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262600000004

第4章

论曰。随触而生。领纳可爱及不可爱。俱相违触名为受蕴。领纳即是能受用义。云何此受领纳随触。谓受是触邻近果故。此随触声为显因义。能顺受故如随相言。相谓表彰。即能显示。因能显果。故立相名。此随相言。是顺因义。受能领纳。能顺触因。是故说受领纳随触。如世尊言。顺乐受触顺苦受触及顺不苦不乐受触。即是顺生乐受等义。领纳随触名自性受。领纳所缘亦是受相。与一境法别相难知。一切皆同领纳境故。以心心所执受境时。一切皆名领纳自境。是故唯说领纳随触。名自性受别相定故。领纳所缘名执取受。非此所辩相不定故。二受差别如顺正理及五事论广辩应知。此总说三。别说为六。世及所依有差别故。第三想蕴其体是何。此于所缘取像为体。谓于一切随本安立青长等色。琴贝等声。生莲等香。苦辛等味。滑涩等触。生灭等法。所缘境中如相而取。故名为想。此想就世总说为三。若就所依别说为六。第四行蕴其体是何。此用四余诸行为体谓除前说色受想三。及除当说识为第四。余有为法名为行蕴。此有相应及不相应思等得等如其次第。契经唯说。六思身者。由最胜故。所以者何。思是业性为因感果。其力最强。故世尊说。若能造作有漏有为名行取蕴。不可唯说思为行蕴。立总名故如法处界。若异此者应但名思。一法成故。如受想蕴。此中意显。如外第六。法处界声。立总名故。总摄十一十七处界不摄多法。如是行声。立总名故。总摄四蕴不摄多行。故知行蕴体不唯思。如是行蕴非尽有依。故唯约世总说三种。如前分别色蕴体已。便约处界二门建立如是。此中辩受想行三蕴体已。亦应建立为处及界。谓此三蕴及无表色并三无为。如是七法。于处门中立为法处。于界门中立为法界。第五识蕴自性处界其相云何。颂曰。

识谓各了别  此即名意处

及七界应知  六识转为意

论曰。识谓了者。是唯总取境界相义。各各总取彼彼境相。名各了别。谓识唯能总取境相。非能取彼境相差别。如世尊言。了者名识。有余师说。唯于法性。假说作者。为遮离识有了者计。何处复见唯于法性。假说作者。现见说影。能行动故。此于异处无间生时。虽无动作而说作者。识亦如是。于异境界相续生时。虽无动作而说了者。谓能了境故亦无失。云何知然。现见余处遮作者故。如世尊告颇勒具那。我终不说有能了者。复有说言。刹那名法性。相续名作者。自意所立思缘起中。当更显示。此识约世总说为三。就所依根别分为六。应知即此所说识蕴。于处门中立为意处。于界门中立为七界。及声显一析为二门。显一一识体分处界。七界者何。六识及意。谓眼识界至意识界。即此六识转为意界。此别建立蕴处界门。应知遍摄诸法皆尽。此中应思。若即识蕴名七心界。前说识蕴。就所依根别分为六。今离六识。说何等法复名意界。更无异法即于此中。颂曰。

由即六识身  无间灭为意

论曰。即六识身无间灭已能生后识。故名意界。时分异故别立无失。犹如子果立为父种。若尔界体应唯十七或唯十二。更相摄故。何缘建立十八界耶。颂曰。

成第六依故  十八界应知

论曰。如五识界别有眼等五界为依。第六意识无别所依。如离所缘识无起义离依亦尔。识不得生。为成此依故说意界。如是所依能依境界。应知各六界成十八。如何已灭名现识依。是现识生邻近缘故。如虽有色而要依眼眼识得生。如是虽有所缘境界。而后识生要依前念无间灭意。是故前言无间灭者。为遮前念有间灭心。虽先开避而未生故。由此无间已灭六识为现识依。说为意界。或现在识正成依用。过去已成等无间缘。亦于现在能取果故。虽依彼生而非随彼。故心依心不名心所。心所品类必随心故。已释诸蕴取蕴处界。当于此中思择摄义。诸蕴总摄一切有为。取蕴唯摄一切有漏。处界总摄一切法尽。五蕴无为名一切法。别摄如是。应辩总摄。颂曰。

