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事求是地说,古代平度的行政长官够得上名人档次的实在不多,西汉的以“画眉”闻名的张敞,大概就算得上一个。
张敞,河东平阳(今山西省临汾市)人。还在很年轻的时候,他就担任了太仆丞,成为为汉昭帝管车马的一名官员。汉昭帝死而无嗣,秉政的大将军霍光把昌邑(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北)王刘贺弄来当了皇帝。但刘贺并不是块当皇帝的材料,一登上皇位,就为非作歹,大封他在昌邑时的一群狐朋狗友,而把先帝重臣晾在一边,闹得实在太不像话。对这种恶劣局面,别的大臣都敢怒而不敢言,唯有张敞冒死上了一本,指出“国辅大臣未褒,昌邑小辈先迁,此过之大者也”。过了几天,还未等到对张敞进行迫害,刘贺就被赶下了宝座,张敞因为上了这一本而名声大显。随后登基的汉宣帝刘询封他为豫州刺史,不久又提升为大中大夫。可是,性格耿介直言敢谏的张敞在大权独揽独断专行的霍光手下,是很难不获罪的。未过多久,就被贬为函谷关都尉。这时,刚当上皇帝立足未稳的汉宣帝对被废又回到昌邑的刘贺很不放心,就把张敞派到已由昌邑藩国改为山阳郡的地方当了太守,让他监视刘贺的动静。
张敞当了山阳太守后,很好地完成了监视任务,并把山阳治理得平平安安,成了不伤脑筋不惹乱子的“闲郡”。有一年,张敞听说渤海郡(今山东省潍坊一带)、胶东国(今山东省平度市)发生了自然灾害,民不聊生,社会一片混乱,就自告奋勇要求前去收拾局面。“伏闻胶东、渤海左右郡数岁不登,盗贼并起……臣敞不敢爱身避死,唯明诏之所处,愿尽力挫其暴虐,存抚其孤弱。”他在奏折中说得十分恳切。宣帝正愁没人去胶东处理这个乱摊子呢,看了他的奏折,龙颜大悦,当即派他去担任了“胶东相”。
当时,胶东是一个藩国,治所在即墨(今平度市古岘镇一带)。经“吴楚七国之乱”后,朝廷鉴于藩国国王掌握藩国的军政大权容易发生叛乱,就把大权收回,交给朝廷派去的国相掌握,国王只享受藩国的贡赋,什么事也管不着,而做国相的人才是这藩国管事的最高行政长官。张敞担任了胶东相后,采用了剿抚并用和以匪治匪的手段,终于把当地的盗匪治服。随后,又对以王太后喜游猎为代表的王室侈靡之风进行了规劝和限制,胶东国一时出现了吏民歙然、国中太平的良好局面,张敞的声誉也就更高了。
就在这时,由于京兆尹不称职,京城长安出现治安混乱、偷盗成风的不堪局面,商民苦不堪言。朝廷以张敞在胶东治盗有方,就任命他作了京兆尹。张敞到任后,访得盗贼的头目,以礼待之,然后令他出面召集京城的所有偷者聚饮,张敞借这机会将盗贼一网打尽。从此京城平静,朝野对这位新京兆尹称赏有加。张敞做了九年京兆尹,以后又做过冀州、太原刺史。每到一地,他都政绩斐然,所以《辞源》等现代辞书上说他“所至有治绩”。
一个古代人物,如果单单有“治绩”,未必就能成为名垂千古的历史名人,总得有点让后人记住的特殊事由。张敞之所以至今有名,与他做的两件事变成了两个词语是很有关系的。一个是“画眉”,一个是“五日京兆”,现在多种词典中都收有这两个词条。
“画眉”,查查词典就可知道,这词有两个义项,一是指人们喜欢笼养的一种鸟,另一种解释是描饰眼眉,形容夫妻相爱。前一义项显然与张敞无关,后一义项却是由张敞的一个故事来的。张敞虽然做事雷厉风行,敢作敢当,但在生活方面却很随和,很有生活情趣。《汉书·张敞传》上说他在做京兆尹时,下班回到家,常为自己的妻子描画眼眉。这事不知怎么传出去了,那些想对付张敞的人就把这件有失官体的事告到了皇上那儿。宣帝叫来张敞责问可有此事,张敞回答说:“臣闻闺房之内,夫妻之私,有过于画眉者。”皇上一听,想了想,是那么回事,也就一笑了之。这事之所以演变成一个词汇流传千古,是因为张敞以机敏、睿智的回答道出了闺房之私,想来令人觉得十分有趣。一说张敞,就会想到“画眉”;一说“画眉”,马上会想到张敞。他这典故甚至掩盖了他的政绩。
