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本主义始终是传统文化的核心,表现在治政领域,为政之道突出以人为本,所谓“国以人为本”;为官之道突出爱众为民,所谓“仁者无敌”;治政之术突出依靠人才,所谓“治本在得人”,由此也就表达了这样一种理念,治国理政各项资源中,人是最高价值。
(一)都是人才
要义
老子说:“圣人常善救人,故无弃人;常善救物,故无弃物,是谓袭明。”(《老子·第27章》)意思是,圣明的人总是善于使用人,所以没有没用的人;总是善于利用物,所以没有没用的物,这就叫做通达根本道理。“常善救人”“常善救物”体现的是“道”的品质,既然道衍生万物,那么任何一个人、任何一种物就都有价值,就是李白那句诗唱的“天生我材必有用”。据此可以说,每一个,不管是什么人,地位多低,名气多小,职业多么不受人待见,都是人才,在这一点上人人平等。
故事
大嗓门
战国时期有一个学派,叫名家,又称“辩者”,专门讨论名称与事物之间的关系。名家有位公孙龙,名气很大。
那时公孙龙在赵国讲学,对弟子们宣布:“一个人要是没有技能,我不会跟他交往。”一天,有人上门求见,来人身穿粗布短衫,腰扎粗麻绳,一副劳动人民装扮。公孙龙瞥了他一眼,问:“你有什么本事?”
那人答:“我嗓门很大。”
公孙龙回头问众弟子:“我门下有能够大声呼喊的人吗?”没人接话,显然是没有。“好,”公孙龙吩咐道,“此人列入弟子名册。”
几天后,公孙龙前往燕国游说燕王。一行人来到黄河边,莽莽大河,只有一条渡船,却停泊在目力所及的北岸。公孙龙吩咐那位弟子呼叫渡船,那人只喊了一嗓子,渡船就划了过来。
所以圣人处世不拒绝有技能的人。正因为这样,老子说:“人没有遗弃不用的人,物没有遗弃不用的物,天道就是这样安排的,做到了这一点便体现了根本规则。”(人无弃人,物无弃物,是谓袭明。)(《淮南子·道应训》)
小偷的价值
楚国将军子发喜欢网罗有一技之长的人。一天,来了个楚国人请求接见,说自己有一项特殊本领——偷窃,表示愿意在将军帐下做一名小卒,效犬马之力。子发听到通报,衣服来不及系好带子,帽子也没有戴正,便跑出来接见这个人,给他很高的礼遇。
身边的人提醒子发,这人是个小偷,怎么能以如此规格对待此等小人?子发没理这个茬,认为跟这些俗人解释不清楚。
没多久,齐国发兵攻打楚国,子发率军抵挡。在齐军的强大攻势面前,楚军节节败退。楚国的贤士能人用尽了办法也阻止不了齐军前进的步伐。这时候,那个小偷出现了,请求前去试一试,子发连他打算干什么都没问就批准了。
小偷夜里潜入齐军大营,把主将的帷帐偷了回来。子发派人把帷帐送还齐军主将,说是一个楚军小卒外出打柴时拾到的,现在当面奉还。第二天夜里小偷又来到齐军大营,偷走了主将的枕头,子发派人送回去。第三天夜里,小偷拿走了主将头上的簪子,子发又派人送回去。齐军上下一片惊恐,大家都在想,要是再不撤离,下次丢的该是脑袋了。于是齐军赶紧退兵回国。
人的本领没有贵贱之分,人的才能也没有高低之别,完全取决于上级如何使用它。所以老子说:“不善之人是善人可以借助的资源。”(不善人,善人之资也。)(《淮南子·道应训》)
鸡鸣狗盗
秦王听到孟尝君的贤名,把他请到秦国,任为相国。有人劝告秦王:“孟尝君是齐国人,他做秦国的相国,一定会首先考虑齐国然后才考虑秦国,这样秦国就危险了!”秦王便把孟尝君关起来,打算杀掉他。
孟尝君派人向秦王的宠姬求救,她索要孟尝君的白狐皮袍子,但孟尝君已经把它献给了秦王。门客中有个善于钻狗洞进行盗窃的人,进入秦国仓库,盗出那件白狐皮袍子,给宠姬送了过去。宠姬为孟尝君说情,秦王放他回国。
秦王很快后悔了,派人追赶,这时孟尝君已经逃到边关。城门紧闭,按照规定,要等到鸡鸣才能放行,而此刻离鸡鸣还有一段时间,追兵说话就到。门客中有个善于模仿鸡鸣的人,随着他的鸣叫,四野的鸡一起叫起来。
就这样,孟尝君一行得以逃脱回到齐国。(《资治通鉴·卷3》)
无名之辈张仪
纵横家代表人物之一张仪是战国时期的魏国人,当他还没有成名的时候,前往西边的秦国进行游说,路上经过一个叫东周的小国。