总摄一切法  由一蕴处界

摄自性非余  以离他性故

论曰。一蕴谓色。一处谓意。一界谓法。此三总摄五蕴无为。总是集义。置总言者。令知总三勿谓各一。有余部执。摄谓摄他。处处说言余摄余故。此执非理。无定因故。若有定因非摄他故。我部诸师说自性摄。如是所立摄自性言。是究竟说。不待他故。摄不待因是真实摄。诸法恒时摄自性故。复云何知不摄他性。以一切法离他性故。谓眼根性离耳等性。彼离于此而言此摄。理必不然。故知诸法唯摄自性。如是眼根唯摄色蕴。眼处眼界苦集谛等。是彼性故。不摄余蕴。余处界等离彼性故。如是余法随应当思眼耳鼻根各依二处。何缘界体数不成多。合二为一。故唯十八。何缘合二为一界耶。颂曰。

类境识同故  虽二界体一

论曰。眼耳鼻根虽各二处。类等同故合为一界。言类同者。同眼类故。言境同者。同色境故。言识同者。眼识依故。耳鼻亦然。故立一界。界体既一。处何缘二。颂曰。

然为令端严  眼等各生二

论曰。为所依身相端严故。界体虽一而两处生。若眼耳根处唯生一。鼻无二穴。身不端严。此释不然。驼猫鸱等。如是丑陋何有端严。是故诸根各别种类。如是安布差别而生。此待因缘如是差别。因缘有障或不二生。言为端严各生二者。此有别义。非为严身。此端严声显增上义。作用增上。故说端严。若眼等根各阙一处。见闻嗅用皆不明了。各具二者明了用生。是故三根各生二处。为严胜用。非为严身。何故世尊于所知境以蕴处界三门说耶。由此三门义各别故。此蕴处界别义者何。颂曰。

聚生门种族  是蕴处界义

论曰。积聚义是蕴义。生门义是处义。种族义是界义。何缘故知聚义是蕴。由契经说。诸所有色。若过去若未来若现在。若内若外。若粗若细。若劣若胜。若远若近。如是一切略为一聚。说名色蕴。乃至识蕴广说亦然。由此故知聚义是蕴。若以聚义释蕴义者。蕴应非实。聚是假故。此难不然。于聚所依立义言故。非聚即义。义是实物。名之差别。聚非实故。聚义者何。谓聚之义。聚之义者。谓聚所依。此释显经有大义趣。谓如言聚。离聚所依无别实有聚体可得。如是言我。色等蕴外不应别求实有我体。蕴相续中假说我故。如世间聚我非实有。蕴若实有经显何义。勿所化生知色等法三时品类无量差别各是蕴故。蕴则无边便生怯退。谓我何能遍知永断此无边蕴。为策励彼。蕴虽无边而相同故总说为一。又诸愚夫于多蕴上生一合想现起我执。为令彼除一合想故。说一蕴中有众多分。不为显示色等五蕴多法合成是假非实。又一极微三世等摄。以慧分析略为一聚。蕴虽即聚而实义成。余法亦然。故蕴非假。又于一一别起法中亦说蕴故。蕴定非假。如说俱生。受名受蕴。想名想蕴。余说如经。于一切时和合生故。蕴虽各别而聚义成。何缘故知门义是处。由训词故。处谓生门。心心所法于中生长。故名为处。是能生长彼作用义。如契经说。梵志当知。以眼为门唯为见色。此经唯证门义有六。然心心所有十二门。故契经说。眼及色为缘生于眼识。三和合触俱起受想思。乃至广说何缘故知族义是界。与世种族义相似故。如一山中有诸雄黄雌黄赤土安膳那等众多种族。说名多界如是一身或一相续有十八类。诸法种族名十八界。如雄黄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如是眼等展转相望体类不同。故名种族。由义相似得为同喻若尔意界望六识身无别体类。不应别立所依能依。体类别故无斯过失。何故世尊说蕴处界三门差别虽佛世尊意趣难解而审思忖。颂曰。

愚根等三故  说蕴处界三

论曰。所化有情愚根等三故佛随宜为说蕴处界三。等言为明乐位过病等。三言为显一一各有三。所化有情愚有三种。有愚心所总执为我。有唯愚色。有愚色心。根亦有三。谓利中钝。乐谓胜解。此亦三种。谓乐略中。及广文故位谓弟子。已过作意。已熟习行。初修事业。三位别故过谓有情。怀我慢行。执我所随。迷识依缘。三过别故。病谓所化恃命财族而生憍逸。三病异故。由此等缘如其次第。世尊为说蕴处界三。何故世尊诸心所内别立受想为二蕴耶。颂曰。

