升入高三后的我们学习忙碌起来,即使和丸子都很少见面。语文老师是个温文尔雅的绅士,从没有见他生过气,听说他以前当班主任的时候连最调皮捣蛋的同学都对他服的五体投地,后来因为女儿生病便不再担任班主任,但他却一度成为女同学心中的好男人榜样。那时候不打人骂人就能管理好那一批躁动的心确实被大家传为佳话。他对我们实施教学改革,同学都被分成小组,课本上的诗歌部分留给我们自己讲解。每组负责讲一首诗,因此每组的每个成员都要分工合作,每个人都要上讲台讲自己的部分。这种方式只持续了一段时间,因为当时学校分两派,支持教学改革的和反对教学改革的,反对的声浪把支持的声浪直接扼杀在摇篮中,我们偷偷进行的教学改革还是在不久后被迫停止。但是我却对它有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它成功的调动了我的学习积极性,给我勇气站在讲台上。我突然发现也许我们都被禁锢了太久,我们强烈需要表达自己的想法,我们的思维也可以很宽广,我们通过自己也许可以学习的更好。那时候每天早读都要轮流一个同学上讲台讲解一个课本上没有的诗,后来为了节约时间改为朗读一段自己喜欢的话。我想它在日积月累中对我们的影响是很大的,学好语文不就是这样一种过程。因此我很感激那些曾经出现在我们生命中的好老师,遇到一个好老师对你一生的影响是很大的。如今长大成人的我们至少可以成为你下一代的好老师。
那时候的我们都是天真且热血的。高二那年正好是汶川大地震的那一年,即使相距千万里还是感觉到它的振动,我们举行消防演习,赈灾大会。有同学捐出了自己积攒好多年的所有压岁钱,也有班级叠了好多千纸鹤寄过去送祝福,好像千纸鹤后来还上了中央新闻。青春中不只有叛逆逃课,还有知识友谊与热血。当然了激烈与残酷的学习环境你也必须适应,高三后老师开始按名次一个一个排座,而班上上百号的人头也不是吃素的,你坐在后面看着前面黑压压的一片,计算着座位到讲台的距离,心里恍恍惚惚,那仿佛就是你跟未来的距离,这也许是你人生中第一次感到在人群里的无奈。苗同学率先自我拯救,她毅然的把桌子搬到第一排的前一排,本来就很靠前的第一排,作为它后补的前一排,可想而知她的桌子已经顶住了讲台的台阶,即使这样会看不到全部的黑板也要接近讲台,那种心情我非常理解。第二天我就搬到了她的隔壁,至少那里可以晒到太阳,我喜欢可以晒到太阳的地方,不喜欢阴暗的角落。那些日子我们也不知道自己到底吃进肚子多少粉末,那些粉末又化作多少知识。那些只要一低头就把你埋没进去的书摞,课桌里有永远塞不下的试卷,总是令我抓狂的数学试题,冬天的清晨天灰蒙蒙的就出发的街道,那些年被我丢过的一辆又一辆的自行车。后来的我们不再有课间操,不再有体育课,甚至不再扬起过红旗,但我们有誓师大会,有鼓舞士气的班级口号。这些东西此刻一股脑的涌现出来让我重新审视我的青春往事,即使那些当初觉得失望压抑的事情现在看来确是一种财富,所有的一切我都不会再拥有第二次。努力过的,自我放逐过的,珍惜过的,失望过的,这些都是我那段时光所收获的,正如离校前的最后一张照片,我们都被定格在了那时那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