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
庐山情思
今年夏天,我终于来到了魂牵梦绕多年,人称“奇秀甲天下山”的庐山。
走近庐山,让我惊喜和感动,是大自然的神奇伟力,创造了庐山的神奇。那不经意间的云气离合,岚光变幻,让人恍若在画中,在梦中。“春如梦、夏如滴、秋如醉、冬如玉”道出了庐山一年四季的美妙绝伦。
庐山的众多景物景观,像一颗颗宝石散落在峰峰岭岭,镶嵌在峡间谷中。芦林湖的碧波粼粼、如琴湖水的波光潋滟,锦绣谷的险峻奇秀,仙人洞的风光无限。毛泽东诗碑园,仿佛一座艺术的殿堂;白居易草堂让我领略了“人间四月芳菲尽,山寺桃花始盛开”的盛地。
置身庐山,由大天池,沿着石阶下行数百米,我来到了著名的“龙首崖”,只见一崖拔地千尺,下临绝壑,宛如苍龙昂首,飞舞天外。悬崖左边一石亭,凭栏俯瞰,美丽景致尽收眼底,令人浮想联翩,陶醉其中。只见龙首崖悬壁峭立,数棵虬松盘根石隙,微风吹拂,宛如龙须。站在岩石上,云雾缭绕,如在空中。
造型别致的山间别墅,掩映在三千余种林木花卉里,点缀在云山锦谷之中。牯岭镇让人恍若置身于世外桃园,其清新静谧使我流连忘返。印象最深刻的当属这座独特醒目、让世人瞩目的别墅圣地——“美庐”,这个毛泽东、蒋介石都曾住过的地方,见证了美庐经历的政治风云,给这里笼罩了一层浓厚的政治气息和神秘的历史面纱。
深入庐山,我才真正读懂了庐山,也才感受到自然与社会间的千丝万缕。含鄱岭上有一座雕梁画栋的方型楼台叫“望鄱亭”,是庐山观日出的胜地。这块咫尺之地,不知有过多少文人墨客曾经驻足赞叹。宋代大文豪苏东坡诗云:“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一极富哲理的千古流传的名句,让我忽然感受出大师当时的情怀,也豁然品味出诗的意境,如果不是耳濡目染,是无法达到景、情、理交融的境界的。
当我步行来到含鄱口,站在山顶宽敞的平台上极目远眺,湖光山色尽收眼底,令人心胸开阔,心旷神怡,真可谓“千里鄱湖一岭含”。最让人感到大自然玄妙的是五老峰。远处云雾缭绕中,五老峰犹如五位老人静静地守候在那里。看见含鄱五老峰,想起领袖毛泽东。那五座山峰的巧妙排列,仿佛勾勒出一幅伟人的雕像,大自然用它那神奇之笔向世人呈现出一代伟人毛泽东的光辉形象,让这位曾经叱咤风云、深受人民爱戴的领袖,检阅世界风云;是历史的力量,让这位曾经改变了中国历史走向、仍然影响着世界的伟人,取天地之精华,融山川之灵气,与宇宙融为一体,乐观中国巨变。当年,一代中国领袖,拨动着小小地球,洞察着世界变幻;如今,大自然的鬼斧神工,又令多少人再一次求索在历史与现实之中。
亲近庐山,才能品味庐山,才能体会到历史的深厚与自然的雄浑。是亿万年的地壳运动,造就了庐山兀然拔立的块垒式山峰,造就了庐山叠障九层、崇岭万仞的赫赫气势,伴生出峰诡不穷、怪石不绝的刚阳之美。庐山见证了历史,记录着昨天;庐山是一部厚重精深的史诗,让我百读不厌;庐山博大伟岸的胸怀,让我永远依恋。
(二)
海州矿的思索
我对露天矿有独特的情愫,可能是因为自己生长在一个曾被誉为煤都的小城吧,那里就有个露天煤矿,小时候看它就感到神奇:巨大的露天矿凝结着多少矿工的心血啊!
一个初秋时节,我走近了海州矿,这个举世闻名的地方。当我怀着好奇心,俯瞰这个人为的天坑奇观时,我受到了震撼。
走近海州矿,站在石栏前,一个无比巨大的深坑呈现眼前,我忽感一阵轻微的颤栗和瞬间眩晕。尽管在此之前我曾看过相关资料和图片,但还是被眼前这种特殊的景象惊呆了。四周一层层断壁,正如我以前见到的那些北方山脉的峭壁一样,看上去似乎浑然天成,让人称奇。
谁能想到,这巨大的天坑是无数的矿工,用他们的双手和智慧一下一下地凿出来的呢?在这里,我忽然感受到了一个时代的顽强意志和不屈精神,豁然感受到了老一辈劳动者流传下来的吃苦耐劳和坚持不懈的斗志,瞬间体验到了那个年代矿工们内心所具有的那种极为单纯的义无反顾向前冲的劲头。
山底的火车如火柴盒大小缓缓地移动,让我想起了那部最受小朋友喜爱且风靡全球的动画片《小火车托马斯》,讲的是有个被拟人化的蓝色蒸汽小火车和他一群个性迥异的火车朋友们居住在一个岛上,一同冒险,一同成长,发生了许多有趣又有教育意义的故事。
这巨大的天坑,让我叹服人类的执着,叹服人类的伟大。古往今来,人类能够克服一切困难,创造了一个又一个奇迹。如今这里早已是供人们观赏、瞻望和怀念的遗址,也是著名的旅游景点,引来世界各国的游人怀着好奇之心前来观看和感怀。这天坑如一高耸的丰碑,上面深深地镌刻着几个大字:“海州矿精神永存”,红灿灿亮闪闪,耀人眼目。我又想起了刘秉义《我为祖国献石油》的歌来,眼前忽然浮现出那种热火朝天为祖国建设为四化建设的热火朝天的场景。此时拿来借用下这首老歌,表现咱煤矿工人的斗志:锦绣江山美如画,祖国建设跨骏马,我当个煤矿工人多荣耀,头戴铝盔走井下……
几代人的不停地坚持、不懈地努力,凭着愚公移山、精卫填海的精神,将阜新这块看上去寻常的土地挖掘成了闻名遐尔的天坑,让我心灵震撼的同时,也产生无限地悲凉。让时光倒流,那时阜新矿区经常发生塌陷的情况,为采煤死伤的人不计其数,代价了得。那巨大的天坑,那不屈的精神,是那些矿区工人用鲜血换来,是用生命凝成的啊!
对面远处有几处徐徐升起的黑烟,朋友告诉我,这是未挖完的煤在地下形成的自燃。我格外惊讶,感到自然界中真有些不可思议。透过这一堆堆慢慢升腾的烟雾,一种莫名的感动忽然涌上来。我们老一辈勤劳朴实的人啊,在那段尚且食不果腹、衣不保暖的年代,在那段极为单调枯燥生活中,以瘦弱的双肩,抗起挖煤的重担,用结满老茧的双手伸进井下窑里,精心采摘着这片浓黑的宝贵的不可再生资源,编织着如画的江山,他们用那黑黑的双腿和那布满血泡的双脚,重重地踏进矿区,他们疲于奔命,为生计在这里留下了深深的脚印,他们倾尽毕生甚至生命,为中国历史创造了一个闪光的奇迹。这是血与火的思考啊!
一段过去,一次追忆一次探寻;一段历史,一次思考一次警醒。平静的阜新露天海州矿,你给了我们怎样的阵痛和思索,你还能在我的记忆里留存多久呢?
发表于《散文选刊》(2011第9期中旬刊)
本文于2011年8月荣获“行走天下·首届全国人文地理散文大赛”三等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