也许你见过黄土高原的窑洞,也许你见过密林深处的吊脚楼,也许你见过麦作地带的麦草房,但是你未必见过北方沿海渔村的海草房。历史上,在从辽东半岛到胶东半岛的沿海地带,曾经散布着许多独具特色的海草房村落。
海草房的材料都是就地取材。垒墙的石头取自附近山上的花岗岩或海边的鹅卵石,大小不一,色彩各异,既坚固耐用又多姿多彩,一面墙看上去像一幅色彩斑斓的抽象画。海草房与其他房最大的不同是它的屋顶,不是水泥瓦片,不是作物秸秆,而是海里生、海里长的海草。这里所说的海草,其实是生长在近海的一种海藻类植物,也叫海苔,长约一尺,有宽叶和丝状之分,海草房以丝状海草为佳。海草是大海对渔民的慷慨馈赠,具有三大特点:因海草本身含有一种胶质,苫在屋顶的海草自然粘结在一起,抗风吹,泻雨快,此其一;因海草长期浸泡在海水里,耐腐蚀,不招虫,可历经百年而不腐,此其二;海草无需种植,自然生长,每遇大风,随潮上岸,俯拾皆是,成本低廉,此其三。海草自身的这三大特点,使它成为渔民苫房的首选。
海草造房最重要的环节是苫海草,负责将海草一层层铺设在屋顶上的师傅,人称“苫匠”。通常,每间海草房约需海草一两千斤,每建一幢海草房约需海草数千斤乃至上万斤。“苫匠”们要将成千上万斤的海草铺设到屋顶上,一要技术,二要登高,三要负重,没有把子力气、胆量和技术是做不了“苫匠”的。
苫好的海草房屋顶陡峭、挺拔,颇具美感。海草房的屋脊高高隆起,前后两面的坡度比一般的砖瓦房要陡峭得多,这个坡度大概既可防风,又便于雨水更顺畅的下泻。海草的厚度,因部位不同而厚薄不一,屋檐处最薄,约一二十公分,屋脊处最厚,最厚处可达1米,就像戴了一顶厚厚的大草帽。屋脊上,还压着防风的石板和弧形的瓦片。朝霞里,远远望去,陡峭的屋脊像一排排跃动的金色海浪;暮色中,袅袅的炊烟使海草房仿佛置身海市蜃楼,更增添了几分朦胧,几分神秘。
海草房最大的特点是冬暖夏凉,经久耐用。厚厚的海草隔住了夏日的骄阳,也挡住了冬天的严寒,使古老的海草房就像安装了空调。如今,在胶东半岛最东端,在为数不多的海草房村落里,百年老屋比比皆是,年限最长的据说已有300多年。这是其他砖瓦房不可比拟的。尽管如此,海草房毕竟老了,没有宽敞明亮的窗户,也没有雪白平整的墙壁,更没有沙发、席梦思。但是对于在海草房里生活了大半辈子的老人们来说,那里装满了他们或浪漫或辛酸的故事,那里凝聚了他们剪不断理还乱的情感,那里还传递着大海汹涌澎湃的信息。尽管有些老人的儿女们盖好了宽敞明亮的瓦房,还有的建起了漂亮气派的楼房,请他们搬过去,但是老人们依然固守着海草房而不愿离去。
海草房形成的确切年代已不可考。烟台市长岛县的考古工作者发现了新石器时代先民们用海草搭建的简易窝棚,这大概就是海草房最早的雏形吧。
如今,由于海洋环境变了,尤其是近海环境大变,当年随着潮水就能蜂拥而来的海草如今已不见了踪影。海草没了,“苫匠”老了,凝结着渔民智慧,凸显着渔村特色的海草房的消失只是个时间问题。假若你有机会来到胶东半岛的最东端,就是秦始皇当年曾经去过的“天尽头”附近,你不妨顺便到附近的海草房村落去走一走,看一看,因为这是我们这个古老国度里最后的海草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