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光纤能传输攻击目标时的实时图像,因而载舰射手可对作战效果做出即时判断和评估。
不过,光纤制导导弹也有一些缺点,其中最主要的是,由于光纤的重量、长度、强度以及信号衰减等因素,导弹的速度一般不快,射程也不会太远。幸好近年来人们已经研制出重量极轻(每1km长的光纤仅重0.15kg)、强度极好、直径特小的光导纤维,使得光纤制导方式的某些缺憾有望在不久的将来得以克服。
“独眼巨人”光纤制导导弹主要用于攻击水面舰艇、岸上设施和直升机,可以舰载也可机载。导弹头部装有热成像寻的头和由GPS、惯性导航系统、激光测高仪、指令接收机、自动驾驶仪、反射透镜光学器件等组成的制导控制部分;弹体中部装有战斗部、燃料箱、固体火箭助推器、涡轮喷气发动机、可折叠式十字形弹翼等;弹体尾部装有光纤卷轴、放线装置及控制组件、陀螺稳定件、电池以及用于稳定飞行姿态的十字形尾舵等。“独眼巨人”全弹长2.83m,直径220mm,重145kg,飞行速度为马赫数0.6,最大飞行高度600m,进入目标区后飞行高度降至100m以下,最大射程60km(改进后可达100km),战斗部为多功能型(锥形装药型、杀伤爆破型和穿甲
型),重25kg,攻击舰艇时可首先穿入甲板,然后在舰体内爆炸,可根据操作者的指令选择最佳起爆模式。
作战时,先由载舰控制系统根据已发现的目标发出发射指令,火箭助推器将导弹推出发射箱并继续推至预定高度,与此同时,光纤卷轴展开,释放光纤;进入巡航段后,涡轮喷气发动机开始工作,使导弹飞行速度保持在120~200m/s,射手开始在控制系统显示器上选择并识别目标;在飞行过程中,目标的红外图像和导弹的状态数据经光纤不断地传回到载舰控制装置,后者据此不断地向导弹发出控制修正指令;制导系统将导弹导向目标区后,一旦射手怀疑目标非主要威胁,可指令导弹飞越该目标,重新爬升至巡航高度,然后作U字形回转,重新选择目标;射手确认威胁最大的目标后,即通过光纤控制导弹发起攻击。在导弹飞行过程中,一旦光纤受损,载舰控制装置和导弹失去联系,导弹即自动转入“发射后不管”模式,靠弹载制导系统自动寻的。进入目标区后,弹载跟踪器和光敏电阻器最终识别目标,导弹随之发起攻击。在这种情况下,导弹的攻击精度可能稍有降低。
从1995年开始,“独眼巨人”光纤制导导弹已进行过多次试验:1995年7月19日,法国兰德试验中心对“独眼巨人”进行了首次样弹(重100kg)飞行试验,主要检验了样弹的动力学性能、GPS和惯导系统的制导性能以及光纤的数据传输功能,试验取得了完全的成功;1997年4月,“独眼巨人”在法国兰德试验中心进行了首次全系统演示试验,演示用导弹长2.3m,重100kg,直径200mm,未装战斗部。从试验台发射后,导弹随之爬升到150m的巡航高度飞行,接着沿预定弹道飞向“目标”区域,最后对“目标”发起俯冲攻击,飞行距离16km,命中误差仅为1m,这次试验的成功标志着“独眼巨人”的试验研制阶段已圆满结束;2000年9月,“独眼巨人”又在德国陆军靶场进行了一系列发射试验,试验的主要目的是验证弹翼的展开性能、光纤卷轴的放线性能、指令传输链路的可靠性、导轨式发射装置的发射可行性、多功能战斗部对模拟水上目标的攻击性能以及固体火箭助推器的工作性能,据试验负责官员事后宣称,试验参数已达到要求,全部试验目标均已实现;2001年中期,“独眼巨人”又进行了一次成功的试验;2002年6月至2005年底,“独眼巨人”在德国梅佩恩靶场又进行了多次不同射程的自由飞行试验,从而结束了投产前的全部试验活动。
目前,“独眼巨人”光纤制导反舰导弹的工程研制工作已全面结束(对地攻击型“独眼巨人”还在研制中)。按照预定计划,“独眼巨人”将首装于德国海军最新型K130护卫舰。研制公司还准备开发一种甲板安装式标准型4联装发射装置,为“独眼巨人”出口之用。法国、意大利海军的“独眼巨人”装备计划尚未最后决定,但有消息称,两国均打算首先用该导弹装备直升机。
