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航文化溯源
半个世纪,一面红旗。在中华几千年的煌煌历史长河里,50多年的时间只是浪花一朵。
然而,对于古城西安人们熟悉的“红旗厂”即西航而言,却因其非凡的气魄、手笔、胆识、智慧、激情、境界、科学、团队、资源、文化,绘制了一面独具特色的中国航空动力红旗。
思想的海拔决定创新的高度。
重新检索西航半个世纪以来的足迹,一幅优美的画卷得以呈现,一条上扬的轨迹得以诠释。
50多年来,在无时不在的变化、阵痛、博弈、发展中,在全球一体化的大势下,西航人的步伐,一步比一步更精彩、更经典。
如果目光可以穿越时空,那么,站在中国航空工业崛起的高度鸟瞰,西航,是一面旗帜。
这里,是中国飞机“心脏”的诞生地;
这里,曾参与了我国第一颗原子弹零部件的研制和生产;
这里,曾填补了共和国一个个空白,创造了中国航空工业的一个个奇迹。
……
倘若时光倒流50多年,人们不会想到,西航正以其创新发展的稳健构筑了中国航空动力的平台。
倘若时光推进50多年,人们定会发现,西航以其“打造国际一流航空发动机制造企业”的坚实实践,矗立起一座丰碑。从历史到现在,从梦想到现实……
西航纵横捭阖,屡展宏图。
在红旗下集结——光荣奠基
1958年8月1日,西安北郊渭水之滨,西航创业者在徐家湾的荒草滩上打下了第一根桩基,国家“一五”重点建设项目之一,坐落在西北的中国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基地企业——西安航空发动机(集团)有限公司在这里诞生。从此,多少岁月尘封的日历,多少熟悉或者陌生的背景,多少历久弥新的足迹,多少挫折的低吟和成功的欢呼,都在这里汇成了激越、磅礴的乐章;从此,铮铮的誓言和无悔的承诺,跨越半个世纪的时空,成为轰鸣长空的不朽之音,都在这里写满了生生不息的生命信号和孜孜不倦的使命与梦想。
集结,为着中国的航空工业
当时的西航,对外称为红旗厂。它犹如一面红旗,一面中国航空工业发展的红旗,召唤着祖国的优秀儿女,从四面八方集聚到渭水之滨,开始了为祖国航空发动机研制发展而奋斗的征程。航空工业是战略性产业,是世界大国争夺21世纪军事斗争的“制高点”,是尖端科技发展和国民经济升级的重要引擎,集中代表着一个国家的工业水平,被公认为现代工业的皇冠。而最能体现航空工业“高、精、尖”特点的,又非航空发动机莫属。航空发动机是飞机的“心脏”,要让流动的空气经过几米长、直径不到两米的发动机产生几千千克力甚至上万千克力的推力,是一件极难之事,其设计和制造的科技含量非常高,当时世界上只有美国、俄罗斯、英国、法国能够独立研制,因此,航空发动机被人们誉为航空工业这个皇冠上的“明珠”。党、国家和人民交给西航人的任务,就是在徐家湾这块土地上,建成中国自己的航空发动机生产研制基地,建成中国的航空发动机生产线。从那时起,一次又一次集结在红旗下的西航人,都清楚地在自己的心底刻上了一个永久难以磨灭的印记——我在为中国能够自己生产航空发动机而奋斗!