有一个宾客得知了这个消息,便对东周国君主昭文君说:“魏国人张仪,是个人才,将要去秦国游说,希望您能对他以礼相待。”
昭文君立即召见张仪,道:“听说客人要到秦国去,我的国家太小,不足以留住您。您远赴秦国,也许成功,也许不成功。如果您没有碰上机遇,请看在我的面子上返回敝国。我的国家虽然不大,但愿意与您共同掌管。”
张仪后退了一步,朝昭文君拜了两拜。
张仪走的时候,昭文君亲自饯行,还送给他不少钱财作为活动资金。
张仪到了秦国,没多久就得到了秦惠王的赏识,让他做了秦国的国相。
张仪忘不了东周国。尽管他后来获得的名利超过了所有人,但在他看来,没有谁比昭文君给予他的更多了。他把东周国当做大国来看待,还说服秦王拜昭文君为老师。
秦国在逢泽(今河南省开封市东南)这个地方盟会诸侯,昭文君出尽了风头,魏国的君主亲自给他驾驶马车,韩国的君主站在车厢的右边给他当护卫,魏国和韩国可是比东周国大得多的强国。昭文君的名号至今都没有被忘掉,这都是张仪的功劳啊!(《吕氏春秋·报更》)
战国时期,有个大商人叫吕不韦。他到赵国都城邯郸做买卖,见到了秦国在赵国做人质的公子异人,说:“这可是适合囤积起来卖个好价钱的稀罕物!”(此奇货可居!)便前去拜见异人。
吕不韦说:“我能够提高你的门第。”
异人噗地笑了,说:“你还是先提高自己的门第吧。”
吕不韦说:“你不知道,我的门第要靠提高你的门第来达到。”
听了这话,异人觉得有点意思,请他坐下深谈。吕不韦给他分析,说在秦国太子的20多个儿子里,异人排行居中,没人看重他,被扔到国外做人质,即便太子坐上王位,情况也改变不了。
异人认为吕不韦说得对,向他讨主意。吕不韦说,现在太子宠爱的是华阳夫人,她没生儿子,但对确立继承人却具备足够的影响力,应该走她的门路。吕不韦表示,他愿意拿出千金,到秦国去活动,让华阳夫人立异人为继承人。异人一口答应,说如果这个方案成功,他将与吕不韦共享秦国。
吕不韦拿出1000金,留给异人500,让他广交天下宾客,另500换成奇珍异宝,带到秦国,通过华阳夫人的姐姐把它们献给了夫人,借机把公子异人夸了一通,说他人望高,宾客遍天下;还说他孝心重,常常思念太子和华阳夫人,泪流满面,不分日夜,在异人心中,夫人就是上天。华阳夫人听了非常感动。吕不韦又通过华阳夫人姐姐劝她,靠容貌取悦人长不了,一旦年老色衰,优势立马消失。现在太子还未立继承人,不如趁着现在得宠,从太子诸多儿子里选一个出来立为继承人,引为内援。华阳夫人深以为然。选谁好呢?异人最合适,他对夫人有感情,更重要的是,在排行上他本来想都不敢想,要是当上了继承人,一定会感恩戴德。这样异人便从无国变成了有国,夫人也从无子变成了有子,终身受用不尽。华阳夫人认为这个主意好,便使出浑身解数做太子的工作,终于使异人如愿以偿。
太子送给异人许多财物,并请吕不韦辅佐他。异人声名鹊起,各国无不知晓。后来太子继承了王位,异人顺理成章当上太子,继而成为秦王。异人兑现当年承诺,与吕不韦共享秦国,任命他为相国,主持政务,成为当时华夏最有权势的人。(《资治通鉴》卷5)
穷老头侯嬴
侯嬴是战国时期魏国隐士,家里穷得很,已经70岁了,还不得不去守城门,挣口吃的。一天突然来了位贵人,他就是当时名满华夏的魏国公子魏无忌,此人喜欢结交,养着食客3000人。这天他举办盛大酒宴,招待四方宾客,大家已经坐定,魏无忌却吩咐备车,空出左边座位,说是去接一个人。车子回来了,魏无忌亲自驾驶,恭恭敬敬,旁边昂然坐着一位身着旧衣头戴破帽的糟老头子,这人就是侯嬴。魏无忌请他入上座,隆重介绍给客人们,大家惊讶得合不拢嘴。他们不知道,路上还发生了一件事,当时车子正往回走,侯嬴要求魏无忌绕道市场,说是顺便去看一个朋友。到了市场,侯嬴下车会友,那是一位浑身油污的屠户,两人闲聊,魏无忌站在一边等候,满脸谦和。
