴。颂曰。

蕴不说无为  义不相应故

论曰。诸无为法若说为蕴。立在五中或为第六。皆不应理。义相违故。所以者何。彼且非色乃至非识。故非在五。聚义是蕴。非无为法。如彼色等有过去等。品类差别可略一聚。名无为蕴。故非第六。又无为法与颠倒依及断方便义相违故说有漏蕴显颠倒依。说无漏蕴显断方便。无为于此两义都无。义不相应。故不立蕴。已辩诸蕴废立因缘。当辩次第。颂曰。

随粗染器等  界别次第立

论曰。五蕴随粗随染器等及界别故次第而立。随粗立者。五中最粗。所谓色蕴有对碍故。五识依故。六识境故。五中初说四中最粗。所谓受蕴虽无形质。而行相用易了知故。四中初说三中最粗。所谓想蕴取男女等行相作用易了知故。三中初说二中粗者。所谓行蕴贪等现起行相分明易了知故。二中初说识蕴最细故最后说随染立者。谓从无始生死已来。男女于身更相染爱由显形等。故初说色。如是色爱由耽受味。故次说受此耽受味由想颠倒。故次说想。此想颠倒由烦恼力。故次说行。此烦恼力依能引发后有识生。故后说识。随器等者。谓色如器。受所依故。受类饮食。增益损减有情身故想同助味。由取怨亲中平等相助生受故。行似厨人。由思贪等业烦恼力。爱非爱等异熟生故。识喻食者。有情本中为主胜故识为上首。受等生故。即由此理。于受想等随福行中。但说识为随福行者。又由此理说行缘识。由此复告阿难陀曰。识若无者不入母胎。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于受想等俱起法中。如是等经但标主识。随界别者。谓欲界中色最为胜。诸根境色皆具有故。色界受胜。于生死中诸胜妙受具可得故。三无色中想最为胜。彼地取相最分明故。第一有中行最为胜。彼思能感最大果故。此即识住。识住其中。显似世间田种次第。是故诸蕴次第如是。由此五蕴无增减过。即由如是诸次第因。于心所中别立受想。谓受与想于心所中相粗生染类食同助。二界中强故别立蕴。已随本颂。且就转门说次第因。四种如是当就还门复说一种。谓入佛法有二要门。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不净观门观于造色。持息念门念于大种。要门所缘。故先说色。由此观力分析色相。刹那极微展转差别。如是观时。身轻安故心便觉乐。故次说受。受与身合定为损益。损益于我理必不成。由斯观解我想即灭法想便生。故次说想。由此想故达唯有法烦恼不行。故次说行。烦恼既息心住调柔有所堪能。故次说识。已说顺次。逆次应说。恐厌繁文。故应且止。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小人就在你身边:洞察人心83招

    小人就在你身边:洞察人心83招

    害人之心不可有,防人之心不可无。特别是在现代社会,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通讯工具日趋发达,人与人之间的联系更加紧密,这就需要我们袒露心胸,不断地接纳别人,而我们又没有刀枪不入的金刚之躯,那么面对变幻莫测的世界,“小人”并没有特别的样子,脸上也没写上“小人”二字,有些小人甚至还长得帅又漂亮,有口才也有内才,一副“大将之才”的样子,根本让你想象不到。这时我们只有擦亮自己的双眼,炼就一双火眼金睛,学会看透人心,只有如此,我们才会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生活中免受无辜的伤害!“小人”难辨,“小人”难防。在利来利往的生活中,如何识别“小人”?如何防备“小人”?就是我们在这本书中想要告诉大家的。
  • 腾蛟起雾

    腾蛟起雾

    云雨兴处,有蛟龙出;大乱之时,有妖孽出;帝失其鹿,诸侯逐之。地球灵魂,转生此世;再兴风雨,斩落潜龙;大争之世,龙蛇起陆。
  • 婴幼儿同步营养方案

    婴幼儿同步营养方案

    本书根据婴幼儿的生长发育规律特点,以成长时间为顺序,介绍婴幼儿喂养的基础知识、健康食谱、疾病食疗、关键营养素等内容。
  • 明初河套周边边政研究

    明初河套周边边政研究

    作为中国历史上公认的统一王朝,明朝的历史受到了中外史学界长时间的关注和研究。但与许多改朝换代的结果不同,从今天的角度看,明王朝的统一有其局限性。首先,它的控制区域上不及元,下不逮清,蒙古、西域始终以独立的面貌与明朝相始终。其次,元朝并未被真正灭亡,而是退居漠北,尽管为内部斗争和分裂所困扰,它却始终没有臣服于明。而且,传统意识中的正统标志——“大元”国号在其退出中原后相当长的时间内仍在使用。
  • 剑执星空

    剑执星空

    一名少年,即将成为巅峰强者时,却意外陨落,通过轮回再次出现在宇宙,执剑变强,查寻凶手,对一个强大的组织进行复仇......
  • 笔耕留痕(高平作家丛书)

    笔耕留痕(高平作家丛书)

    早就想把自己写的东西整理一下,一直未动手。这回算交差了,当然是为自己。起了个名:《笔耕留痕》。似乎显得文雅点。其实,说白了,我不过是个码字的,像手执瓦刀码墙的匠人一样,这些东西,可以说是大大小小,高高低低的墙圪垛儿。这些“墙垛”的“砖”有的还算齐楚,有的缺棱少角,差火候。
  • 河西旧事

    河西旧事

    本文讲述了九十年代初,中国经济迅速发展一个小村庄的变化,河西淘沙工人努力抚养一名弃婴的故事。
  • 天隙之光

    天隙之光

    原本只是一个普通高中生的陈达,却因为一次意外,人生发生了天翻地覆的改变。奇异炫丽的异能,各式各样的人物,争斗不休的战斗,花式繁多的装备……究竟陈达如何力挽狂澜,拯救世界,一切都将在本书中揭晓……
  • 蜜爱成婚:叶少宠妻如命

    蜜爱成婚:叶少宠妻如命

    林汐媱在江边捡了个野男人,有一天野男人对她表白了。林汐媱一想,高穷帅配白穷美,绝配!可在一起后,林汐媱发现这个高穷帅太难伺候。“先给钱再陪聊!”男人反手一个沙发咚,诱惑道:“我没钱,用身体付账好不好?”
  • 凡道成神

    凡道成神

    何为易?草木之灵,大道之简,阴阳之变,何无易?万物生长,物尽天择,适者生存。以吾之念,易天,易地,易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