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陆注册
12971000000003

第3章 古代军刀(2)

越王勾践剑曾经三度被送出大陆展出:1973年于日本、1984年于中国香港和1993年于新加坡。1998年,湖北一家报纸发表了题为《不是“国宝”要出国,而是“活宝”要出国》的文章,爆出“这把剑出土20多年,数次漂洋过海,终遭横祸,于1993年在有关部门组织的一次出境展览中,惨遭损坏。事发后,该剑的收藏单位和展览的主办机构,均对消息进行了严密封锁。直至5年后就此事进行调查时,湖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也就是越王剑的发掘者,竟然也对该剑的损坏一无所知。”然后,有关方面称“拆展时由于工作人员不慎,将一块有机玻璃柄板卡在了勾践剑的剑刃上。剑拆下后,我方发现剑刃部有一道长7毫米、宽1毫米的新伤痕。”国家文物局的专家对勾践剑的受损情况作出的正式结论是轻微损伤。国家有关部门叫停了越王勾践剑的出国展出。

2000年起,国内一些单位开始通过科技手段仿制越王勾践剑,后来各地工艺美术者也开始仿造,大都号称绝版发行几百几千支,要价动辄数千上万,各地小作坊更是争相仿制。前些年有媒体报道,故宫某文物鉴定专家,地摊上淘得“第二把越王勾践剑”,并由此引发了一场真假之争,轰动一时。

其实,从现代科技手段看,现代科学对青铜的铸造无论理论和实践都相当完备成熟了,有越王勾践剑的成分检测数据,有大量的关于表面花纹制作方法的科研文章,仿制越王勾践剑已不再是什么难事。

锋劈天下之秦代青铜长剑

历史疑团

《史记·刺客列传》载:“轲既取图奏之,秦王发图,图穷而匕首见。因左手把秦王之袖,而右手持匕首揕之。未至身,秦王惊,自引而起,袖绝。拔剑,剑长,操其室。时惶急,剑坚,故不可立拔。荆轲逐秦王,秦王环柱而走……秦王方环柱走,卒惶急,不知所为,左右乃曰:‘王负剑!’负剑,遂拔以击荆轲,断其左股。荆轲废,乃引其匕首以擿秦王,不中,中桐柱。秦王复击轲,轲被八创……于是左右既前杀轲,秦王不怡者良久。”

司马迁在《史记》中描述的这次著名的刺杀事件,发生在秦统一中国前一年,强悍的秦军准备起兵灭燕之际,燕国使者荆轲带着燕国的地图面见秦王嬴政。献图投降是假,刺杀秦王才是真正的目的。荆轲持匕首刺秦王,秦王绕柱奔逃并欲拔剑还击,由于佩剑太长而一时拔不出。历史学者一直很困惑:青铜剑普遍宽短,600~700毫米的战国青铜剑似乎是青铜剑的极限长度了,这种长度的佩剑随手就可以抽出,秦王怎么可能因为剑太长而拔不出来呢?

1974年,兵马俑坑出土的秦代青铜剑为人们解开了这个疑团,剑的长度超过了910毫米。秦人竟然能够制造如此之长的青铜剑!可以推测,当年秦王佩带的很可能就是这种青铜长剑。在刺客紧逼之下,要拔出将近一米的长剑,可能是不太容易的。

但值得注意的一点是,秦俑坑长剑出土时完整的只有十几把,很多剑都断了,有的甚至断成数段,这些长剑很可能是作为仪仗兵器使用或将官指挥使用的,而不是大量装备士兵的实战用剑。

镀铬技术

考古学家、新闻媒体如是说:“经中国有色金属研究院、地质科学院利用电子探针分析及激光分析,发现秦俑坑内出土的青铜剑表面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厚度10~15微米。此外,北京钢铁学院《中国冶金史》编写组用电子探针和X光分析秦俑坑出土的青铜镞,发现其表面也有一层致密的铬盐氧化层,其厚度为10微米。铬盐氧化技术是一项先进的科学工艺,世界上镀铬的方法分电子镀铬和化学镀铬两种。电子镀铬是随着现代工业文明而产生的,德国1937年、美国1950年才先后在国际上申请了专利。而化学镀铬技术,却是中国劳动人民在2000多年前创造的,这不能不说是冶金史上的奇迹。”

一时间,诸如“科技疑云笼罩兵马俑”、“青铜剑用电子镀铬技术”、“世界上最早的镀铬技术”、“秦俑青铜兵器镀铬技术”等标题都见诸媒体。

但是这样的结论经得起推敲吗?