五、“白蛉”反舰导弹
“白蛉”(俄文名为МОСКIТ,代号3M-80,意译作“白蛉”,又译“蚊子”,音译“马斯基特”;美国代号SS-N-22;北约取名为Sunburn,译作“晒斑”或“日炙”)反舰导弹是俄罗斯海军的一种主要反舰武器,现有舰载型和机载型两种。该导弹是迄今为止世界上唯一在役的“三超”(超声速、超视距、超低空掠海飞行)反舰导弹,其各种战术技术性能在全世界现役的各种反舰导弹中可谓首屈一指。
“白蛉”导弹由苏联彩虹设计局于20世纪70年代中期开始研制,1984年结束研制并投入生产,1985年后开始在苏联/俄罗斯海军服役,先后装备“现代”级驱逐舰,“无畏”级驱逐舰、“毒蜘蛛”级导弹快艇等多种水面舰艇。90年代初,“白蛉”导弹经部分改进后开始出口,目前正在世界军火市场上广泛销售。
“白蛉”导弹的主要作战使命是攻击驱逐舰、护卫舰以及轻型航母等大型主战舰艇,其开发初衷是对付美国海军装有“宙斯盾”作战系统和“标准”2防空导弹的水上平台。该导弹采用圆柱形弹体、尖锥形弹头、中部和尾部各有4个弹翼和尾舵(均可折叠、呈截头三角形)的弹体结构,弹体总长9.38m,弹径760mm,翼展2100mm(折叠后1300mm),发射重量3950kg,有效射程10~120km,飞行速度为马赫数2.3,巡航高度7~20m,战斗部为半穿甲型,制导方式为惯导加主/被动雷达末制导,动力装置为液体燃料整体式火箭冲压发动机,末段机动能力达10~15g,命中概率高达94%。
和世界上现役的众多反舰导弹相比,“白蛉”导弹有以下几方面的突出特点。
(1)战斗部威力巨大
“白蛉”配用的半穿甲型爆破战斗部重达320kg(内装高能炸药150kg),其重量几乎是法国“飞鱼”导弹战斗部(165kg)的2倍,美国“鱼叉”导弹战斗部(225kg)和意大利“奥托马特”导弹(210kg)的1.5倍,所配用的延时触发引信又可使导弹穿入舰体内才爆炸,因而拥有巨大的破坏力。据俄罗斯资料称,1~2枚“白蛉”就足以摧毁一艘驱逐舰,而1~5枚就足以使一艘20000t级的大型运输船甚至航母丧失活动能力。
(2)制导方式灵活多变
“白蛉”导弹采用惯导加主 / 被动雷达制导方式,巡航段采用惯性制导(利用这种制导方式,载舰发射导弹时不必对准目标),飞抵目标5km左右时开始主/被动雷达制导。末段制导的雷达导引头有三种不同的工作模式:全被动制导,由导引头寻找目标舰的雷达辐射;全主动制导,直接用主动雷达制导方式搜捕目标;复合制导,根据目标舰雷达辐射信号的强弱,交替使用主被动两种制导方式搜捕目标。另外,如果导引头受到目标的电子干扰,则导引头会直接将导弹导向干扰源。这种多变的制导方式可确保导弹的末段弹道机动灵活(包括掠海飞行,蛇形机动,跳飞运动等),从而令目标防不胜防,提高命中概率。
(3)动力系统技术先进
“白蛉”导弹的动力系统为一台液体燃料整体式火箭冲压发动机,采用火箭助推器和冲压发动机复合推进方式。装在冲压发动机燃烧室内的火箭助推器点火后将导弹推出发射装置,助推器燃尽时,导弹速度达到超声速,冲压发动机立即点火,使导弹以巡航速度飞行,末段飞行速度可达2800km/h(是法国“飞鱼”的2.5倍,美国“鱼叉”的近3倍)。这种技术独特的强大推进方式在目前世界反舰导弹中独树一帜。
(4)超视距攻击能力
由于地球曲率的影响,一般舰载雷达的对海搜索距离不可能超过40km,要在这一距离之外引导导弹发起攻击,就需要预警机或舰载直升机的参与,但“白蛉”导弹的有效射程虽达120km(最新改进型3M-82的射程又增加到160km),但却无须借助其他探测手段,只依靠先进的舰载超视距雷达(这种先进雷达的原理和性能至今人们仍知之不多)即可。
(5)飞行速度快
