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3152400000004

第4章 邱剑云

第一节 行文解字怎可信口开河

生于1939年,松江二中退休教师,系上海市松江区文联文学分会会员。

这一个时期,报刊上以小见大式的文章多了起来,从名人乃至伟人的点滴小事写出了他们令人敬佩的风范,使读者深受教育。但个别作者忘了一点:不可只顾用意好而信口开河。不久前,看到《邓小平一字不苟》一文,不禁感从中来。文章不长,照录如下:

1983年6月,全国都在学习“雷锋式的光荣标兵”朱伯儒的先进事迹。这天,空军政治部宣传科收到了广电部转来的邓小平亲笔题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符其实的共产党员。

宣传科当即向各大媒体发稿。

岂知这时军委办公室来了紧急电话,转达了邓小平的意见:题词切勿急于发表,应该先请语言学家审阅一下,防止用字不准确,造成意想不到的后果。

宣传科的领导遵嘱找到语言学家王力教授。王力认为“符合”的“符”字,日前已不再使用,如此,显得不大规范,还是改用“副”字为妥。

可是,当王老听说题词出于邓小平之手,又改口说,中央领导日理万机,这点小事就免谈了。

邓小平却不然。他一听,马上让秘书打了两个电话,一个给王力,赞誉他一字不苟的责任感:“用字不(‘不’字应改为‘应’字)规范,谁都不可例外。”

一个电话给政治部宣传科:“立即重写一张,很快派人送来。”

邓小平要求将原先写的那张收回:“要刹住错字误字,前门要狠抓,后门也不可放松。”

不久,我们见到了“一字不苟”的题词:向朱伯儒同志学习,做一个名副其实的共产党员。

其实,“名符其实”并没有错,邓小平原先的题词完全可以用。汉语词典把“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同样列为词条,并指明“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通用;“名副其实”也说“名符其实”。鲁迅《华盖集续编·小引》:“偏要在庄严高尚的假面上拨它一拨也是有的,此外却毫无什么大举,名副其实。”茅盾《全运会印象》:“那边的国术场还有一个老头子,穿了长衫舞刀,这在中年太太之流看来,还不是名符其实的大杂耍么?”《现代中国汉语大辞典》不但也同样收录了“名符其实”与“名副其实”,还收录了“名实相符”与“名实相副”。古今的一些经典作家的作品中,“符”“副”通用的例句比比皆是,何曾有过非“副”不可的说法!这很可能就是邓小平同志写“符”的原因所在。至于说到王力教授认为“符合”的“符”字“日前已不再使用”,更不靠谱了。“符合实际”的“符合”,“标点符号”的“符”,什么时候不再使用了?怎么就“显得不大规范”了?而且让这些话从王力口中说出,他还是语言学家吗?连如今的一些半杯水专家都不如了,这可能吗?不知该文作者的写作材料是从哪里得来的?特别王力教授的“认为”云云是否有据,大可怀疑。如果王力先生这样说,作为成语,“名副其实”比“名符其实”通行,还是改“副”更好些,倒是符合语言学家的口吻。不信的话,请看文中一句:“当王老听说题词出于邓小平之手,又改口说,中央领导日理万机,这点小事就免谈了。”因为这是无伤大雅的事情,不改也无所谓。否则,凭王力先生的认真劲,能让中央领导不规范的字面世吗?但小平同志还是坚持把“符”改了“副”。“一字不苟”的内涵也就更丰富了。

如果说这一篇小文因为作者信口开河而造成了不应有的瑕疵,那么此类瑕疵,无非是道听途说或想当然造成,一旦被人发现,尽可纠而正之,若能变随便为严谨,不但不该继续遭受非议,反而是择善而从的大好事。这里举《新华字典》释“鹅”的一件往事:

鹅,《新华字典》1965年版、1971年版注释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雄的头部有黄色突起。”后来,编辑收到一封读者来信,说由于不知道怎么区分鹅的雄雌,在杀鹅前特意查了《新华字典》,于是把一只“头部有黄色突起”的杀了,但接着竟然发现鹅肚子里有蛋!编辑们赶紧查阅资料,这才得知,鹅不论雄雌头部都有突起,只是雄鹅的突起大些。1979年版《新华字典》因此作了修订,把注释改为“一种家禽,比鸭子大,颈长,脚有蹼,头部有黄色或黑褐色的肉质突起,雄的突起较大。”