镀铬是指在金属表面镀上铬金属,从现代镀铬技术看,镀铬需要复杂的镀液配比和通直流电来电镀,以古代的技术条件,要想给金属表面镀上铬金属是不可能的任务。在秦俑坑出土的兵器表面检测到铬盐,只可能推测相当于是现代的铬酸盐转化处理技术———钝化(也称铬化)处理,与镀铬完全是两回事。而金属表面铬酸盐转化膜的形成,只要金属接触的溶液中有可溶性的铬酸盐或者重铬酸盐,且在酸性环境下即可能进行。

检测到青铜器表面含铬元素,和证明秦代先民掌握了这种处理技术并且有意识地去这样处理青铜兵器,二者之间的差距是相当大的。首先,古人在数千年的青铜使用经验中,应该完全了解了青铜本身耐腐蚀的性能,对这样的兵器进行防腐蚀处理是完全没有必要的。其次,古人多对青铜剑进行一些装饰以使其美观,这样在以装饰为目的的处理中,存在引入铬这种物质的可能。另外,在地下埋藏中存在与地下环境中的含铬盐类发生反应而引入这些物质的可能。

只在秦俑坑出土的少量青铜兵器上检测到了铬元素,而全国其他地方出土的大量青铜器上都没有检测到。借此孤立的单一样本,作为古人掌握了铬酸盐处理技术用来防腐的证据,似乎没有说服力,需要今后更多的科技考古证据支持。

青铜剑的真实性能

青铜剑一般是采用铜、锡合金冶炼铸造而成的,其性能与锡的含量有很大关系。如果含锡量低,青铜兵器的韧性好,但硬度低,使用容易变形;随着含锡量的提高,硬度会增加,但锡量过高的话,韧性降低脆性增加,容易在使用中折断。战国时期,古代工匠发展出的青铜复合剑的铸造技术,剑刃采用高锡含量青铜、剑中脊部位采用低锡含量青铜,采用多次复合铸造,在提高了剑刃硬度的同时保持剑的韧性,大大提高了青铜剑的性能。这一创举应该是古代青铜剑铸造技术的最高峰!同时,中国长期的青铜冶炼铸造技术工艺路线,直接导致了中国在春秋战国时期逐渐摸索掌握了生铁的冶炼技术,领先世界近千年。春秋战国后,铸剑大师们发明了各种制钢技术,能够较容易地冶制中高碳钢。而西方由于采用了青铜冶炼锻造技术,而与生铁冶炼技术失之交臂。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只能靠块炼铁渗碳技术获得低碳钢,直到大约13世纪以后西方才掌握生铁冶炼制钢的技术。

现代科学对铸造锡青铜的研究揭示:在含锡5%时,布氏硬度HB50;10%时,HB60;15%时,HB85;20%时,HB150;25%时,大幅上升至HB280;30%时,更是飙升到HB430。含锡量越高,青铜的硬度越高,但是当含锡量达到15%时其抗拉强度达到峰值,含锡量超过20%后,抗拉强度会随着锡含量的增加而急剧下降,超过25%含锡量的青铜已经不适于用来铸造青铜剑了。(选自《中国铸造技术史·古代卷》)

根据现代研究者对一些古代青铜剑的测试,其中锡含量大约在15%~23%。据考古研究者检测,出土的秦剑达到了洛氏硬度HRB106(相当于HB290),这几乎是能够实战使用的青铜剑硬度的最高值了。那么它与钢铁刀剑的性能相比又如何呢?

现代科学检测发现,一般未经热处理(淬火)的钢材(比如退火状态的建筑用钢),表面硬度基本比上述青铜剑的硬度稍低或持平,而经过热处理的中高碳钢其表面硬度比青铜剑的硬度高1倍左右。另外,经过淬火的钢制刀剑的韧性也远远好于青铜剑,能够制作的更长。这就是古人在掌握了冶铁制钢技术以后,改用钢铁刀剑而彻底淘汰掉青铜剑的原因。

