烟台是国家级外向型农业示范区。多年来,一直大量引进资金、技术和农业新品种,改造传统农业,推进农业经济国际化。目前,全市农业累计实际利用外资6.3亿美元,发展外资企业1143家;累计引进培育农业新品种300多个,推广应用新技术360多项。
“单纯引进来不是完整的国际化。国际化,应强调‘进出结合’。只有走出去才能使引进来达到一个更高的境界。”山东龙大集团总裁宫学斌,在总结10余年“引进来”的经验教训后有了这样的体会。近几年,龙大集团先后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美国等国的企业合作,在烟台兴办了10家合资企业;同时,在南非等国独资设厂,拓宽国际市场。去年,实现出口创汇6600万美元,今年有望突破8000万美元。
在烟台,“走出去”有3种方式。一靠名牌带动,把烟台的农产品打入国际市场,扩大出口创汇。在历届中国国际农业博览会上,烟台共有125个农产品被认定为名牌产品。一些名牌产品,如龙大牌蔬菜,润漂牌、皇家牌苹果,双塔牌粉丝等,不仅在国内,还在日本、美国、俄罗斯及东南亚地区的许多国家注册,享有较高国际知名度。80家水产品加工出口企业中,12家通过欧盟注册,35家通过美国HACCP质量体系认证。如今,烟台的农产品在20多个国家设立销售窗口和办事处,去年出口蔬菜达到22万吨、果品20万吨、水产品9.6万吨。二是参与国际资源开发,发展境外农业。今年已有29家农业龙头企业在国外投资开发农业。蓬莱渔业公司、长岛远洋渔业公司和烟台水产集团公司等企业积极实施“走出去”战略,通过合资合作等形式,开发公海大洋性渔业资源和发展中国家专属经济区资源,去年远洋捕捞产量达到5.5万吨。三是横向联合,跨国经营。莱州登海种业集团与美国先锋种子公司合资开发良种项目,烟台益生畜禽有限公司与加拿大合作开发曾祖代种猪项目,都是很好的尝试。
日前,山东省在烟台召开现场会,介绍烟台“引进来”与“走出去”,以国际化带动农业产业化的经验,与会专家给予高度评价。
扬帆冲浪向海外
——烟台市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纪实
在改革中成长起来的烟台市乡镇企业,不仅在商品经济中展示出它特有的生机和活力,而且已经成为出口创汇的生力军。据1985年以来的数字显示,乡镇企业外贸交货值每年都几乎成倍地增长,去年达到3.8亿元,占全市外贸收购额的27%。
更新观念 面向国外烟台市乡镇企业出口创汇真正迈开步伐,是从1987年开始的。这年初,市政府领导把更新观念、树立外向型经济意识,作为一项当务之急的工作来抓。市里先后举办了15期乡镇外向型经济学习班,培训乡镇经济管理干部,和乡镇企业的厂长、经理500多人。
很多乡镇企业的领导说,我们不能老在国内打转转,还要参与国际竞争,去挣外国人的钱!观念的转变,推动着乡镇企业调整生产经营布局和方向。两年来,全市有150多个产品全部内销的企业转变成外向型, 累计出口产品达90多种。龙口化工厂是一个生产“群青”颜料的镇办小企业,产品在国内供不应求。但厂长刘玉德对干部职工说:“国内市场群青的年需求量在200吨上下,现在基本满足。若不及时开辟国际市场,将来岂不是自己圈住自己!”他们的产品出口后,年产量增加到1100吨,出口率达到80%,创汇80万美元。
抓往时机 快上速出
如果说思想观念的更新为烟台市乡镇企业进军国际市场扬起了风帆,那么中央关于实施沿海地区经济发展战略,则给这支新兴大军送来了强劲的东风。
去年初,烟台市委、市政府根据中央和省政府的有关政策,制定了《烟台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若干规定》。这个以放权、放胆、放活为主要精神的文件,给乡镇企业插上了双翼。他们凭借天时、地利,以令人惊叹的速度和效率办起了一座座有相当规模和生产能力的出口创汇企业。仅莱州、招远、蓬莱、牟平等县市,当年立项、产品当年打入国际市场的企业就有10多家。
烟台市乡镇企业局的同志讲,该市各地政府为适应乡镇企业急于到国际市场试身手的新形势,都从人力、物力、财力上努力培植出口优势,以莱州为例,去年从调整产业机构入手,确定重点搞好机电、化工、建材、纺织、服装、工艺美术等六大行业的新产品开发,把23处乡镇企业作为出口骨干厂家。市里从各方面筹集资金1500万元,帮助这些企业更新设备,扩大生产能力。去年这23处企业的出口交货值比1987年增加40%。
提高质量 巩固市场