凭《新华字典》从1953年问世至今已售出四亿五千万册的业绩,底气十足的编撰者本可对读者来信不予理睬,但人家就是谦恭行事,从善如流,难能可贵。与之相比,就很值得一些信口开河却强词夺理、以致越描越黑的人士的反思。

近日有一则逸事,名曰锦旗之“撼”,其荒唐可笑已在网上传得沸沸扬扬。事情的起因是故宫失窃,一个小小的蟊贼竟然凭业余水准的手法盗走了九件文物。在公安局破案之后,故宫即送了一面锦旗,上书“撼祖国强盛,卫京都泰安”。恐怕连小学生都知道“撼”是个错字,所以锦旗在电视上一露面,网民即大哗,社会也一片震惊。其实,这年头从通知到启事,从公告到会标,从书刊到海报,从讲坛到学府,发现错别字还不是司空见惯的小菜一碟,本无所谓莫名惊诧的,只是故宫是顶级文化单位,想来也是有顶级文化的人士才进得去的,因而有幸引起极大关注。不过事情至此,也就罢了。神马都是浮云,一切都会过去嘛。谁料故宫一位负责人却死要面子,站出来高调表态,说是“撼”字没错,非但不错,还显得“厚重”,这可就众人皆醉我独醒,唯此一人慧至心灵了。然而,“厚重”在哪里呢?试看所举之熟语:“撼山易,撼解放军难。”是的,这句从“撼山易,撼岳家军难”改写过来的熟语没错,却更显“撼祖国强盛”错了。原文是说,解放军是撼不动的,你阁下却说,“祖国强盛”可以撼动,这是哪儿跟哪儿啊,走到“厚重”的反面去了。看到过自打耳光的,还没见到这么自打耳光的。何必信口开河地强辩呢?承认把“捍”错写为“撼”就得了呗!认个错字,实在也损不了多少顶级身价。

然而,信口开河的先生死硬到底了:看看网民不买账他的“厚重说”,又拿出“专家谈”作杀手锏,声称事前曾就“撼”字的用法请教过专家。意思是专家早已认可了,你们这一班非专家吵吵个啥?这可是最后一根救命稻草了。可这年头专家贬值贬到了历史的最低点,有多少人还拿专家当回事呢。因而还是众口难掩。有人是相信专家的,却不相信这种“专家谈”,说,专家就这么个水平,打死我也不信,请把姓名亮出来!也有人说,尽管而今的专家在群众心目中地位大滑坡,可也不至于连小学生的眼力都没有吧。总之,拉大旗做虎皮,没用。万幸的是,没有什么专家挺身而出,就像平时常常给某人某事帮腔那样,为故宫的“憾事”而来点更厚重的信口开河。可见,专家毕竟还是专家呀,看到危险也是不敢往里跳的。否则,将会在国人议论中又添一番精彩。

敝人把所涉及的三件事一比照,发觉三者实在不在一个等级上。“名符其实”之类,无非是疏忽而已,查查工具书就可以自行纠正的;“鹅”的解释出错只是少花了一点考察的工夫,但最后还是补上了;只有错“捍”为“撼”却是强不知以为知,死活不认账,一副其奈我何的“皇家气派”。所以后一种信口开河特别令国人痛心。

第二节 摸错了哲理的门框

高考作文试题历来是引发大众关注的热点,过去是说什么的都有,近年来报刊上却是一片赞扬声了。想想也是,那么高级的人才封闭在绝对安静的地方,斟酌来斟酌去,能不有出色的表现么?于是,考生走出试场之后,又有不少“考外人”也觉得文题含金量高而参与进来激扬文字,即使早过了高考年龄的人士也会技痒难熬,忍不住一展身手了。不过,很少见到为考题增色添彩的文章,倒是见过知名作家下水而被阅卷老师评为不及格的。幸亏阅卷老师同样是够“知名”的,知名作家才抗议了几声就偃旗息鼓了。还见过一些等而下之的下水者,写得套话连篇,陈词满纸,外加望文生义,生拉硬扯,免不了看得一头雾水。