离奇的形态记忆合金

《秦始皇陵兵马俑研究》第188页是这样记述的:“一号兵马俑坑T2第11过洞的一件青铜剑,出土时因被陶俑碎片压住而弯曲,当把陶俑碎片拿掉后,剑立刻反弹恢复平直。”然后,有报道称:“一个令世人惊叹的科技奇迹:在清理秦始皇兵马俑一号坑的第11过洞时,考古工作者发现了一把‘记忆合金剑’。这把青铜剑被一尊重达150千克的陶俑压弯了,其弯曲程度超过了45度,当人们移开陶俑之后,令人惊诧的奇迹出现了:那又窄又薄的青铜剑,竟在一瞬间反弹平直,自然恢复。当代冶金学家梦想中的‘形态记忆合金’,竟然出现在2200多年前的秦代俑坑里。”

“形态记忆合金说”显得实在太荒谬了,有什么证据证明这把剑被压了多长时间,然后能够恢复?而考古报告中记载:“大量青铜长剑都折断了,甚至一些从剑身到剑茎断为数截。”仅仅一把剑压弯了能恢复平直,就宣称是2000年前的“形态记忆合金”,真是荒谬。

诸如“越王勾践剑经过硫化处理防腐”、“秦剑采用电子镀铬技术”、“2000多年前的形态记忆合金”甚至“越王勾践剑镀铬”等报道,都明显违背科学原理和基本常识,或者没有足够证据证实的说法,大量见诸专家学者的书籍文章、媒体报道,甚至中小学电教材料、课本读物。更离谱的是“外星人教给秦人铸剑技术”之说,最近还有“从事自然科学及史前文明研究20余年”的历史学博士,写了号称“一部破解外星人踪迹真相的惊世之作”的书引证这些谬误不实之说,甚至创造“越王勾践剑表面硫化铬”之说,推论外星人、史前文明等,不能不说国人基本的科学素养亟待提高,科普工作仍然任重道远。

我们已经有太多的实物证据,能够确实证明中国古代先民的伟大发明,没有必要再把一些根本谬误或缺少实证的东西强加在古人的头上,靠古人来“放卫星”。除了一些所谓的“研究人员”可能借此获得某些个人利益之外,媒体以讹传讹的报道,实在只能显示一个民族、一个国家的不自信和人们科技知识的欠缺。

有说法形容青铜剑“削铁如泥”,这是不可能的,因为它的硬度和铁接近,基本上削不动;而经过适当淬火的钢制刀剑因为硬度的大幅度提高,可以做到削铁,夸张一下说“削铁如泥”倒是没问题。

至于“吹毛断发”,青铜刀剑和钢铁刀剑在正常情况下都做不到。古代伟大铸剑师欧冶子、干将、莫邪等铸剑的故事还是当作神话故事来听的为好。在当时,能够铸出比一般工匠性能强的剑也是很了不起的,难怪欧冶子、干将、莫邪被大书特书,广为称颂以致神化了。

青铜剑作为青铜时代最主要的短兵器,是古人智慧的结晶,在古代战场上发挥过巨大的作用,在春秋战国的历史舞台上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笔。古人的铸剑技术不会违背现代科学技术原理,科学理性地看待青铜剑,丝毫无损于古人的伟大,而动辄大鸣大放地编造一些古人“领先世界的技术”,借古人来“放卫星”领先世界,倘若古人地下有知也会汗颜的!

汉代刀剑

强汉之刃

中国历史源远流长,纵观上下五千年的中国历史,汉王朝无疑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作为中国乃至全世界主体民族的汉族,即形成于2000年前的汉朝。

汉王朝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由平头百姓缔造的帝国,之前的秦朝虽是第一个中央集权的封建帝国,无奈秦二世无能,还没施展一番就一命呜呼了。汉朝则表现出了很高的革命性和创造性,比如汉文帝推行的重农抑商经济政策,汉武帝力主的“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思想运动,都成为了之后中国历代王朝最基本的立国方针。

大汉王朝立国近450年,鼎盛时期人口达6000万,基本奠定了中国现在的疆域,除了高度的精神文明、先进的政治经济制度以外,领先的军事技术也是至关重要的。汉朝建立在内外交困、危机四伏的时代,经过从秦末到汉朝建立的长期混战,汉高祖刘邦在君临天下那一刻只看到了一个积贫积弱的烂摊子。与此同时,北方还有如狼似虎的匈奴乘虚而入,一度深入到陕西。这些使得新生的王朝有重蹈大秦覆辙的趋势,形势岌岌可危。