“五日京兆”虽没有“画眉”知道的人那么多,却是个词典上都有的成语。任职时间很短或即将去职,或对所任职务没有长期打算的人,称为“五日京兆”。这成语的来源是这样:张敞任京兆尹到了九年头上,他的好朋友光禄勋杨恽犯了大逆罪被杀。有人向皇上建议,杨恽的朋友都应该免职论处,宣帝采纳了这建议,查办了杨恽的朋友。只有张敞,皇上还在迟疑不决。就在这当口,张敞命令手下的“贼捕掾”絮舜紧急去查办一个案子,絮舜没拿张敞的命令当回事,回家睡大觉去了。家人劝絮舜不要这样,絮舜说:“今五日京兆耳!安能复案事?”这话传到张敞耳朵里,张敞说:“你看我这‘五日京兆’能不能治你!”立即下令将絮舜下狱,论成死罪,斩首示众。以后这“五日京兆”就成了成语。这故事使我们想到:在絮舜来说,不该如此怠慢即将去职的领导,咎由自取;在张敞来说,虽有点“有权不用,过期作废”的味道,却也算是尽职到最后,站好最后一班岗,虽狠了点,却也无可指责。
古代有个叫孙山的人,没有任何政绩,只因“名落孙山”这个成语就把名字传于后世。而张敞,一人留下了两个词语,都载于辞书中,何况他还有那么多政绩。像他这样的人,是完全够得上名人档次的。的确,早在两千多年前,做过平度行政长官的张敞,是位大大的名人。
(1996年12月于平度一中老校寓所)
“火牛阵”人物杂谈
2200多年前的一个漆黑的夜晚,即墨城城墙上数十个洞孔突然同时打开,千余头火牛狂奔而出,冲入围城的燕军营垒。燕军以为神牛天降,惊恐万状,狼奔豕突,溃不成军——这就是发生在战国时期公元前279年的“火牛阵”战役。
“火牛阵”是我国战争史上的一次以少胜多、以弱胜强、出奇制胜的著名战例。
这著名的战役就发生在今山东省平度市东南乡古岘镇一带,当时这地方是齐国即墨城所在地,故城遗址至今犹在。应该说,古代发生在平度境内的事件够得上全国水平的,也就仅此一件而已。
带有传奇色彩的“火牛阵”故事,是连小学生都知道的,但对这次战争奇迹的来龙去脉、前因后果,一般人却未必知之甚悉。本文拟对“火牛阵”前后一些有关的人物进行一些粗浅的论述。事是人做的,对人物有了了解,对事件的原委经过也就了然了。
为“火牛阵”设置下大背景的燕昭王
任何一场战争,都不会是孤立的、突然的,必有其长期的酝酿过程和深远的背景。为“火牛阵”设置下大背景的人物,正是历史上十分著名的燕昭王。
就在“火牛阵”发生前40年,昏庸无能的燕王姬哙把王位让给了丞相子之。子之为政3年,燕国大乱。姬哙在位时封的太子姬平在齐宣王的支持下,起兵反子之,战争持续了数月,死了几万人,百姓受尽涂炭。就在这时,齐宣王派兵很容易地攻入燕国,杀死了子之和燕王姬哙。起初齐军入燕,还算是帮燕平定内乱的正义行动,及至杀国王、掠重器,又赖着不走,就变成了侵略。后来,在孟子的劝说下,齐宣王才下令从燕国撤了兵。
在侵略军撤走后,太子姬平被拥戴当了国王,这就是很有作为的燕昭王。他不忘齐军破国杀父之仇,一心要报仇雪耻。但他知道燕国是个小国、弱国,齐国是东方大国、强国,要报仇谈何容易!但他没有失掉信心和决心,他相信只要努力,总有一天会实现愿望。他一方面与百姓同甘苦,一方面想尽办法招揽人才。一次,他向身边的郭隗询问怎样才能招到贤才,郭隗给他讲了一个千金买马骨的故事,意思是千里马的骨头都花千金买来,自然会有人送来千里马。郭隗劝燕昭王把他当成“马骨”,先从优待自己开始,何愁强于自己的贤才不来!
