苟利国家生死以,岂因祸福避趋之。
毛泽东(1893—1976),湖南湘潭人。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战略家和理论家和诗人,中国共产党中国人民解放军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的缔造者和主要领导人。
毛泽东的青少年时代,正是清王朝灭亡的前后。在封建主义和帝国主义的双重压迫下,政局风雨飘摇,人民生活在水深火热之中,中华大地黑夜沉沉,数亿苍生挣扎在死亡线上。为了拯救中华民族,毛泽东勤奋读书,寻找救国救民的道路。
1910年,17岁的毛泽东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读书。有一天,他从一个叫肖子暲的同学那里借到一本《世界英雄豪杰传》。这本书,记述了近代西方一些为自己国家的独立和富强作过贡献的杰出人物。几天后,毛泽东像是办了什么错事似地把书还给肖子暲,抱歉地说:“对不起,我把书弄脏了!”肖子暲打开书一看,只见整册书上都有用墨笔打的圈圈点点,圈得最密的是华盛顿、林肯、拿破仑、彼得大帝等人的传记。毛泽东激动地对肖子暲说:“中国也要有这样的人物啊。我们应该讲求强国强兵之道,才不致蹈安南、朝鲜、印度的覆辙。你知道,中国有句古话:‘前车之覆,后车之鉴’。而且我们每个国民都应该努力。顾炎武说得好:‘天下兴亡,匹夫有责’。”此后不久,毛泽东就给自己起了个笔名,叫“子任”,意思是决心以救国救民为自己的崇高责任。
1911年辛亥革命爆发时,18岁的毛泽东怀着救国救民的革命热情,在长沙参加了湖南新军,当了一名普通士兵。入伍到新兵连后,毛泽东便刻苦学习军事技术,在短短的几个月时间里,他就熟练地掌握了连队里一些基本的军事训练科目。
在新军里,作为一名普通士兵的毛泽东与众不同的一个突出特点是,他具有强烈的求知欲望和不断追求真理的革命精神。那时新军里每月发给士兵7块饷银。有的士兵得了饷就上街吃、喝、玩去了。毛泽东却从不乱花一文钱,他除了花二、三元钱吃饭和买水支付外,其余的钱,几乎都用来订阅报刊和购买书籍。
新军退伍后,毛泽东就到湖南图书馆进行他的自学生活。
他每天吃完早饭,就匆匆忙忙地来到湖南图书馆,有时来得太早,馆还关着门,他就站在门外等着。每天一开门,毛泽东是第一个进馆看书的人。他伏在阅览室的桌子上,聚精会神地读,争分夺秒地看,一刻也不肯休息。图书馆关门时,他又是最后一个离开。从夏到秋,从秋到冬,毛泽东日复一日地坚持到图书馆去读书,从不间断。在这半年的时间里,他读了大量的中外著作。
随着年岁的增长,学业的加深,毛泽东挽救国家危亡的壮志愈加坚定。辛亥革命后,他考入湖南师范学校读书。入校后,他除了学习学校规定的课程外,还着重自学和研究了哲学、历史、文学及地理等。毛泽东读书看报时总要带上世界地图、英汉词典和笔记本,特别注重各种知识的积累。有一次,他在学习研究中国历史时,用的笔记本竟装满了一网篮。
青年时代的毛泽东还主张既要读“有字之书”,又要读“无字之书”,提倡向社会实践学习,把学得的书本知识与整个社会生活紧密地联系起来。在湖南师范学习时,他常常利用寒暑假,邀同伴好友深入工厂、农村进行社会调查,了解工人、农民的生活状况。同时还主办夜校,向工人群众传授文化知识,以启发工人的阶级觉悟,增长他们的才干。这些为毛泽东后来成为革命领袖和导师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毛泽东为了寻找救国救民的真理,谦虚好学,孜孜不倦,最终实现了人生的抱负,他的这种精神令人感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