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航文化再造
文化的形成过程是漫长的,很多很多的习惯才能形成点点传统,很多很多的传统才能形成点点文化。然而,随着历史的进程,随着企业生产力的发展,这些习惯、传统中有些却成了前进的阻力和障碍。企业开展文化建设的任务,实质就是对适应生产力发展的文化进行弘扬,对阻碍生产力发展的文化进行变革。这是一场没有硝烟的战争,这是一场人们心灵深处和行为习惯上的革命,这是一场新旧文化的博弈,也是一场企业文化的再造运动。
面对新的形势与任务,西航创造性地总结提炼出“十个三”的文化理念体系,实际是西航适应生产力发展的行动理念,西航文化建设的实质也是一场企业文化的再造过程。因此,我们必须回答:西航的特色文化建设对西航的未来有什么重要意义?西航为什么要在特色文化建设中进行文化的再造与创新?西航文化理念体系诞生的必然性和其他各个理念之间的逻辑关系又是什么?
问道未来——西航文化再造的重大意义
我们该如何回答“西航这个老国企,开展企业文化创新、企业文化再造有什么重大意义”这个大问题呢?古人云:“以铜为鉴,可以正衣冠;以人为鉴,可以明得失;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翻开尘封已久的历史,检索西航50多年不断奋发的轨迹,我们可以从中探寻西航文化的“根”与“源”,也可以破解西航文化必须再造之秘,更能够预见西航文化未来之发展。
自1958年成立之日起,西航一直归属于中国航空工业系统。1999年,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拆分为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一航)和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中航二集团),主要为军用飞机生产配套航空发动机的西航划归到中国一航。此后的9年中,企业一直冠以“一航西航”的名称,直到2008年两家集团公司合并。
中国航空工业诞生于抗美援朝战火纷飞的激情岁月中,成长在新中国百废俱兴、兴旺发展的沃土上,崛起在改革开放的伟大时代里,历经半个多世纪的发展历程,我国航空工业走过了一个不断奋进、铸就辉煌的历程。
在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中,中国航空工业管理体制历经几次重大变革。1951年,《关于航空工业建设的决定》正式颁布,宣告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创建历程。当时,国家组织了对航空工业的大规模重点建设,仅在“一五”期间,国家就投入大量资金,使中国航空工业迅速完成了由修理到制造的过渡,中国跨入当时世界上少数几个能够成批生产喷气式飞机国家的行列,中国航空工业迅速崛起。20世纪60~70年代,中国航空工业进入自力更生、独立自主的建设和发展时期。在着眼长远、全面规划的基础上,广泛吸引海内外航空科技人才。这一时期,中国航空工业继续保持着较快发展。1978年后,中国进入具有历史意义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新时期。中国航空工业在全面推进各项改革的同时,开展了大规模的“军转民、内转外”的战略转变,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1999年7月,为了进一步适应市场经济发展的需要,经国务院批准,中国航空工业第一集团公司、中国航空工业第二集团公司成立。两大集团作为在原中国航空工业总公司所属部分企事业单位基础上组建的特大型国企,以市场为导向,以加速发展、实现跨越为目标昂首迈进21世纪。2008年,中国航空工业两大集团合并,组建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
从1958年建厂到1986年,在这28年的创业历程中,来自五湖四海的老一辈西航人,响应国家号召,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在荒草遍地的西安北郊徐家湾建成了红旗厂。在这个历史时期,随着国家的支持和工厂的建设发展,西航相继研制生产了多种型号的发动机,构成了企业产品的雏形,形成了特有的“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西航精神,为今天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基础,积累了宝贵的财富。1986~1999年是西航艰难跋涉的阶段,由于国家产业政策的调整,西航的军品任务几乎为零,于是西航利用人才和设备优势多方出击、承揽合同、大干民品,解决了西航人的生存问题。1999年后,经过13年的艰难困苦,西航终于又迎来了历史发展机遇。海湾战争的爆发和中国驻南联盟使馆被炸,使军品科研生产任务量迅速增长,让西航焕发了生机。
