卡耐基生长在如此贫寒的家庭里,不能像贵族子弟那样,接受完满、高雅的教育。他一直到满了八岁之后,父母才凑齐学费,让他到平民学校去上学。他十分喜爱学校的生活,但他却不得不经常缺课,因为他每天早上都必须到街尾的井边去提水,这个水井的水量很少,而且出水情况也不好,有时候从早上到中午都禁止提水,并派有20名官员在那里看守,有的人在前一晚就放个空罐子排队占位。由于每天早上都要提水,因此常常缺课或迟到,幸好老师知道原因,所以每次都特别宽容。此外每天放学后,还要帮忙做许多家务事,这时他还不满十岁,就能为双亲分劳,真是“穷人的孩子早当家”。由于他读了几年书,能写会算,母亲的商店的账单也归他管理,因此,他从小就学会了做生意的诀窍。
他13岁的时候,由于举家迁往美国,他的正规学业从此永远打上了休止符。但由于他在工作中能不断自学,活学活用,踏入社会后,并没有感到任何不便或困扰。
除了学校教育外,卡耐基童年时代的启蒙教师是罗达叔父。他在繁华街道上经营一家商店,收入颇丰,因此经常有时间陪卡耐基和乔治(罗达的独生子,卡耐基的堂兄弟)一起玩乐。
罗达很了解如何与小孩沟通,他教了他们许多事情,特别是英国和苏格兰的历史,他讲得十分详细,当时卡耐基虽然年纪还小,却因此而成了历史通,在学校里他常向同学们炫耀他的历史知识。
每当罗达叔父说起苏格兰的志士华莱士为了苏格兰的独立而战斗,最后战斗失败逃亡到山上,后来却因背叛的罪名而被杀的故事时,卡耐基总是会痛哭流涕,卡耐基最喜欢听英雄故事。他心中总是存有一个英雄偶像,对于将来的事业有很大的影响。
卡耐基从叔父的家回自己在郊外的家,有两条路可以走,一条路要经过黑暗而让人毛骨悚然的寺院墓地旁.另一条则是有明亮路灯及整排房屋的街道。可他每次回家的时候,从不走灯火通明的街道,偏要挑墓地旁的小路走,以磨炼自己的意志和培养勇敢精神。每当他心里害怕得要命,心脏似乎都快从口腔跳出来时,他便自我鼓励说:“学学志士华莱士吧,无论任何鬼怪或敌人,他都毫不惧怕啊!”
就这样,他鼓起勇气,一次又一次地走过可怕的墓旁小路,返回家中。
有一天,卡耐基看见父亲、母亲、叔叔和婶婶都围绕在一张地图边,这是一张美国地图,叔叔在地图上找到了匹兹堡市,这是美国东北部一座重要工业城市,有钢铁、机器制造、玻璃陶瓷等工业,还有煤矿,有不少苏格兰人移民到那儿去了。叔叔还指出附近的伊利湖和尼加拉大瀑布,并解释说,尼加拉大瀑布位于密西根州与加拿大边境,是圣劳伦斯河呈马蹄形冲泻下来而形成的。这个一泻千里的瀑布是举世闻名的奇观。
卡耐基从长辈口中,知道美国是个民有、民治、民享的国家。那儿没有世袭的国王,由一个选举产生的总统进行治理。那个国家没有世袭的贵族,所有来到这块新大陆的移民都是白手起家,进行平等的竞争。美国没有教皇和国家教会,政教是完全分离的。公民都有信仰自由。还有更重要的一点是,美国有一部成文的宪法,作为政府的基础和对政府的牵制。宪法保证了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和“牵制与平衡”的制度。
卡耐基的父亲和舅舅都是有革新思想的人。1848年是欧洲的革命年,欧洲各地都发生了游行示威和群众反对国王和贵族的起义。卡耐基的舅舅和父亲都是抗议游行中的一分子,不论任何集会他们都去参加,并且站在最前面发表演说。
他家的阁楼上还有一面游行示威时高举的旗帜,它在反对谷物条例的游行时用的。所谓谷物条例,就是政府列谷物输入课以重税的法令,从15世纪以来曾经发布过好几次,这样的法令只对贵族地主有利,他们可以乘机囤积粮食,高价盘剥贫民。19世纪时,民众多次游行反对这项法令,政府不得已,在1846年革命形势风起云涌时宣布废止该法。
有一次,贝利舅舅因为召开群众会议,被警察捉进监牢。他却是彻底的进步派。他和他的同志都崇仰民主主义国家——美国。
离开家乡
由于各地的革命示威都纷纷失败,代表国王和贵族地主的政府加紧镇压民众,卡耐基的父母决定廉价拍卖了全部家产,举家迁往美国。
临走的那天,父母亲都十分高兴,父亲那种温和的语调,掩盖不住内心的喜悦,母亲也用美妙的歌喉为卡耐基和弟弟唱了一首歌:
“到西方去,到西方去!
