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键字:沉没成本;机会成本
英文中有一句谚语为:It is no use crying for the spilt milk。翻译成中文的意思是:别为打翻的牛奶哭泣。这个简单的道理很容易理解,牛奶既然已经打翻在地,不可能再将它收起来继续喝,因此,也就不必为此而落泪哭泣。然而,生活中的许多事情很复杂,并不只是像“打翻了牛奶”如此简单,于是,许多人不愿承认自己错误的决定或者无法面对失败的结果以致纠缠在过去,一错再错,同时丧失了宝贵的时间和精力。
在经济学中,沉没成本是指已经付出且不可收回的成本。所以,我们在决定一件事情是不是要去做的时候,不仅要看这件事对自己有没有好处,还要看过去在这件事上是不是有过投入。这种已经发生而不能收回的支出,如精力、时间、金钱等,都是沉没成本。沉没成本常用来和可变成本作比较,可变成本可以被改变,而沉没成本则不能被改变。
单纯从经济学角度研究问题,那么,既然人是理性的(经济学的基本假设),就不该在做决策时考虑沉没成本。
人们对“浪费”资源很担忧害怕,被称为“损失憎恶”。比如说很多人会强迫自己看完一场根本不想看的电影,因为他们怕浪费了买票的钱。这有时被叫做“沉没成本谬误”。经济学家们会称这些人的行为“不理性”。像这样的例子简直太多了!有人攥着一跌再跌的股票就是不抛,生怕有一天股市反弹自己会后悔不已;有人守着双方痛苦的婚姻坚持不放,觉得离婚就等于浪费了曾经付出的情感和时间。人有一种天然维护自己的倾向,因此,不愿放弃只是因为已经为它付出了太多的时间、经历、金钱等。生活中我们常常为了避免损失带来的负面情绪而沉溺于过去的付出中,选择了非理性的行为方式。要明白,并不是只要坚持到底就一定会胜利。“撞了南墙”也不回头,最终结果只能是头破血流。为了追回沉没成本而继续追加投入,却常常导致更多的损失。
美国著名企业家、教育家、演讲家卡耐基的事业刚刚起步的时候,他曾试着在密苏里州举办了一个成人教育班,成功后,他又迅速地在全国各大城市开设了许多分部,由于没有经验又忽于财务管理,在他投入了很多的资金用于广告宣传、租房、日常的各种开销之后,他发现虽然这种成人教育班的社会反响很好,但自己所取得的经济效益并不好,自己一连数月的辛苦劳动竟然没有什么回报,收入竟然刚够支出,几个月下来自己是白忙活了。
卡耐基为此很是苦恼,他不断地抱怨自己的疏忽大意。这种状态持续了很长时间,他整日闷闷不乐,神情恍惚,无法将刚刚开始的事业进行下去。后来,卡耐基只能去找他中学时的生理老师乔治·约翰逊,向他寻求心灵上的帮助,老师在听完卡耐基的话之后,真诚地对他说:“是的,牛奶被打翻了,漏光了,怎么办?是看着被打翻的牛奶哭泣,还是去做点别的?记住被打翻的牛奶已成事实,不可能重新装回到瓶中,我们唯一能做的,就是吸取教训,然后忘掉这些不愉快。”
老师的话如同醍醐灌顶,使卡耐基的苦恼顿时消失,精神也振作起来,他又重新投入到了他热爱的事业中去。
后来卡耐基常把这句话说给他的学生,也说给自己听,有一位学员多年之后回忆听课时的情景还深有感触地说起卡耐基曾说过的这段话。
牛奶打翻了是件很不幸的事,但天底下没有永远不幸的人,当你遇到不幸和遭遇不愉快的时候,你也可以换个角度或者转个弯来考虑这个问题,也许你的损失或者你的不幸会成为一种财富,你也会从中得到一种奖赏。
面对“打翻的牛奶”,你需要做出选择:哭泣或者不哭泣去做其他事情。这就意味着如果你选择哭泣,那么你会失去用这些时间做其他事情的机会。鱼与熊掌不可兼得,人的一生中会面临很多的选择,有选择就需要计算机会成本,因此,这是一个对于任何人都很重要的经济学概念。所以,在做出决策前,我们一定要好好计算下机会成本,再做出相应的行动,尽可能使自己获得最大收益。