不久发生了秦国进攻赵国的战争,赵国都城邯郸被围,向魏国求救,魏无忌多次恳请魏王发兵,魏王就是不答应。没有办法,魏无忌只好率领门客分乘百余辆车子前往赵国,路过城门,见到侯嬴。侯嬴摇头说,这好比是用肉去投打饿虎,不会有任何效果。他给魏无忌出主意,叫他设法去偷盗魏王调兵的虎符,然后拿它去调用魏国的军队。他说魏王有个宠妾叫如姬,公子您曾经为她报了杀父之仇,可以利用这层关系。就这样魏无忌拿到了虎符。侯嬴又说,这还不行,因为带兵的大将晋鄙很可能不买他的账,必须再准备一手,便把屠户朱亥介绍给他。朱亥勇猛,力大无穷,善使铁锤,锤重40斤。侯嬴告诉魏无忌,要是晋鄙不听话,就让朱亥出手。
魏无忌带着朱亥到了邺城(今河北临漳西南),见到晋鄙,验过兵符,虽然无误,但晋鄙磨磨蹭蹭,就是不交出兵权。魏无忌使个眼色,朱亥手一扬,一只铁锤从袖中飞出,直袭晋鄙要害,一击毙命。魏无忌接过兵权,整顿后得到士兵8万,在邯郸城下大破秦军,威震诸侯。(《资治通鉴》卷5)
小用到大用
秦末,项梁起事,韩信拿着把剑前去投奔,留在项梁那里,一直默默无闻。项梁遭遇不测,韩信归属项羽,项羽让他当郎中。韩信多次向项羽献计,以求引起重视,可惜项羽根本不拿他当回事,置之不理。汉王刘邦入蜀,韩信逃离楚军,投奔汉军,仍然没有一点起色,做了个接待宾客的小吏。后来韩信犯了法,处以斩刑,同案的13个人都被砍了脑袋,轮到韩信时,他仰头望去,正好看见了滕公夏侯婴,便叫道:“汉王难道不想夺取天下吗?为什么要斩杀壮士啊!”夏侯婴觉得他的话不同凡响,又发现此人仪表威武,有一股英气,便释放了他,谈了一会儿,印象不错,很是高兴,便报告给刘邦,说是发现了个人才。刘邦让韩信当治粟都尉,但没看出他有什么特殊才干。
韩信结识了丞相萧何,萧何很看好他,多次向刘邦推荐,毫无反应。韩信彻底失望了,便跟着逃兵跑了,萧何把他追了回来。经过再三争取,萧何终于说动了刘邦,拜韩信为大将军。仪式开始,大家一看原来是这小子,全军无不惊诧。韩信果然是个做军事统帅的料,在他的指挥下,汉军扭转了颓势,渐渐占据了主动,被刘邦立为齐王,独当一面。
这时楚王项羽才把韩信视为对手,派人前去游说,劝他自立,然后在项羽与刘邦之间选边站队,说他本来跟项羽就是老交情,不如脱离刘邦,与项羽联手,三家瓜分天下。韩信谢过项羽对他的抬举,对使者说:“当年我侍奉项王的时候,官职不过是小小的郎中,地位不过是持戟的卫士;说的话项王不听,献的计项王不用,这样我才背楚归汉。而汉王很重视我,授予我上将军官印,拨给我几万人马,脱下他的衣服让我穿,推过他的食物让我吃,对我言听计从,为此我才有了今天的成就和地位。人家这么亲近我、信任我,我要是背叛必定带来大祸,我就是死也不会改变追随汉王的决心。请您替我向项王致歉。”后来,韩信配合刘邦消灭了项羽。(《资治通鉴》卷10)
地道战
唐朝肃宗时,叛将史思明围攻太原城,唐将李光弼守城,在军中征募人才,只要有一技之长,都可以入选,根据需要给予任用,做到人尽其才。
军中有三个铸钱工匠善于打洞,李光弼分派他们带领人开挖地道。叛军士卒站在城下抬头叫骂,这边士兵从地道中伸手抓住对方的脚拉进洞里,然后押到城头杀掉,弄得敌人走路都不安稳,低头盯着地面,生怕被一把拽下去。叛军又制作云梯和土山攻城,李光弼在城墙边上布置了不少地道,云梯和土山接近城墙时陷入地下,根本派不上用场。叛军无奈,不敢接近城墙。
太原被围一个多月,李光弼假装坚持不下去了,提出投降,叛军信以为真,双方约好投降日期,敌人放松了警惕。李光弼趁机组织士兵开挖地道,竟然挖进了叛军营地,将地下几乎掏空了,上面用木头顶住。到了约定投降日期,李光弼率兵站在城上,派裨将率领数千人出城投降,叛军士兵聚在一起看热闹,“轰”的一声,地面忽然塌陷,当场死了一千多人,叛军大乱,惊慌失措。唐军擂鼓呐喊,出城袭击,歼灭敌军一万余人。(《资治通鉴》卷219)
是人就是人才,小偷、鸡鸣狗盗之徒、无名小卒、倒霉蛋、人质、看门人、屠户,等等,无一例外,都有社会价值,许多时候看不清,是因为没有把他们放在合适的位置上,被埋没了。这里的原因很复杂,透着许多无奈,但有一点可以做到,那就是以公正的态度,不偏不倚的精神对待天下苍生,也就是现在强调的权利公平、机会公平、规则公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