判断力法则1
大富翁从不害怕做决定
在一个人的一生中常常会遇到,因为没有妥善处置的小决定,最后转变成为超过自己能力所及的重要决定。我们也常常因为过去犯了严重的错误———选错工作、挑错学校、在错误的时刻行动做了错误的生意时,而感到惋惜。
“如果我知道得更多”,“如果我有更多时间决定,每件事就会有很不一样的结果。”但我们没有方法可以预测每件事。
许多人都害怕做出决定,因为每个决定对他们而言,都是未知的冒险,而且最使他们困惑的是,不知道这个决定是否重要。因为不知道这点,他们就会毫无头绪地浪费力气,担忧无数的问题,最后什么都没处理好。
做决定似乎就像在你不知道你真的想要何物时,随机扔硬币一样。目前的焦虑感会逼迫、强制你就目前所以为的事实行动。
当重大决定出现在大富翁的面前要他定夺时,大富翁们往往懂得,试图逃避就永远无法解决问题。
大富翁们知道不做抉择会让人完全舒服,想想你一生中所做的重大决定,往往都有退缩的时候。买房子会用掉可能投资在生意上的钱;投资在生意上的钱又可能会让一个假期或某个嗜好泡汤。这样为了后来比较大的收获的决定,必须舍去此刻的享乐。买房子可能是个投资的好办法,而生意可能让你能拥有更多的佳期。
有时候放弃现在的享乐和做某些牺牲是享受长期快乐的唯一法门。有时候做一些表面上看起来似乎比起另一个选择差的决定,是你能进行达成目标的下一个步骤仅有的方法。
美国香烟连锁店大王约翰·杜克没有受过正式的学校教育,也不会写字,却有一套敏锐而理性的思考方式,使他成为世界上最富有的人之一。他不浪费时间争辩琐碎或不重要的事情。他能根据事实,迅速地做出决策。
有一天他遇到一位老朋友,那位朋友听说杜克准备开2000家香烟连锁店,感到非常惊讶。“我的合伙人和我,”那个朋友说:“只要开两家店就忙不过来了,你还想开2000家!那是一个错误,杜克。”
“错误?”杜克说,“我的一生都在犯错。但是,如果我犯了错,绝对不会停下来讨论,我会继续下去,犯更多的错!”
杜克继续他的计划,开了零售香烟连锁店,后来每个星期的营业额高达数百万美元。他成功的秘诀是:当机立断,迅速做出决策———有些决策做对了。
经济学家艾伯特·哈伯对于管理者所下的定义是:一个经常要做决策的人,而且这些决策大部分是对的。
大富翁们一旦做了决定,就赶快采取行动。致富就如同“骑着一辆自行车,不是维持前进,就是翻覆在地”,所以行动第一,任何事都不要拖延,工作时绝对不能把“踩车”的脚松下来、停下来。大富翁们可以在工作上训练自己养成严格执行的习惯和限时观念,以防止自己松懈。
积极思考的力量和扎实的行业知识是在任何领域致富取得成功的重要因素,但光有想法和知识是不能形成力量的,只有经过积极的行动,将知识应用于实际,才会有所成效。
研究那些大富翁们的创业历程,我们发现,他们对行动情有独钟。
“失败并非仅会威胁自己的生活,而是严格锻炼自己的教训。”若能以这种态度看待失败,就可以把它视为进入高风险计划的准备。但很多人面临选择,总是害怕危险性太高。
这大概与我们身边报章杂志上的广告词有关,它们经常标榜:“无风险,否则退还保证金。”这种以“战争的风险”等危机形态,来威胁大众,就像告诉你在高速公路上不系安全带,就有“生命的危险”。再加上目前新兴企业的倒闭率非常高,自立就成为人们心目中风险最大的障碍。
判断力法则2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财富的眼光。
菲勒出身在一个贫民窟里,他和很多出身在贫民窟的孩子一样争强好胜,也喜欢玩,调皮甚至逃学。
但与众不同的是,菲勒从小就有一种善于发现财富的非凡眼光。他把一辆从街上捡来的玩具车修好,让同学们玩,然后向每个人收取0.5美元。在一个星期之内,他竟然赚回一辆新的玩具车。菲勒的老师深感惋惜地对他说:“如果你出生在一个富人的家庭,你会成为一个出色的商人。但是,这对你来说已经是不可能的事了,你能成为街头商贩就不错了。”
菲勒中学毕业后,正如他的老师所说,他真的成了一名小商贩。他卖过电池、小五金、柠檬水,每一样都经营得得心应手。与贫民窟的同龄人相比,他已经可以算是出人头地了。但老师的预言也不全对,菲勒靠一批丝绸起家,从小商贩一跃而成为商人。