当把一定资源用于某种用处而放弃的另一种用途产生的机会就是机会成本,它是做出一次决策时所放弃的其他可供选择的最好用途。机会成本是指为了得到某种东西而所要放弃另一些东西的最大价值。简单理解就是你为了做一件事情而不得不放弃的其他事情。如果为了对得起电影票,坚持把无聊的电影看完,就放弃了用这些时间做其他事情的机会成本。我们总是意识不到过去的损失已经无法挽回,却还总是无谓地坚持,以致错过了更好的机会。应该果断放弃那些已经发生、且不可能收回的支出。俗话说:因为误了火车而无比懊悔的人,肯定还会错过下一班。
假设某同学高考后被大学录取,未来四年时间可以上大学,也可以去工作。那么,如果选择了上大学就无法去工作,这样的话,四年间由工作所获得的收益,如工资、工作经验、客户资源等就属于上大学的机会成本。这样就可以理解为什么有人会做出放弃上大学而选择工作的决定。
2011年8月底的《人民日报》介绍,2010年全国有接近100万应届毕业生放弃参加高考。据《中国教育报》报道,2011年高考生源大省山东有44万多上线考生放弃了进入大学读书。据陕西省招办公布数据显示,当年高考结束后有7.6万上线考生没有填报志愿,这还不包括没有被统计公布的,在高考前主动“弃考”的考生。
邓某同学毕业于陕西宝鸡市一所中学,当年的高考成绩超出了提档线80多分,尽管上不了好的大学,但仍有读大学的机会。但她放弃了,选择了外出打工,在西安找到一份在餐饮公司做服务员的工作。她给记者算了一笔账,她说,如果进了大学的话,每个月的生活费1000多元。如今出来打工,不仅不用支付数万元的学费,而且还可以帮家里,终于可以靠自己养活自己了。更重要的是,对大学后的前途心里没底。
大学回报率越来越低的状况让“读书无用论”抬头,“弃考”、“弃学”现象加剧。
我国著名经济学家熊丙奇教授认为,一些农村家庭学生主动弃考、弃读的原因为“投入产出不成比例”。民办的高职高专和三本的学费大致是公办院校和一本、重点高校的两倍,但接受教育后的回报却不及后者的一半。“农村家庭考生往往都没有人脉关系,再加之三本、高职院校的社会认可度不高、毕业生找到的工作待遇与农民工相差不多,甚至不及农民工。这一残酷现实使得一些农村家庭学生主动弃考,认为读大专高职还不如直接打工合算。”
在生活中,有些机会成本可用货币来衡量。如农民在有限的土地上种植时,如果选择种玉米就不能选择种蔬菜,种玉米的机会成本就是放弃种蔬菜的收益。但有些机会成本无法用货币衡量,如宝贵的休息时间是用来出门旅游还是待在家中上网。不过机会成本只是帮助我们进行选择分析问题时需要考虑的因素,并不计入会计成本,也就是并不在物品的真正会计核算中体现。利用机会成本概念进行经济分析的前提条件是:资源是稀缺的;资源具有多种用途;资源已经得到充分利用;资源可以自由流动。注意,经济学中的假设又来了。
人生之事十之八九不如意,我们首先就是要正确面对人生的遗憾,要在最短的时间内接受这些遗憾。其次,我们还要尽可能地吸取教训,向着美好的未来出发。一种遗憾,其实可以被放大,但也可以被缩小。
泰戈尔说:“如果你因为错过太阳而哭泣,那么你也将错过星星了。”
不过有时候逆向思维一下,我们也可以利用“沉没成本”,在遇到一些不理性的放弃行为时,它又可以反过来把我们往理性的方向拉上一把,使我们的行为更加忠实于当初的目的,帮助我们不要半途而废。现在大家都十分关注身体健康,可我们的健身计划却常常难以执行下去。因为总会找出许许多多的理由来拖延。这时候,我们就可以给自己事先设置一个“沉没成本”——选择一家比较不错的健身中心,购买一张健身卡,存入活动费。如此一来,当我们嫌麻烦犯懒不想去锻炼的时候,算算为此花掉的大把钞票,而要想退掉卡上的钱会比去花掉这些钱更麻烦,很可能就改变主意积极去健身锻炼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