这类大作最容易在材料作文中出现,其最大特色是爱往哲理上靠,譬如一见材料中这样两句话——一是刻在犹太王大卫戒指上的“一切都会过去”,一是刻在契诃夫小说人物戒指上的“一切都不会过去”,那对立统一的哲学功底便呼之欲出了。落笔就是:这两句话看似矛盾,其实是对立的统一。如此一提纲挈领,主旨便确立了。于是,一路的轻车熟路,一顺的人生高论、处世智慧便哗啦哗啦地倾泻而下,直到肚子里的货色用光了,再把两句话的哲理精粹点睛出来,一篇玩意儿便一气呵成了。

要说对这样的大作如何不屑,倒也未必,普天下的葫芦文差不多都是这个腔调。过去有种文章,称之为图解式,是对某项政策按图索骥的解说。与图解式相类的这种,可称为句解式——按句进行解读。一解读就钻到套子里去了。套子是出题者的本意也好,是据此作文者自结的也罢,总之是造成了独立思考个性写作的缺位。人云亦云,千人一面也就不足为奇了。

对于考生来说,一般总是囿于阅历见识,短于文化积累,这样写也算不得什么大毛病,而对“考外人”的版面亮相而言则要不得,这可是要误人子弟的。何况他们有的是充裕的作文时间,不必像考生那样限时而无法深思熟虑,怎么一见材料就不假思索地“哲理”起来了呢?

据说有专家认为,只有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出题,考生才写得出“哲理”,单列出一句话——或是“一切都会过去”,或是“一切都不会过去”,就不具哲理的启示。真的就不能只用一句名言引发考生由“此”而想到“彼”吗?譬如“一切都会过去”,考生就不能由此想到“但往事并不如烟”?同样的道理,考生就不能由“神马都是浮云”而想到“但一切都不会过去”?如此由一及二,难道不是更好的哲理解读吗?这样,恐怕更能测出考生的写作层次,拉开得分的档次。那么,为什么不呢?是出题者真的担心考生写不出哲理来,才把两句话放在一起启发、点拨考生的?可能是,也可能与一种极具中国特色的“好事坏事论”的思维模式有关。本来,好事就是好事,坏事就是坏事,可经某些高人一“点拨”,坏事也成了好事,因为,不出那样的坏事就出不了这样的好事。于是,在某些地方,出了人为的大灾大难,不开研究处理的会,却忙着为救灾救难人员开庆功大会。这就是所谓坏事可以变成好事的哲理展示。在这种思维定势中浸润久了,就很容易举一反三,把其他种种两股道上跑的车并到一道来“哲理”。“一切都会过去”与“一切都不会过去”大概就是出于这样的思路而摆到一起来的。尽管一句名言源自真实的历史人物,另一句源自小说虚构人物,出题的专家也顾不上应有的严谨了。其实,只需稍加分辨,“一切都会过去”,分明是指时间。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西谚云:“人不可能两次踏进同一条河流中。”无不揭示了时间的一去不复返,人再怎么厉害、怎么威权,也不能跨过时间这道坎儿。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而今的一些穿越来穿越去的电影人物无非是黔驴技穷之编导手里的道具而已,大卫的那句名言说得完整些,应该是“对于时间而言,一切都会过去”。这是明明白白的绝对真理。就算真有什么时间隧道可通过去,毕竟也不再是现在时了。再看“一切都不会过去”,则是一种相对性的个人情愫、集体记忆、史笔评断。民间有“流芳百世,遗臭万年”之议,坊间有“雁过留声,人过留名”之说,史家有盛世衰世、仁政暴政之评,诗人臧克家有“有的人死了,他还活着”之叹。诸如此类皆是过去了的留痕,与“一切都会过去”本是两个层面的不同显示,怎么可以扯到对立统一的哲理上去呢?倒是臧克家的另一句诗“有的人活着,他已经死了”,从人的层面写有的人活着还不如死了,有点值得思辨的哲理味儿。

曾读过一篇就辛弃疾词和毛泽东词中的风流作的文章。按说辛弃疾词“舞榭歌台,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写的是再怎么风流,总还是在时间的雨打风吹中过去了;只有过去的舞榭歌台还在任人凭吊当年的风流。毛泽东词“数风流人物,还看今朝”,讲的是历史上的风流人物已经过去,不足为训了,将为今朝的风流人物取代了。这里面本没有什么哲理可言,至多也就是“俱往矣”式的不同抒怀。撰文者却偏要从两个风流中找出对立统一的哲理,结果难免牵强附会,贻笑大方。

还曾读到一篇大作,作者从邓小平名言“时间就是金钱”,讲到自己的感觉“时间就是生命”,进而大谈时间的哲理。难怪有人说,爱侃哲理的人容易流于故作高深。不是么?“时间就是生命”假如也算个命题的话,实在是说了等于没说,生命不就是时间的累积么?而“时间就是金钱”,却是说时间宝贵,人要用宝贵的时间来创造财富,可以看做“一寸光阴一寸金”的新解。看起来就是常识问题,何必硬抠什么哲理呢?