燕昭王听了郭隗的话,把才能平平的郭隗当贤才厚待,又封官,又送房子,把郭隗捧上了天。同时,昭王又下令筑起一座高台,上面放置黄金,以待四方贤才。这就是有名的“黄金台”,至今北京还有“燕京八景”之一的“金台夕照”遗址可寻。
懂得人才与国家富强的关系,不惜一切延揽人才,又能折节屈尊对待人才,这是燕昭王之所以能建功立业成为一代明主的重要原因,也是后世胸怀大志却又怀才不遇的人对他倍加崇拜的原因所在。李白空怀匡世济民的宏愿却不能施展抱负,就十分感叹自己遇不到燕昭王那样的明君。他在《行路难》诗中写道:“君不见昔时燕家重郭隗,拥篲折节无嫌猜。剧辛乐毅感恩分,输肝剖胆效英才。昭王白骨萦蔓草,谁人更扫黄金台?”当贤才到来的时候,燕昭王亲自扫除黄金台,怕扫帚扫起尘土给贤才带来不便,急忙用衣襟遮住扫帚(拥篲)。扫除好了就站在路边弯腰迎接贤才到来(折节)。燕昭王这种屈己下士尊重贤才的做法,使李白十分倾慕,深恨自己没有生在燕昭王时代,发出了昭王已没,无人再扫黄金台的浩叹。
燕昭王的“黄金台”收到了极好的效果。“燕昭延郭隗,遂筑黄金台。剧辛方赵至,邹衍复齐来。”(李白诗句)各地贤才纷纷前来,所来贤士皆受到重用。在众贤才的努力下,燕国未过多少年就国富兵强了。
在招来的贤才中,从魏国来的乐毅是个杰出的军事家,燕昭王让他训练出了一支精锐的军队。等燕国强盛起来,对齐报仇的时机成熟时,昭王就封他为大将军,令他率兵攻齐,乐毅差点把齐国灭掉。
在重用人才方面,燕昭王是后世的楷模;对“火牛阵”来说,昭王重用人才是此战发生的重要原因。筑“黄金台”招来了乐毅,才使乐毅有了发挥军事才能的机会,造成连下齐城70余座围即墨达5年之久的事实,这才发生了“火牛阵”;若无昭王重用乐毅,就不会有围困即墨这事,也就没有用“火牛阵”之必要了。所以我们说,燕昭王设“黄金台”是“火牛阵”的远因,是为“火牛阵”设置下的大背景。
燕昭王不但重用人才,而且还能做到对人才宽宏大度、用人不疑。《资治通鉴》上记载了这样一件事——
当乐毅率军包围莒与即墨3年未下时,有人向昭王进谗言说:乐毅智谋过人,灭齐呼吸之间的事,为什么只剩两城围了3年没攻下来?不是他没有能力攻下来,是想仗兵威以服齐人,自己好做齐王;今齐人已服,他还未有动作,是因为他的老婆孩子还在燕国。齐国多美女,若时间再久了,他会在齐国成家为王的。
昭王听了这话,立即召集大臣们开会,当众反驳那进谗者说:广延贤才以求报仇,谁成了大功,尚且要和他共有燕国;今乐君破了齐国,齐国本来应为乐君所有。何况乐君有了齐国,燕国就多了一个友好邻邦,这正是燕国的福气啊!说完这些话,立即把进谗的杀了,又赐乐妻王后服,乐子公子服,并派人到齐国立乐毅为齐王,乐毅坚辞才罢。
按说,乐毅风扫落叶般连下齐70余城与困齐二孤城3年不下,这两者形成巨大反差,这反差恰恰可做谗言的论据。叫一般国王就信了,历史上轻信谗言杀功臣的帝王太多了。若燕昭王是一般的国王,起码得派个人去打探一下动静。这一打探难免让乐毅看破,说不定乐毅为摆脱嫌疑,会拼力攻下即墨城,那就不会有“火牛阵”了。但燕昭王是个历史上少见的明君,他杀谗者以明用人不疑,又厚赠乐毅妻子,使乐毅安心地按自己的计划继续围齐二城,这才为田单使用“火牛阵”提供了必要性。所以说,燕昭王重用人才为“火牛阵”设置下了大背景;他的用人不疑,同样是促成“火牛阵”的重要因素。
燕昭王重用人才也好,用人不疑也罢,目的只是为报齐破国杀父之仇。在破齐70余城,攻入齐都,毁齐宗庙之后,应该说目的已经达到了,就应让齐签败国之约,或赔款,或割地,然后在体面和利益双获的情况下撤兵回燕。如果燕昭王英明到这程度,那也就没有后来的“火牛阵”了。但这明主在这时候不明了,他被胜利冲昏了头脑,人心不足蛇吞象,目的由报仇转为想吞并齐国,起码是要把齐国搞成燕国的附属国,这从他要乐毅当齐王与燕结成友好邻邦就可看出一些端倪。应该说,从燕昭王的贪得无厌终于导致“火牛阵”的发生来看,他也应该是“火牛阵”最重要的一个背景人物。
诱发“火牛阵”的关键人物齐湣王
在“火牛阵”之前,齐国让燕国真是打惨了。一向强大的齐国,在燕军打来时,兵败如山倒,在很短时间内齐国全境就丧失殆尽。为何有此局面?齐国怎么能这样不禁打?
燕国揽才强国,乐毅指挥有方,当然是原因,但不要忘了,燕国毕竟是北方小国,地面狭小,人口不多,在“战国七雄”中是最弱小的不怎么雄的一“雄”。即便一时强盛,也不至于把齐国打得如此之惨。原来,导致齐国速败的原因,主要不在“外因”,而是“内因”起了决定作用。这“内因”不在别处,就在当时掌握齐国命运的齐湣王身上。齐湣王个人的胡作非为,带来了国家的悲剧。