西航,西航人,从他们集结在红旗下开始,从西航诞生之日起,就注定了他们所肩负的使命,那就是“航空报国”;就注定了他们与中国航空发动机事业的兴衰、与中国飞机的研制紧紧地联系在一起的命运。他们的理想与梦想,他们的工作与生活,他们的喜怒与哀乐,甚至他们生命的延续,都统统融入了这块土地,融入了这面红旗,融入了带着他们的智慧与汗水飞上蓝天的航空发动机里。这种使命感,在自我激荡着、放大着。在它的激励下,一切由此而产生的物质和精神产品,无不带上了它的印记,释放着它的情怀,形成着巨大的力量。
历史的发展从来不会一帆风顺。在西航刚刚开始建设不久,苏联撕毁了合同,撤走了专家,刚刚诞生的中国航空发动机企业遭遇了第一次寒潮。然而,西航人没有退却,他们高举起红旗,开始了自力更生、艰苦奋斗的创业。在他们的拼搏努力下,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航空发动机产业链在西航诞生、发展、壮大。
50多年来,西航人魂系蓝天、呕心沥血,从涡喷发动机到高推重比涡扇发动机、从第一代发动机到新一代发动机、从陆用发动机到舰用发动机、从航空动力拓展到航天航海动力,托起了新中国航空工业的一座座丰碑。
50多年来,西航依靠科技创新,以掌握不可模仿、不可替代的核心技术,实现可持续发展,为强军富民、世界进步提供强劲动力。西航已初步形成以国家级技术中心为核心、技术攻关为主要形式、二级工程技术专家为技术带头人,产学研合作、激励机制较为完善的技术创新体系;实施了知识产权、专利推进工程,知识管理、标准化战略等,取得了技术工作成效。
50多年来,西航参与我国第一颗原子弹的研制和部件生产,参与我国所有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的研制,研制了第一台大型轰炸机发动机、第一台重型歼击轰炸机发动机、第一台具有完全自主知识产权的先进核心机、第一台大功率舰用燃气轮机燃气发生器。目前,西航拥有多种航空科技生产资源,先进的航空发动机试车台、国家认证的国内一流理化及无损检测实验室、国内最先进的叶片精锻生产线、世界一流的盘环中心、国内最先进的精铸生产线、国内一流的喷嘴加工中心、国内一流的发动机长轴加工中心等。
一个现代化的航空发动机的物质基础在这里生成、发展。
航空报国,西航历史发展形成的文化核心基因
社会存在决定社会意识。
伴随着西航航空发动机产业链的诞生,一种独特的西航意识也自然而然地诞生了。这些思想意识的诞生,都和这条产业链的发展历史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这些思想意识就是后来人们常说的企业文化的核心部分——文化理念。最初诞生的思想意识中有一些最基础的,又往往是伴随这条产业链整个寿命周期而不断发展的思想意识,这就是深深打上了产业链印记的核心文化基因。
归纳起来,西航当时产生的思想意识和当时的中国航空工业其他企事业单位产生的思想意识有很多共同之处,这就是后来形成中航工业核心价值观的思想基础。这些思想意识可以概括为“六种精神”。
(1)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艰苦创业的奋斗精神,是一种白手起家、励精图治、锲而不舍、成就大业的图强精神。这种精神是构建在“天当房、地当床”,“北大荒”上建成红旗厂的历史基础之上的。西航的每一步发展、每一次跨越,都饱尝艰辛、充满艰难、历经艰险。西航的发展史,就是一部艰苦创业的奋斗史,艰苦创业是西航,也是中国航空工业的传家宝。
(2)勇于创新的开拓精神。西航的发展史,就是不断创新开拓的历史,虽然从仿制起家,但勇于创新的精神和走自行设计的创新之路,一直是西航也是我国航空科技人员的不懈追求和主要实践。在攻克涡喷系列发动机等型号研制的战斗中形成了“敢打硬仗,能打硬仗”的精神,就是这种开拓精神的真实写照。
(3)自力更生的自强精神。由于军用航空技术的政治敏感性,其关键技术长期被封锁,航空发动机更是被封锁的重点。发展我国的航空工业必须要立足于自力更生,西航在自身发展的实践中,形成了对自力更生精神深刻的认识和理解,那就是必须坚持以我为主,争取和利用一切可能的外援。
(4)大力协同的团队精神。发动机工程项目是团体项目,最终的成果是整个产业链的“团体冠军”。西航的一切成果,都是产业内外大力协同、和谐发展的结果,大力协同发展航空,不是相关行业、相关企业自发性质的团结互助、互求互需,而是基于国家利益基础上的思想自觉和行为自觉,是航空发动机产业链中各个环节都必须共同遵守的法则,是现代化大工业生产具有规律性的组织形式和管理方式。