最好笑的是有关“半截真理”的故事。其实也不算什么故事,过去那些事儿中的一件罢了。据传媒披露:爱迪生关于“成功等于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加百分之一的灵感”的名言,是出版系统一位主管动了手脚而出炉的。许多年间引得不少人士为此煞费苦心大谈成功的哲理,说汗水怎么怎么重要,怎么说都不为过,把刻苦、拼搏强调成近乎唯一的手段,而把灵感贬低到等同小聪明的地步。后来总算有知情人揭开了真相。原来,爱迪生之言的后半截被腰斩了。后半截是“但有时百分之一的灵感比百分之九十九的汗水更重要”。不知那些原来感悟哲理的写手们会不会把那个满脑子糨糊的主管狠狠地骂一顿?要不是这家伙习惯了瞒和骗的操作,窒息了灵感的召唤,他们又何至于摸错了哲理之门,该走的房间不去走,却走到另一房间去了呢?

“半截真理”可以说是一件偶发事故,或者说是一件偶揭事故,但其有普遍性的告诫意义:下笔就套,是要闹笑话的。笔者从开篇饶舌至此,大抵也就是这么个意思吧。

同类推荐
  • 暮鼓晨钟里的安宁岁月:那些渐行渐远的修行者

    暮鼓晨钟里的安宁岁月:那些渐行渐远的修行者

    繁华的世界,是一场宏大的视听盛宴,你在追逐,也在迷失。你不是佛子,却始终在佛家的因果得失中轮回。所以,于众生来说,佛不仅仅是宗教,而是人生。
  • 军旗下的方队

    军旗下的方队

    本市包括“军事博物馆上空的五星”“永不泯灭的将帅之星”“军旗上写满了烈士的名字”“长枪、大炮也属于女兵”等内容。
  • 哲理小语篇(名人佳作)

    哲理小语篇(名人佳作)

    社会上最迷信鬼神的人,尚且只能在赛会这一日抬一回神舆。不知 那些学“声光化电”的“新进英贤”,能否驼着山野隐逸,海滨遗老,折衷一世。
  • 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

    传统的终结:清代扬州学派文论研究

    本书特以清代扬州学派文论为题,深入考察有关问题,希望弥补现时中国文学史及文学批评史研究的不足。除了有助我们了解清代经家学文论的特色外,这项研究亦可以增进我们对传统儒家文论的认识,为其他类似的研究张目。
  • 童年牧歌

    童年牧歌

    本书分为四部分,详细内容包括自序、绵绵上、我们村、灰小子、骡王爷、滹沱河和我、上学第一天和墨刺的梅花点、我的第一本书、送牢饭和公鸡打鸣、我偷了孔夫子的心、喂养小雀儿、掏甜根苗、去摘金针菜的路上、羊群回村的时候、秧歌进村、扫霁人儿、阳婆和月明爷、南山、沙漠;最初的记忆、我的祖先和有关传说、灯笼红、祖母的呼唤、祖母的忧伤、接羔、母亲的第一次人生经历、最初的记忆、一斗绿豆、打枣的季节、早熟的枣子、塑造梦的泥土、心灵的呼吸等。
热门推荐
  • 终极恶女钟声幸福

    终极恶女钟声幸福

    当某女睁开眼发现自己在医院,然后听到一阵乱动,脑子里面一大堆记忆出现,晕倒了。她有终极一家跟终极宿舍里面夏美的全部记忆,然后记忆里面的女孩发现自己变成小孩了,就顶着两岁的身体离家出走,遇到跟修长得一样的唯一就赖上,然后唯一带回去后被啊天王喜欢上变成王查理的双胞胎姐姐,啊天王收下的女儿。后来又有了终极恶女凯特的记忆,发现这就是凯特小时候的长相,再次离家出走。现在又多了一点记忆,就是某女醒来后的记忆,发现自己居然穿越到终极系列的凯特身体里,只是这个凯特的脑袋里面记忆太多了。
  • 混沌尊皇

