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家分晋后,列国争雄,纷纷变法图强。地处西方边陲的秦国较为落后,被关东列国称为西戎,更有“列国卑秦,不于之盟”之说。
有感于秦国的落后,秦孝公嬴渠梁立志变法图强,一道《求贤令》,求来了旷世奇才——法家学子卫鞅。不过,虽是旷世奇才,满腹经世治国之论,但还未崭露头角,想面见秦孝公可不是一件易事。
通过好友孝公宠臣景监的推荐,卫鞅如愿见到了孝公,侃侃而谈,大谈理想中的帝王治国之道,即帝道。然而,孝公却趣味索然,还不时地打起磕睡来。卫鞅正要继续往下讲时,孝公打了个呵欠,打断了他的讲话。随后,将景监训斥了一顿。
景监连声谢罪,出了秦宫后,就冲老朋友发火:“您怎么不拿出真才实学,却去唬弄我的主君呢。害得我受到一顿训斥。”卫鞅微微一笑:“噢,您受委屈了。我向贵国国君阐述为帝之道,没有想到他的心志不开悟呀!麻烦您再安排一个时间,让我再向他讲一个新的道理。”
景监被卫鞅说服,答应再次引荐。这次,卫鞅向孝公讲的是王道,即是说君主以仁义治天下,以德政安抚臣民的统治方法。孝公兴趣缺缺,谈话草草结束,随后唤来景监,又将他训斥一顿。
出宫之后,景监找到卫鞅,冲他发了一顿火,让他另谋出路。卫鞅不以为意,让景监为自己再次引荐,并保证这次讲的内容定能打动孝公。景监便死马当活马医,答应为卫鞅再引荐一次。
第三次相见,卫鞅拿出自己的看家本事,把真知灼见和盘托出,两人越谈越投机,一谈就是三天三夜,更是让孝公认定卫鞅就是帮助自己变法强大秦国的贤才。
对此,景监大为不解,向卫鞅求教。卫鞅笑了笑,答:“第一次,第二次,我向贵君讲述帝道和王道,二者均是能使秦国发展,能与夏商周盛世媲美。可惜,帝王之道,太过久远,难以等待,贵君绝世雄主,满腹壮志,定是不能等如此之久,故对我的帝王之道不感兴趣。第三次,我向贵君讲的是霸道,强国之道,让秦国迅速强大,东出与列国争雄,贵君自然是大感兴趣。”
卫鞅变法之后,秦国迅速强大起来,强势东出,与各国在这大争之世中,纵横驰骋。
“不过,霸道虽能是速见其效,但只是权宜之计,一时之策;而帝王之道才是长远之计。”卫鞅的这句话,因为秦国在其的霸道变法之下迅速强大,逐步压过关东列国,成为首强,甚至一统天下,而渐渐被遗忘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