正是在这种情况下,汉朝在历经战乱后没有文恬武嬉,而是继续枕戈待旦。因此在楚汉争霸时期就得到长足进步的兵器技术,在汉朝和平时期的持续发展下,终于进入了一个高峰。

汉家青史,计拙和亲

就在汉朝建立的第六年,高祖刘邦率32万大军亲征。这支久经战阵的军队连战连捷,在战争的初期占有明显的优势,只可惜他们的对手冒顿单于也非等闲之辈,设计将轻敌冒进的刘邦围在白登山一带。若不是谋士陈平成功走通夫人路线,汉王朝差点就打破了前辈秦朝的短命纪录。

这次大战后,刘邦对匈奴军队的战斗力有了充分的认识,同时迫于国内百废待兴的现实压力,不得不与冒顿单于订立城下之盟,嫁公主,纳岁贡。这是汉朝初期迫于无奈的屈辱历史,无怪乎唐代诗人戎昱发出了“汉家青史上,计拙是和亲”的感叹。

世间万物,有弊就有利。面对一个只会拿拳头说话,屡屡背约制造摩擦的野蛮邻居,汉朝的皇帝们只是暂时地隐忍了下来。在这里面,有非常值得我们后人学习的一点,那就是汉家诸帝并未因表面的和平而产生幻想,他们只是在等待,等待国力的增长,他们还在积攒实力。因此汉朝开国以后,兵器的研究非但没有停止,反而作为国家战略在高速发展。

武备升级,征战雪耻

同类推荐
  • 63个结点

    63个结点

    本书采取特殊写法,第一次将二战根据战役分为63个小阶段写来,所谓结点,即有助于推动战略全局发生转折的关键点,这种写法,使得二战全貌更完整,更清晰,更生动地展现在读者眼前。全书大约58万字,配有千幅珍贵历史照片,其中有相当一部分是近年解密的,许多读者闻所未闻。
  • 兵为王者

    兵为王者

    “我是一个兵”“有人问过我,当兵为了什么?”“为了国家?为了人民?”“我没有回答他,并且拿出枪杀了他!”一个恐怖分子,给我在这里讲道理?作死呢?千万不要试着触碰我的底线不然你必死无疑?——李察
  • 兵贼

    兵贼

    主角高飞本是现代监狱的一位老大,跳江穿越到隋唐时代,纨绔子弟武安福,训练特种兵,培植自己的势力。十万雄兵战北平,靠着现代队历史的理解一举名扬天下,而后闹济南,征高句丽,请薛仁贵出山,拥立李氏当皇,亲自参与了宣武门之变,又火烧洛阳,围攻北平府,在兄弟情谊和红颜相伴中成为无敌英雄。
  • 武器装备全知道

    武器装备全知道

    《孙子兵法》中有这样一段话:"兵者,国之大事,死生之地,存亡之道,不可不察。"也就是说,军事是关系到国家民族生死存亡的大事,不可不谨慎对待。在和平年代,国无防不立仍然是颠扑不破的真理。虽然和平与发展巳成为当今世界的主流,但战争仍不可避免。因此,世界各国都争相把国防建设摆到十分突出的位置。在这样的国际环境下,要想国家真正地强大,必须拥有强大的国防实力。国防的主要手段是军事手段。现代国防的根本职能是捍卫国家利益,防备和抵御外来的各种形式和不同程度的侵犯,维护世界和平。
  • 射手计划

    射手计划

    战争与杀戮,亲情与爱情,究竟是被逼无奈的选择,还是策划已久的阴谋?因计划开始,因计划结束!———射手计划
热门推荐
  • 满头杨花共白首

    满头杨花共白首

    如蒙不弃,愿附姻好。年少的沈芫爱捧着诗集,看什么都舍得,瞧什么都不在意。受一句‘两姓之约,秦晋之好’,便利利落落的嫁了。可大抵如春花,烂漫时节一过,便只剩下一股令人作呕的腐败。这股气息萦绕着沈芫周身,陪着她踏过民国的纸醉金迷,厌弃着那朝朝暮暮旧梦里华茂春松的自己。--------------------------------------------考据党历史党闪退,民国军衔为混搭,历史线也是混乱的,这是一个架空民国的故事。本文慢热,十分慢热,双c,女方有白月光,介意勿戳。男主清冷型,杀伐决断。女主扮猪吃老虎型,聪明睿智,有自己的思想。
  • 半圣