    混沌尊皇

    混沌初开,万物初生。神秘巨蛋,少年出世。神秘身份,神秘体质。逆天行,斩大道。混沌开,天地颤!
  • 找个夫君做保镖

    找个夫君做保镖

    女法医这个东西,不光需要脑力,体力什么的也必须要顶的上去。二十一世纪叱诧职场的华晓浅,就这么牛掰,拿的了手术刀,握的了绣花针。
  • 一笑动君心

    一笑动君心

    “当你和他第一次见面的时候,月老就为你们牵起一根根红线,一缕,两缕,三缕......红线渐渐汇成了红绳,你们就再也不能割舍。”林雪漫不是什么大义凌然的人物,可以算得上是贪生怕死,她为了活,伤害了这个世界上第一个对她好的男人,本以为可以过上平静的生活,却来到了一个更恐怖的地方——皇宫。看一个心机女主如何在深宫中步步为营,外加,额...看看美男吧...好吧好吧,林雪漫后悔了,原来直到他们相见的那一刻,她就注定再怎么逃,也逃不出他的手心......
  • 如果我变成回忆,退出你的生命

    如果我变成回忆,退出你的生命

    六人的相遇,验证了他们的缘分。但在这中途,有许多事情发生,如同人生的考验一样。
  • 你就一常人

    你就一常人

    梦想可以有很多,但我们要抓住一个一生的梦想去执著追求,去不懈努力。只有这样,我们的人生才会闪光、才会耀眼。无论遇到什么挫折,无论经历多少坎坷,我们都不要放弃希望、放弃梦想,而是一如既往满怀热情地去生活、去追寻。由林玉椿编著的《你就一常人》是六角丛书之一。主要内容为越不公平越要努力,别在门外徘徊,惩罚也是一种机会,将努力进行到底,并不是想象中那么难,没有无聊的处境,细节体现态度,将服务做到最细,比别人多努力一小时,把目标分解开来,渴望是一种动力,轻松地走路……
  • 灵起苍穹

    灵起苍穹

    风挽歌,《灵之苍穹》的第一大神!冷酷无比,杀人杀怪不眨眼!可是······你知道她的操控者是个萌萌哒的小萝莉吗?夙碧月,《灵之苍穹》的女神,美艳无双,柔情似水,能力超强。就是这个白莲花,居然偷了风挽歌的绝顶灵兽,还去厚脸皮地找她挑战,最后耍贱将大神给推下那异之空间!再次醒来,风挽歌真身穿越到了一个非游戏的异世大陆!可是,她从大神变成了一级的菜鸟君。好!从今天开始,萝莉的玩转异世生活开始啦!开酒楼,秀赌技,拼技能,还有两位大神是她姐,看她如何在这里混得风生水起。(小朋友写的,不喜欢勿喷!喜欢就入坑!也要多多支持!)
  • 天道魂纹

    天道魂纹

    曾经这里被称为混沌血域,万年之前,一场大战席卷天地,血域从此支离破碎,分裂成一个个小的大陆。莫天从小小的古特大陆走出,一步步揭开了埋藏万年的阴谋,他是圣主,亦是天道,一手斩魔,一手灭天,世界,早就注定不再安宁!
  • 神女逆天:千世倾恋

    神女逆天:千世倾恋

    她,神女陌璃冰,神界最高执权者,冷情冷心,却美得令天地失色;他,魔皇蓒逸洛,邪魅冷漠,却惊得令天地变色。她为求突破,下界历练,却无意中遇到了他,本想无视之,可谁能告诉她,这个死缠烂打,无耻卖萌的男人是谁?他强势住了她的心,本以为可以厮守一辈子,可谁知,风云突变,真正的灾难才降临,她竟是……
  • 致命邂逅:斯文败类爱上我

    致命邂逅:斯文败类爱上我

    他看着眼前打扮的花枝招展的女人,”又要去哪?“女人用手理理长发,“前男友婚礼,不可不去。”“你都已经结婚了,去什么前男友婚礼!”找场子!“看了看地上乱爬的娃,”你在家照顾他们俩,姐回头带你出去玩!“”唐言蹊!你能不能消停点!“女人无辜的回头,”老公,不是你说的对付敌人就要趁他生不如死的时候再狠狠的踩上一脚吗,我就是让他看看当年不娶我是个多大的损失!够狠吧!“"你给我回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