“白蛉”是目前世界上唯一在役的超声速反舰导弹,其马赫数2.3的飞行速度令所有其他反舰导弹都只能望其项背,因而具有极高的突防能力和生存能力。由于飞行时间极短(飞越90km需时不到2min),“白蛉”可在目标舰防御系统完成探测、跟踪、锁定、判断并发射拦截武器之前逼近其防御区,留给目标舰的反应时间只有25s,以至几乎无法形成有效的防御。再者,即使“白蛉”遭到拦截,其大量破片的高速飞行仍足以对目标造成重创;即使“白蛉”的战斗部未能起爆,其超声速的巨大飞行冲击动能也足以破舰而入,且其剩余燃料还可在目标内引发大火。
(6)发射装置通用性强
“白蛉”导弹可配用垂直双联装发射架和水平双联装、3联装和4联装发射架。它不像“飞鱼”和“鱼叉”那样装入密封储运发射箱内,而是将弹翼和尾舵折叠后直接装入圆筒形发射筒内进行发射(发射筒可重复使用),助推器点火并将导弹推出发射筒后,弹翼和尾舵立即展开并锁定。
“白蛉”导弹发射后,其弹载飞行控制系统不停地从载舰火控系统接收数据。发射后3~4s,导弹即直向或以与载舰中心线成60°的折线飞向目标区。此时,弹尾的4个伺服制动舵控制航向,弹体中部的4个固定弹翼稳定飞行姿态,而连接有无线电高度表的自动驾驶仪则控制飞行高度。以20m的巡航高度飞至目标5~7km时,导弹降高至水面以上7m左右飞行,此时,雷达导引头开机,根据目标的不同情况用三种方式引导导弹飞向目标,直至将其摧毁。
“白蛉”导弹的最新型号是3M-82和出口型3M-8E。3M-82的弹体比基本型略长,射程增加到160km,配装300kg重的空心装药战斗部,曾在“毒蜘蛛”导弹艇上进行过多次海试。据悉,俄罗斯“闪电”级导弹护卫舰和“现代”级956A型驱逐舰已装备此增程型3M-82。
可以说,“白蛉”导弹是目前世界上最为先进的超声速反舰导弹之一,对世界上任何一种水面舰艇都是巨大的威胁。目前,包括美国海军在内的所有海军大国都以“白蛉”反舰导弹视为水面战舰的主要防御对象。有资料称,美国海军曾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提出过采购小批量“白蛉”导弹的可行性,准备改装后用作掠海超声速靶弹,以检验舰艇的反导防御系统,但遭俄罗斯婉拒。“白蛉”反舰导弹的问世和不断扩散,一方面推动了新一代超声速反舰导弹的研制和发展,另一方面必将催生出一系列全新的、全面现代化的舰载反导防御系统,这一现象目前已初见端倪。
“白蛉”导弹自1993年在国际防务展上展出后,俄罗斯就一直在积极推动其出口。印度已购入一定数量的“白蛉”,装备在“德里”级驱逐舰上;伊朗海军也将在近期采购“白蛉”。据悉,“白蛉”导弹目前的采购和生产数量已达1000枚以上。
六、“飞鱼”反舰导弹
“飞鱼”是由法国宇航公司研制的一种著名的反舰导弹,是世界各国海军目前装备最多的反舰导弹之一,也是现代海战史上应用次数最多的反舰武器,素有“中小型水面舰艇克星”的美称。
“飞鱼”反舰导弹于1966年制定研制计划,基本型MM38“飞鱼”于1967年投入工程开发,1970年进行首次点火试验, 1971年进行发射试验,1972年完成作战鉴定评估,1973年开始小批量生产并随之投入服役。
“飞鱼”导弹是一种多用途、多平台发射的反舰导弹,现有MM38和MM40反舰型、AM39空射型和SM39潜射型。三型导弹均以中小型水面舰艇为主要攻击目标,具有全天候的攻击作战能力。该导弹曾多次成功地用于海战,屡立奇功,战绩赫赫,显示了强大的反舰威力。在1982年的英阿马岛战争中,阿根廷“超军旗”战斗机发射AM39“飞鱼”导弹,击沉英国海军“谢菲尔德”号驱逐舰和“大西洋运送者”号大型运输船,击伤“格拉摩根”号轻型巡洋舰,首开空舰导弹摧毁水面目标的先河;在1982~1987年的两伊战争中,伊拉克海军发射的“飞鱼”导弹击沉、击伤伊朗包括“海上巨人”号油轮在内的十多艘护卫舰和巡逻艇;1987年5月的波斯湾冲突中,伊拉克的“幻影”战斗机发射了两枚“飞鱼”导弹,重创美国海军“斯塔克”号护卫舰(见图1-33),致37人遇难;在1991年的海湾战争中,科威特又用“飞鱼”导弹击沉了一艘伊拉克布雷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