莫言老师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不仅让中国文坛沸腾,而且也让我这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充满激动。至今难忘几年前诗人叶匡政“文学已死”声音的尖锐,但愿这次“诺奖”强心剂能为中国文学带来改变。岁月如流水,总会冲淡一切,可我始终坚信文学是只不死鸟,我爱这只不死鸟,并且还会以十几年前刚爱上它时的那股热情,一如既往地爱下去。
还是让时光倒回十五年前吧。那年七月,我从军校的计算机应用专业毕业,被分配至驻鄂西北大山深处的某部。那可是一个与有着野人传说的神农架只有咫尺之遥的地方,我们的革命前辈贺龙元帅曾率部在这里进行过浴血战斗并建立了红色政权。这里山连着山岭推着岭,环境恶劣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现在还是一个国家级穷困县。也许正是由于这些客观原因,我成为这支部队的一员以后惊讶发现,这里的官兵们不但没有怨天尤人的情绪,而且大都不怕苦非常爱学习。可能艰难困苦真是文学近亲的缘故,这里有许多官兵是文学爱好者,他们在工作训练之余便把大部分精力放在读书写作上,有的写新闻报道,有的写诗歌散文,有的专门写故事和小说,还有的兴致所致什么都写。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本来刚分来时还有些不安心想法的我,在这里工作不到两个月,没有任何人谈心教育,也变得像战友们一样大小事情兢兢业业,业余时间看书读报学习。山沟里的部队也并不缺少书刊报纸,没有任务的时候我便成了图书室的常客。看多了总觉得还不过瘾,也希望自己能像战友一样写的文章能风风光光上报刊杂志,于是就寻思着自己动笔写。一篇、两篇、三篇……没想到自己都感觉到越写越有那么点意思了。鄂西北山清水秀天天天蓝,感染并充盈着我的每一篇诗歌散文和小说故事,她们结伴同行,从此,我这位普通军官的名字便飞出山沟不时出现在东西南北的报刊杂志之上。
今天说来有点让人好笑,刚开始学写文章时总是偷偷摸摸的,生怕战友看到或者笑话,毕竟我是学计算机专业的,自知文字基础一般,每次写好以后立即收起来,更不敢像那些已经在报刊杂志上发过稿子的战友一样,先彼此传阅互相征求修改意见后再投稿。不声不响地学写了一年,我的床头柜里已经藏了自己写的几十篇(首)短文短诗,写的这些文字我从未想到过要拿出来投稿,最多也就是在没事时找几篇出来自己对比一下看有没有进步,我总觉得报刊杂志上的文章随便拿一篇都比自己的好,自己的文字要发表还要继续努力有待时日。
第一次投稿今天想来真还觉得有点特别。时间我记得很清楚,是十四年前的七一,因为是党的生日,部队中午例行会餐,并且还喝了红葡萄酒。可能是多喝了一杯的原因,我在受了战友的语言激将之后,竟然破天荒壮着胆子从床头柜里取出了一篇一千五百多字的短文——《葡萄的故事》,而且还大言不惭地对战友们说此文已基本上达到了发表水平。没想到我的酒后狂言战友们并没有小看,个个认真读完此文以后都说还可以,最后大家一致说送给我们的“第一笔”看看吧,如果他说行就真行。我们部队的“第一笔”是宣传部门的一位领导,他发表了许多文章,平常还是我们这些文学青年的“免费”老师。没想到他看了这篇短文以后,也说虽有些稚嫩但总体不错,还说就交给他吧,他帮我去寄发。当时我并没有奢望这篇拙文能发表,没想到一个月后当地的市报副刊就一字未改地发表了,更没想到三个月后一本有名的杂志也刊登了此文。第一次发表文章的我当然有说不完的兴奋,在收到样刊的那天,我跑了十几里山路特意到镇上的商场买回一件健力宝,给“第一笔”和战友们每人发一瓶算是请客。
第一次投稿就顺利发表,这对我来说是一种极大的鼓励与鞭策,真要衷心感谢那本文学杂志的编辑老师,他们不薄待新人确实让人崇敬(难怪今天这本纯文学杂志还受读者欢迎)。同样也要衷心感谢市报副刊的编辑老师,后来他们给了我许多指导,我的每一点进步都饱含着他们的关爱。从这以后我读书写稿的积极性更高了,可不知怎的,我怕投稿的心理似乎也更加严重了,每次写好了文章,都交给战友们看,然后让他们替我寄出投稿,好像只有这样才不会有发表不了或者退稿的心理负担。“第一笔”和战友们总是给我加油鼓劲,要我相信自己,相信自己文章的实力,再说就算被退稿也不是坏事,这就等于编辑告诉你文章离发表还有一段距离,还须继续努力。老是让战友帮着投稿我也知道不好,但我又实在怕发表不了让人笑话,于是我就常常在请假到镇上购买日常用品时偷偷寄稿。
埋头耕耘,不问收获,一个业余文学爱好者,完全不应该以发稿率论成败,而应以进一步提高自己的文字能力和陶冶性情为主旨。惭惭地我的心态变得平和了,也敢于光明正大地和战友们一道投稿了。在这里我要再次衷心感谢那些关爱提携过我的编辑老师们,是你们默默无闻付出心血,使我的一篇篇散文诗歌小说故事纷纷登上了报刊杂志的大雅之堂,而且有的获奖,有的还被多次转载。
也许是缺乏对生活的深入感知体验,也许不是科班出身缺少系统教育,也许还是其他什么别的原因,回过头来看自己这些年来业余创作发表的一系列拙作,我在高兴的同时还有些许遗憾,那就是自己拙作中稚嫩的淡黄太多而深刻的墨绿不够。“情者文之经,辞者理之纬,经正而后纬成,理定而后辞畅,此立文之本源也。”看样子我对刘勰在《文心雕龙》中的教导还有待进一步消化吸收。好的作品必然是情感饱满文笔优美思想深刻的作品,我企盼在不久的将来也能写出这样的佳作。
龙玉纯
2013年3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