设计出初教6,是一件特殊的经历,必须单独说。
1980年,我意外地接到320厂的同志托人带给我因初教6获得国家质量金奖而分给我的奖金和纪念品,礼轻情谊重,真使我心情十分激动。已经20多年了,那一段共同奋斗的经历,竟是如此令人难忘!
初教6开始设计时叫初教1,代号102,以后称“红专”502,定型投产时命名为初教6。
1958年我曾写过一份研制总结,留的底稿在十年浩劫中,连同一些其他资料,被我亲手烧掉了。设计初教6的主角之一———林家骅同志,1960年已调出航空工业。老一辈的徐舜寿、黄志千同志早已作古。开始的设计工作涉及两个厂的同志,人员已是散处各地了,前后又有两个阶段,我有责任对它的历史结合部追记一笔,尽管时间已久,我已有些记不准了。
1957年第四季度,112厂飞机设计室成立已一年了。我国自行设计的第一架两侧进气喷气式歼击教练机歼教1,正式完成了打样阶段并进入工作图设计的时候,四局给设计室下达了第二个设计任务,设计一架前三点的螺旋桨初级教练机。
我们国家当时正在生产的初级教练机是仿苏的雅克-18,它是后三点的,适应不了飞行员要飞的各种前三点飞机的要求。另外,雅克-18那种钢骨架承力,外罩蒙布的结构也显得落后。电台要改用国产的超短波电台,雅克-18的电功率不够,体积也放不下……在雅克-18上改型,还不如自己设计一架新飞机好。
室里把这架新机的总体方案设计任务,交给了才从320厂设计科副科长岗位上调来总体组的林家骅同志。当时设计室里集中了不少原来曾担任过科一级领导工作的技术人员任设计员,大家一心想着向科学进军,在技术工作上作贡献。不计较地位,已成为一种很好的风气。320厂自1954年仿制雅克-18成功以来,一直在批生产,所以林家骅同志对它是很熟悉的。自行研制初级教练机,是我国走独立自主道路最起码的一步,而且当时印度已有自己的初教机,所以,从室里来讲,决心就更大了。
1958年初,总体方案随着1∶1木质样机和吹风试验顺利完成以后,逐步定了下来。为了改善飞机前方的视界,去掉雅克-18难看的机头,选用了捷克斯洛伐克的道里斯-B发动机和配套的螺旋桨。它是气冷式V形排列的汽缸,因此机头扁平,前视界很好,外形比较美观。
1958年春节,歼教1图纸发出,模线工作开始以后,室里就决定抽一部分同志搞初教6的打样,徐舜寿同志通知我和林家骅同志任主管设计师。面对这样一个接着一个的新飞机设计任务,大家是很高兴的。
初教6的机体被定为全金属的薄蒙皮半硬壳结构,飞机外形粗看和雅克-18差不多,实际机身、尾翼以及前三点起落架都没有原准机。对我们这支新队伍来说,减轻结构重量成为设计工作中最突出的矛盾。因此提出了“为减轻每克重量而奋斗”的口号,实际工作中也做到了精打细算。全机打样设计和木质样机审查,到5月就已完成。由于112厂当时正处在歼教1的试制高潮中,而且将来也有个批生产定点的问题,因此,四局决定初教6改在320厂试制,由飞机设计室的同志带着方案和打样图到320厂和该厂的同志一起搞工作图设计,然后在320厂投入试制。室里就指定我和林家骅同志带队,28人马上到南昌去。临行前,四局副局长徐昌裕同志正好来112厂检查工作,他找到我,专门做了交代。特别叮嘱说,这次去,不仅是共同合作把初教6搞出来,更重要的是要帮助带出一支队伍来。自行设计飞机只靠112厂一个点是不够的,这次设计室的人去,好比过去解放区开辟新的根据地,要帮320厂也建起设计室来。徐副局长的一席话,使我感到此行不仅要搞出飞机,而且要带好作风,责任真大呀!好在当时初生牛犊不怕虎,没有什么左顾右盼的后顾之忧,我们一行很快就带了全套打样资料坐火车出发了,1958年6月初到达320厂。厂领导很重视,总工程师冯安国同志、副总工程师冯旭同志都经常来看我们,设计科长高镇宁等同志更是全力以赴(就在初教6设计过程中,320厂设计科改组成轻型飞机设计室,高镇宁同志任主任)。
6、7、8三个月,正是南昌这个火盆天气考验人的季节。工作一开始,首先是组织交底工作。1954年雅克-18试制成功搞全机静力试验的时候,我代表122厂来过设计科,所以有些同志我有点熟,加上科里(或者说全厂)群众发动工作做得很好,大家都一心为工作,没有什么门户之见,工作一下子热气腾腾地展开了。我们去的人分别插入到各专业中去,介绍打样工作的细节。我们去的人中,越沛霖、吴铁民、陈一坚、林梦鹤、李文龙、吴正勇、谢顺龙、张定一等同志分别主管强度、重量、机身、机翼、起落架、液压、动力和特设等,设计队伍一下子扩大成90多人。这支年轻的设计队伍中都是20多岁的人,恐怕只有我满了30岁。因为要扶植320厂建新设计室,虽然沈阳来的人技术上都比较强,但决定从主管到组长都当副职。
为了优待沈阳来的同志,我们全体都被安排在320厂的干部食堂吃饭,那时厂里不少干部自己家里是不做饭的,食堂吃得很好。另外,为了让我们体验生活,大家一起坐了一次安-2飞机。飞机飞得不稳,赵智明等几位同志在飞机上呕吐了。此外对我还特别优待,由汪珊孝同志把我带到试飞站,坐了一次雅克-18,当时是允许非空勤人员压后舱的,背了伞包上飞机。实际上我连怎么开伞也不知道,伞包只是当坐垫而已,我的个子高,坐直了头都顶着舱盖。
组织好队伍后,仅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全套图纸就设计出来了。这期间,厂办公大楼三楼的设计室办公室,晚上从来没有熄过灯,房门从来没有上过锁。大家一起夜以继日地干,风扇吹的风都是热风,尤其白天,真是挥汗如雨。
当时,在厂的安东诺夫设计局总设计师代表斯米尔诺夫看到我们自己设计飞机,也很热心地来帮助我们,他是设计起落架出身的,所以特别帮助我们主管起落架的李文龙同志一起讨论问题。
在这期间,徐舜寿、黄志千、叶正大同志曾先后来南昌检查过一次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