蛇向后,为的是发出最凌厉的攻击,抱头藏尾,伺机而动,一击必成
古书云:“君子藏器于身,待时而动。”一个人的才能就像刀剑的锋刃,可以加以利用,亦可被其所害。因此,夸饰自己的才能好比随意向别人袒露防身的武器。有才之人须懂得藏锋不露,隐器于身,待时而动。不然,喜欢炫耀而不知收敛,必将招致祸患而不自知。
三国时期,群雄争霸看的是谁能够坚持长久,谁能够笑到最后,这其中性格比较急躁的诸侯,如董卓、袁术、袁绍都早早地失败了,因为他们太急功近利、锋芒毕露了,所以过早的消耗掉了实力,失去了民心的支持。而雄霸一方的曹操却不着急称帝,刘备则更加小心潜伏着。且看一段印于历史的佳话“青梅煮酒论英雄”:
刘备归附曹操后,每日在许昌的府邸里种菜,以为韬晦。用张飞这个粗人的话讲,就是“行小人事”。刘备乃当时豪杰,虽手下将不过关张,兵不过数千,但一向“信义著于四海”。且“盖有高祖之风,英雄之器”,和刘邦一样,都不是屈居人下的将兵之才。曹操何等人物,遍识天下英雄,当然对刘备有很透彻的了解。他自然也知道,一旦羽翼丰满,刘备将是一位非常可怕的对手。这场酒局,远不是那种友朋畅叙的欢聚,分明是一场政治试探和政治表态的会面。
酒至半酣,二人遥看天上变幻的风云,好像神话中传说的盘龙一样幻妙。曹操感叹地说:“龙这种东西,好比世上的英雄。使君啊,你来说说看,当今世上,有谁能够称得上英雄?”
刘备请教似的问:“袁术拥有淮南,兵广粮足,算得上英雄吗?”
曹操摇了摇头。
刘备又问:“荆州的刘表、益州的刘璋、江东的孙策,以及张绣、张鲁、韩遂等人,他们算得上英雄吗?”
曹操不停地摇头。
刘备仍然装作一脸不解:“袁术的堂兄袁绍,虎踞河北,麾下人才济济,应该算得上一个英雄吧?”
曹操说:“袁绍看上去厉害,其实胆子很小。虽然他有很多聪明的谋士,可他自己却欠缺一个领导人应有的决断能力。像他这种人啊,干起大事来总是不愿意付出,见到一点小利益却又不顾危险,不算是什么真英雄。”
刘备以上的这些回答着实高明,因为当时但凡个街井小民都会如此回答。这样曹操也就认为刘备见识一般,和常人无异。
接着曹操给出了当世英雄的标准,他说,“夫英雄者,胸怀大志,腹有良谋,有包藏宇宙之机,吞吐天地之志者也。”
刘备继续装痴,问道:“谁能当之?”
曹操用手指向刘备,然后又指了指自己,说:“今天下英雄,唯使君与操耳!”
当时天雨将至,雷声大作。刘备佯装受了惊吓的样子,筷子掉到了地上。
“一震之威,乃至于此。”曹操笑着说:“丈夫亦畏雷乎?”
刘备诚惶诚恐:“圣人迅雷风烈必变,安得不畏?”将内心的惊惶,巧妙的掩饰过去了。
当曹操高谈阔论,眉飞色舞、肆无忌惮地抒发英雄气概之时,刘备却能寄人篱下,忍辱负重。试想这般忍辱对于一个英雄来说是需要多大的气魄!由此也证明了一句话:雄伏是为了雄飞,而非隐退;沉默是为了雄辩,而非噤声;忍辱是为了雪耻,而非饮恨。
《麦田里的守望者》里有一句话:“一个不成熟男子的标志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英勇地死去,一个成熟男子的标志却是他愿意为某种事业卑贱地活着!”刘备就用他那特有的执着坚韧、韬光养晦、不露锋芒给予了“成熟”最完美的诠释。
刘备之锋,路人皆知。只是在当时环境之下,曹操以“锋”为刺,所以不得不藏。倘若真是有锋,便不急露于一时。免了眼前患祸,刘备才有机会装备兵力,以争天下。如若刘备逞一时之快,连声响应,那杀身之祸就不远了,又何来资本与之争天下?懂得适时地“藏锋”,才不会失去更好的“露锋”机会。
抱头藏尾是等待机遇,蓄势待发。每个人的人生难免会遇到逆境,即便自己才华横溢,也会有不被世人认可的时候。愚者往往陷入愤世嫉俗的圈子,永远无法逃离,才华便在不断的绕行中消耗殆尽。但是有一个人却从中领悟到了这一点:
中学毕业后,他就开始了艰难的谋生和创作生涯。到30岁时,共收到60余封退稿信,于文坛默默无闻。
他并未做出毫无意义的“挣扎”,反而一面不断在图书馆里进修,一面刻苦创作新的作品。后于1892—1950近60年间,他创作了52个剧本,逐渐让社会注意到他,并凭借一部《人与超人》奠定了他“西欧戏剧大师”的地位。
《伤心之家》、《千岁人》、《圣女贞德》都是他60岁以后的重要作品,在技巧和情调方面均出现了崭新的姿态。80岁以后,他还孜孜不倦地创作出了四个剧本,如《波扬家的亿万浮财》、《牵强附会的寓言》、《莎萧之战》、《她为什么拒绝了》(未完成)。
他就是继是莎士比亚之后英国最杰出的戏剧家、诺贝尔奖获得者:萧伯纳。
相信所有智者都懂得,时刻武装好自己,在时机成熟时展露锋芒是多么的重要。遇到挫折时,暂且平静,沉下心来,藏起本就拥有的锋芒,做更充分的准备,这便是下一次保证成功的关键。
那些安心藏锋的人,都能笑对人生中不可改变的事实。“头”和“尾”在现实中蜷缩,内心却在局势和韬略间架起桥梁,这便是智者。学做一个“善藏锋者”,坦然接受坎坷,及时思考自我,随时寻找机遇,最终都能如愿以偿,一击必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