纵观历史,可以看出,西航的每一次变革、每一次成长,无不深深打上了中国航空工业的烙印,西航与中国航空工业同魂同体,存在着无法割舍的血脉联系。当然,西航也由于自身独特的经历、独特的地域和业务发展,会与中航工业其他企业有所不同。但是无论如何,从中航工业发展的历史轨迹中可以寻觅到西航发展的身影,更深刻地认识西航文化的相关问题。
放飞思想,中航工业的文化变革
进入21世纪以来,中航工业坚决贯彻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和科学发展观,将这些与企业的发展实际相结合,开展了一系列的思想文化变革。让我们回顾一下中航工业历史发展的关键节点,透过这些历史关键节点,我们可以读到它背后企业文化变革、再造的重要信息,触摸到那激烈跳动的思想脉搏。
第一个历史关键节点是2006年。这一年,中国一航新任党组成员刚刚上任一个月,就在西安召开了全集团的思想政治工作会议,研究部署了集团公司党的建设、思想政治工作和集团文化建设工作。新任党组书记、总经理林左鸣明确提出:“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和创新发展,是我们这一任的历史使命。”在这次会议上,林左鸣回顾了中国航空工业的发展历程,重提“谁动了我的奶酪”这一故事,并提出了“思想有多远,我们才能走多远”,指出:“我们有些时候被思想束缚而迈不出步来。”他分析了集团发展面临的形势,提出了党组对集团战略的初步思考。他要求必须做到“五个统筹”,即追求技术领先的时候,要统筹商业成功;重视军品的时候,要统筹寓军于民;提升综合实力的时候,要统筹创新企业价值;推进管理变革的时候,要统筹深化体制机制改革;创造物质财富提高经济效益的时候,要统筹精神文化和企业文化建设。他说,今天企业价值的演化已经出现了全新的状态,我们不但要满足股东的要求、客户的要求,还要满足社会的要求,甚至满足竞争对手、同行的要求。这种观念对我们来说是一个巨大的变化。他特别提出了必须通过市场化改革实施战略,进行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他特别强调必须用思想引领发展的问题,并要求:转变思维方式,增强创新意识;勇于改革探索,跑在时代前列;树立超前意识,敢于突破,敢于引领国企改革的新潮流。以这次会议为起点,中国一航又一次掀起了思想解放的浪潮。
这次会议一个重要观点就是林左鸣提出的“一脉相承,薪火相传和创新发展”。那么,这个相承相传的“脉络”是什么呢?创新发展又在哪里呢?我们从2006年回溯到1999年,从那时起,中国一航集中做了4件事情,就是发展、改革、管理和文化建设,这其中的根基就是企业文化建设。因此,可以说相承相传的脉络就是企业文化,创新发展首要的也是企业文化。创新发展的核心关键词是重塑中国航空工业的魂魄。从1999年中国一航成立,就一直在做着进一步提炼、弘扬航空工业优秀文化和大力推进“两个转变”的工作。“两个转变”即从政府机关以及政府附属转变成社会主义市场主体;从计划经济模式转变成市场经济模式。为推进“两个转变”,中国一航积极提出了“整合、凝聚、创新、卓越”的大集团战略,实施了从总部做起,转变成市场主体企业的一系列变革。中国一航先后开展了“诚信航空”,“市场观、客户观”教育,“创新文化”、“品牌文化”建设等一系列文化建设。这些对推动“两个转变”起到了极大的作用。但是,中国航空工业在长时间的计划经济体系下形成的思想文化观念,并不会一下子就被清理干净,他们会顽强地占领着人们的大脑。人们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思维方式,习惯于计划经济下的工作套路,例如,习惯向国家要钱,不习惯寻找市场资源;习惯产品经营,不习惯资本经营;习惯按部就班,不习惯非对称发展,反应速度跟不上;习惯单打独斗,不习惯联合作战;习惯四平八稳,不习惯风险搏击;习惯国有独资,不习惯资本多元化;习惯吃大锅饭,不习惯人才按质论价;习惯关注内部,不习惯内外兼顾;习惯一维思维,不习惯二维思维或多维思维;等等。这些现实,要求中国一航必须把统一思想,搞好企业文化建设放在一切工作之首。
