纺锤树是天然的饮水站,它可以为在沙漠中行走的人们提供清凉的水,只需要用刀子在上面挖出一个小孔,水就流出来了。
除了纺锤树,在非洲的沙漠,还有一种叫作旅人蕉的植物,它也可以为人们提供丰富的水源。旅人蕉的每个叶柄底部都有一个酷似大汤匙的“贮水器”,可以贮藏几斤水。旅行者口渴时,只要在它的叶柄上划个小口,就像拧开了水龙头,清凉的水顿时便可流出。
最为奇异的是,这个“水龙头”不用去关闭,就会自动“拧上”,一天之后,被划破的小口就可以愈合,过一天它又能为旅行者提供饮水了。因此,人们又称旅人蕉为“旅行家树”“水树”“沙漠甘泉”“救命之树”等。
此外,旅人蕉在原生地的生长方向永远指向同一个方向,大概这也是它得名“旅人蕉”的原因吧,一方面可以指引旅人方向,一方面可以为旅人提供水,真是人们在沙漠探险的好帮手。
松树为什么四季常青
故事里的大学问
要想看松树,一定要去黄山,黄山以奇松、怪石、云海、温泉而闻名天下。其中奇松又是黄山最具特色之处,有“黄山无峰不石,无石不松”的说法。你可能会奇怪,为什么那么多的奇松会出自黄山呢?总体来说,黄山松的奇形怪态,是长期以来受刮风、下雪和低温的影响而形成的,是松树适应周围环境的结果。
连理松是黄山奇松之一,关于连理松还有一个美丽动人的传说,相传杨贵妃自缢死于马嵬坡后,她的魂魄飘到了黄山。六年之后,唐明皇驾崩,他的魂魄亦追随着杨贵妃来到此处,两人相拥而泣,化作一株连理松。
很多人喜欢松树,因为松树是长寿的象征,这主要是与它四季常青有关,那么,你知道松树为什么会四季常青吗?
真相是这样的
很多人误以为松树四季常青,是因为它的叶子从来都不会落。实际上,松树的叶子也是会落的,只不过它四季都落叶子,但每次只落下一些老的叶子,新的叶子很快就会长出来。松树的叶子比其他树木的叶子面积小很多,且松树的叶子表层有一层蜡质保护层,可以保护叶子,使叶子的水分不易流失,使它能在严酷的环境下生存。所以,松树在寒冷的冬季看起来也郁郁葱葱的。
令人不解的是,松树为什么能长在石头缝里,而且依然生机勃勃。这是因为松树的根能分泌出一种酸性液体,使岩石溶解,变成粉状样土壤,这样树根就可以深深地扎入石缝的土壤中,再加上松树的树皮厚实,更不怕寒冷,不怕风雨,松树就能在石头缝里顽强地生存了。
说到松树,你是不是会想到圣诞节呢?圣诞树是圣诞节的亮点,很多人以为圣诞树是松树,其实,圣诞树不是松树,它是一种杉树,叫作圣诞云杉。
胎生植物——红树
故事里的大学问
众所周知,大多数动物都是胎生的,对于胎生动物大家并不会感到奇怪。但是你知道吗,植物也有胎生的。一般植物的种子成熟后,会马上脱离母树,经过一段时间的休眠,然后在适宜的温度、水分和空气的条件下,在土壤里萌发成幼小的植株。
不过有一种叫红树的植物,它的种子成熟以后,既不会脱离母树,也不经过休眠,而是直接在果实里发芽,吸取母树里的养料,直到长成一棵胎苗后,才会脱离母树独立生活。那么,红树为什么如此与众不同呢?
真相是这样的
胎生植物的种子在成熟后与其他植物不同之处有两点:一是不会离开母体;二是吸收母体的营养而萌发,发育到一定的阶段才会脱离母体,独自生活。脱离母体的幼苗就像小猫小狗生下的小崽一样。人们把通过这种方式繁殖后代的植物称之为胎生植物。
红树是典型的胎生植物,那么,它为什么会选择胎生方式呢?这与它的生活环境密切相关。红树生活在热带、亚热带沿海一带的海滩上,在我国主要分布在广东、海南、福建和台湾的沿海地区。海滩上每天潮起潮落,涨潮时,树干全被海水淹没,只留树冠在水面上;退潮后,树木又挺立在海滩上。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红树的种子难以有稳定的萌发环境,又缺少种子发芽必需的氧气,所以,只有选择胎生繁殖才能保证红树在海岸生存。
红树每年开两次花,春秋各一次。一棵红树花谢以后,能结出300多个果实。果实细而长,约有20厘米,每个果实中含有一粒种子。当果实成熟时,里面的种子就开始萌发,从母树体内吸取养料,长成胎苗。胎苗长到30厘米左右,就脱离母树,扎入海滩的淤泥中。几小时以后,就能长出新根。很快,幼苗就能长成独立的小红树。
如果胎苗下坠时,正赶上涨潮,就会被海水冲走,随波逐流,漂向别处。不用担心,胎苗并不会淹死,因为它的体内含有空气,可以长期在海上漂浮,一旦漂到海滩,海水退去时,它就会很快地扎根,成长。
红树除了具有胎生的本领外,还能长出许多支柱根和呼吸根。它的支柱根从树枝上生出,直插于海滩淤泥中,全力支撑浓密的树冠,成为抵御风浪的稳固支架。呼吸根像手指一样,由土中伸出地面,吸收空气中的氧气和水汽,为根系供应氧气和水分。
正是因为红树有了这样的特殊本领,才能在海滩上顽强地生活,繁衍后代。
由于红树的繁殖习性和强大的根系,使茂密的红树林能在海岸上形成一座绿色的城墙,抵抗风浪侵袭,起到固堤护岸的作用。同时,红树林不断地把海水沉积物固定起来,加上落叶、鸟粪等的聚集,能够形成新的陆地,为海边的鸟类、鱼虾提供了栖息繁衍的场所,维持了海岸生态的平衡,所以,红树林又被誉为“海岸卫士”。
毒木之王——见血封喉树
故事里的大学问
相传,美洲的古印第安人在遇到敌人入侵时,女人和儿童在后方将见血封喉的汁液涂抹在箭头上,运到前方,供男人在战场上杀敌。印第安人因此而屡战屡胜,杀得入侵敌人尸横遍野,魂飞胆丧,顽强地保住了世代居住的家园。
据史料记载,1859年,东印度群岛的土著民族在和英军交战时,将箭头涂有见血封喉汁液的箭射向来犯者,起初英国士兵不知道这箭的厉害,中箭者仍英勇地向前冲,可是过不了多久,就会倒地身亡,毒箭的杀伤力令英军惊骇万分。那么,你知道什么是见血封喉吗?它为什么这么厉害呢?