走向最自由的国家。
在那里,密苏里大河滚滚地流向海里,
在那里,即使劳动者也会受到人们的尊敬,
而最贫穷的人,也一样可以治理绿色的大地。
啊,走向那自由的土地去!”
1848年5月17日,他们一家离开了故乡丹芳林,这时父亲是43岁,母亲34岁,卡耐基13岁,弟弟汤姆斯只有5岁。
出发的那天早晨,卡耐基站在开往查理斯敦的煤炭列车中,呆呆地看着车窗外面,直到丹芳林消失在他的视界中为止。那时他的两眼含满了泪水,而最后消失在视界中的是那座古老神圣的大修道院。
他们到了查理斯敦后,搭上一艘汽船,前往格拉斯哥。当卡耐基正要被抱上汽船时,他猛然冲到送行的罗达叔叔的身旁,紧紧抱住他的脖子说:“我不愿意离开你!我不愿意离开你!”
结果一位很亲切的水手走过来,把他和叔叔拉开。抱起他带往汽船的甲板上。
他们到了格拉斯哥以后,便再换乘800吨级的“威斯卡西特”号帆船驶往美国。在那7周的航程中,安德鲁与船员们相处得十分融洽,他是一个十分机灵和勤快的孩子,什么事情一学就会。他这次也学会了航海的作业,每当船员需要乘客帮忙时,他都能很熟练地指导乘客们(那艘船上人手不足,所以在紧急时,十分需要旅客的协助)。由于卡耐基帮他们做了不少事,那些水手们便邀请他在星期天到船员餐厅去吃杏饼,逐渐的他有点不想离开这艘船,也曾经幻想着当一名真正的船员。
他们终于到达了美国,在纽约市登陆,纽约市人口很多,来来往往的人群,令卡耐基眼花缭乱。
卡耐基在纽约停留期间,常常到大街上去逛。有一天,他在大街上走时,突然被一个在威斯卡西特船上工作的水手抓住了双手。他请卡耐基喝饮料,卡耐基喝了之后,觉得味道就像神赐的甘露一般甜美,他永远也不会忘记当时那杯饮料的味道。但以后他再也没有见过那位亲切而俊美的船员,也无法向他道谢。
卡耐基一家要到匹兹堡去。当时美国东部和匹兹堡之间并没有铁路交通,从纽约到匹兹堡,只能走水路,首先顺着伊利运河而上,到达伊利湖畔的布法罗城,然后坐船漂过伊利湖,再经过克利夫兰,由水路到达匹兹堡。这一段水路旅路必须费时三个星期,(后来铁路修通,坐火车由纽约至匹兹堡只要10小时),而且在码头上等汽船时常饱受凶猛的蚊虫叮咬之苦。但对一个少年来说,几乎所有的事都是新奇的,所以这三星期的水上航行在他头脑中还是留下了十分愉快的印象。
卡耐基一家来到匹兹堡时,身无分文,形同乞丐。他们在家乡变卖房产机器的钱在路上作为盘缠全用光了,还负了20英镑的债,这是离开家乡前善心的邻居韩德森太太主动借给他们的。
但他们有许多亲友故旧在匹兹堡谋生,一见他们一家远道而来,都纷纷伸出援手,帮助他们安顿下来。
有一位同乡河根叔叔,在匹兹堡附近的阿利根林市开了一家织布工厂,卡耐基一家人在他的工厂二楼住了下来,那儿有两个房间,不需要付房租,卡耐基的父母便在这里开始了新的生活。
不久,河根叔叔因为销路不佳而放弃了织布工作,于是卡耐基的父亲便接替下来,开始织桌布。父亲不但要亲自操作,还要把成品拿出去贩卖,因为当时没有一位商人肯为他推销产品,他只好自己挨家挨户地去兜售,不仅十分辛苦,收入也少得可怜。
卡耐基的母亲是一位绝不向贫困屈服的人,她为了帮助家计,又开始工作了。她在少女时代,为了赚取零用钱,曾经帮她父亲工作而学会了缝鞋子的技术,现在为了贴补家用,竟然派上了用场。那时候,卡耐基的母亲到附近一位鞋匠的家中拿鞋子回来缝,一星期可以赚取四元工资。她除了管理一切家事,还要缝鞋子,实在辛苦。到半夜还常看到她在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