2007年9月,林左鸣再次明确提出“从思想管理入手,实现战略控制力”,他提出,战略管理的实质是思想管理,思想管理是实现战略控制力的关键。他领导的集团党组提出要大力推进坚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取向的改革,实行专业化整合、资本化运作、产业化发展的战略转型;提出要弘扬精神,放飞思想,处理好近期与远期、实体经济与虚拟经济、产业资本与金融资本、关注内部与关注外部这“四个关系”,做到“五个统筹”;提出要创新分配、用人和风险决策这3个关键机制。林左鸣回答了如何有效推进战略转型,他说:“必须从思想管理入手,做到万众一心,才能获得长远的发展。”他再次强调:“一个国家有国家的思想,一个民族有民族的思想,一个人有自己的思想,一个企业当然也应该有企业的思想。一个企业的生命力全在于它的思想力,思想力又在于它心灵的海洋有多宽广,把客户、员工、股东的体验和感受汇成心灵的海洋,再用这全新的思想引领客户、员工、股东的思想和行为,这就是管理的最高境界。只有从思想管理入手,才能真正谈得上所谓的战略控制,思想有多远,才能走多远。”他要求干部们认真学习毛泽东同志推荐的武侯祠的对联,做好“攻心”、“审势”。他特别提出总部要从“管企业”向“做企业”转变,特别强调:“人都是有思想的,重要的是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只有统一了思想,才会有协调一致的行动,才能令企业创造最好的效益。而要把大家的思想统一起来,必然要上升到哲学和文化层面,所以你绕不开这个弯。一个企业,不搞企业文化,不搞企业哲学,就不可能把员工凝聚在一起。如果是三五个人,那好说;百八十个人也没问题;当你是几十万人,分布在不同地域的大企业集团时,不讲文化、不讲哲学是没办法管理好这个企业的。正因为如此,我们要从思想管理入手,实现战略控制力,而思想管理成功的标志是企业形成了一个非人格化的企业文化,使之成为企业全体员工,甚至企业外部的利益相关者的共同‘圣经’。我衷心希望我们能为此伟大的目标而共同携手奋斗!”
第二个历史关键节点是2008年。这一年,中国航空工业在党中央、国务院、中央军委的关怀下,实施了重组,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中航工业)成立。就在中航工业成立不久,以林左鸣为首的党组,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集团发展战略。随后,在中航工业召开的集团文化建设推进工作会议上,林左鸣指出:“集团公司成立后,我们提出了‘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发展战略,这意味着集团文化建设迎来了历史性的发展机遇,将肩负起支撑战略的重大使命。新的发展战略既是对集团文化建设提出的新课题,也是对集团文化建设内容的丰富,体现出集团公司的时代激情和实现文化飞跃的强烈渴望,在新的起点上实现新的跨越,迫切需要创新的一流文化的支撑。实现‘两融、三新、五化、万亿’的战略目标,把航空工业打造成为综合国力的标志和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名片,不仅要构建超常发展的新战略、新体系,更为重要的是培育与时俱进、自强不息、充满激情、富有活力的集团文化,培育与科技硬实力相适应的文化软实力。”
他指出,集团公司改革、建设和发展的过程不仅是一个资源整合的过程,也是集团文化协调整合、逐步统一的过程,由于各单位企业文化建设的起点不同,地域文化和传统文化不同,经营理念上存在差异,在集团战略的实施中,必然带来文化上的冲突和碰撞,因此实施文化创新是集团文化建设的必由之路,是落实科学发展观的必然选择。他进一步解释了集团战略和集团文化的关系,指出:“两融”反映的是文化变革和理念突破,“融入世界航空产业链,融入区域发展经济圈”,就是改变过去封闭保守的思维,树立开放合作的观念,这是一次重大的观念上的革命和文化上的飞跃。航空工业由于长期以来军民融合不够,国际化开拓滞后,是一个相对封闭的体系。不打破这个体系,我们就不可能长久立足,不可能融入世界经济,也不可能实现大的发展。“三新”体现的是集团新的文化塑造,“五化”规划了集团文化的发展,“万亿”表明的是集团文化的实现,“万亿”目标不仅仅是一个经济指标,它更多体现的是一种从业态度,一种挑战精神,一种奋斗激情,一种超越勇气,是集团公司秉承“航空报国,强军富民”宗旨,践行“敬业诚信,创新超越”理念的文化宣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