(5)严谨求实的科学精神。航空发动机产业作为一个高技术领域,有自身的发展规律、管理规律和专业学科规律。严谨求实的精神是科学精神、科学态度、科学方法和科学知识的综合,体现了对科学的尊重,在严谨求实精神的感召下,我国航空发动机的研制发展,历经曲折坎坷,最终取得成功。
(6)献身航空的敬业精神。献身航空就是航空报国。献身航空的敬业精神是航空工业文化的最高境界,是振兴航空工业的力量源泉,是航空人素质的综合体现,是伟大的爱国主义精神在航空工业战线上的具体体现。几代西航人,以献身航空的坚定信念,用敬业爱岗的实际行动,在我国航空工业发展的不同时期,建树了振兴共和国航空事业的不朽业绩,为巩固国防、壮国威军威做出了巨大贡献,谱写了彪炳史册的光辉篇章。
这“六种精神”的核心基础和灵魂,就是党、国家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价值观,也是日后西航文化的核心基因。
50多年来,一大批怀着强烈报国之志的西航人,不断地在红旗下集结,以祖国和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的执著信念埋头苦干,自力更生,创新开拓,为建成一个接近当代国际水平的、以研制生产大中型航空发动机为主的航空发动机制造基地做着不懈的努力。立足航空工业,牢记“强军富民”,实现又好又快发展——祖国赋予西航人这样的神圣历史使命,从集结在红旗下就已经开始,并持续至今。所有这些,都为形成今天的西航文化奠定了基础。他们当年播撒下的神圣的精神之种,日后必定会开出灿烂的文化之花。
在红旗下成长——蹉跎岁月
20世纪80年代,中国大地上掀起了经济体制改革的风暴。正处在成长中的西航航空发动机产业价值链,与中航工业大多数企业的价值链一样,遭遇了环境巨大变化下价值链重构的考验。西航人在巨大的变化中认识着自己,努力把握着西航价值链的方向。西航的文化意识,也在这些激烈的博弈中,由自发走向自觉。
改革,催生西航思想创新
20世纪80年代末,中央军委对世界形势做出了科学判断:世界大战暂时打不起来,世界以和平发展为主。为此,要求国防工业要积极支持、参加国民经济建设。80年代末~90年代初,大部分国防工业企业的订单大幅下降,西航面临军品任务萎缩的不利局面。企业向何处去?西航人创造性地提出“夯实基础促发展”,按照“统一领导,集中决策,分层经营,分灶吃饭”的十六字方针,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实施“大船化小船”,“走出徐家湾,参加大循环”,“找米下锅,维持生存”的经营战略。在当时十分困难的条件下,他们不断完善内部经营承包制,形成大小并举,定向与自揽相结合的三级民品生产新格局。为了保证西航民品的市场地位,又专门成立民品开发处,使得西航在产品开发上有了长足发展,对保持公司的稳定起到了重要作用。这一举措,对维持企业生存,跻身国民经济建设,探索民品发展之路,稳定航空骨干队伍,保证职工收入,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它既为西航未来发展保存了实力,也为西航创造了巨大的经济效益,更为西航发展摸索了一条依靠自我、抓住市场机遇、发展非航空民品之路。正是在这次“突围”中,西航人形成了“不等不靠,艰苦奋斗”的思想意识。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在非航空民品开发取得良好经济效益的时侯,西航还要不要发展航空发动机?面对主价值链发展方向的重大抉择,西航人再次坚持了“航空发动机制造是西航的主业,是西航的神圣使命”的道路。他们抓住新机研制契机发展航空动力,充分调动全体干部职工的积极性,教育广大干部职工与航空发动机共命运,与国家共命运,靠每一个西航人艰苦卓绝的工作和敢于战胜一切困难的勇气,响应国家发展航空事业的召唤,抓好新机科研这一西航人的本行。
西航人又一次在西航领导班子的带领下,积聚力量,聚焦新机。
他们发挥连续作战的作风,昼夜奋战、奋勇拼搏,战胜了一个又一个困难,终于完成某型发动机多项重大科研攻关项目,其工艺性能和制造技术完全达到设计要求,大大缩短了与世界先进航空发动机制造技术的差距。到1994年,西航的航空发动机发展轮廓已经明确,形成几条更高水平的专业化生产线,始终保持大中型航空发动机研制和生产的技术优势。在中央领导的关心、重视及兄弟单位的大力支持下,西航试制成功“秦岭”发动机。2007年12月,凝聚着中国几代航空人心血与汗水的“秦岭”发动机通过生产定型审查,标志着我国航空发动机研制生产跨入一个新的阶段,也为西航十几年的努力画上了一个圆满的句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