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次听说并吃到鱼卤面是在出海的渔船上。那年,我随船出海采访,中午,船员餐厅的小黑板上写着:午饭:鱼卤面。
面条是中国人的主食之一,东汉时期就有记载,至今已有1900多年的历史。以面条的加工方法而论,可分为手擀面、拉面、刀削面、挂面、方便面等等,以面条配菜的不同,可分为牛肉面、蔬菜面、打卤面、炸酱面等等。记者这个职业让我走南闯北,自信吃过许多面,而这鱼卤面,我还是第一次听说,心中自然十分期待。
那天中午,我第一次吃到了鱼卤面。渔船上条件有限,面条只是普通的挂面,卤汁是由鱼汤做底,用淀粉勾兑成稀饭样的卤汁,浇在面条上,吃一口,面条爽滑,鱼卤咸鲜,味道自然非同一般。我一口气连吃两碗,待要盛第三碗时,盛鱼卤的盆已经盆底朝天。虽然心有不甘,也只好作罢。船上大厨看出我的遗憾,就安慰我说:船上的鱼卤面受条件所限,不地道,等上了岸,你到我家,让你嫂子给你做一次地道的鱼卤面。
原以为大厨只是说说而已,没想到上岸后不久,一天,大厨打电话给我,让我到他家吃真正地道的鱼卤面。恭敬不如从命。中午,我如约而至。大厨的妻子是一位海边生、海边长的渔家嫂子,一看就是个麻利能干的主儿。离开饭还有一段时间,大嫂给我说起了鱼卤面。
鱼卤面的面条最好是手擀面,中午要吃鱼卤面,最好早上就要和好面,放在那里醒着,要不然面里有硬疙瘩,擀出来的面条自然不匀整。俗话说软面饺子硬面面,意思是说擀面条的面要硬一些,不然开锅就烂,面条没有咬筋。做鱼卤的汤,大部分海鱼都可以做,且不分大小,只要新鲜就行。胶东沿海,海鱼众多,做鱼卤面卤汁最地道的莫过于一种叫做红鞋鱼的(学名短鳍红娘鱼),也有的地方叫它红头鱼、红娃鱼等。这种鱼个头长不大,大的不过半斤左右,小的只有二三两,因头和背部颜色深红,且形状颇似老式鞋子而得名。胶东沿海的渔家之所以用它做鱼卤面的卤汁,一是因为它的汤特别鲜,二是因为这种鱼刺儿少,肉是蒜瓣状,最适合做卤汁。
就在大嫂给我介绍鱼卤面之际,阵阵鲜味扑鼻而来,原来锅里煮的红鞋鱼已经开锅了,掀开锅一看,乳白色的汤汁中滚动着几条红鞋鱼,看着就让人垂涎欲滴。就在我为红鞋鱼的鲜味陶醉之时,只见大嫂从浓汤中提起红鞋鱼的尾巴,轻轻一抖,蒜瓣状的鱼肉纷纷落下,掉进汤锅,大嫂将鱼头和鱼刺儿随手扔进垃圾桶里,然后关成小火,白色的汤锅咕嘟咕嘟的冒着热气,大嫂又从容不迫地用湿淀粉勾芡,一边轻轻的搅动鱼汤,不一会儿,一锅乳白色的鱼汤变成了一锅浓稠相宜的鱼卤,蒜瓣状的鱼肉浮在浓浓的卤汁中,打上蛋花,再撒上一撮翠绿的香菜末,色、香、味都有了,看上去就令人陶醉。
就在大嫂这边炮制鱼卤的同时,那边大厨已经将手擀面下锅了。不一会儿,鱼卤、面条全都端上了桌。我有些迫不及待地端起了满满一碗鱼卤面,先喝了一口浇在面条上的鱼卤,浓浓的鱼鲜顿时溢满口腔,盐也加的恰到好处,咸淡相宜,用筷子挑起面条,面条挂着卤汁爽滑而有筋道,尽管我一再告诫自己,这是在别人家,要矜持一些,但是第一次吃到如此地道好吃的鱼卤面,先前暗自叮嘱自己的矜持早已抛到了脑后,三口两口,稀里呼噜,第一碗不知不觉就下了肚。接着是第二碗、第三碗。大厨家的碗不大,我也不记得那天吃了几碗,只记得面条吃到了嗓子眼。
带着肚子饱了眼不饱的遗憾,我问渔家大嫂:“是谁发明的鱼卤面?”大嫂笑笑说:“还能是谁发明的?十有八九是打鱼的人发明的。你想啊,打鱼的人都会过日子,上顿吃的鱼汤倒了怪可惜的,下顿吃面条就成了鱼卤,这不就有了鱼卤面?!”尽管没有引经据典,但大嫂的解释令人信服。
打着饱嗝,带着回味,我算记住了这撑死人不偿命的鱼卤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