    半圣

    我执一张素琴,漫步颜柳俗世,是孤寂,还是无奈
  • 花千骨之缘分是否已尽

    花千骨之缘分是否已尽

    白子画,奈何桥边,三生石旁,我可有见过你?白子画,我们的缘分是否已尽
  • 恋成双

    恋成双

    他年少动情,一眼万年,费尽心计将她骗到身边,用最恶毒的方式相取、无数的甜言蜜语相宠,极尽一切讨好她的家人,只求她真心相待,万死不悔。她本无心情爱,只愿一身守着家人平平安安,偏偏落入他的温柔陷阱无法自拔。他只有雄心壮志,世间女人都如若无物,但为这霸图竟要取一个不爱之人吗?她为家族大义放弃深藏心底的爱意,转身投入到另一个人的怀抱,这一生就这样了吗?他与她至小相识,早已互诉情义,却因为误会要取她人为妻,三个人的纠缠何去何从?他与她有着不共戴天的杀父之仇,为赎罪孽任她无情无义伤他如骨,只是那圣旨一下,她要如何抉择?贪财的求财,好色的求色,恋权的争权,而我一心求你。愿世上所有有情人终成眷属,一恋成双!
  • 越颜倾国妃:宛姬吟

    越颜倾国妃:宛姬吟

    【原创作者社团『未央』出品】一个普普通通的十七岁网络写手宛和,在完结自己小说的那天,被一个奇怪的老妪带到一个奇怪的地方,告诉了她那些只可能发生在小说情节里的故事。她就这样被迫穿越了,而且是穿到自己的小说里,演绎着那些已经变成文字的故事。从此,宛和由一个成天幻想的写手变成了主角,情伤、复仇、悲恸、死亡、堕落、轮回,每一件事,每一次经历都是她脑海里的记忆,都是她已经发表的小说里的情节。可是,从她穿回来的那一刻起,命运轮盘又开始转动,她记得的那些,都已经成了过去式,她只能顶着一个自认为不属于自己的身份,南蛮王妃,在神魔中小心游移……ps:若是本文到了可以入V的时候,玖玖会入的,请亲们淡定……
  • 做人要有手段

    做人要有手段

    本书从不同的角度分析阐述了做人的方法技巧及智慧,总结出其中的经验培训,揭示出做人的奥秘。指导读者怎样避免掉入人生陷阱,怎样少走弯路,怎样才能在越来越复杂的社会里站稳脚跟、左右逢源、一帆风顺地走好人生的道路。
  • tfboys陪你青葱到白发

    tfboys陪你青葱到白发

    幼时玩伴,埋下情果她却毫不知情中学分班,遇见大哥一见钟情,情定终生爱情蜜果,倾然绽放但是,世事难料姐妹背叛,好友分离学业不顺,爱情枯萎被逼无奈,远离故土这份爱情的结局,究竟如何...
  • 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名人背后的悬案(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

    人们不断窥探着名人,也窥探着他们背后的历史。走进他们的世界,了解他们身上发生的种种传奇的故事,继而开启整个历史文明的大门。只要你用心,就会发现若干年前的未解谜团、故事背后的故事将指引着我们不断探求历史的真相。《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名人背后的悬案》分别从帝王元首、将相名流、艺苑文界、逸事传说、遗迹寻觅五个视角,阐述名人背后未解的谜题。探索未知,寻求历史的真相。只要我们秉承着不断探索的信念,那么层层历史的面纱将被揭开。还原历史,解读历史真实人物的是非曲折,从《学生最想知道的未解之谜:名人背后的悬案》开始……
  • 小病不可小视

    小病不可小视

    日常见到的一些症状或小病,常常为人们所忽视,却潜伏着重大危险,或可能出现严重后果。这些症状或小病往往给人带来可怕的损害,在许多人的记忆中可能都有难以忘却的片段、不愉快的经历,甚至于惨痛的教训。这本书将向您提供100多个症状或小病,以及从保健的角度出发提出一些值得重视的问题,结合部份实际病例,告诉您应该怎样重视这些症状和小病,从而在保证自身和家人的健康中起到积极的作用。本书适合各阶层广大群众阅读。
  • 芙蓉谣

    芙蓉谣

    生活在21世纪身患重病的周芙,阴差阳错穿越到一个未知朝代的6岁小萝莉身上。追杀,夺宝,闯荡江湖,闹出一系列搞笑事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