诤根生死因  及次第因故

于诸心所法  受想别为蕴

论曰。世间诤根略有二种谓贪著欲及贪著见。初因受起。后由想生。味受力故贪著诸欲。倒想力故贪著诸见。又生死法以受及想为最胜因耽乐受故。执倒想故。爱见行者生死轮回。由此二因及后当说次第因故。应知别立受想为蕴。其次第因次后当辩。及声兼显诸心所中。唯此受想能为爱见。二杂染法生根本故。各别显一。识住名故。依灭此二。立灭定故。诸如是等多品类因。何故说无为在处界非蕴。颂曰。

蕴不说无为  义不相应故

论曰。诸无为法若说为蕴。立在五中或为第六。皆不应理。义相违故。所以者何。彼且非色乃至非识。故非在五。聚义是蕴。非无为法。如彼色等有过去等。品类差别可略一聚。名无为蕴。故非第六。又无为法与颠倒依及断方便义相违故说有漏蕴显颠倒依。说无漏蕴显断方便。无为于此两义都无。义不相应。故不立蕴。已辩诸蕴废立因缘。当辩次第。颂曰。

随粗染器等  界别次第立

论曰。五蕴随粗随染器等及界别故次第而立。随粗立者。五中最粗。所谓色蕴有对碍故。五识依故。六识境故。五中初说四中最粗。所谓受蕴虽无形质。而行相用易了知故。四中初说三中最粗。所谓想蕴取男女等行相作用易了知故。三中初说二中粗者。所谓行蕴贪等现起行相分明易了知故。二中初说识蕴最细故最后说随染立者。谓从无始生死已来。男女于身更相染爱由显形等。故初说色。如是色爱由耽受味。故次说受此耽受味由想颠倒。故次说想。此想颠倒由烦恼力。故次说行。此烦恼力依能引发后有识生。故后说识。随器等者。谓色如器。受所依故。受类饮食。增益损减有情身故想同助味。由取怨亲中平等相助生受故。行似厨人。由思贪等业烦恼力。爱非爱等异熟生故。识喻食者。有情本中为主胜故识为上首。受等生故。即由此理。于受想等随福行中。但说识为随福行者。又由此理说行缘识。由此复告阿难陀曰。识若无者不入母胎。心杂染故有情杂染。心清净故有情清净。于受想等俱起法中。如是等经但标主识。随界别者。谓欲界中色最为胜。诸根境色皆具有故。色界受胜。于生死中诸胜妙受具可得故。三无色中想最为胜。彼地取相最分明故。第一有中行最为胜。彼思能感最大果故。此即识住。识住其中。显似世间田种次第。是故诸蕴次第如是。由此五蕴无增减过。即由如是诸次第因。于心所中别立受想。谓受与想于心所中相粗生染类食同助。二界中强故别立蕴。已随本颂。且就转门说次第因。四种如是当就还门复说一种。谓入佛法有二要门。一不净观。二持息念。不净观门观于造色。持息念门念于大种。要门所缘。故先说色。由此观力分析色相。刹那极微展转差别。如是观时。身轻安故心便觉乐。故次说受。受与身合定为损益。损益于我理必不成。由斯观解我想即灭法想便生。故次说想。由此想故达唯有法烦恼不行。故次说行。烦恼既息心住调柔有所堪能。故次说识。已说顺次。逆次应说。恐厌繁文。故应且止。

同类推荐
热门推荐
  • 枪神纪之荣耀时刻

    枪神纪之荣耀时刻

    这里是特工与特工之间的交流,战场与战场的厮杀,游戏与虚拟的象征,而在这里你就是王者,双枪飞檐走壁,烈焰烧烤大餐,狙击一击必杀,机枪子弹风暴,导弹狂轰大地,医疗回转生命,机械军师降临,刀锋鬼魅无影,榴弹弹跳之上等,这九位特工能给你带来什么样的奇迹呢?请拭目以待!
  • 清录