那批丝绸来自日本,数量足有1吨之多,因为在轮船运输过程中,遇到了风暴,这些丝绸被染料浸染了。如何处理这些被染料浸染的丝绸,成了日本人非常头痛的事情。他们想卖掉,却无人问津;想运出港口扔掉,又怕被环境部门处罚。于是,日本人打算在回程的路上把丝绸抛到大海里。
港口区域里有一个地下酒吧,菲勒经常到那里喝酒。那天,菲勒喝醉了。当他步履不稳地走过几位日本海员身边时,海员们正在与酒吧的服务员说那些令人讨厌的丝绸之事。说者无心,听者有意,他感觉到机会来了。
第二天,菲勒来到轮船上,用手指着停在港口的一辆卡车对船长说:“我可以帮你们把这些没有用的丝绸处理掉。”结果,他没有花任何代价便拥有了这些被染料浸染的丝绸。然后,他用这些丝绸制成迷彩服装、迷彩领带和迷彩帽子。几乎一夜之间,他拥有了10万美元的财富。
有一天,菲勒在郊外看上了一块地皮。他找到这块地皮的主人,说他愿花10万美元买下来。地皮的主人拿到10万美元后,心里还在嘲笑他:“这样偏僻的地段,只有傻子才会出那么高的价钱!”令人想不到的是,一年后,市政府宣布在郊外建环城公路。不久,菲勒的地皮升值了150倍,城里的一位富豪找到他,愿意用2000万美元购买他的地皮,富豪想在这里建造别墅群。但是,菲勒没有出卖他的地皮,他笑着告诉富豪:“我还想等等,因为我觉得这块地皮应该增值得更多。”
果然不出菲勒所料,3年后,那块地皮卖了2500万美元。
他的同行们很想知道当初他是如何获得那些信息的,他们甚至怀疑他和市政府的官员有来往。但结果令他们很失望,菲勒没有一位在市政府任职的朋友。
菲勒活了77岁,临死前,他让秘书在报纸上发布了一条消息,说他即将去天堂,愿意给失去亲人的人带口信,每人收费100美元。这一荒唐的消息,引起了无数人的好奇心,结果他赚了10万美元。如果他在病床上多坚持几天,赚得还会更多。
他的遗嘱也十分特别,他让秘书登了一则广告,说他是一位绅士,愿意和一位有教养的女士同卧一个墓穴。结果,一位贵妇人愿意出资5万美元和他一起长眠。
菲勒的发迹和致富,在许多人的眼中一直都是个谜。解铃还须系铃人。他那别具匠心的碑文,也许概括了他不断在平凡中发现奇迹的传奇的一生,也许能帮助不少人解开他发迹和致富之谜:
“我们身边并不缺少财富,而是缺少发现财富的眼光。”
判断力法则3
让每一寸土地生长出黄金
这是另外一个绝对真实的故事。
有位年轻人乘火车去某地。火车行驶在一片荒无人烟的山野之中,人们一个个百无聊赖地望着窗外。
前面有一个拐弯处,火车减速,一座简陋的平房缓缓地进入他的视野。也就在这时,几乎所有乘客都睁大眼睛“欣赏”起寂寞旅途中这道特别的风景。有的乘客开始窃窃议论起这房子来。
年轻人的心为之一动。返回时,他中途下了车,不辞辛苦地找到了那座房子。主人告诉他,每天,火车都要从门前驶过,噪声实在使他们受不了啦,很想以低价卖掉房屋,但很多年来一直没有人问津。
不久,年轻人用3万元买下了那座平房,他觉得这座房子正好处在拐弯处,火车经过这里时都会减速,疲惫的乘客一看到这座房子就会精神一振,用来做广告是再好不过的了。
很快,他开始和一些大公司联系,推荐房屋正面这道极好的“广告墙”。后来,可口可乐公司看中了这个广告媒体,在3年租期内,支付给年轻人18万元租金……
在这个世界上,“发现”就是成功之门。
在国际上,“希尔顿”是旅馆业的代名词。闻名世界的全球连锁饭店的创始人希尔顿,是白手起家的,经过艰苦的创业才成就了现有的事业。
老希尔顿创建希尔顿旅店帝国时,曾指天发誓:“我要让每一寸土地生长出黄金来。”
70多年前,希尔顿以700万美金买下阿斯托里亚大酒店的控制权后,以极快的速度接管了这家纽约著名的宾馆,一切欣欣向荣,开始进入正常的营运状态。所有的经理们都认为已经充分利用了一切生财手段,但是老希尔顿却不放过哪怕是一点点没有充分利用的空间。
有一天,他在酒店大堂前停下来,注视着大厅中央那些巨大的通天圆柱。既然这四个空心圆柱在建筑结构上没有支撑天花板的力学作用,那么它们还有什么存在的意义呢?