真相是这样的
见血封喉又名箭毒木,“箭毒木”的意思是,这种树的树汁可以用作箭毒,涂在箭头上可射死野兽。在箭毒木的树皮、枝条、叶子中有一种白色的乳汁,毒性非常大,若毒汁进入眼睛,眼睛会顿时失明,其树枝燃烧时放出的烟气,熏入眼中,也会造成失明。
之所以叫箭毒木为“见血封喉树”,是因为用这种树汁制成的毒箭射中野兽,能使野兽血液迅速凝固,心脏停止跳动而死亡。对此,西双版纳民间有一说法,叫作“七上八下九倒地”,即上坡的跑七步,下坡的跑八步,平路的跑九步后就必死无疑。
见血封喉被人们认为是世界上最毒的树木。据分析,见血封喉植物的主要成分具有强心、加速血液流动、增加血液输出量的功能,是一种有较好开发前景的药用植物。如果将它的药用前景开发出来,它就不再是害人的了,还能救死扶伤呢!
箭毒木虽然是一种可怕的树木,但它并不是一无是处,也有它可爱的一面。箭毒木树皮特别厚,富含细长柔韧的纤维,云南西双版纳的少数民族常用来制作褥垫、衣服或筒裙。
取长度适宜的一段树干,用小木棒反复均匀地敲打,当树皮与木质层分离时,就像蛇蜕皮一样取下整段树皮,然后放入水中浸泡一个月左右,再放到清水中边敲打边冲洗,这样就可以去掉毒液,脱去胶质,再晒干就会得到一块洁白、厚实、柔软的纤维层。
用它制作的床上褥垫,既舒适又耐用,即使用上几十年也仍有很好的弹性,用它制作的衣服或筒裙,既轻柔又保暖,深受当地居民喜爱。
竹子开花是不祥之兆吗
故事里的大学问
2006年,印度东北部靠近缅甸的米佐拉姆区的竹林,几乎在同一时间开出了粉红色的小花,这个美丽的景观却引起了当地人们的恐慌,因为在印度竹子开花意味着饥荒的到来。
据当地的民间传说,竹子开花就预示着鼠患将会席卷这个地区,成批的老鼠将会吃掉稻田和粮仓里的粮食。事实也的确如此:在过去的两个星期里,鼠群——一次就有成千上万只——袭击了稻田,几英亩的田地毁于一旦。
竹子开花和老鼠成灾之间精确的联系显得十分神秘,而竹子开花在印度几千年的历史里一直被看作是不祥之兆,甚至在公元前500年的梵文叙事诗《摩诃婆罗多》中也这样描述过竹子开花。
那么,竹子开花真的是不祥之兆吗?
真相是这样的
我们平常看见过许多植物开花,如牡丹花、桂花、玫瑰花等,鲜花让人赏心悦目,给人带来了喜悦心情。可是,有些人一见到竹子开花就会十分恐慌,说竹子开花是不祥之兆,真的是这样吗?
植物的花开从营养体与花的关系可分为两种类型:一种是一次开花的植物,一生中只开花结果一次,结果以后就完成了一生的生命周期,植株也就死亡了。这包括一年生植物、二年生植物和多年生植物。第二种是一生中多次开花结果的植物,植物可存活多年,如苹果、桃、梨等。
竹子属多年生一次开花植物。未开花之前可以生长几十年,开花时竹叶的颜色呈现出枯黄,在竹枝间长出一些藤一样的东西,上面长有一些小粒子,这就是竹子花。
竹子开花与气候、土壤等环境条件密切相关。如天气干旱、植物体衰老等情况,在不利的生长条件下竹子得不到应有的养料,就会开花结果以产生活力强的后代来适应新的环境。
其实,除了竹子开花结果后会枯死外,还有很多植物开花结果后也会枯死,比如麦子、高粱、玉米、花生等。只不过很多植物是一年生的植物,一年开花结果一次,大家看得多了,而竹子则是很多年才开花结果,比较少见,所以会觉得奇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