    清录

    清录?清?清净!那一本在他们灵魂、骨血中流传下来的书,书的笔迹永远是最动人的红色......1949年2月13日北纬、东经、南极在这里的风雪中,故事开启。多年后夏风的存在的世界里,路人妹子裙底藏刀、历史老师会催眠术,随后在中二老师的私人领域里,世界清洗异族的新篇章开写.....
  • 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最具影响力的谋略奇才(下)(影响你一生的世界名人)

    本套书精选荟萃了古今中外最具有代表性的也最具有影响力的名人, 主要有政坛伟人、发明始祖、经济导师、军事将帅、科技精英、谋略奇才、企业富豪、思想先驱、外交巨擎、文坛巨匠、艺术大师。阅读这些世界名人的个人简介, 能够领略他们的人生风采与成功智慧, 使我们受到启迪和教益, 能够激励我们的理想和志向, 指导我们的人生道路和事业发展。
  • 天书志

    天书志

    这是一段关于一个人如何踏上征天道路的故事。这是一段讲述什么是人什么是魔的故事。天书大陆,三国鼎立,人魔两族百年争霸!一个来自极北地区的平凡少年,如何在这纷纷乱世中实现自己的一腔热血?如何贯彻自身的正义?芸芸众生,亿万生灵,皆在大陆之中,天书之内!且看林寒天在这块大陆上如何演绎着令人向往的天书传奇。本书等级制度:聚灵境,灵脉境,幽海境,玄空境,地魂境,天武境,仙府境,圣域境,神域。每个阶段共分一到九阶。
  • 召唤创造师

    召唤创造师

    酷爱科学怪人的洛天穿越到以召唤为主的异界大陆。拥有神奇手术台和手术刀的他能够将尸体和残骸缝接成独特的召唤兽并赋予生命。圣兽?神兽?挖挖墓穴,做做手术,我就能够自己创造!
  • 相思谋:妃常难娶

    相思谋:妃常难娶

    某日某王府张灯结彩,婚礼进行时,突然不知从哪冒出来一个小孩,对着新郎道:“爹爹,今天您的大婚之喜,娘亲让我来还一样东西。”说完提着手中的玉佩在新郎面前晃悠。此话一出,一府宾客哗然,然当大家看清这小孩与新郎如一个模子刻出来的面容时,顿时石化。此时某屋顶,一个绝色女子不耐烦的声音响起:“儿子,事情办完了我们走,别在那磨矶,耽误时间。”新郎一看屋顶上的女子,当下怒火攻心,扔下新娘就往女子所在的方向扑去,吼道:“女人,你给本王站住。”一场爱与被爱的追逐正式开始、、、、、、、
  • 英雄联盟之源计划

    英雄联盟之源计划

    主角被莫名电流穿越到异界大陆,这是以英雄联盟为背景的世界,也是充满着魔法的世界,主角在艾瑞利娅的帮助下,不断努力增加自己的能力,终于他站在了强者的位置上,通过主角不断的了解,他发现这个世界并不是凭空而来的世界,而是有人在幕后......
  • 九转武皇

    九转武皇

    孤独少年王浩,天生经脉堵塞,偶然救下一只白兔,得到了一只神秘的胸坠,开始了他璀璨的一生。一朝经脉冲破,洗耻辱,得奇功,集诸天众能,成就武皇路。
  • 花夏诺之凯源玺

    花夏诺之凯源玺

    孤身一人来到北京!发生了一连串的故事,在摩天轮偶遇;在大雪天里偶遇;在公司交流偶遇!一起来看看精彩!
  • 爱情花样式

    爱情花样式

    调皮的两位小女孩。咳咳,不,应该说是,调皮的两位‘小公主’去拍会上拍卖自己,明明钱多的都可以填满整个大大大房间了,还要去拍卖会,去拍卖会不要紧,可她们惹的祸还不是自己去收拾的。真是服了她们俩了!冷酷嗜血的一位‘大公主’,冷的要shi,跟她在一起,夏天都不用空调,可是,这位冷酷嗜血的‘大公主’,你也不能这样呀,抢了空调的工作。某位冷酷嗜血的‘大公主’,你也不能这样呀!那调皮的两位‘小公主’惹下的祸,为什么总是你来收拾。你也不能这样宠溺呀!冷酷嗜血的‘大公主’有一位超级棒棒哒的‘大’公主,她,花心、嗜血、调皮、腹黑。关键时候她出手帮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