于是,他叫人把它们迅速改造成四个透明的玻璃柱,并在其中设计了漂亮的玻璃箱。这一构想使四根圆柱不仅具有装饰性,而且还充满了商业意义。
没过几天,纽约的珠宝商和香水制造厂家便把它们全部包租下来,并把自己的产品摆了进去。而希尔顿则坐享其成,这四根柱子每年都能收回许多的租金。
心理学家理查德·怀斯曼花了10年时间寻找捉摸不定的“幸运因素”,并寻求“好运”背后的心理原因,他使用心理测验问卷和访谈等方式对400名“最幸运”和“最不幸”的人的生活进行了研究。
他发现,那些似乎有神灵护佑的人不自觉地根据四个基本原则为自己创造好运。他的发现发表在《幸运元素》一书中。
怀斯曼说:“这是第一次对运气问题进行全面研究。它表明运气对我们的成功和幸福至关重要,运气还给人们提供机会,以获得更多的幸运。”
幸运者的第一个原则是,他们最大限度地利用他们的机会。他们善于创造和发现机会,并在机会来临时采取行动;他们对生活采取一种轻松的态度,且从不拒绝体验新经历。
第二,看似好运随身的人能根据他们的本能和直觉做出有效的决断。
第三,运气好的人在生活中会期望好运降临,并坚信未来是光明的。这些期望本身会成为即将实现的预言,因为它们帮助幸运者在失败面前继续不懈地努力,并以积极的方式与他人交往。
怀斯曼博士发现的第四个原则是,好运者有能力将厄运转化为好运。
他们通常使用各种心理学技巧来对付降临到他们身上的厄运,有的人甚至因逆境而获得发展。比如,他们会想,事情本来可能更糟;他们也不总是想着不幸而不能自拔,而是设法控制形势。
判断力法则4
积极行动,将49%的成功率扩大到100%。
“三思而后行”,毫不夸张地说,应算是一条千古之训了,它是这样地深入我们的心底,进入我们的血液,几乎成了一条行为的准则。
所以,当听到卜建文说到自己在酒店大堂里看一眼陌生人推荐的材料就决定投身农业做一种肥料的经销商时,听者第一反应就是觉得她“轻信他人”、“草率决策”。
卜建文取得了不菲的成就,她的决策毫无疑问是正确的,她的更正确之处在于她因当机立断而走在了前头。
轻信与轻率确实让一些人承受了很大的代价,因而前人便反复叮嘱后人,遇事一定要三思而后行。每当面临决策或选择,人们时常要想,左思右想,前思后想,深思熟想,于是那可怕的后果便被想出来了,被放大着,接着,开始了二想、三想,越想越觉可怕,越怕越想……机会便在“想”中失去了,结果是自信受到自己打击,性格、命运便由此而改变。
无须赘述,做事“三思”者付出的代价有时候也很大,尤其在这信息瞬息万变、机会稍纵即逝的今天。
有一现代管理寓言为证:
说有一企业家,随着事业发展,手下人手日增,人多嘴杂主意多,逢事必争个不分高下,他不知听谁的好,根本无法形成决策,企业运行陷入瘫痪。这个企业家怀疑自己无能,不敢见人,整日闭门看报学经。
这天,见报上介绍一个新产品,名叫“决策机”,他立即买来一台,并严格按照使用说明进行操作。这一来,凡有需决策之事,他进小黑屋“叮叮当当”按几下机器,便回身答复“行”或“不行”,立即可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