烟台市乡镇企业的同志有这样一个体会:乡镇企业的产品打入国际市场难,而在激在此基础上,他们努力按照国际惯例标准组织生产,建立健全质量检测网络,使产优质产品受到外商青睐,为占领和扩大国际市场提供了保证。蓬莱县石岛村蓄电池厂生产的铅酸蓄电池,在苏联、保加利亚等东欧国家畅销不衰。招远“塔牌”龙口粉丝畅销五大洲56个国家和地区。
提高质量巩固市场烈的国际市场竞争中保持不败更难!为此,他们针对乡镇企业存在素质差等问题,进行整顿。目前已经整顿1.17万个,占乡村工业企业总数的70%左右。运用各种形式培训职工2.8万多人,引进8306名科技人员。品质量稳定提高。全市有8种产品获得国家金、银质奖,100种获省、部优质产品称号。
引进外资 储鸡生蛋
利用外资发展自己,是烟台市发展外向型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市委、市政府去年初从全市198处乡镇、15423处工业企业中,选择出交通方便、基础较好、技术力量强的35处乡镇和200个企业,作为开展合资、合作和“三来一补”的重点乡镇企业。通过制定规划、采取措施、组织实施,到去年底已建立外商投资企业27个,利用外资8525美元,发展“三来一补”项目4个,出口成交额694.5万美元。烟台市一位领导与我们谈起这一工作时深有体会地说,利用外资,不仅弥补了乡镇企业资金不足,还引进了先进的技术和管理经验,锻炼了一支适应外向型经济发展的需要的人才队伍。
小丝线扯出大市场
也许谁都不敢相信,地处海阳山区郭城镇的私营企业——海阳市友谊制线厂,用一根细细的丝线扯出了一个大市场。
10年前,这家只有十几个人的家庭作坊式小厂,生产的丝线年销售额只有20多万元,然而去年他们的销售额就达到了1200多万元,占据山东丝线市场的50%以上,并且远销北京、天津、广东、福建等省市。
丝线加工在郭城已有200多年的历史。1989年,土堆村农民刘丰和创办的海阳市友谊制线厂,将传统的丝线加工技术用于现代纺织材料之中,在江北率先开发出锦纶丝线。这种主要用于皮革、箱包、旅游鞋生产的高强丝线,抗腐蚀,耐老化,适合现代工业高速缝纫技术。产品在市场上一露面,就引起以生产高档旅游鞋而著称的青岛双星集团的关注,并且很快成为双星旅游鞋丝线定点厂。高质量的锦纶丝线为双星旅游鞋大为增色,良好的企业信誉使双方的合作迅速发展。到1993年,双星旅游鞋所用丝线全部来自于海阳市友谊制线厂。这个厂的年销售收入也由创业初期的20多万元猛增到200多万元。
友谊制线厂从与双星的合作中看到了市场的潜力,他们决心把丝线市场做大。为此,他们邀请国内高等院校和科研机构的专家与本厂工程技术人员联手合作,以染色丝线为轴心,以为高档服装生产企业配套为主攻方向,开发新产品。几年来,先后投资近百万元,开发出高档人丝绣花线、羊毛衫手绣线、涤纶线、锦纶线、棉成线等八大类四十多个花色品种。这些新产品已经成为目前许多大型中外合资企业、外商独资企业生产高档出口服装的首选材料,而且几年来一直是供不应求。
一根小小的丝线,就这样从海阳的山沟里大踏步地走向了全国市场,也伴随着大批高档出口服装走进了国际市场,企业成为国内同行业的佼佼者。友谊制线厂也因此而成为中国纺织工业总公司用线定点生产厂。
刘丰和是个清醒的经营者。他深知,丝线虽小,市场无限;但要把市场进一步做大,就必须提高企业的现代化水平。几年来,友谊制线厂把大部分利润都投到了企业的技术设备改造上。1997年他们投资120万元建起了新的染线车间和设备齐全的现代化化验室。今年初又投资160万元从台湾引进了现代化的喷缸染色设备。这套国内一流设备的投入运行,不仅大幅度地提高了产品产量,而且使产品的内在质量和外观质量都达到了国内最高水平。
4月24日记者在这里采访看到,这个地处山沟里的私营企业,到处是一派繁忙景象。车间生产从元旦到现在一直是满负荷运转,厂院里晾晒的染色丝线一片连着一片,全国各地前来提货的客户络绎不绝。已经在这里等了12天的威海纺织集团进出口公司的张立斌经理告诉记者,他们在这里订了50万元的货,一个月前就预付了15万元货款,但至今还没能提到货。据介绍,今年到三月底这个厂已完成销售收入600多万元,预计全年可完成销售收入2000万元以上。
从“草莽英雄”到“沙场儒将”
十年前,当改革开放的惊雷滚过胶东大地时,在不显山、不露水的村落里,那些最不安分的灵魂闻风而起,带领贫穷的庄稼汉,办起了乡镇企业,毅然闯进陌生的商品经济世界。
望着他们那笨拙的一招一式,人们无论如何不曾想到,这些挥锄的大手,日后竟然驾起了远洋货轮,竟然伸进证券市场、房地产业。
昨日“草莽英雄”,今日“沙场儒将”,是谁将他们重新塑造?
在胶东农民企业家的工作间、居室里,书架是最引人注目的。读书,已成为他们生活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